北京李爱民高级会计师

深夜是呼吸的痛
  •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117

首页> 会计职称> 北京李爱民高级会计师

7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再贱我的碍人

已采纳

琳琅故事会

79评论

情已久爱依旧

康熙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文武双全,既精通传统文化,又涉猎西方科学;既能上马左右开弓,御驾亲征击退噶尔丹,又能治国安邦善于管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收复台湾,显示了康熙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另一方面,康熙有着过人的政治眼光和手腕。康熙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以条约确保了国家在黑龙江的领土不被侵犯;康熙还特别重视教育,包括自己子女,奠定了持续100多年的“康乾盛世”。个人认为不需要列举他的得失,作为一位皇帝8岁继位,14岁亲政,进一步巩固皇权,从这一点上看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无可争议的第一人。至于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比 确实可比性并不大,相比来说秦皇所处历史时期他统一中国我们就认为他很了不起了 相比历代帝王 在清朝康熙那个时代 世界列强发展迅速 世界沟通加强 对于闭关锁国的清朝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康熙能够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收复台湾,联络蒙古各部;以条约确保了国家在黑龙江的领土不被侵犯,可以说他的政治眼光已经是相当的罕见了所以本人认为康熙绝对称得上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的帝王。评价一个人的得失和历史地位 应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去分析 不应仅仅列举他的某些得失而去妄加评价。 清朝康熙皇帝是个天才的皇帝,清朝官方档案《实录》里面记载他勇武无敌,出去打猎,一天就能打死两只老虎,一次打猎几天下来就能打死八只老虎。他的孙子乾隆说他:“圣祖神勇无锡,力能挽强,并用二十把长箭,臣下罕有及者。”“猛如虎、健如熊、捷如兔,亦往往一发殪之。” 另一方面他又是个文质彬彬的鸿儒,博古通今,堪为一代宗师。那个进行大量游猎活动的人又不复存在了,而是“听政之暇,无间寒暑,唯有读书写字而已。” 当然还有品德高尚,他的儿子雍正说他“皇考临御六十馀年,躬节行俭。”“服御之物,一惟质朴”,“思慕圣德,实无终矣。” 简直是文成武德,圣明得到了极点。如此完美的人真的存在过吗?不幸的是清朝在伪造篡改隐瞒历史事实方面是有传统的。康熙初年,庄廷龙修《明史》,庄家一族全部被屠。过了些年有个戴名世又忘记了,编了一本《南山集》,收录了一些明末清初史料。康熙帝勃然大怒,就把戴名世杀头了。《南山集》里引用了死掉的方孝标留下的一些史料,方家活着的人也全部被流放黑龙江。乾隆皇帝修《四库全书》,全国图书都要进献检查,不仅不利清朝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 文字狱如此之彻底,一本《扬州十日记》,一本《嘉定屠城记略》,竟在中国本土湮灭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后才从日本找出来。 明朝也有官方档案《实录》,记了这麽一件事,明世宗嘉靖皇帝,残暴不仁,宫女们不堪忍受,半夜里要勒死他,谁知只是勒昏过去,他又活了过来,可怜这些宫女当然是活不成了。还有嘉靖与皇后对坐闲谈,有妃子进来献茶,嘉靖当场就把妃子拉过来抚摸,皇后当然吃醋,谁知嘉靖登时大怒,活活就把这个皇后吓得堕胎死了。这些宫闱丑事都被明朝史家一一记录下来,几百年之后还在大暴明皇室之丑。 比较一下吧。明朝皇帝固然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然而明清两朝修史的精神相去岂止天壤!在这麽两种修史精神的指引下,明朝皇帝多恶劣是必然的,而清朝皇帝难道还能有不英明神武,远迈前代的道理? 然而历史毕竟是难以完全掩盖的。 明武宗正德帝是个不一般的荒唐家伙。以在河北、山西一带微服出行,嬉游无度,强抢民女,建豹房以供其淫乐而闻名。这样的一个家伙,屡次想下江南,却总是遭到群臣谏阻而无法成行。后来终于逮到机会,南昌宁王造反,他宣布御驾亲征。孰不料中途就接到叛乱平定的报告了,正德帝为了继续南游,竟然对留在北京的朝臣们封锁消息,后来返京途中自己驾小舟捕鱼,掉进水里,被人救起之后生起病来,就此一命呜呼了。 而乾隆,这位清朝居第二圣明的圣君。在位期间六次南巡,都是彰显盛世风光的盛举,却不是正德所能比拟的了 。每一次都是浩浩荡荡数千人队伍,大张旗鼓,无人敢管,每到一处,地方官员就要建起行宫,纷纷献上奇珍异宝以邀宠,备好美味佳肴以款待数千人的队伍。道傍破旧民房,因为有碍观瞻,都被勒令拆除,致使大批黎民流离失所。乾隆第一次南巡之后,有人假托工部尚书孙嘉徐之名写文章进行指责并私下流传,乾隆帝竟然兴起大狱进行追查,牵连下狱达上千人。据说湖州知州赵某闻知乾隆将赴湖州,急中生智,把船沉在河中阻塞河道,终于阻止了乾隆游幸的队伍,后来赵某离任,湖州百姓相送数十里。 乾隆皇帝自称“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然而他六次南巡三十多年间,河南黄河八次决口,灾民四处流散,他到处游山玩水,祸及大半个中国,却总算有点自知之明,一次也没去过河南。 这些都是“康乾盛世”中发生的一幕幕。 乾隆南巡是这个样子,那么乃祖康熙的六次南巡,据说教育地方官员要“去奢返仆”,为史家所称道,是不是要好一点呢? 大家知道写《红楼梦》的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曹寅是康熙的宠臣,康熙六次下江南有四次驾临曹家。而《红楼梦》经学者考证多有曹家家事的影子。而《红楼梦》第十六回恰恰就有那么一段“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 “江南的甄家(真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只纳罕他家怎么就这么富贵呢?” “也不过是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 ——这就是康熙皇帝的“一惟质朴”、“躬节行俭”!可怜谎言写进了正史,而真相却要*小说家言才得以保存!这真应了《红楼梦》里的话:“假作真时真亦假”。 可见胡适《红楼梦考证》:“此处说的甄家与贾家都是曹家。曹家几代在江南做官,故《红搂梦》里的贾家虽在长安,而甄家始终在江南。上文曾考出康熙帝南巡六次,曹寅当了四次接驾的差,皇帝就住在他的衙门里。” 清朝,一个如此残暴、黑暗、专制达到中国历代王朝顶峰的朝代。一个无论肉体屠戮,还是精神摧残都登峰造极的朝代。皇帝的好坏本是次要的。然而在这样一个朝代,有骨气的人都被杀光了。中国传统的为官应直言敢谏,为史应秉笔直书的观念被彻底摧毁,只剩下阿谀奉承、俯首帖耳的奴性跟辫子一起留了起来。在沉重的黑幕下,除了文字狱的酷烈被清清楚楚的记录下来,为了以儆效犹之外,还不知道有多少无边的血泪被无情地埋没了呢!这个朝代最大的成就和骄傲就是捏造篡改历史的本领前无古人,竟然在百年之后还能让后人们心甘情愿的相信这个如此黑暗邪恶的时代是前代不可企及的“盛世”,这个如此黑暗邪恶时代的统治者都是些“好皇帝”。清朝皇帝如有知,当由衷叹服自己果然“伟大‘”圣明”

115评论

最可悲的不是没人爱是你

[编辑本段]康熙朝大事年表顺治十八年 (1661年 辛丑) 正月 初二日,顺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学士麻勒吉、学士王熙起草遗诏。初七日,逝于养心殿。遗诏中对十八年的朝政进行检讨,共有十四项罪责。遗诏立第三子玄烨为太子,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辅佐年仅八岁的幼帝。初八日,遣官颁行遗诏于全国。初九日,玄烨即皇帝位;年号:康熙。 二月 移顺治帝梓宫于景山寿皇殿。裁撤十三衙门。诛杀内监吴良辅。设立武备院,专门制作收藏宫中所用军械及陈设器物。诏令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隶内务府。 三月 为顺治帝上尊谥“章皇帝”,庙号“世祖”。 四月 以一等阿达哈哈番侍卫傅达理随葬顺治帝,予祭葬,谥忠烈。 郑成功收复台湾。江南苏、松、常、镇四府发生奏销案。 六月 罢内阁,复内三院。 十一月 康熙帝亲祀于圜丘。世祖章皇帝升祔太庙。 十二月 平西王吴三桂率大军入缅,缅甸人执明永历帝朱由榔以献。宗人府进《玉牒》。 是年 为防内地民众与郑成功抗清势力联系,实行海禁,勒令江南、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里至五十里,并尽烧船只,片板不准下海,此即“迁海令”。 康熙元年(1662年 壬寅) 二月 郑成功接受荷兰侵略者揆一投降。 三月 以滇南平,告庙祭陵,大赦天下。尊世祖山陵为孝陵。 四月 加上太祖、太宗尊谥。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父子于昆明。郑成功逝。 五月 夏至,康熙帝亲祭地于方泽。 八月 宗人府、礼部遵谕议王、贝勒、贝子等有愿抚养女者,奏准抚养,随养父母升降。 十月 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尊皇后为仁宪皇太后,母后为慈和皇太后。 十一月 吴之荣告发庄廷鑨私修《明史》。 康熙二年(1663年 癸卯) 二月 慈和皇太后佟佳氏逝。 三月 庄廷鑨《明史》案发生。 五月 诏天下钱粮统归户部,部寺应用,俱向户部领取,著为令。为慈和皇太后上尊谥孝康熙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圣皇后。奉移世祖梓宫往孝陵,奉安地宫。 六月 葬世祖章皇帝于孝陵,孝康皇后、端敬皇后与之合葬。 十一月 改造福陵、昭陵地宫成,奉安太祖、太宗宝宫。 康熙三年(1664年 甲辰) 四月 鳌拜奏内大臣费扬古之子侍卫倭赫擅骑御马,费扬古怨,被籍家弃市。诏令工部织染局归内务府。 康熙四年(1665年 己巳) 二月 御史董文骥疏言大臣更易先皇帝制度,非是,宜一切复旧。 三月 修缮历代帝王庙。辅政大臣议钦天监官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罪。 七月 以太皇太后懿旨,聘辅臣索尼孙女、内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为皇后,行纳采礼。 九月 册立辅臣索尼之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十月 康熙帝首至南苑校射行围。 康熙五年(1666年 丙午) 正月 辅臣鳌拜与苏克萨哈因换地相争,自此鳌拜专权。 三月 辅臣索尼请皇帝亲政,留中未发。 十一月 辅臣鳌拜以改拨圈地,诬告大学士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连等罪,逮捕下狱。而辅臣中的索尼年老,遏必隆软弱,苏克萨哈望浅,俱不能抗拒鳌拜。 十二月 鳌拜矫旨杀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连。 康熙六年(1667年 丁未) 正月 封世祖第二子皇兄福全为裕亲王。 四月 加索尼一等公。 六月 内弘文院侍读熊赐履上疏,陈述当朝满汉矛盾尖锐、制度废弛。 七月 康熙帝亲政,御太和殿受贺,加恩中外,大赦。始御乾清宫听政。命武职官一体引见。鳌拜杀苏克萨哈及其子。赐遏必隆、鳌拜加一等公。 九月 命修《世祖实录》。康亲王杰书议苏克萨哈罪。 十一月 冬至,祀天于圜丘,奉世祖章皇帝配享。 康熙七年(1668年 戊申) 正月 建孝陵神功圣德碑。加鳌拜、遏必隆太师。 九月 康熙帝将巡边,侍读学士熊赐履、给事中赵之符疏谏。康熙帝止行,仍令遇事直陈。 十二月 治历法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劾奏钦天监监副吴明烜。 康熙八年(1669年 己酉) 正月 修乾清宫,康熙帝移御武英殿。此系太皇太后懿旨:“皇帝现居清宁宫,即保和殿也。以殿为宫,于心不安。可将乾清宫、交泰殿修理,皇帝移居彼处。” 二月 行南怀仁推算历法。巡视近畿。 三月 结束清初的历法之争,授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 四月 幸太学,释奠孔子,讲《周易》、《尚书》。给事中刘如汉请举行经筵,嘉纳之。 五月 诏逮捕鳌拜交廷鞫。是日,在鳌拜入见时,侍卫以扑击之戏抓捕之。自此,设善扑营,以近臣领之。王大臣议鳌拜三十大罪,当诛族。康熙帝诏令以其屡立战功,免死拘禁,其党班布尔善等伏诛。夺遏必隆太师、一等公。诏永停圈地,今年已圈者给还。 六月 诏宗人有罪,不忍开除宗籍,自顺治十八年以来被削宗籍者,由宗人府详察以闻。 七月 诏复被鳌拜诬罪的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连原官,并予谥。 十月 卢沟桥成,上为文勒石。 十一月 太和殿、乾清宫成,上御太和殿受贺,入居乾清宫。 康熙九年(1670年 庚戌) 正月 祈谷于上帝,奉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配享。起遏必隆公爵,宿卫内廷。 五月 加上孝康章皇后尊谥,升祔太庙。 七月 奉祀孝康章皇后于奉先殿。 八月 诏都察院纠察陪祀王大臣班行不肃者。康熙帝奉太皇太后、皇太后首谒孝陵。 十月 颁《圣谕》十六条。改内三院为内阁,复设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大学士。谕礼部举行经筵。 康熙十年(1671年 辛亥) 正月 封世祖第五子常宁为恭亲王。 二月 命编纂《孝经衍义》。 三月 告诫年幼诸王读书习骑射,勿恃贵纵恣。设置日讲官。 四月 命续修《太祖圣训》、《太宗圣训》。诏宗人闲散及幼孤者,量予养赡,著为令。始行日讲。 九月 以寰宇统一,告成于太祖太宗陵。奉太皇太后、皇太后启銮。谒福陵、昭陵。幸盛京,御清宁宫,赐百官宴。遣官祭诸王诸大臣墓。 康熙十一年(1672年 壬子) 二月 康熙帝至先农坛首次行耕藉礼。朝日于东郊。 五月 《世祖实录》编纂完成。 十一月 康熙帝幸南苑,建行宫。 十二月 裕亲王福全、庄亲王博果铎、惠郡王博翁果诺、温郡王孟峨疏辞议政,允之。康亲王杰书、安亲王岳乐疏辞议政,不许。 康熙十二年(1673年 癸丑) 正月 幸南苑,大阅八旗将士。此后或行大阅于卢沟桥,或玉泉山,或多伦诺尔;地无一定,时间亦不以三年为限。 二月 上御经筵,命讲官日值。赐八旗官学翻译《大学衍义》。 三月 平南王尚可喜请老,许之,以其子之信嗣封镇粤,不许,令其撤藩还驻辽东。 六月 禁止八旗以奴仆殉葬。 七月 命重修《太宗实录》。吴三桂、耿精忠佯请撤藩,以揆朝旨。 八月 试汉科道官于保和殿,不称职者罢。遣官分至云南、广东、福建,进行撤藩。谕礼部:祭祀大典,必仪文详备,乃可昭格。命其考察古礼斟酌议定。 九月 谕总管太监考察各宫太监勤惰情况。 十一月 吴三桂杀巡抚朱国治,举兵反叛。 十二月 吴三桂反对撤藩叛乱,讯传京师。执其子额驸吴应熊下狱。诏削吴三桂爵,宣示中外。京师民杨起隆伪称朱三太子以图起事,事发,杨起隆逃逸,其党被诛。此为“朱三太子案”。罢汉官参与祭堂子之礼。 康熙十三年(1674年 甲寅) 正月 封世祖第七子隆禧为纯亲王。 二月 广西将军孙延龄叛。太皇太后颁内库银犒赏平三藩前线将士。钦天监新造仪象成。 三月 耿精忠叛,执总督范承谟,并邀台湾郑经助攻。 五月 皇后赫舍氏因难产逝于坤宁宫。康熙帝为此辍朝五日,亲送大行皇后梓宫于北沙河巩华城殡宫。 六月 定以内务府大臣领三旗包衣护军营负责宫门守卫及扈从、执灯、引导等事。 十二月 康熙帝拟前往亲征三藩叛乱,王大臣以京师为根本重地,且太皇太后年事已高,力谏乃止。提督王辅臣在陕西策应三藩叛乱,杀经略莫洛。 康熙十四年(1675年 乙卯) 四月 以上谕确立经筵的形式为侍臣进讲,然后皇帝复讲,互相讨论以达到对经义有所阐发。 闰五月 幸玉泉山观禾。 九月 康熙帝首谒明陵,致奠长陵,遣官分祭诸陵。 十一月 复设詹事府官。 十二月 立皇子胤礽为太子,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颁诏中外,加恩肆赦。 康熙十五年(1676年 丙辰) 正月 以建储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号。因军需浩繁,民力唯艰,暂停仁孝皇后陵寝建造之工。 十月 康熙帝命讲官进讲《通鉴》。耿精忠势穷而降,三藩叛域浙、闽、陕渐次平定。 康熙十六年(1677年 丁巳) 二月 幸南苑行围。大阅于南苑,命内大臣、大学士、学士诸文臣亦俱披甲。 三月 改顺治年间十三衙门的相关机构分别为内务府的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营造司、慎刑司、庆丰司、上驷院,并于其下设立敬事房。诏令内务府三旗每旗编为五佐领,设骁旗、护军参领,由骁旗参领兼管旗务。命翰林长于辞赋书法者,以所业进呈。任命靳辅为河督,整治河务。 七月 康熙帝御便殿,召大学士等赐坐,论经史,间及前代朋党之弊端,谕严加警戒。封世祖乳母朴氏为奉圣夫人,顶帽服色照公夫人品级。 八月 册立内大臣遏必隆之女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后,佟佳氏为贵妃,赫舍里氏为僖嫔,李氏为安嫔,章佳氏为敬嫔,董氏为端嫔。内务府总管大臣向二十家内管佐领传谕:宫内一应服役行走女人,凡有事进宫,公事毕即应出外,不许久停闲坐,将外间事向内传说,并窃听宫内事往外传说。 九月 上发京师,谒孝陵,巡近边。 十月 始设南书房,命侍讲学士张英、中书高士奇入值。 十一月 封长白山神,遣官望祭。 康熙十七年(1678年 戊午) 正月 诏中外臣工各举博学通才之人,以备顾问,由皇帝亲试。大学士李霨等举荐曹溶等71人,命赴京齐集请旨。 二月 制《四书讲疏义序》。皇后钮祜禄氏崩于坤宁宫,辍朝五日,谥曰孝昭皇后。 三月 吴三桂在衡州(今河南衡阳)称帝,年号昭武。 七月 召翰林学士陈廷敬、侍读学士叶方蔼入值南书房。吴三桂于衡州称帝。 八月 西洋国王阿丰肃使臣入贡。御经筵,以《御制诗集》赐陈廷敬等。吴三桂死。颁行《康熙永年历》。 十月 皇四子胤禛生,母为乌雅氏。 康熙十八年(1679年 己未) 正月 平定三藩之乱已取得阶段性胜利,康熙帝御午门宣捷。 三月 御试博学鸿词于体仁阁,授彭孙遹等50人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官。修《明史》,以学士徐元文、叶方蔼、庶子张玉书为总裁。 七月 视纯亲王隆禧疾。京师地震诏发内帑十万赈恤。 八月 以地震祷于天坛。 康熙十九年(1680年 庚申) 四月 以学士张英等供奉内廷,日备顾问,下部优恤,高士奇、杜讷均授翰林官。命南书房翰林每日晚讲《通鉴》。宗人府进《玉牒》。设武英殿造办处。谕:凡放匠之处,妃、嫔、贵人等不许行走,待晚间放匠后方许行走。 十月 册封胤禛之母乌雅氏为德嫔。 康熙二十年(1681年 辛酉) 正月 增置讲官。 二月 皇太子胤礽就傅,以大学士张英、李光地为师。 三月 葬仁孝皇后、孝昭皇后于东陵昌瑞山陵。 七月 因平定三藩,赐宴于瀛台,员外郎以上皆与,赐采币。 十一月 定远平寇大将军等率军入云南,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彻底平定。 十二月 以三藩平定御太和门受贺,宣捷中外。加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号,晋贵妃佟佳氏为皇贵妃,册封孝诏仁皇后之妹钮祜禄氏为贵妃,晋惠嫔那拉氏为惠妃,宜嫔郭络罗氏为宜妃,荣嫔为荣妃。颁发恩诏,赏赐宗室、外藩,予封赠,广解额,举隐逸,旌节孝,恤孤独,罪非常赦不原者悉赦除之。是年,康熙帝诏见直隶巡抚于成龙,称其为“清官第一”。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壬戌) 正月 上元节,赐群臣宴,观灯,用柏梁体赋诗。上为制《升平嘉宴诗序》,刊石于翰林院。 二月 以平滇遣官告祭岳渎、古帝陵、先师阙里。康熙帝斋戒于景山,为太皇太后祝寿。东巡谒陵,以皇太子胤礽随从。 三月 康熙帝谒福陵、昭陵,驻跸盛京。谒永陵。由山道前往乌拉行围。望祭长白山。 七月 清廷以郑氏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准备攻台。 九月 诏每日御门听政,春夏以辰初,秋冬以辰正。 十月 诏重修《太祖实录》,纂修《三朝圣训》、《平定三逆方略》。 十二月 遣郎谈、彭春侦察雅克萨情形,还奏后康熙帝决定暂不进攻,派宁古塔将军与之对垒。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癸亥) 二月 康熙帝初次幸五台山。 五月 设汉军火器营。 六月 至古北口外行围,木兰围猎自此始。 八月 命经筵大典,大学士以下侍班。 九月 限额鲁特入贡人数。 十月 设黑龙江将军,驻黑龙江城(今爱辉南)。 十一月 以收复台湾,告祭孝陵。 十二月 《易经日讲》成,康熙帝制序文颁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甲子) 正月 命整肃朝会礼仪。首次纂修《大清会典》,自崇德元年至康熙二十五年。 二月 以萨克素兵临雅克萨。 四月 谕讲官,讲章以精切明晰为尚,毋取繁衍。 九月 康熙帝初次南巡启銮。 十月 开放海禁。南巡途径黄河,视察北岸诸险。 十一月 南巡至江宁,谒明孝陵。回銮时次曲阜,诣孔庙,瞻先圣像,讲《日经》,诣孔林酹酒,书“万世师表”,留曲柄黄盖。是年,用施琅议,于台湾设府、县等,隶福建行省。[编辑本段]基本资料姓名:爱新觉罗·玄烨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为清世祖顺治皇帝的第三子。属相:马享年:68岁庙号:清圣祖父亲:爱新觉罗·福临子女:35子,20女最得意:16岁智擒鳌拜最不幸:自幼丧父、丧母最擅长:学习出生: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公历5月4日)逝世: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公历12月30日)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陵寝:景陵(清东陵)母亲:佟佳氏 后尊为孝康章皇后嫡妻:赫舍里氏——索尼的孙女(孝诚仁皇后),钮祜禄氏——遏必隆之女(孝昭仁皇后),佟佳氏——佟国维之女(孝懿仁皇后),乌雅氏——威武之女(孝恭仁皇后)配偶:40人继位人:胤禛(雍正)最失意:三丧皇后最痛心:储位两立两废[编辑本段]皇帝有才,能文能武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的、为数不多的封建政治家,还是多才多艺的学者。钱宗范在《康熙》中说:“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地理、农学、医学、工程技术;人文方面的经、史、子、集;艺术方面的声律、书法、诗画。他几乎都有所研究。他写出了八九十篇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论著,他亲自审定了多种历史方面的书籍,他还精通多种民族语言。”这里就康熙的才能补充一些例子:康熙的汉文水平很高,中国历史知识丰富。“城高千仞卫山川,虎踞龙盘王气全。车马往来云雾里,民生休憩在当前。”他的这首《登高诗》被誉为帝王诗。康熙六巡江南题词很多,如为济南趵突泉题“激湍”、“源清流洁”,为珍珠泉题“清漪”、“润物”,为镇江金山龙禅寺题“江天一览”,为济南省城书院题“学宗洙泗”,为钱塘江龙王庙题“恬波利济”,为陆秀夫祠堂题“忠节不磨”,为米芾海狱庵题“宝晋遗踪”。题词充分表明康熙高深的汉文水平和丰富的中国历史知识,题词的书法也很好。康熙善学。宣城梅觳成、泰州陈厚耀入值南书房,康熙教过他们算学。康熙善射。他晚年对近御侍卫说:“我自幼至老,用鸟枪弓箭射死老虎135只,熊20只,豹25只,猞狲10只,麋鹿14只,狼132只,吹哨引来而射死的鹿几百只。射获其余野兽不计其数。曾一天之内射兔318只。”康熙有丰富的水利知识。他六巡江南视察河工,对每项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体指示。他最后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亲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开河才去的。经过实地考察,他正确地予以否决。康熙的诗词孝懿仁皇后逝世后,康熙为悼念亡妻,作诗如下:《恭挽大行皇后诗四首并序》 大行皇后秀钟华阀,德备壶信,克孝克慈。顷者正位翟愉,甫承册命,遂婴笃疾,莫挽徽音。时属新秋,候当阑暑,惊璇霄之月坠,伤碧落之星沈。物在人亡,睹遗褂而雪涕;庭虚昼永,经垂幕以怆怀。悲从中来,不能自已,握管言情,聊抒痛悼。

167评论

别说心疼我听了就犯困

中国抗日英雄有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王朴、张嘎、海娃、雨来、张自忠、谢荣策、周银海、马秀英等。扩展资料:一、董存瑞简介: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1948年5月25日),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初春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32师96团2营6连2排6班班长。先后荣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荣获勇敢奖章三枚、“毛主席奖章”一枚。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当时未满19岁。二、黄继光简介:黄继光(1931年1月8日-1952年10月20日),民族英雄。1931年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5师135团9连的通讯员。1952年10月20日在朝鲜上甘岭地区9高地牺牲,年仅21岁。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所在部队党委追授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三、邱少云简介:邱少云(1926年—1952年10月12日),出生于重庆市铜梁县少云镇(原四川铜梁县关建乡)玉屏村邱家沟,革命烈士。邱少云9岁丧父、11岁丧母、13岁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12日因美军燃烧弹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放弃自救壮烈牺牲,年仅26岁。1953年8月30日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于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 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四、张自忠简介: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省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五、王朴简介:王二小,中国少年抗日英雄,生于1929年1月22日,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人。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之下,将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忍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1989年1月,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在牺牲46年后终被追认为烈士。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董存瑞百度百科黄继光百度百科邱少云百度百科王朴百度百科 张自忠

76评论

你心

杨时杨时〔公元一o四四年至一一三o年〕字中立,南剑将乐(一作延年)人。生于宋仁宗庆历四年,卒于高宗建炎四年,年八十七岁。(疑年录作生于皇佑四年,卒于绍兴五年,年八十三岁;宋史本传不著卒于何年,亦作八十三年。此从直齐书录解题)幼颖悟异常,能属文。稍长,心经史。熙宁九年,(公元一o七六年)中进士第,调官不赴。学于程颢,颢死,又学于程赜。杜门不仕将十年。历知刘阳、馀杭、萧山三系,多有惠政。高宗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致仕,优游林泉,以读书讲学为事。东南学者,推为“程学正宗。”朱熹、张式的学部,皆出于时。学者称为龟山先生。卒谥文靖。时著有龟山集二十八卷,《文献通考》及二程粹言《四库总目》等,并行于世。杨时(1053-1135年),原字行可,后因犯友人父讳,改为中立,学号龟山先生。宋熙宁九年,杨时中进士,次年被授予汀州司户参军。他以病为由没有赴任,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元丰四年(1081年),杨时被授予徐州司法。他专门投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研习理学,与游酢、伊熔、谢良佐成为程门四大弟子。杨时学成回归时,程颐目送他远去,曾感慨地说:“吾道南矣!”。元丰六年,杨时赴徐州上任;同年八月,他完成《庄子解》的著述。元佑三年(1088年),杨时被授予虔州司法。杨时执法公平严明,“公烛理精深,晓习律令,有疑狱众所不决者,皆立断。与郡将议事,守正不倾。”(胡安国《龟山先生墓志铭》)元佑五年,杨时又因父亲杨殖去世,杨时回乡守制。元佑八年五月,杨时投于程颢的弟弟程颐门下,到洛阳伊川书院学习。那时,杨时已40多岁,而且他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是,他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好学。他与游酢 “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佳话。程颐很为他们诚心求学的精神所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授。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杨时学成后回到南方继续潜心研究和传播程氏理学。他为了弄清楚张载《西铭》之理,专门写信向程颐请教。他在二程理学和朱熹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绍圣元年(1094年),杨时赴浏阳上任。翌年夏末初秋,浏阳县出现严重旱灾,许多农民颗粒无收,纷纷外出逃荒。杨时立即赶写《上程漕书》、《上提举议差役顾钱书》,向上反映灾情,使朝廷及时拨给赈灾粮款,将官仓三千石稻谷迅速赈济灾民,缓解了灾民的苦难。绍圣四年浏阳连降暴雨,浏阳成了“水泽之国”,大片农田被淹。杨时《上州牧书》禀报浏阳爱灾情况,请求拨粮钱赈灾和减免灾民赋庸调。崇宁五年(1106年),杨时奉敕差充对读官,转授浙江余杭县知县。奸相蔡京借口“便民”,实际上是为其母筑坟圈地。杨时不畏权贵,坚决抵制其害民之举;并且揭露和批评蔡京专权、暴政虐民的罪行。奸臣蔡京、童贯、朱勐、王鞴等为了迎合宋徽宗的奢侈荒淫,大肆搜刮民间奇珍异宝,建龙德宫。仅朱勐主持的苏杭应奉局,用来运送奇花异石的船只就多达2400多艘。朱勐之流还乘机敲诈勒索,大发横财。百姓怨声载道。杨时对他们的行径深恶痛绝。他在《余杭见闻》中,愤然写道:“今天下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州县官吏,莫不以欺诞为能事,而未有以救之!”“今天下非徒不从上令,而有司亦不自守成法。……其如法何?”他批评朝廷:“免夫之役,毒被海内,西城聚敛,东南花石,其害尤甚。前此盖尝罢之,诏墨未干,而花石供奉之舟已衔尾矣。今虽复早前令,而祸根不除,人谁信之?”他主张“为政以德”,“爱人节用”,“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他还一再上疏恳请朝廷减轻农民赋税。政和二年(1112年)四月,杨时赴萧山任县令。萧山县城周围农田易旱易涝,连年受灾。乡民曾多次要求将低田蓄水为湖,以灌农田,但都未实现。杨时到任后,认真听取乡民的意见,率百姓筑湖。湖取名“湘湖”,成湖3万7千多亩,周围80余里,可以灌溉农田14万6千8百余亩;即使大旱之年仍然有过半农田可以得到灌溉;而且“湖中多产鱼鲜,又有莼菜,可炊以疗饥”。据《萧山县志》载:“政和二年,(杨时)为邑令,经理庶务,裁决如流。以民岁苦旱,开筑湘湖,以灌九乡,至今民赖其利。祀宦祠。”宣和六年(1124年)经张舜民推举,徽宗召杨时为秘书郎。翌年三月,杨时上书《与执政论时事答刂 子》,建言10件大事。他写道:“如今士大夫不敢对天下大事畅所欲言,不过是为了明哲保身而已。但他们不曾想过,天下动荡不安,岂能保全自身?”他从“慎令、茶法、盐法、转般、籴买、坑冶、边事、盗贼、择将、军制”十个方面分析朝廷一些政策的弊端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且提出许多趋利避害的建议和措施。杨时提出不能只给流亡他乡之人免除赋税,还应对辛勤劳作的农民一视同仁,使他们也能得到实惠,从而信任朝廷,而不至于跟着抛弃土地,背井离乡,沦为盗贼,引起社会动荡。他主张放宽或废弃茶盐二法,以保证贸易自由,减轻百姓负担。他认为爱民就要民有常产,方可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杨时建议朝廷恢复以前做法,拨出一笔经费作为籴本,即定购粮储备金,年初预支给农民购买生产资料和维持平时生计,秋收后农民按额交粮,结算时从中扣除原发的预订金。这样,国家既能按时收粮入库,农民也从中得到便利,乐于耕种土地,不至于逃亡。但因当时奸臣当道,杨时的建议未被采纳。同年七月,杨时被任命为迩英殿说书;八月授国子监祭酒,赐祭器、谱牒、金盆花。十二月,杨时闻金军南侵,连上两疏,提出“严为守备”、“收人心为先”等建言。杨时不惧强权,公然斥责童贯:“为三路大帅,敌人侵疆,弃军以而归拏戮之有余罪,朝廷置之不问。故梁方平、何灌皆相继弃而遁。当正典刑以为臣子不忠之戒。”他斥责蔡京“用事二十余年蠹国害民,几危宗社,人所切齿。” 建议罢黜投降派张邦昌,诛杀童贯,表现出非凡的见识和勇气。靖康元年(1126年)杨时先后任著作郎兼侍经筵、谏议大夫兼侍讲、国子监祭酒等职。时值金兵包围汴京,朝廷对战与和争论不休。杨时抗金态度是坚决的。他提出立统帅、示纪律、一号令、攘夷狄、排和议等7项主张。他坚决反对割地求和的投降卖国政策,力主抗金,希望朝廷重用李纲等抗金重臣。可是,负责京都防务的主战派人物李纲却被罢官,激起开封军民的愤慨。陈东等太学生到宣德门前上书请愿。朝廷准备镇压民众。杨时挺身而出,为陈东等辩护说:“士民伏阙,诟骂大臣,发其隐慝,无所不至,出于一时忠愤,非有作乱之心,无足深罪。李邦彦首画遁逃之策,捐金割地,质亲王以主和议,罢李纲而纳誓书;李邺奉使失辞,惟虏言是听;此二人者,国人之所同弃也。”宋钦宗一意求和,依金人条件,割让太原、中山、河间3镇。杨时上书,认为“朝廷割三镇三十州之地与之是欲助寇,而自攻也。”“河朔为朝廷重地,而三镇又河朔之要藩也,自周世宗迄太祖太宗百战要而后得之,一旦弃之,北庭使敌骑疾驱。”之后,他又上疏乞诛拥重兵坐视太原危急而不救的姚古,均未被采纳。李纲有诗赞杨时道:“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绣文章”。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杨时又上疏请除茶、盐二法,并且力陈对金国割地求和不可为。建炎二年,朝廷任命杨时为工部侍郎。杨时力辞不受,后改为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宵宫,赐对衣金带、紫金鱼袋。同年十一月,杨时回到镛州。建炎四年(1130年),杨时以年事已高为由请求告老。高宗封他为朝请大夫、仍龙图阁直学士,并赐他官绢200疋、白银300两,以养天年。杨时推辞说:“乞恩惠于八闽,山无米,地无租”。高宗准奏,“永为优免”。杨时回到家乡后,生活十分俭朴。吕聪在《问书册》中说:“(杨时)自京城辞官还乡后,视公(杨时)一饭,虽蔬食脆甘皆可于口,未尝有所择也;平生居处,虽敝庐优屋皆可以托宿,未尝有所羡而求安也。”杨时为了教育儿孙“俭以养德”,特立下这样的家规:“三餐饭蔬,不论脆甘酸苦,只要是可以吃的,就不可有所嗜好;衣服鞋帽,不论布料精细,只要合身,就不许挑挑拣拣;所处房屋,尽管简陋,只要还能居住,就应安居乐业,不要羡慕别人雕梁画栋;故山田园,先祖遗留,应该守其世业,不可增营地产,侵犯他人利益。”他还赋诗勉励儿孙:“敝裘千里北风寒,还忆箪瓢陋巷安;位重金多非所慕,直缘三釜慰亲欢。”他还谆谆告诫后学者:“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杨时《书含云寺学者》)他晚年在故里仍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先后写成《三经义辨》、《日录辨》、《字说辨》等书。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杨时辞世。他逝世后,“身后肖然,家徒壁立”。秘书少监朱震上疏朝廷说:“时学有本原,行无玷缺,进必以进,晚始见知。其撰述皆有益学者。” (《续资治通鉴.高宗绍兴五年》)高宗下诏取阅杨时的《三经义辨》,赠文:“言正而行端,德闳而学粹。网罗百家,驰骋千古。辨邪说以正人心,推圣学以明大义。而陈疏义,足以扶国本于当时;注释经义,足以开来学于后世”;特赐其家银帛二百两匹,诰赠左太中大夫、太师太中大夫,谥“文靖”。杨时(1053--1135年),字行可,后改字中立,号龟山,宋代将乐县人,是我国著名的理学家。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登徐铎榜进士,历任州一级的司法、防御推官、教授、通判等职,还担任过知县、秘书郎、著作郎、径筵、左谏议大夫、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等。 杨时少年时,聪颖好学,善诗文,人称“神童”。29岁那年前往河南颖昌,拜程颢为师,勤奋好问,学习成绩优异,与游酢、伊熔、谢良佐并称“程门高弟”。后来,杨时学成回归之时,程颢目送他远去,感慨地说:“吾道南矣。”程去世后,杨时又一次北上求学,从师程颢之弟程颐,他不仅学习勤勉,而且非常尊敬老师。有一次与游酢去拜见程颐,见老师正在厅堂上打磕睡,不忍惊动,便静静地站在门廊下等候。这时,天空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待程颐醒来,门外的积雪已经下得很厚很厚了,成语“程门立雪”讲的就是杨时这种好学精神和尊师重道的故事。 杨时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他的著述颇多,主要的都收集在《杨龟山先生文集》中,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被后人称之为“程氏正宗”。杨时还用《华严宗》、《易经》的内容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并用孔孟的《大学》、《中庸》、《孟子》中"格物致知"诚“形色”、“天性”等概念来丰富、扩充自己的思想。对“理一分殊”、“明镜”等学说有新的创见,还在自然观上,吸收了张载“气”的唯物主义学说。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罗从彦、李侗、朱熹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我国的古代哲学,特别是思辨哲学方面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的哲学思想流传到国外,在南朝鲜、日本的影响很大。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宋使压到高丽(今朝鲜),国王急切地问道:“龟山先生安在?” 扬时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理学家,还足一个很有影响的政治家,他在担任地方官吏时,所到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不忘”。在虔州任司法时(1098年),秉公办案,刚正不阿;在浏阳任知县时(1093年),积极上书朝廷,反映实情,赈济灾民;在余杭任知县时(1106年),顶住奸相蔡京借口“便民”实为其母筑坟的害民之举,在萧山任知县时(1112年)修筑湘湖,蓄水灌田。后人建祠堂、描画像祭祀他。杨时在朝廷任职时,不畏权势,据理直言,所言多卓有见识,所行不乏爱国之举。他以“弃军而归”“帅臣失败”为由,对贪生怕死的童贯“明正典刑”,他还上疏斥责奸相蔡京等人聚敛"花石纲",以为此举有“误国之罪”,“其害尤甚”,要求朝廷废除之,并坚决反对割地求和的投降卖国政策,力主抗金,挽留抗金名将李纲,但杨时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愿明诏有司,条具祖宗之法,著为纲目……”甚至认为奸相蔡京所作所为是“继神宗为名,实扶王安石以图身利”,“今日之祸,安石启之”,要求“追夺(安石)王爵,毁去配享之像”,这表现了杨时复古、保守的一面。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杨时辞世,终年83岁,葬于将乐水南乌石山麓。宋朝赐“左大中大夫”,又赠“太师、大中大夫”等封号,谥“文靖”,并在将乐龟山麓建有“龟山书院”、“道南祠”,宋度宗赵构为书院题名,清圣祖玄烨题匾:“程氏正宗”。至今每年拜谒杨时陵墓的游人仍络绎不绝。

99评论

彼此不扰各自安好彼此不扰互不打扰

康熙一生的文治,决不差于武功,只不过你必须去买书,我看到的写康熙的文治的都是长篇累牍写一大本书呢。总的来说,康熙崇尚朴素,勤于政务,仁慈孝顺,慎刑轻狱,奖廉惩贪,最重要的是,他期待满汉一家,还做到了“永不加赋”。还有,他是一个挺有幽默感的人。大家总是说唐太宗善于纳谏(我也严重同意),其实康熙也很听大学士们的意见的。他很爱学习,也有实干精神。我经历过中考和高考的训练,深刻体会到学习的辛苦,所以看到书上写的康熙爱学习的情形,总是很喜欢。最好的是他很爱科学,也很关心农桑。比如他发现有一株稻米长得特别好,就叫人拿去试验,结果推广了双季稻。说到文字狱,我觉得不能因为这个就把人批得一无是处。首先,比起“文化大革命”和“焚书坑儒”,他已经相当客气,这东西从古到今都有,没必要因为它就去说康熙很差。其次,所谓文字狱案我看过不少,有些确实是统治者疑神疑鬼,比如明太祖和乾隆的不少例子。但是康熙朝的闹得比较凶的例子应该都不是全怪康熙的,比如那些赞颂明朝诽谤清朝的案件,要赞颂明朝可以,康熙自己还对明太祖行过臣礼呢,但是捧一个踩一个就不像话了,到了顺治年间用的却是南明的年号那政府能不管么?有个例子更可气——我忘了是否是康熙朝的了——说是有人在书里管清王朝的统治者叫“清夷”,结果弄得很惨,我觉得这一点不冤,那时候没有《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存在啊,可惜。觉得自己的民族受委屈了于是大骂别人的民族泄愤,当然不可以。最后,我不觉得文字狱就能禁锢思想影响科学发展,那哥白尼临死才看到出版的书,伽利略被逼着承认自己说的不对,布鲁诺还被烧死了,西方科学也没有就此不发展了(当然这个不是“文字”狱,但是科学的发展不是个人、政府或者教会就能阻止的)。总之,我觉得如果要最精简地评价他的文治和他这个人本身,那就是那个字——仁。圣祖仁皇帝,他无愧于这个称号。

99评论

你走了留下我心碎

杨时〔公元一o四四年至一一三o年〕字中立,南剑将乐(一作延年)人。生于宋仁宗庆历四年,卒于高宗建炎四年,年八十七岁。(疑年录作生于皇佑四年,卒于绍兴五年,年八十三岁;宋史本传不著卒于何年,亦作八十三年。此从直齐书录解题)幼颖悟异常,能属文。稍长,心经史。熙宁九年,(公元一o七六年)中进士第,调官不赴。学于程颢,颢死,又学于程赜。杜门不仕将十年。历知刘阳、馀杭、萧山三系,多有惠政。高宗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致仕,优游林泉,以读书讲学为事。东南学者,推为“程学正宗。”朱熹、张式的学部,皆出于时。学者称为龟山先生。卒谥文靖。时著有龟山集二十八卷,《文献通考》及二程粹言《四库总目》等,并行于世。杨时(1053-1135年),原字行可,后因犯友人父讳,改为中立,学号龟山先生。宋熙宁九年,杨时中进士,次年被授予汀州司户参军。他以病为由没有赴任,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元丰四年(1081年),杨时被授予徐州司法。他专门投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研习理学,与游酢、伊熔、谢良佐成为程门四大弟子。杨时学成回归时,程颐目送他远去,曾感慨地说:“吾道南矣!”。元丰六年,杨时赴徐州上任;同年八月,他完成《庄子解》的著述。元佑三年(1088年),杨时被授予虔州司法。杨时执法公平严明,“公烛理精深,晓习律令,有疑狱众所不决者,皆立断。与郡将议事,守正不倾。”(胡安国《龟山先生墓志铭》)元佑五年,杨时又因父亲杨殖去世,杨时回乡守制。元佑八年五月,杨时投于程颢的弟弟程颐门下,到洛阳伊川书院学习。那时,杨时已40多岁,而且他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是,他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好学。他与游酢 “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佳话。程颐很为他们诚心求学的精神所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授。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杨时学成后回到南方继续潜心研究和传播程氏理学。他为了弄清楚张载《西铭》之理,专门写信向程颐请教。他在二程理学和朱熹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绍圣元年(1094年),杨时赴浏阳上任。翌年夏末初秋,浏阳县出现严重旱灾,许多农民颗粒无收,纷纷外出逃荒。杨时立即赶写《上程漕书》、《上提举议差役顾钱书》,向上反映灾情,使朝廷及时拨给赈灾粮款,将官仓三千石稻谷迅速赈济灾民,缓解了灾民的苦难。绍圣四年浏阳连降暴雨,浏阳成了“水泽之国”,大片农田被淹。杨时《上州牧书》禀报浏阳爱灾情况,请求拨粮钱赈灾和减免灾民赋庸调。崇宁五年(1106年),杨时奉敕差充对读官,转授浙江余杭县知县。奸相蔡京借口“便民”,实际上是为其母筑坟圈地。杨时不畏权贵,坚决抵制其害民之举;并且揭露和批评蔡京专权、暴政虐民的罪行。奸臣蔡京、童贯、朱勐、王鞴等为了迎合宋徽宗的奢侈荒淫,大肆搜刮民间奇珍异宝,建龙德宫。仅朱勐主持的苏杭应奉局,用来运送奇花异石的船只就多达2400多艘。朱勐之流还乘机敲诈勒索,大发横财。百姓怨声载道。杨时对他们的行径深恶痛绝。他在《余杭见闻》中,愤然写道:“今天下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州县官吏,莫不以欺诞为能事,而未有以救之!”“今天下非徒不从上令,而有司亦不自守成法。……其如法何?”他批评朝廷:“免夫之役,毒被海内,西城聚敛,东南花石,其害尤甚。前此盖尝罢之,诏墨未干,而花石供奉之舟已衔尾矣。今虽复早前令,而祸根不除,人谁信之?”他主张“为政以德”,“爱人节用”,“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他还一再上疏恳请朝廷减轻农民赋税。政和二年(1112年)四月,杨时赴萧山任县令。萧山县城周围农田易旱易涝,连年受灾。乡民曾多次要求将低田蓄水为湖,以灌农田,但都未实现。杨时到任后,认真听取乡民的意见,率百姓筑湖。湖取名“湘湖”,成湖3万7千多亩,周围80余里,可以灌溉农田14万6千8百余亩;即使大旱之年仍然有过半农田可以得到灌溉;而且“湖中多产鱼鲜,又有莼菜,可炊以疗饥”。据《萧山县志》载:“政和二年,(杨时)为邑令,经理庶务,裁决如流。以民岁苦旱,开筑湘湖,以灌九乡,至今民赖其利。祀宦祠。”宣和六年(1124年)经张舜民推举,徽宗召杨时为秘书郎。翌年三月,杨时上书《与执政论时事答刂 子》,建言10件大事。他写道:“如今士大夫不敢对天下大事畅所欲言,不过是为了明哲保身而已。但他们不曾想过,天下动荡不安,岂能保全自身?”他从“慎令、茶法、盐法、转般、籴买、坑冶、边事、盗贼、择将、军制”十个方面分析朝廷一些政策的弊端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且提出许多趋利避害的建议和措施。杨时提出不能只给流亡他乡之人免除赋税,还应对辛勤劳作的农民一视同仁,使他们也能得到实惠,从而信任朝廷,而不至于跟着抛弃土地,背井离乡,沦为盗贼,引起社会动荡。他主张放宽或废弃茶盐二法,以保证贸易自由,减轻百姓负担。他认为爱民就要民有常产,方可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杨时建议朝廷恢复以前做法,拨出一笔经费作为籴本,即定购粮储备金,年初预支给农民购买生产资料和维持平时生计,秋收后农民按额交粮,结算时从中扣除原发的预订金。这样,国家既能按时收粮入库,农民也从中得到便利,乐于耕种土地,不至于逃亡。但因当时奸臣当道,杨时的建议未被采纳。同年七月,杨时被任命为迩英殿说书;八月授国子监祭酒,赐祭器、谱牒、金盆花。十二月,杨时闻金军南侵,连上两疏,提出“严为守备”、“收人心为先”等建言。杨时不惧强权,公然斥责童贯:“为三路大帅,敌人侵疆,弃军以而归拏戮之有余罪,朝廷置之不问。故梁方平、何灌皆相继弃而遁。当正典刑以为臣子不忠之戒。”他斥责蔡京“用事二十余年蠹国害民,几危宗社,人所切齿。” 建议罢黜投降派张邦昌,诛杀童贯,表现出非凡的见识和勇气。靖康元年(1126年)杨时先后任著作郎兼侍经筵、谏议大夫兼侍讲、国子监祭酒等职。时值金兵包围汴京,朝廷对战与和争论不休。杨时抗金态度是坚决的。他提出立统帅、示纪律、一号令、攘夷狄、排和议等7项主张。他坚决反对割地求和的投降卖国政策,力主抗金,希望朝廷重用李纲等抗金重臣。可是,负责京都防务的主战派人物李纲却被罢官,激起开封军民的愤慨。陈东等太学生到宣德门前上书请愿。朝廷准备镇压民众。杨时挺身而出,为陈东等辩护说:“士民伏阙,诟骂大臣,发其隐慝,无所不至,出于一时忠愤,非有作乱之心,无足深罪。李邦彦首画遁逃之策,捐金割地,质亲王以主和议,罢李纲而纳誓书;李邺奉使失辞,惟虏言是听;此二人者,国人之所同弃也。”宋钦宗一意求和,依金人条件,割让太原、中山、河间3镇。杨时上书,认为“朝廷割三镇三十州之地与之是欲助寇,而自攻也。”“河朔为朝廷重地,而三镇又河朔之要藩也,自周世宗迄太祖太宗百战要而后得之,一旦弃之,北庭使敌骑疾驱。”之后,他又上疏乞诛拥重兵坐视太原危急而不救的姚古,均未被采纳。李纲有诗赞杨时道:“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绣文章”。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杨时又上疏请除茶、盐二法,并且力陈对金国割地求和不可为。建炎二年,朝廷任命杨时为工部侍郎。杨时力辞不受,后改为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宵宫,赐对衣金带、紫金鱼袋。同年十一月,杨时回到镛州。建炎四年(1130年),杨时以年事已高为由请求告老。高宗封他为朝请大夫、仍龙图阁直学士,并赐他官绢200疋、白银300两,以养天年。杨时推辞说:“乞恩惠于八闽,山无米,地无租”。高宗准奏,“永为优免”。杨时回到家乡后,生活十分俭朴。吕聪在《问书册》中说:“(杨时)自京城辞官还乡后,视公(杨时)一饭,虽蔬食脆甘皆可于口,未尝有所择也;平生居处,虽敝庐优屋皆可以托宿,未尝有所羡而求安也。”杨时为了教育儿孙“俭以养德”,特立下这样的家规:“三餐饭蔬,不论脆甘酸苦,只要是可以吃的,就不可有所嗜好;衣服鞋帽,不论布料精细,只要合身,就不许挑挑拣拣;所处房屋,尽管简陋,只要还能居住,就应安居乐业,不要羡慕别人雕梁画栋;故山田园,先祖遗留,应该守其世业,不可增营地产,侵犯他人利益。”他还赋诗勉励儿孙:“敝裘千里北风寒,还忆箪瓢陋巷安;位重金多非所慕,直缘三釜慰亲欢。”他还谆谆告诫后学者:“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杨时《书含云寺学者》)他晚年在故里仍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先后写成《三经义辨》、《日录辨》、《字说辨》等书。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杨时辞世。他逝世后,“身后肖然,家徒壁立”。秘书少监朱震上疏朝廷说:“时学有本原,行无玷缺,进必以进,晚始见知。其撰述皆有益学者。” (《续资治通鉴.高宗绍兴五年》)高宗下诏取阅杨时的《三经义辨》,赠文:“言正而行端,德闳而学粹。网罗百家,驰骋千古。辨邪说以正人心,推圣学以明大义。而陈疏义,足以扶国本于当时;注释经义,足以开来学于后世”;特赐其家银帛二百两匹,诰赠左太中大夫、太师太中大夫,谥“文靖”。杨时(1053--1135年),字行可,后改字中立,号龟山,宋代将乐县人,是我国著名的理学家。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登徐铎榜进士,历任州一级的司法、防御推官、教授、通判等职,还担任过知县、秘书郎、著作郎、径筵、左谏议大夫、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等。 杨时少年时,聪颖好学,善诗文,人称“神童”。29岁那年前往河南颖昌,拜程颢为师,勤奋好问,学习成绩优异,与游酢、伊熔、谢良佐并称“程门高弟”。后来,杨时学成回归之时,程颢目送他远去,感慨地说:“吾道南矣。”程去世后,杨时又一次北上求学,从师程颢之弟程颐,他不仅学习勤勉,而且非常尊敬老师。有一次与游酢去拜见程颐,见老师正在厅堂上打磕睡,不忍惊动,便静静地站在门廊下等候。这时,天空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待程颐醒来,门外的积雪已经下得很厚很厚了,成语“程门立雪”讲的就是杨时这种好学精神和尊师重道的故事。 杨时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他的著述颇多,主要的都收集在《杨龟山先生文集》中,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被后人称之为“程氏正宗”。杨时还用《华严宗》、《易经》的内容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并用孔孟的《大学》、《中庸》、《孟子》中"格物致知"诚“形色”、“天性”等概念来丰富、扩充自己的思想。对“理一分殊”、“明镜”等学说有新的创见,还在自然观上,吸收了张载“气”的唯物主义学说。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罗从彦、李侗、朱熹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我国的古代哲学,特别是思辨哲学方面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的哲学思想流传到国外,在南朝鲜、日本的影响很大。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宋使压到高丽(今朝鲜),国王急切地问道:“龟山先生安在?” 扬时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理学家,还足一个很有影响的政治家,他在担任地方官吏时,所到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不忘”。在虔州任司法时(1098年),秉公办案,刚正不阿;在浏阳任知县时(1093年),积极上书朝廷,反映实情,赈济灾民;在余杭任知县时(1106年),顶住奸相蔡京借口“便民”实为其母筑坟的害民之举,在萧山任知县时(1112年)修筑湘湖,蓄水灌田。后人建祠堂、描画像祭祀他。杨时在朝廷任职时,不畏权势,据理直言,所言多卓有见识,所行不乏爱国之举。他以“弃军而归”“帅臣失败”为由,对贪生怕死的童贯“明正典刑”,他还上疏斥责奸相蔡京等人聚敛"花石纲",以为此举有“误国之罪”,“其害尤甚”,要求朝廷废除之,并坚决反对割地求和的投降卖国政策,力主抗金,挽留抗金名将李纲,但杨时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愿明诏有司,条具祖宗之法,著为纲目……”甚至认为奸相蔡京所作所为是“继神宗为名,实扶王安石以图身利”,“今日之祸,安石启之”,要求“追夺(安石)王爵,毁去配享之像”,这表现了杨时复古、保守的一面。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杨时辞世,终年83岁,葬于将乐水南乌石山麓。宋朝赐“左大中大夫”,又赠“太师、大中大夫”等封号,谥“文靖”,并在将乐龟山麓建有“龟山书院”、“道南祠”,宋度宗赵构为书院题名,清圣祖玄烨题匾:“程氏正宗”。至今每年拜谒杨时陵墓的游人仍络绎不绝。

160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