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方方注册会计师

腰际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4987

首页> 注册会计师> 任方方注册会计师

5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落一场雨

已采纳

一、审计业务三方关系人:
  审计业务三方关系人别指注册会计师、责任方和预期使用者。责任方与预期使用者可能是同一方,也可能不是同一方。在某些情况下,责任方和预期使用者可能来自同一企业,但并不意味着两者就是同一方。
  二、审计业务三方之间的关系:
  审计业务三方之间的关系是注册会计师对由责任方负责的财务报表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任程度。

  相关知识延伸
  1、注册会计师的职责: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2、责任方责任:责任方是指对财务报表负责的组织或人员,即被审计单位层。层和治理层如适用应当认可并理解其应当承担下列责任:1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使其实现公允反映如适用;2设计、执行和维护必要的内部控制,以使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3向注册会计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包括允许注册会计师接触与编制财务报表相关的所有信息如记录、文件和其他事项,向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所需的其他信息,允许注册会计师在获取审计证据时不受限制地接触其认为必要的内部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
  3、预期使用者:预期使用者是指预期使用审计报告和财务报表的组织或人员。预期使用者主要是指与财务报表有重要和共同利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132评论

素浅清白裙

2022年4月自学考试《审计》真题多项选择题第2题

下列关于前后任注册会计师沟通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

A接受委托前,后任注册会计师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进行必要沟通,并对沟通结果进行评价,以确定是否接受委托

B接受委托后,如果需要查阅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底稿,须经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同意

C接受委托后的沟通与接受前沟通质相同,都是必要程序

D前后任注册会计师沟通内容不包括是否发现被审计单位层存在诚信方面的问题

E前后任注册会计师沟通最有效的方式是举行会谈

  正确答案:DE

自考365网校答案解析:选项B,接受委托后,如果需要查阅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底稿,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当征得被审计单位同意,并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进行沟通;选项C,接受委托前的沟通是必要程序,而接受委托后的沟通不是必要程序;选项D,前后任注册会计师沟通的内容包括是否发现被审计单位层存在诚信方面的问题;选项E,沟通可以采用电话询问、举行会谈、致送审计问卷等方式,但最有效、最常用的方式是查阅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底稿。参见教材P72。

13评论

帅气界扛把子

鉴证业务分为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和直接报告业务。
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
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责任方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或计量,鉴证对象信息以责任方认定的形式为预期使用者获取。如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被审计单位层(责任方)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流量(鉴证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评价或计量)而形成的财务报表(鉴证对象信息)即为责任方的认定,该财务报表可为预期报表使用者获取,注册会计师针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这种业务属于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
直接报告业务
在直接报告业务中,注册会计师直接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或计量,或者从责任方获取对鉴证对象评价或计量的认定,而该认定无法为预期使用者获取,预期使用者只能通过阅读鉴证报告获取鉴证对象信息。如在内部控制鉴证业务中,注册会计师可能无法从层(责任方)获取其对内部控制有效的评价报告(责任方认定),或虽然注册会计师能够获取该报告,但预期使用者无法获取该报告,注册会计师直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鉴证对象)进行评价并出具鉴证报告,预期使用者只能通过阅读该鉴证报告获得内部控制有效的信息(鉴证对象信息)。这种业务属于直接报告业务。
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和直接报告业务的区别:
(1)预期使用者获取鉴证对象信息的方式不同
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预期使用者可以直接获取鉴证对象信息(责任方认定),而不一定要通过阅读鉴证报告。
在直接报告业务中,可能不存在责任方认定,即便存在,该认定也无法为预期使用者所获取。预期使用者只能通过阅读鉴证报告获取有关的鉴证对象信息。
(2)注册会计师提出结论的对象不同
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注册会计师提出结论的对象可能是责任方认定,也可能是鉴证对象。此类业务的逻辑顺序是:首先,责任方按照标准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和计量,形成责任方认定,注册会计师获取该认定;然后,注册会计师根据适当的标准对鉴证对象再次进行评价和计量,并将结果与责任方认定进行比较;最后,注册会计师针对责任方认定提出鉴证结论,或直接针对鉴证对象提出结论。
(3)责任方的责任不同
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由于责任方已经将既定标准应用于鉴证对象,形成了鉴证对象信息(即责任方认定)。因此,责任方应当对鉴证对象信息负责。责任方可能同时也要对鉴证对象负责。例如,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被审计单位层既要对财务报表(鉴证对象信息)负责,也要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流量(鉴证对象)负责。
在直接报告业务中,无论注册会计师是否获取了责任方认定,鉴证报告中都不体现责任方的认定,责任方仅需要对鉴证对象负责。
(4)鉴证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不同
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鉴证报告中的引言段通常会提供责任方认定的相关信息,责任方仅需要对鉴证对象负责。
在直接报告业务中,注册会计师直接说明鉴证对象、执行的鉴证程序并提出鉴证结论。

159评论

一个人厮守

鉴证业务分为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和直接报告业务。
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
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责任方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或计量,鉴证对象信息以责任方认定的形式为预期使用者获取。如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被审计单位层(责任方)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流量(鉴证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评价或计量)而形成的财务报表(鉴证对象信息)即为责任方的认定,该财务报表可为预期报表使用者获取,注册会计师针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这种业务属于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
直接报告业务
在直接报告业务中,注册会计师直接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或计量,或者从责任方获取对鉴证对象评价或计量的认定,而该认定无法为预期使用者获取,预期使用者只能通过阅读鉴证报告获取鉴证对象信息。如在内部控制鉴证业务中,注册会计师可能无法从层(责任方)获取其对内部控制有效的评价报告(责任方认定),或虽然注册会计师能够获取该报告,但预期使用者无法获取该报告,注册会计师直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鉴证对象)进行评价并出具鉴证报告,预期使用者只能通过阅读该鉴证报告获得内部控制有效的信息(鉴证对象信息)。这种业务属于直接报告业务。
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和直接报告业务的区别:
(1)预期使用者获取鉴证对象信息的方式不同
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预期使用者可以直接获取鉴证对象信息(责任方认定),而不一定要通过阅读鉴证报告。
在直接报告业务中,可能不存在责任方认定,即便存在,该认定也无法为预期使用者所获取。预期使用者只能通过阅读鉴证报告获取有关的鉴证对象信息。
(2)注册会计师提出结论的对象不同
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注册会计师提出结论的对象可能是责任方认定,也可能是鉴证对象。此类业务的逻辑顺序是:首先,责任方按照标准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和计量,形成责任方认定,注册会计师获取该认定;然后,注册会计师根据适当的标准对鉴证对象再次进行评价和计量,并将结果与责任方认定进行比较;最后,注册会计师针对责任方认定提出鉴证结论,或直接针对鉴证对象提出结论。
(3)责任方的责任不同
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由于责任方已经将既定标准应用于鉴证对象,形成了鉴证对象信息(即责任方认定)。因此,责任方应当对鉴证对象信息负责。责任方可能同时也要对鉴证对象负责。例如,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被审计单位层既要对财务报表(鉴证对象信息)负责,也要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流量(鉴证对象)负责。
在直接报告业务中,无论注册会计师是否获取了责任方认定,鉴证报告中都不体现责任方的认定,责任方仅需要对鉴证对象负责。
(4)鉴证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不同
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鉴证报告中的引言段通常会提供责任方认定的相关信息,责任方仅需要对鉴证对象负责。
在直接报告业务中,注册会计师直接说明鉴证对象、执行的鉴证程序并提出鉴证结论。
希望能帮到你

140评论

半言

鉴证业务分为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和直接报告业务。
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
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责任方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或计量,鉴证对象信息以责任方认定的形式为预期使用者获取。如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被审计单位层(责任方)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流量(鉴证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评价或计量)而形成的财务报表(鉴证对象信息)即为责任方的认定,该财务报表可为预期报表使用者获取,注册会计师针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这种业务属于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
直接报告业务
在直接报告业务中,注册会计师直接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或计量,或者从责任方获取对鉴证对象评价或计量的认定,而该认定无法为预期使用者获取,预期使用者只能通过阅读鉴证报告获取鉴证对象信息。如在内部控制鉴证业务中,注册会计师可能无法从层(责任方)获取其对内部控制有效的评价报告(责任方认定),或虽然注册会计师能够获取该报告,但预期使用者无法获取该报告,注册会计师直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鉴证对象)进行评价并出具鉴证报告,预期使用者只能通过阅读该鉴证报告获得内部控制有效的信息(鉴证对象信息)。这种业务属于直接报告业务。
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和直接报告业务的区别:
(1)预期使用者获取鉴证对象信息的方式不同
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预期使用者可以直接获取鉴证对象信息(责任方认定),而不一定要通过阅读鉴证报告。
在直接报告业务中,可能不存在责任方认定,即便存在,该认定也无法为预期使用者所获取。预期使用者只能通过阅读鉴证报告获取有关的鉴证对象信息。
(2)注册会计师提出结论的对象不同
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注册会计师提出结论的对象可能是责任方认定,也可能是鉴证对象。此类业务的逻辑顺序是:首先,责任方按照标准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和计量,形成责任方认定,注册会计师获取该认定;然后,注册会计师根据适当的标准对鉴证对象再次进行评价和计量,并将结果与责任方认定进行比较;最后,注册会计师针对责任方认定提出鉴证结论,或直接针对鉴证对象提出结论。
(3)责任方的责任不同
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由于责任方已经将既定标准应用于鉴证对象,形成了鉴证对象信息(即责任方认定)。因此,责任方应当对鉴证对象信息负责。责任方可能同时也要对鉴证对象负责。例如,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被审计单位层既要对财务报表(鉴证对象信息)负责,也要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流量(鉴证对象)负责。
在直接报告业务中,无论注册会计师是否获取了责任方认定,鉴证报告中都不体现责任方的认定,责任方仅需要对鉴证对象负责。
(4)鉴证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不同
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鉴证报告中的引言段通常会提供责任方认定的相关信息,责任方仅需要对鉴证对象负责。
在直接报告业务中,注册会计师直接说明鉴证对象、执行的鉴证程序并提出鉴证结论。

5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