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6475
风中轻颤
口腔执业医师考点:咬肌间隙感染的表现 咬肌间隙感染是指咬肌间隙的化脓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是以嚼肌为中心的急性炎性红肿、跳痛、压痛。 咬肌间隙位于咬肌与下颌升支外侧骨壁之间。由于咬肌在下颌支及其角部附着宽广紧密,故潜在性咬肌间隙存在于下颌升支上段的外侧部位,借脂肪结缔组织与颊、颞下、翼下颌、颞间隙相连。咬肌间隙为最常见的颌面部间隙感染之一。 主要来自下颌智牙冠周炎及下颌磨牙的根尖周炎扩散而进入咬肌间隙;也可来源于磨牙后三角区黏膜的感染;相邻间隙如颞下间隙感染的`扩散;偶有因化脓性腮腺炎波及者。 临床特点: 咬肌间隙感染的典型症状是以百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充血、压痛伴明显张口受限。由于咬肌肥厚坚实,脓肿难以自行溃破,也不易触到波动感。若炎症在一周以上,压痛点局限或有凹陷性水肿,经穿刺有脓液时,应行切开引流,否则由于长期脓液蓄积,易形成下颌骨升支部的边缘性骨髓炎。 治疗: 咬肌间隙蜂窝组织炎时除全身应用抗生素外,局部可用物理疗法或外敷中药;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引流。咬肌间隙脓肿切开引流的途径,虽可从口内翼下颌皱襞稍外侧切开,分离进入脓腔引流,但因引流常在脓腔之前上份,体位乳流不畅,炎症不易控制,发生边缘性骨髓炎的机会也相应增加。因此,临床常用口外途径切开引流。口外切口放下颌支后缘绕过下颌角,距下颁下缘2cm切开,切口长3~5cm,逐层切开皮下组织、颈阔肌以及咬肌在下颌角度的部分附着,用骨膜剥离器,由骨面推起咬肌进入脓腔,引出脓液,冲洗脓腔后填入盐水纱条引流。次日换敷料时抽去纱条,换胶皮管或橡皮条引流。如有边缘性骨髓炎形成,脓液减少后应早期施行死骨刮除术,术中除重点清除骨面死骨外,不应忽略咬肌下骨膜面附着之死骨小碎块及坏死组织,以利创口早期愈合。 咬肌间隙感染缓解或被控制后,应及早对引起感染之病灶牙进行治疗或拔除。;
用最初的心陪你走最远的路
口腔执业医师考点:窝洞的分类与结构 窝洞是在除尽腐质后,按一定形态要求制备形成的洞。窝洞的名称以其所在的牙面命名,如位于雯面的窝洞称雯面洞,位于颊面的窝洞称颊面洞等。窝洞是牙面修复术中不可缺少的。窝洞的分类方法很多,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G V Black分类方法,即以治疗方法为基础,按窝洞所在牙面进行分类的方法。该法将窝洞分为五类,每类窝洞用罗马字母表示。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窝洞的分类与结构: 窝洞的分类: I类洞——为发生在所有牙面发育点隙裂沟的'龋损所制备的窝洞。 II类洞——为发生在后牙邻面的龋损所制备的窝洞。 III类洞——为前牙邻面未累及切角的龋损所制备的窝洞。 IV类洞——为前牙邻面累及切角的龋损所制备的窝洞。 V类洞——所有牙的颊(唇)舌面颈13处的龋损所制备的窝洞。 VI类洞-前牙切嵴或后牙牙尖发生的龋损所制备的窝洞。 窝洞结构: ①洞壁——侧壁:与牙面垂直的洞壁。包括冠部的釉质壁和牙本质壁、根部的牙骨质壁和牙本质壁(另外分类有颊壁、龈壁等)。髓壁:位洞底覆盖牙髓的洞壁。包括轴壁(与牙长轴平行)、牙合面髓壁。 ②洞角——洞壁相交形成的角。 ③洞缘——窝洞的侧壁与牙面相交成的边缘。 ④窝洞的抗力形定义?抗力性的主要结构及其要求? 答:抗力形:是使充填体和余留的牙体组织获得足够的抗力,在承受咬合力是不折裂的形状。基本结构及要求: 1、盒面洞型——最基本的抗力形,底平壁直。 2、阶梯结构——双面洞的牙合面洞底与邻面洞的轴壁成阶梯,髓壁与轴壁相交的轴髓线角要圆钝。 3、洞深——釉牙本质界下2~5mm,即牙合面深5~2mm,邻面洞1~5mm(洞外形成圆缓曲线,去除无基釉,外形超过颊舌间距的一半的薄壁弱尖应减低) ⑤窝洞的固位形定义?固为形的主要结构及其要求? 答:固位形:防止充填体在侧向或垂直方向力量作用下移位、脱落的形状。 基本结构及要求: 1、侧壁固位——即盒面洞形,最基本。 2、倒凹固位——在洞底侧髓线角点角等处向侧壁牙本质做潜入小凹或固位沟,以2mm为宜。 3、鸠尾固位(常用)——由鸠尾峡和膨大的尾部组成,峡部起扣锁作用。多用于双面洞,后牙在牙合面做鸠尾,前牙在舌面做鸠尾。后牙峡部宽度为颊舌尖的14~13,前牙为邻面洞舌方宽度13~1 4、梯形固位——多与鸠尾固位合用于双面洞,将邻面做成底大顶小的梯形。;
谎话人空白人
口腔执业医师考点:面颈部淋巴结炎 面颈部淋巴结炎以继发于牙源性及口腔感染为最多见,面颈部淋巴循环丰富,由环形链和垂直链两组淋巴结及多数网状淋巴管组成。它能将口腔、颌面部的淋巴回流汇集到所属的区域淋巴结内。淋巴结是面颈部的重要防御系统,可过滤和吞噬进人淋巴液中的细菌和异物,阻止感染扩散。当上呼吸道感染,牙体、牙周组织及颜面、颌骨、口腔黏膜等出现炎症感染时,均可引起所属区域的淋巴结炎症。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面颈部淋巴结炎。 面颈部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它能将口腔、额面部的淋巴回流汇集到所属的区域淋巴结内,最后经过颈深淋巴结及颈淋巴干进入颈内静脉。 淋巴结有过滤与吞噬进入淋巴液中的微生物、颗粒物质(如尘埃,异物、含铁血黄素)与细胞(肿瘤细胞等)的功能,还有破坏毒素的作用,因此,它是防御炎症侵袭和阻止肿瘤细胞扩散的重要屏障。口腔颌面部的许多疾病,特别是炎症和肿瘤,常出现相应引流淋巴结的肿大,因而熟悉淋巴引流的解剖对各部位发生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颌面部淋巴结炎与口腔及牙源性感染的关系密切,故主要表现为下颌下、 颏 下及颈深上群淋巴结炎,有时也可见到颊部、耳前、耳后淋巴结炎。 (一)感染来源面颈部淋巴结炎以继发于牙源性及口腔感染为最多见,也可来源于颜面皮肤的损伤、疖 痈 等。小儿患者大多数由上呼吸道感染及扁桃体炎引起。由化脓性细菌如葡萄球菌及链球菌等引起的称为化脓性淋巴结炎;由结核杆菌感染的为结核性淋巴结炎。 (二)临床表现化脓性淋巴结炎 临床上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的经过主要表现为由浆液性逐渐向化脓性转化。浆液性炎症的特征是局部淋巴结肿大变硬,自觉疼痛或有压痛。病变主要在淋巴结内出现充血、水肿,因此淋巴结尚可移动,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全身反应甚微或有低热,体温一般在38℃以下,此期常为患者忽视而不能及时治疗。感染迅速发展成化脓性后,局部疼痛加重,淋巴结化脓溶解,破溃后,侵及周匿软组织则出现炎性浸润块;皮肤充血、肿,硬,此时淋巴结与周围组织粘连,不能移动。脓肿形成时,皮肤表面有明显压痛点,表面皮肤软化,有凹陷性水肿;浅在的脓肿可查出明显波动感。此期全身反应加重,高热,寒战、头痛、全身无力、食欲减退,小儿可烦 躁 不安。白细胞总数急剧上升,达 (20~30)×109L以上,如不及时治疗,可并发静脉炎、败血症,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临床上儿童的病势比成人更严重,必须提高警惕。 慢性淋巴结炎多发生在患者抵抗力强而细菌毒力较弱的情况下,病变常表现为慢性增殖性炎症。临床特征是淋巴结内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微痛的硬结,全身无明显症状,如此可持续较长时间,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可以突然转变为急性发作。 2、结核性淋巴结炎 常见于儿童及青年。轻者仅有淋巴结肿大而无全身症状;重者可伴体质虚弱、营养不良或贫血,或在低热、盗汗、疲倦等症状,并可同时有肺、肾、肠、骨等器官的结核病变或病史。局部临床表现,最初可在下颌下、 颏 下或颈侧发现单个或多个成串的淋巴结,缓慢肿大、较硬,但无痛,与周围组织也无粘连。病变继续发展,淋巴结中心因有干酪样坏死,组织溶解变软,逐渐液化破溃。炎症波及周围组织时,淋巴结可彼此粘连成团,或与皮肤粘连。皮肤表面无红、热及明显压痛,扪之有波动感。此种液化现象称为冷脓肿。颈部淋巴结结核可发生于一侧或双侧,常位于胸锁乳突肌前、后缘或沿颈内静脉分布的淋巴结,故可形成颈深部冷脓肿。脓肿破溃后可形成经久不愈的窦或 瘘 。 (三)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可以确定诊断。化脓性淋巴结炎与结核性淋巴结炎形成脓肿后,还可借抽吸出的脓液进行鉴别诊断:冷脓肿的脓液稀薄污浊,暗灰色似米汤,夹杂有干酪样坏死物。 化脓性下颌下淋巴结炎应与化脓性下颌下腺炎鉴别,后者可因损伤、导管异位或结石阻塞而继发感染。双手触诊检查时,下颌下腺较下颌下淋巴结的位置深而固定,导管口乳头有红肿炎症,并可挤出脓液。 结核性淋巴结炎应与恶性淋巴瘤、唾液腺混合瘤以及颈部转移性癌相鉴别,必要时可手术摘除淋巴结做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四)治疗急性淋巴结炎多见于幼儿。炎症初期,患者需要安静休息,全身给抗菌药物,局部用物理疗法(湿热敷、超短波等),或用中药六合丹等外敷治疗。已化脓者应及时切开引流,同时进行原发病灶(如病灶牙等)的处理。对慢性淋巴结炎,一般不需治疗,但有反复急性发作者应寻找病灶,予以清除,如淋巴结肿大明显或需行鉴别诊断时,也可采用手术摘除。 结核性淋巴结炎应注意全身治疗,加强营养。常用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 肼 、利福平等。异烟 肼 常用量300mgd[小儿10~l5mg(d)],分3次服。利福平常用量300mg次,每日2次。局部可用异烟 肼 50~100mg+25%普鲁卡因5~10ml作病灶周围环封,或根据引流区皮下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 对于局限的、可移动的结核性淋巴结,或虽属多个淋巴结但经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均应及早手术摘除。诊断尚不肯定,为了排除肿瘤,也可摘除淋巴结做病理检查。 对已化脓的淋巴结结核或小型浅在的冷脓肿,皮肤未破溃者可以试行穿刺抽脓,同时注入异烟 肼 50~lOOmg,隔日1次或每周2次。每次穿刺时应从脓肿周围的正常皮肤进针,以免造成脓肿破溃或感染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