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考试中医经典背诵范围

你让我哭笑不得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0526

首页> 医学> 执业医师考试中医经典背诵范围

5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我脚踩高跟少年娶我可好

已采纳

一、解表药1.辛温解表药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脾胃气滞)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去风解表,透疹疗疮,止血。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去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解表去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阳明头痛,寒湿带下)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胃寒呕吐)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藁本:辛温;归膀胱经。发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宣通鼻窍,去风湿,止痛。2.辛凉解表药薄荷: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解毒明目。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蔓荆子:辛苦平。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淡豆豉:辛肝微苦,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二、清热泻火药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肝胆湿热、)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止呕除烦。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三、清热燥湿药: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四、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热病)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解毒。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赤芍:苦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水牛角:咸寒,归心肝胃经。清热、凉血解毒。(血热妄行吐血)紫草:甘寒,归心肝经。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五、清热解毒药: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消痈散结。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牛黄:苦凉,归肝心经。清热解毒,熄风止痉,化痰开窍。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排脓利尿。射干: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祛痰利咽。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散肿。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解毒除湿,通利关节。山豆根: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利咽散肿。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入胃、大小肠经。清热利湿,解毒消痈。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穿心莲:苦寒,归胃肺大小肠经。清热解毒,燥湿消肿。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马勃:辛平,归肺经。清肺利咽解毒,止血。秦皮:苦寒,归肝胆大肠经。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白鲜皮:苦寒,归脾胃经。清热解毒,除湿止痒。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截疟治痢,腐蚀疣。熊胆:苦寒,归肝胆心经。清热解毒,止痉明目。六、清虚热药:青蒿:苦辛寒,归肝胆肾经。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地骨皮:甘淡寒,归肺肝肾经。凉血退蒸,清泻肺热。白薇:苦咸寒,归胃肝经。清热凉血,利水通淋,解毒疔疮。银柴胡:甘微寒,归肝胃经。退虚热,清疳热。胡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7评论

社会社会射射就会了

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  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  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此立论首先提出者——明·张介宾)  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的鉴别特点。  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出自《金匮要略》。——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  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哮: 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 ;突然、反复发作喘: 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  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  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肺气上逆。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  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肺气上逆。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22、喘病——始见于《内经》。“肺高则上气肩息”——《灵枢》。‘上气’指喘证症状。  23、“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出自《景岳全书》。  24、“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指喘证病机。出自《临证指南医案》(清·叶天士)  25、“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喘证治疗原则。出自《类证治裁》(清·林佩琴)  26、‘肺痈’——始见于《金匮要略》。  27、治疗肺痈的代表方剂——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提出‘活血消痈’之说。  28、‘肺痨’归纳于传染病范畴——始见于《普济本事方》(宋?许叔微)。提出‘肺虫’说。——“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体”。  29、肺痨的治疗原则——滋阴降火。始于元·朱丹溪。  30、我国现存首部肺痨专著——《十药神书》(葛可久)  31、‘杀虫’与‘补虚’的治疗肺痨原则——始见于《医学正传》。  32、肺痨与虚劳的鉴别要点——肺痨病位在肺,阴虚为主。虚劳病位在五脏,阴阳俱虚,肾虚为要。  33、‘肺胀’——始见于《灵枢·胀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34、痰瘀互结,阻碍肺气——肺胀的病机,始见于《丹溪心法》。35、肺胀——本虚标实;多与肺、心、脾、肾有关。36、‘心悸’——始见于《伤寒杂病论》。37、心悸与怔忡的鉴别:惊悸:症状轻;有诱因;多实;自行缓解;病位浅;功能性。泻实:镇惊安神。怔忡:症状重;无诱因;多虚;持续发作;病位深;器质性。补虚:扶正安神。38、“邪在心,则病心痛”——见于《灵枢?五邪》——指胸痹。39、“真心痛,手足青至节”——见于《灵枢?厥病》。40、提出胸痹分虚、实的分证治疗——《玉机微义?心痛》。  41、‘胸痹’一词——始见于《金匮要略》。提出‘本虚标实’学说。  42、胸痹——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43、治疗胸痹的原则——先标后本;先去邪后扶正。44、不寐——《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45、‘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46、明?李中梓提出不寐五大病机“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47、不寐的病机:实证:心火旺盛。——肝郁化火;痰热扰心;心火旺盛。虚症:阴虚火旺或气血不足。——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48、‘癫狂’——出自《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49、区分‘癫’与‘狂’——《难经?二十难》“重阴者癫”、“重阳者狂”。50、提出癫狂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癫狂》。  51、提出癫狂‘瘀血学说’——“气血凝滞脑气”《医林改错》清?王清任。  52、‘癫’与‘狂’的区别:  癫:痰气郁结,蒙蔽心窍。心脾气血两虚。狂:痰火上扰,心神不安。心肾失调。53、痫病始见于《内经》,别称‘胎病’、‘癫疾’。指出具有先天因素。  54、提出痫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痫》。  55、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充。其病性为本虚标实。  56、厥证在《内经》《伤寒论》中分为:暴厥;寒厥。  57、《诸病源候论》提出‘尸厥’一词,指出病机——‘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  58、近代临床对于厥证的治则——辨虚、实为主,源于《景岳全书》。  59、胃痛始见于《内经》,强调了胃痛与‘肝’、‘脾’的有关。  60、将胃脘痛与心痛明确区分——始见于《兰室秘藏》。  61、胃痛与真心痛鉴别特点:  胃痛:胃脘胀痛;时间长;伴消化道症状;硝甘无效; 心电图正常。  心痛:胸部闷痛;时间短;伴胸闷放射痛;硝甘可缓解;心电图异常。  62、‘痞满’始见于《内经》,见通假‘否塞’。《伤寒论》中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63、‘呕吐’病名始见于《内经》“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64、‘噎嗝’病名始见于《景岳全书》。  65、噎嗝病机——责于痰、气、瘀、虚,与肝、脾、肾关系密切。66、‘呃逆’病名始见于《格致余论》元·朱丹溪。“呃,病气逆也,”67、呃逆,《内经》谓之‘哕’(古音yue)68、《金匮要略》将呃逆分为三种——实证;寒证;虚热证。69、‘腹痛’始见于《内经》。70、“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也。”——李东垣。提出三阴经辨证腹痛。  71、‘泄泻’始见于《内经》。  72、《难经?第五十七难》提出五种泄泻——“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  73、《医宗必读》治泄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74、泄泻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75、痢疾始见于《内经》。《难经》称为‘大瘕泄’。《伤寒论》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76、痢疾病名始见于《肘后备急方》‘痢’。  77、《丹溪心法》首先提出痢疾具有传染性、流行性。——“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提出‘通因通用’原则。  78、痢疾三大特征——腹痛泄泻;里急后重;赤白脓血。  79、便秘始见于《伤寒论》。提出‘阳结’、‘阴结’学说。  80、《圣济总录》首先提出‘寒’‘热’‘虚’‘实’辨证分类,沿用至今。  81、胁痛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胁在肝,则两胁中痛。”  82、胁痛的病机特点——肝气郁结,络脉失养。  83、胁痛特点:肝郁气滞——胀痛。肝胆湿热——口苦恶心。肝血瘀滞——刺痛。肝阴不足——隐痛。  84、‘黄疸’病名始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  85、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茵陈蒿汤’——出自《金匮要略》。 总体治则:祛湿、利小便。  86、记载‘急黄’、‘阴黄’证的是《诸病源候论》和《圣济总录》。  87、‘茵陈术附汤’——出自《医学心悟》(程钟龄)。  88、《沈氏尊生书》提出‘瘟黄’概念,“天行疫疠,以至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  89、‘积聚’始见于《内经》。  90、首先区别‘积’与‘聚’的是《难经?第五十五难》“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积属有形,聚属无形。  91、‘鼓胀’病名始见于《内经》。  92、《金匮要略》指出有‘肝水’、‘脾水’、‘肾水’。  93、《医学入门》首先提出控制食盐摄入——“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  94、《医门法律》指出“凡有症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  95、鼓胀的病位:早期在肝脾,后期及肾。  96、头痛经脉分布:太阳(前);少阳(两侧);阳明;太阴(后);少阴;厥阴(颠顶)。  97、关于‘头痛’的特殊名称:真头痛(脑出血);暑温头痛(流行性脑炎);春温(乙型脑炎)。98、‘头痛’病名始见于《内经》。《素问?风论》中谓之‘首风’、‘脑风’。  99、眩晕的五大病因——风、火、痰、瘀、虚。  100、眩晕始见于《内经》,谓之‘眩冒’。

142评论

各走一边

方剂学▪方剂与治法:①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②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方剂的基本结构: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①辅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②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佐助药(用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佐制药(制约君臣之毒)、反佐药(相反相成)。使药——引经药(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麻杏石甘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辛凉重剂)。▪大陷胸汤——泻热逐水——水热互结之结胸证。▪麻子仁丸——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脾约证。方中虽用小承气汤泄热通便,但大黄、厚朴用量从轻,更取质润多脂之麻子仁、杏仁、芍药、白蜜等,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二则甘润可减缓小承气攻下之力。▪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妇人中风,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枣草▪痛泻药方——补脾柔肝,祛湿止泻——脾虚肝旺之痛泻。▪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本方为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桂枝∶芍药=1∶2。君药是饴糖。▪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寒厥证。方以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组成。

125评论

失志不渝

历年真题可以吗,我们能提供

42评论

小三我中意你

四言诀

经脉与脉气

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部位、诊法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脉有七诊,日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

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踝。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五脏平脉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

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辨脉提纲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

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

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

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诸脉形态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濡,绵浮水面;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

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愊愊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蛛丝然。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驶于迟,缓不及四,

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

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

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

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利,是谓之滑;

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

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诸脉主病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

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

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

涩脉少血,或中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

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

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

濡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

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为惊,崩中失血。

虚寒相搏,其名曰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阳盛则结,疝瘕积郁。

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杂病脉象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

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

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上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倾危。

散脉无根,形损难医,饮食内伤,气口急滑。

劳倦内伤,脾脉大弱。欲知是气,下手脉沉,

沉极则伏,涩弱久深。火郁多沉,滑痰紧食,

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

热则滑数,寒则弦紧。浮滑兼风,沉滑兼气,

食伤短疾,湿留濡细。疟脉自弦,弦数者热,

弦迟者寒,代散者折。泄泻下痢,沉小滑弱;

实大浮洪,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

弦数紧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勿讶;

厥逆迟微,是则可怕。咳嗽多浮,聚肺关胃。

沉紧小危,浮濡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顺;

沉涩肢寒,散脉逆证。病热有火,洪数可医,

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热,脉数而虚,

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

土败双弦,火炎急数。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蓄,却宜牢大,

沉小涩微,反成其害。遗精白浊,微涩而弱,

火盛阴虚,芤濡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生;

细小微涩,形脱可惊。小便淋闭,鼻头色黄,

涩小无血,数大何妨。大便燥结,须分气血,

阳数而实,阴迟而涩。癫乃重阴,狂乃重阳,

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

浮阳沉阴,滑痰数热。喉痹之脉,数热迟寒。

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眩晕,有火有痰,

左涩死血,右大虚看。头痛多弦,浮风紧寒,

热洪湿细,缓滑厥痰。气虚弦软,血虚微涩,

肾厥弦坚,真痛短涩。心腹之痛,其类有九,

细迟从吉,浮大延久。疝气弦急,积聚在里。

牢急者生,弱急者死,腰痛之脉,多沉而弦,

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濡细肾着,

大乃肾虚,沉实闪肭。脚气有四,迟寒数热,

浮滑者风,濡细者湿。痿病肺虚,脉多微缓,

或涩或紧,或细或软。风寒湿气,合而为痹,

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疸实热,脉必洪数;

涩微属虚,切忌发渴,脉得诸沉,责其有水;

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

浮大出厄,虚小可惊。胀满脉弦,土制于木;

湿热数洪,阴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

浮大可治,虚小危极。五脏为积,六腑为聚,

实强者生:沉细者死。中恶腹胀,紧细者生,

脉若浮大,邪气已深。痈疽浮散,恶寒发热,

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痛者阳。

不数不热,不疼阴疮。未溃痈疽,不怕洪大,

已溃痈疽,洪大可怕。肺痈一成,寸数而实。

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

不宜浮大,唾糊呕血。肠痈实热,滑数可知,

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紧,未脓当下,

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妇儿脉法

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

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

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

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

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有证则逆。

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证,与虎口文。

奇经八脉诊法

奇经八脉,其诊又别。直上直下,浮则为督,

牢则为冲,紧则任脉。寸左右弹,阳跷可决;

尺左右弹,阴跷可别。关左右弹,带脉当决。

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督脉为病,脊强癫痫;任脉为病,七疝瘕坚;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主带下,脐痛精失;

阳维寒热,目弦僵仆;阴维心痛,胸胁刺筑;

阳跷为病,阳缓阴急;阴跷为病,阴缓阳急。

癫痫契瘲,寒热恍惚,八脉脉证,各有所属。

平人无脉,移于外络,兄位弟乘,阳溪列缺。

真脏绝脉

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脉。

肝绝之脉,循刀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

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

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合。

肾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

命脉将绝,虾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

真脉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色证,断之斯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频道为大家推出【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课程!】考生可点击以下入口进入免费试听页面!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取证梦想助力!

184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