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4
浏览数
2457
爱到发呆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报考条件:
1、具有高等学校中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在毕业之后在相关医疗机构试用满一年以上者,可以报名参加考试。
2、具有高等学校中医学专业专科学历的,在毕业之后,在相关单位试用满一年的,可以申请助理执业医师考试。
3、在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的,并且具有中专学历的,在从事相关工作满五年之后,可申请参加考试。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性质是行业准入考试,是评价申请中医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
卫生与人口计划生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解放军总后卫生部三部委局共同成立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负责全国医师资格考试。
负责研究制定四个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的共性政策;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的具体工作和实际操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分为两级四类,即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两级;每级分为临床、中医、口腔、公共卫生四类。
中医类包括中医、民族医和中西医结合,其中民族医又含蒙医、藏医和维医三类,其他民族医医师暂不开考。到目前为止,我国医师资格考试共有24种类别。
你的喜怒哀乐牵动着我的心
正常的执业医师报考条件:必须有医学院校中医专业毕业证或地市级卫生局颁发的中医出徒证。本科毕业满一年报考执业医师;专科毕业满两年先报考助理执业医师,助理满两年再报考执业医师;中专毕业满两年报考助理,助理满两年、中专毕业满五年再报考执业医师;出徒证和中专毕业证待遇相同。如果没有毕业证或出徒证可以报考中医专长医师,年龄不限、婚否不限、学历不限,本人看病确实有专长,曾跟中医学徒满五年就可报考。其实就是任意一个人都可报考,变通一下,找个中医就说曾跟他学徒满五年不就符合了条件?但还需去公证处公证。主要说你学的咋样?考上考不上,如果能考上,消费点烟酒也值。在县卫生局下设的中医药管理局报名,需要两位中医执业医师推荐,具有中医主治医师(包括中医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才有推荐资格,比如:中医主治医师、中医副主任医师、中医主任医师。一个推荐医师一年只能推荐两人,一个报考者需要两名推荐医师。有了这些证明才允许你报名
飘过一片白云
1、具有高等学校中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毕业后在医疗、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可以申请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2、在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高等学校中医学专科学历,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二年的;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中等专业学校中医学专业学历,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五年的。
3、七年制中医学临床硕士和八年制毕业生在学习期间有相当于大学本科的一年生产实习和一年以上严格的临床实践训练的。
4、以及中医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已具有一年以上的临床实践训练的,可以申请在毕业当年申请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报考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资格考试。
1、《执业医师法》颁布以前的人员。在1998年6月26日前已经县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批准取得有效行医资格的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学人员,经过资格考核可以申请参加考试,1999年和2000年未申请参加资格考核的除外;
2、在1998年6月26日前已经地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审定为确有专长并经县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批准取得有效行医资格的人员,经过资格考核可以申请参加考试,1999年和2000年未申请参加资格考核的除外。
3、《执业医师法》颁布以后的人员。师承人员申请参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需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或者具有同等学力,并连续跟师学习满3年。
当时心愿未来有你
执业中医证报考条件如下:
1、本科学历、中医学专业,在医疗、保健机构工作满1年。
2、高等学校中医学专科学历,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在医疗、保健机构工作满2年的。
3、中等专业学校中医学专业学历,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工作满5年的。
4、七年制中医学临床硕士和八年制毕业生在学习期间有相当于大学本科的1年生产实习和1年以上严格的临床实践训练的;中医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已具有1年以上的临床实践训练的,可以申请在毕业当年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5、另外,中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报考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资格考试。
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优质医学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