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常考外妇儿病症

映你逍遥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395

首页> 医学> 中医执业医师常考外妇儿病症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迷寐

已采纳

凡不属经、带、胎、产和前阴疾病范畴,而又与女性解剖、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的疾病,称为“妇科杂病”。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考点:妇科杂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细目一:概述

一、定义

凡不属于经、带、胎、产疾病范围,而又与妇女解剖、生理、病机特点密切相关的各种妇科疾病,统称为妇科杂病。

二、范围

症瘕、盆腔炎、不孕症、阴痒、阴疮、子宫脱垂、妇人脏躁。

细目二:症瘕

一、定义

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者,称为“症瘕”。症:有形可征,固定不移,推揉不散,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瘕聚成形,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二、病因病机

【习题】

关于症瘕的定义,正确的`是( )

A.症多为恶性,瘕多为良性

B.症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无定处

C.瘕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有定处

D.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

E.症属气病,瘕属血病

[答疑编号2615010601]

【正确答案】D

三、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下腹部结块,触之有形,按之痛或不痛,小腹胀满,月经先后不定,经血量多有块,经行难净,经色暗;精神抑郁,胸闷不舒,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消症。

主方:香棱丸或大黄(庶虫)蜇虫丸。

下列哪项不是血瘀型症瘕特点( )

A.胞中有块

B.积块坚硬

C.固定不移

D.推揉不散

E.痛无定处

[答疑编号2615010602]

【正确答案】E

A2

妇人来诊,诉腹中有块,月经量多,夹瘀块,小腹疼痛,诊时非经期。妇科诊为症瘕,并见舌黯,有瘀斑,其治疗原则是( )

A.活血化瘀,散结消症

B.除痰化湿,散结消症

C.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D.解毒除湿,破瘀消症

E.益气养血,调摄冲任

【正确答案】A

2.痰湿瘀结证

主要证候:下腹结块,触之不坚,固定难移,经行量多,淋漓难净,经间带下增多;胸脘痞闷,腰腹疼痛;舌体胖大,紫暗,有瘀斑、瘀点,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沉涩。

治法:化痰除湿,活血消症。

主方: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

3.湿热瘀阻证

主要证候:下腹部肿块,热痛起伏,触之痛剧,痛连腰骶,经行量多,经期延长,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兼杂;兼见身热口渴,心烦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暗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消症。

主方:大黄牡丹汤加木通、茯苓。

4.肾虚血瘀证

主要证候:下腹部结块,触痛;月经量多或少,经行腹痛较剧,经色紫暗有块,婚久不孕或曾反复流产;腰酸膝软,头晕耳鸣;舌暗,脉弦细。

治法:补肾活血,消症散结。

主方: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症瘕辨证论治结构图

1.气滞血瘀证:

行气活血,化瘀消症 → 香棱丸或大黄(庶虫)蜇虫丸

2.痰湿瘀结证:

化痰除湿,活血消症 → 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

3.湿热瘀阻证:

清热利湿,化瘀消症 → 大黄牡丹汤加木通、茯苓

4.肾虚血瘀证:

补肾活血,消症散结 → 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四、施治中的注意点

临证新病多实,宜攻宜破;久病不愈或术后,以补益气血为主,恢复机体的正气。若正气已复,肿块未除,复以攻破为主。术后若有瘀滞,可于补益气血之时,辅以行气活血之品,并注重调其饮食,增进食欲,改善脾胃功能。

细目三:盆腔炎

一、定义

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称为盆腔炎。

1.急性盆腔炎 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急性炎症,称为急性盆腔炎。

2.慢性盆腔炎 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慢性炎症,称为慢性盆腔炎。

二、病因病机

1.急性盆腔炎

(1)热毒炽盛:邪毒内侵,客于胞宫,滞于冲任,化热酿毒,致高热腹痛不宁。

(2)湿热瘀结:瘀血与湿热内结,滞于少腹,则腹痛带下日久,缠绵难愈。

2.慢性盆腔炎

(1)湿热瘀结:湿热之邪内侵,气血阻滞。

(2)气滞血瘀:气机不畅,瘀血内停,脉络不通。

(3)寒湿凝滞:素体阳虚,或寒湿之邪乘虚侵袭,与胞宫内余血浊液相结,凝结瘀滞。

(4)气虚血瘀:素体虚弱,或正气内伤,血行不畅,瘀血停聚;或久病不愈,瘀血内结,日久耗伤,正气匮乏,致气虚血瘀证。

三、辨证论治

1.急性盆腔炎

(1)热毒炽盛证

主要证候:高热腹痛,恶寒或寒战,下腹部疼痛拒按,咽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兼杂,质黏稠,如脓血,味臭秽,月经量多或淋漓不净;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排脓。

主方: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2)湿热瘀结证

主要证候:下腹部疼痛拒按,或胀满,热势起伏,寒热往来,带下量多、色黄、质稠、味臭秽,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淋漓不止,大便溏或燥结,小便短赤;舌红有瘀点,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主方:仙方活命饮加薏苡仁、冬瓜仁。

2.慢性盆腔炎

(1)湿热瘀结证

主要证候:少腹部隐痛,或疼痛拒按,痛连腰骶,低热起伏,经行或劳累时加重,带下量多,色黄,质黏稠;胸闷纳呆,口干不欲饮,大便溏,或秘结,小便黄赤;舌体胖大,色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主方: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加丹参、毛冬青、忍冬藤、田七片。

(2)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少腹部胀痛或刺痛,经行腰腹疼痛加剧,经血量多有块,瘀块排出则痛减,带下量多,婚久不孕;经前情志抑郁,乳房胀痛;舌体紫暗,有瘀斑、瘀点,苔薄,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方:膈下逐瘀汤。

(3)寒湿凝滞证

主要证候:小腹冷痛,或坠胀疼痛,经行腹痛加重,喜热恶寒,得热痛减,经行错后,经血量少,色暗,带下淋漓;神疲乏力,腰骶冷痛,小便频数,婚久不孕;舌暗红,苔白腻,脉沉迟。

治法:祛寒除湿,活血化瘀。

主方:少腹逐瘀汤。

(4)气虚血瘀证

主要证候:下腹部疼痛结块,缠绵日久,痛连腰骶,经行加重,经行量多有块,带下量多;精神不振,疲乏无力,食少纳呆;舌体暗红,有瘀斑瘀点,苔白,脉弦涩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化瘀散结。

主方:理冲汤。

盆腔炎辨证论治结构图

1.急性盆腔炎

热毒炽盛证:清热解毒,利湿排脓 → 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湿热瘀结证: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 仙方活命饮加薏苡仁、冬瓜仁

2.慢性盆腔炎

湿热瘀结证: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 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加丹参、

毛冬青、忍冬藤、田七片

气滞血瘀证: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 膈下逐瘀汤

寒湿凝滞证:祛寒除湿,活血化瘀 → 少腹逐瘀汤

气虚血瘀证:益气健脾,化瘀散结 → 理冲汤

习题

患者,女,32岁。小腹及少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伴腰骶疼痛,低热起伏,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其治法是

A.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B.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C.疏肝理气,化瘀止痛  D.凉血活血,化瘀止痛

E.健脾利湿,化瘀止痛

【正确答案】A

90评论

合群觅友

中医执业医师第四单元的科目重点出题点是临床科目、难点。这一单元考察了中医外妇儿科以及传染病和卫生法规。其中外妇儿各占40分,传染病占到20分,卫生法规10分。变化同样是新题型的出现以及病例题的增加。传染病分值有所下降,题目难度一般,但考察知识点比较琐碎。

外妇儿临床科目出题点侧重

1、考察证型对应方剂,占有分值大概在25分左右。出题方式以给出证型判断方剂为主,还有就是直接给出疾病证型判断方剂,根据反馈今年考试A2型题题干加长,选项迷惑度也加大,难度大幅增加。

2、治法、治则,占有25分左右,以治法为主。A1型题给出证型判断治法,A2型题主要是给出病例确立治法,一般我们根据“法从证出”的原理都可以推出治法,但是今年考试选项相似度上升,选择起来会更难。

3、判断证候,占有10分左右。根据题干判断属于哪种证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要有扎实的中诊基础,是很容易做出来的,也是重要的项,希望大家能够抓住。

4、判断疾病,给出疾病的特点,判断疾病,占有5分左右,以外科和儿科为主。

⑤主症特点,占有10分左右,通过题干提供的疾病或者证型,选择对应的临床表现,这部分内容需要大家对证型的了解。⑥病变脏腑或者病位,占有5分,需要理解的基础上硬性记忆。

⑦外科还会考察手术治疗以及外治法。

⑧儿科学涉及到西医的治疗,需要注意。总体来说A2型题数量和难度均增加,新题型难度有需要对疾病有个整体把握,但是相对简单。这就需要我们对疾病掌握更牢固,希望大家做好充足的准备。

11评论

你在我心始终如一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分为执医技能考试和执医笔试。

一、执医技能考试

1、病案分析,分为两大题,一题是考内科的病案,另一题考外、妇、儿的病案,考试需答出病名、病机、证型、治法、方药等。

2、临床操作,分四个项目,中医操作第一个是考中医的四诊,包括望、闻、问、切,第二个是考针灸方面的,包括穴位的定位和操作方法。

3、临床答辩,分为四个项目,第一个问诊为送分题,背一个问诊模版,第二题为中医的问题,第三题为双重诊断,根据一个病案,辨别出中医、西医病名,第四题考的是实验室检查。

二、执医笔试

第一部分: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中内、针灸。

第二部分:诊断学基础、西内、传染病学

第三部分:中外、中妇、中儿。

第四部分:卫生法规、医学伦理。

118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