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5
浏览数
10068
书到用时方恨少钱到月底不够花
如果资产的
帐面价值
超过其可收回金额,则资产已经减值,在
资产负债表日
需要重新确定其价值。对于减值资产的认定,通常应当以
单项资产
为基础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但是当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时,则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
资产组
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理论上应针对每一单项资产或资产组都重新确定可收回金额,再与帐面价值对比确定该项资产是否减值。但从
成本效益
方面考虑,实际工作中可首先界定
资产减值
的认定标准,如果资产已经发生了减值,再进一步计算减值的金额,并且予以确认、计量和披露。资产减值的认定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永久性标准
所谓永久性的资产减值,即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恢复的资产减值。永久性标准认为,只有永久性的
资产减值损失
才能予以确认。按此标准确认资产减值,可以避免企业为了自己的目的确认暂时性的资产减值损失,还可以防止在损失发生前就将其记录。但是分清哪些是暂时性损失,哪些是永久性损失是比较困难的,而且主观性较强。
(二)可能性标准
可能性标准是指对可能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认定。在可能性标准下,资产减值的确认被分为帐面价值“很可能”、“可能”、“极小可能”不能全部收回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确认,第二种情况应当披露,第三种情况既不确认,也不披露。可能性标准其确认和计量的基础不同,确认时以未来流量的贴现值作为基础,而计量时采用
公允价值
。如果未来流量的贴现值大于帐面价值,那么即便公允价值小于帐面价值,也不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三)经济性标准
经济性标准是指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就应当予以确认,确认和计量采用相同的基础。在经济性标准下,资产被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可定义性;可收回金额小于帐面价值的差额用以计量减值损失,具有可计量性和可靠性;另外还能提供相关的信息,具有相关性。
由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会计造成的影响,会计人员很难判断哪些是永久性的资产减值,哪些是可能性的资产减值。采用永久性标准可能导致层拖延减值损失的确认;采用可能性标准又会导致确认与计量基础不同的资产高估。所以我国对于资产减值的认定是采用与
国际会计准则
相同的做法,即以经济性标准为主。以经济性标准对资产发生减值进行确认和计量,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内外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因此需要对
资产减值迹象
加以判断。
荒芜海
如果资产的帐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金额,则资产已经减值,在资产负债表日需要重新确定其价值。对于减值资产的认定,通常应当以单项资产为基础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但是当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时,则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理论上应针对每一单项资产或资产组都重新确定可收回金额,再与帐面价值对比确定该项资产是否减值。但从成本效益方面考虑,实际工作中可首先界定资产减值的认定标准,如果资产已经发生了减值,再进一步计算减值的金额,并且予以确认、计量和披露。资产减值的认定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永久性标准
所谓永久性的资产减值,即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恢复的资产减值。永久性标准认为,只有永久性的资产减值损失才能予以确认。按此标准确认资产减值,可以避免企业为了自己的目的确认暂时性的资产减值损失,还可以防止在损失发生前就将其记录。但是分清哪些是暂时性损失,哪些是永久性损失是比较困难的,而且主观性较强。
(二)可能性标准
可能性标准是指对可能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认定。在可能性标准下,资产减值的确认被分为帐面价值“很可能”、“可能”、“极小可能”不能全部收回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确认,第二种情况应当披露,第三种情况既不确认,也不披露。可能性标准其确认和计量的基础不同,确认时以未来流量的贴现值作为基础,而计量时采用公允价值。如果未来流量的贴现值大于帐面价值,那么即便公允价值小于帐面价值,也不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三)经济性标准
经济性标准是指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就应当予以确认,确认和计量采用相同的基础。在经济性标准下,资产被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可定义性;可收回金额小于帐面价值的差额用以计量减值损失,具有可计量性和可靠性;另外还能提供相关的信息,具有相关性。
由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会计造成的影响,会计人员很难判断哪些是永久性的资产减值,哪些是可能性的资产减值。采用永久性标准可能导致层拖延减值损失的确认;采用可能性标准又会导致确认与计量基础不同的资产高估。所以我国对于资产减值的认定是采用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的做法,即以经济性标准为主。以经济性标准对资产发生减值进行确认和计量,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内外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因此需要对资产减值迹象加以判断。
你今天好漂亮啊别想抢我零食吃
(4)出题人仿照了中级财务会计“资产减值”一章的内容出的这道题。对于“资产减值”一章中,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则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其中可收回金额是这样确定的:“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流量现值”的较高者。
根据中级财务会计“金融资产”的分类中,“贷款和应收款项”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所以说应收款项的公允价值无法确定(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这里采用预计未来流量的现值来作为其可收回金额。
这样如果应收账款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所以低于账面价值的就有可能收不会来了,需要计提坏账准备。如果可收回金额高于账面价值,说明以前期间导致应收账款减值(收不回来)的因素消失了,需要将前期计提的坏账准备转回。实务操作中是把“坏账准备”科目余额结转为0(不能有贷方余额或者借方余额)。
对于本题而言,起初“坏账准备”贷方余额为5万元,本期冲减了20万元(计入借方),期末计提减值损失前为借方金额15万元。而期末计提减值准备后其账户余额应为0,故须将借方的15万转出。
借:资产减值损失 15
贷:坏账准备 15
结转后“坏账准备”科目余额为:5-20+15=0
本题有两处不妥之处:
(1)应收账款的减值应当参考“金融资产”一章处理而不应该参考“资产减值”一章处理。应收账款减值应当采用备抵法,而不是比较其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
(2)应收账款不应该出现如题所述的“预计未来流量的现值”大于其账面价值的情况,因为应收账款是别人欠你的钱,他总不能傻了吧唧的多给你几十万吧。
这道题想突出“坏账准备”借方有余额完了增加一些难度。但是例子举得不太恰当。具体可以参考中级财务会计“金融资产”一章。
深海不知天蓝孤鸟不懂群暖
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测算其是否减值,是通过测算其未来流量现值,将其与该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比较,看是否减值。
你可以看会会计第八章,关于资产减值。
对不起!您的提问(回答)中包含不适合发表的内容,请修改后再提交!(我哪里有不适合发表的了,破百度)
百度不让发电子版教材的链接,你自己到网站找一个看看吧。
更怕有人说你为爱昏了头
考过中级会计职称,会计水平很高,学习注册会计师《会计》方法因人而异,不妨采用抓住主线,把之前学过的知识点,提纲挈领有地把握。
下面具体谈谈此方法,供参考:
注册会计师考试的《会计》科目有大部分内容是各类资产的会计处理。这些内容不但多,而且涉及繁杂的会计科目、处理方法,还有很多琐碎的特别需要注意的知识点,内容散,不太好掌握。
“主线”即每项资产的处理过程都是这样的:初始入账-后续计量-列报-处置。这条主线涵盖了一般性内容,我们在会计处理时只需注意一些特别事项即可,例如注意初始入账价值都包括哪些项目,后续计量用什么方法,计提减值准备或公允价值变动走什么科目,期末怎么列报,处置该项资产时有什么特别的处理。这样学习,思路就比较清晰。
举例说明:
主线一,存货:存货的初始入账价值区分自制存货、委托加工和外购存货而包含不同项目(即特别事项),后续计量就有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特别事项),后续计量中的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也区分有无合同而不同(属特别事项),期末账面扣除跌价准备再列报,后面就是结转的一般规则。
主线二,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也类似区分为是否需要安装、自制还是外购等而包含不同项目(和存货很像),后续计量中有折旧的计提(这是特别事项),还有减值准备的计提(这点和存货的也相似),期末账面扣除减值准备再列报(这和其他资产项目也相似),在处置固定资产时特别注意的是“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使用。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用主线把各环节穿起来,有初始入账就有后续计量,期末不忘列报,最后就是处置资产,一环扣一环,就容易把头绪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