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科病症记忆

良人未归旧人未覆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4218

首页> 医学>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科病症记忆

5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南国旧人北城爱人

已采纳

方剂学▪方剂与治法:①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②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方剂的基本结构: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①辅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②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佐助药(用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佐制药(制约君臣之毒)、反佐药(相反相成)。使药——引经药(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麻杏石甘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辛凉重剂)。▪大陷胸汤——泻热逐水——水热互结之结胸证。▪麻子仁丸——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脾约证。方中虽用小承气汤泄热通便,但大黄、厚朴用量从轻,更取质润多脂之麻子仁、杏仁、芍药、白蜜等,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二则甘润可减缓小承气攻下之力。▪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妇人中风,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枣草▪痛泻药方——补脾柔肝,祛湿止泻——脾虚肝旺之痛泻。▪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本方为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桂枝∶芍药=1∶2。君药是饴糖。▪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寒厥证。方以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组成。

129评论

久未遇不忘你

一、重点突破法曾有学者断言,任何知识的核心内容仅占其全部知识的约20%,弄通这20%就相当于熟悉了该知识的大半。中医执业医师考生往往是边工作边学习,时间和精力均有限,考生的能力水平也不尽相同。为了便于复习,出了一套与教材配套的考试大纲,其中对各章节内容均按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这一比例实际上也可以作为中医执业医师考生分配自己学习时间和投入精力的参考指标,每位考生应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及能力合理安排。要求掌握的内容是骨架与核心,必须学深学透。在对核心内容弄懂记牢的基础上再逐渐将范围扩大到需要熟悉的内容,最后是需要了解的内容。二、提纲挈领法所谓提纲挈领法是以章节条目为线索,将所学内容串联的学习方法。有道是会读书的人可以将书由薄读到厚再由厚读到薄,后者是指学习学出门道,能将厚厚的书中内容理出精髓。中医执业医师考生在复习时,可以在通览一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回过头来以提纲挈领法重温各章节内容。

18评论

不肯让他脱离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分值最高的科目,也是最难的科目,中医内科学应该怎么复习是广大中医执业医师考生关心的问题,医学教育网小编为您整理如下: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重点学科,也是难点学科,其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学科基础上,内容繁多是学习和记忆难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对各疾病和证型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相似病症之间的对比和鉴别以加深对各证型的理解和记忆。除了学习和记忆基础证型外,我们应多思考,学会对于变证的诊治及临症加减运用,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拓展学习和认识疾病。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也是我们中医执业医师考生必须学好的临床学科,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和实践,只有我们将理论的知识打牢固,才能在日后的临床中去更好的实践、运用和发展。

178评论

败偶

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  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  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此立论首先提出者——明·张介宾)  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的鉴别特点。  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出自《金匮要略》。——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  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哮: 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 ;突然、反复发作喘: 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  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  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肺气上逆。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  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肺气上逆。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22、喘病——始见于《内经》。“肺高则上气肩息”——《灵枢》。‘上气’指喘证症状。  23、“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出自《景岳全书》。  24、“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指喘证病机。出自《临证指南医案》(清·叶天士)  25、“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喘证治疗原则。出自《类证治裁》(清·林佩琴)  26、‘肺痈’——始见于《金匮要略》。  27、治疗肺痈的代表方剂——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提出‘活血消痈’之说。  28、‘肺痨’归纳于传染病范畴——始见于《普济本事方》(宋?许叔微)。提出‘肺虫’说。——“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体”。  29、肺痨的治疗原则——滋阴降火。始于元·朱丹溪。  30、我国现存首部肺痨专著——《十药神书》(葛可久)  31、‘杀虫’与‘补虚’的治疗肺痨原则——始见于《医学正传》。  32、肺痨与虚劳的鉴别要点——肺痨病位在肺,阴虚为主。虚劳病位在五脏,阴阳俱虚,肾虚为要。  33、‘肺胀’——始见于《灵枢·胀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34、痰瘀互结,阻碍肺气——肺胀的病机,始见于《丹溪心法》。35、肺胀——本虚标实;多与肺、心、脾、肾有关。36、‘心悸’——始见于《伤寒杂病论》。37、心悸与怔忡的鉴别:惊悸:症状轻;有诱因;多实;自行缓解;病位浅;功能性。泻实:镇惊安神。怔忡:症状重;无诱因;多虚;持续发作;病位深;器质性。补虚:扶正安神。38、“邪在心,则病心痛”——见于《灵枢?五邪》——指胸痹。39、“真心痛,手足青至节”——见于《灵枢?厥病》。40、提出胸痹分虚、实的分证治疗——《玉机微义?心痛》。  41、‘胸痹’一词——始见于《金匮要略》。提出‘本虚标实’学说。  42、胸痹——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43、治疗胸痹的原则——先标后本;先去邪后扶正。44、不寐——《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45、‘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46、明?李中梓提出不寐五大病机“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47、不寐的病机:实证:心火旺盛。——肝郁化火;痰热扰心;心火旺盛。虚症:阴虚火旺或气血不足。——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48、‘癫狂’——出自《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49、区分‘癫’与‘狂’——《难经?二十难》“重阴者癫”、“重阳者狂”。50、提出癫狂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癫狂》。  51、提出癫狂‘瘀血学说’——“气血凝滞脑气”《医林改错》清?王清任。  52、‘癫’与‘狂’的区别:  癫:痰气郁结,蒙蔽心窍。心脾气血两虚。狂:痰火上扰,心神不安。心肾失调。53、痫病始见于《内经》,别称‘胎病’、‘癫疾’。指出具有先天因素。  54、提出痫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痫》。  55、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充。其病性为本虚标实。  56、厥证在《内经》《伤寒论》中分为:暴厥;寒厥。  57、《诸病源候论》提出‘尸厥’一词,指出病机——‘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  58、近代临床对于厥证的治则——辨虚、实为主,源于《景岳全书》。  59、胃痛始见于《内经》,强调了胃痛与‘肝’、‘脾’的有关。  60、将胃脘痛与心痛明确区分——始见于《兰室秘藏》。  61、胃痛与真心痛鉴别特点:  胃痛:胃脘胀痛;时间长;伴消化道症状;硝甘无效; 心电图正常。  心痛:胸部闷痛;时间短;伴胸闷放射痛;硝甘可缓解;心电图异常。  62、‘痞满’始见于《内经》,见通假‘否塞’。《伤寒论》中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63、‘呕吐’病名始见于《内经》“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64、‘噎嗝’病名始见于《景岳全书》。  65、噎嗝病机——责于痰、气、瘀、虚,与肝、脾、肾关系密切。66、‘呃逆’病名始见于《格致余论》元·朱丹溪。“呃,病气逆也,”67、呃逆,《内经》谓之‘哕’(古音yue)68、《金匮要略》将呃逆分为三种——实证;寒证;虚热证。69、‘腹痛’始见于《内经》。70、“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也。”——李东垣。提出三阴经辨证腹痛。  71、‘泄泻’始见于《内经》。  72、《难经?第五十七难》提出五种泄泻——“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  73、《医宗必读》治泄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74、泄泻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75、痢疾始见于《内经》。《难经》称为‘大瘕泄’。《伤寒论》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76、痢疾病名始见于《肘后备急方》‘痢’。  77、《丹溪心法》首先提出痢疾具有传染性、流行性。——“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提出‘通因通用’原则。  78、痢疾三大特征——腹痛泄泻;里急后重;赤白脓血。  79、便秘始见于《伤寒论》。提出‘阳结’、‘阴结’学说。  80、《圣济总录》首先提出‘寒’‘热’‘虚’‘实’辨证分类,沿用至今。  81、胁痛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胁在肝,则两胁中痛。”  82、胁痛的病机特点——肝气郁结,络脉失养。  83、胁痛特点:肝郁气滞——胀痛。肝胆湿热——口苦恶心。肝血瘀滞——刺痛。肝阴不足——隐痛。  84、‘黄疸’病名始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  85、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茵陈蒿汤’——出自《金匮要略》。 总体治则:祛湿、利小便。  86、记载‘急黄’、‘阴黄’证的是《诸病源候论》和《圣济总录》。  87、‘茵陈术附汤’——出自《医学心悟》(程钟龄)。  88、《沈氏尊生书》提出‘瘟黄’概念,“天行疫疠,以至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  89、‘积聚’始见于《内经》。  90、首先区别‘积’与‘聚’的是《难经?第五十五难》“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积属有形,聚属无形。  91、‘鼓胀’病名始见于《内经》。  92、《金匮要略》指出有‘肝水’、‘脾水’、‘肾水’。  93、《医学入门》首先提出控制食盐摄入——“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  94、《医门法律》指出“凡有症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  95、鼓胀的病位:早期在肝脾,后期及肾。  96、头痛经脉分布:太阳(前);少阳(两侧);阳明;太阴(后);少阴;厥阴(颠顶)。  97、关于‘头痛’的特殊名称:真头痛(脑出血);暑温头痛(流行性脑炎);春温(乙型脑炎)。98、‘头痛’病名始见于《内经》。《素问?风论》中谓之‘首风’、‘脑风’。  99、眩晕的五大病因——风、火、痰、瘀、虚。  100、眩晕始见于《内经》,谓之‘眩冒’。

92评论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贞操

在执业医师考试中,中医内科学第三章这部分需要记忆和背诵的知识点比较多,涉及到的考点内容也比较多,重点考查内容头痛、中风。笔者把这部分的相关重要考点内容给大家进行了总结,方便大家进行记忆。

一、头痛

1.头痛的概念:

头痛是指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2.诊断与病证鉴别:

①诊断依据: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②头痛的鉴别:

头痛与眩晕:相同点为单独或同时出现;不同点为头痛的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临床表现以头部疼痛为主且实证较多。眩晕病因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虚证较多。

3.病因病机:

①病因: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失节、房室不节、体虚劳倦、外伤、久病入络。

②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③病位:病位在脑,常涉及肝、脾、肾诸脏。

4.分经论治:

①阳明头痛:疼痛部位在前额部及眉棱骨,引经药为葛根、白芷、知母。

②少阳头痛:疼痛部位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引经药为柴胡、黄芪、川芎。

③太阳头痛:疼痛部位在头后部下连于颈,引经药为羌活、蔓荆子、川芎。

④厥阴头痛:疼痛部位在颠顶部或连目系,引经药为吴茱萸。

⑤少阴头痛:疼痛表现为疼痛连齿,引经药为细辛、独活。

⑥太阴头痛:疼痛表现为全头重痛,引经药为苍术。

5.辨证论治:

①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饮

②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

③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④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

⑤血虚头痛——养血滋阴,活络止痛——加味四物汤

⑥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⑦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

⑧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

⑨气虚头痛——健脾益气升清——益气聪明汤

二、中风

1.中风的概念:

是指患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謇涩为主症的病证。

2.鉴别诊断:

①诊断依据:突然昏扑,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起病急,发展迅速;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症状体征持续24小时以上。

②中风的鉴别:

口僻与中风:相同点,二者都会出现口眼歪斜的症状;口僻常伴外感表证或耳背疼痛,并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各年龄段皆有可能发病。

厥证与中风:相同点,二者都会出现突然昏扑的症状;厥证多伴有面色苍白、四肢逆冷,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3.病因病机:

①病因:内伤积损、情志过极、饮食不节、体态肥胖。

②病机:内风旋动,气血逆乱,横窜经脉,直冲犯脑。

③病位:病位在脑,与心、肝、肾相关。

④病理因素:风、火、痰、瘀、虚。

⑤病理性质: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4.辨证论治:

中经络

①风痰瘀阻——祛风化痰,活血通络——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仁红花煎

②风痰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

③阴虚风动——滋阴潜阳,息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④痰热腑实——清热化痰,通腑泻浊——星蒌承气汤

⑤气虚血瘀——益气扶正,活血化瘀——补阳还五汤

中脏腑

①阳闭——清热化痰,开窍醒神——羚羊角汤合安宫牛黄丸

②阴闭——温阳化痰,开窍醒神——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③脱证——回阳固脱——参附汤

152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