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9913

首页> 医学> 中医执业医师操作讲解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绳情

已采纳

三、中医基本操作  1、指切进针法  ①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在穴位旁;  ②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快速刺入腧穴;  ③此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  ①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  ②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快速刺入腧穴;  ③此法适用于长针进针。  3、艾条雀啄灸  ①根据病症选择施灸部位;  ②将艾条点燃,对准施灸部位;  ③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施灸;另外也可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  ④灸至皮肤潮红为度。  艾条温和灸  ①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皮肤寸左右进行熏烤;  ②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一般每处约灸3-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③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食、中指,置于施灸部两侧,以感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随时调节施灸距离,防止烫伤。  闪火拔罐法①暴露应拔罐的部位;  ②准备好相应物品;镊子、酒精棉球、火柴、玻璃罐等;  ③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一个,将火点燃,使火球在罐内绕1~3圈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在相应拔罐的部位(燃烧棉球不可触及罐口)。  揉法的操作。  ①用中指或拇指指端、手掌大鱼际或掌根附着于一定部位;  ②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轻柔缓和的摆动;  ③动作连贯并能持续一定时间。  舌苔的望诊包括什么内容?白腻苔主何证?黄腻苔主何证?  ①舌苔的望诊包括苔色和苔质;  ②白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等证。  ③黄腻苔主湿热蕴结、痰饮化热、食积热腐等证  舌体的望诊包括什么内容?舌瘀斑主何证?  ①舌体的望诊包括舌色、舌的形质、动态及舌下络脉;  ②舌瘀班主血瘀证等。  舌体的形质望诊包括什么内容?舌胖大有齿痕主何证?  ①舌体形质望诊主要包括荣枯、老嫩、胖瘦、芒刺、裂纹等方面特征;  ②舌胖大有齿痕主气虚、阳虚湿盛等证。  如何望舌体?  ①病人采用坐位或仰卧位;  ②光线充足,必须使舌面光线明亮,便于观察;  ③伸舌姿势:自然地伸舌于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口。  ④望舌质部位顺序:先舌尖、舌侧、舌根;  ⑤望舌形、老嫩、胖大、瘦小、裂纹、齿痕、芒刺。  如何望舌下脉络?  ①病人采用坐位或仰卧位;  ②光线充足,必须使舌面光线明亮,便于观察;  ③伸舌姿势:病人先张口,舌体向上颚方向翘起,舌尖轻抵上颚,舌体自然松弛,舌下脉络暴露;  ④望形状:粗大、细小、弯曲、怒张、珠节等  ⑤望颜色:淡红、紫红、青紫、暗红等。如何按虚里?  ①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居病人之恻或对面;②暴露胸部;③按部位: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心尖横动处;④感觉动气的强弱;⑤感觉动气的至数和聚散。  按肌肤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①寒热:了解人体阴阳的胜衰,表里虚实和邪气轻重;  ②润燥滑涩:了解人体汗出,气血津液盈亏情况;  ③疼痛:虚实;  ④肿胀:水肿及气肿;  ⑤疮疡:判断证之阴阳。  如何按手足?其内容有那些?  ①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居病人之对面或右侧;  ②充分暴露病人的手足;  ③触摸冷热,查寒热虚实及表里顺逆;  ④比较诊法:手足心与手足背,手心与上额等;  ⑤有无水肿与气肿或按小儿手指:指尖、中指。  按手足的意义  ①推测疾病的寒热属性 患者手足具冷多为阳虚阴盛,手足俱热多为阳盛或阴虚。②辨别外感或内伤证 患者手足背热盛,多为外感发热,手足心热盛,多为内伤发热,若手心热于前额,为里热,额上热于手心为表热。③测知阳气的存亡 重症患者若手足温知阳气尚存,积极治疗病可愈。若手足厥冷,预后不佳。  寸口脉诊的操作。  ①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面垫上脉枕;  ②用左手按病人右手,用右手按病人左手;  ③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定关脉,接着以食指取寸脉,无名指取尺脉;  ④三指应取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按触脉体;  ⑤分轻、中、重三种力量切脉。  请演示拍法和理指法的操作方法。  答:拍法:操作时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患处3~5遍。理指法:一手食、中指屈击呈钩状,挟住患者手指的两侧,自根部往指尖部进行滑利捋扯动作。  请演示针灸时进针的一般操作方法。  答:一般右手持针,称为"剌手";左手辅助,称为"押手".剌手的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提毛笔,进针时运用指力使针尖剌入皮肤,再捻转剌向深层。押手主要是固定穴位,减少进针时疼痛,以及使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和弯曲。  请演示推拿擦法和推法。  答:擦法: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后小鱼际附着于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磨擦。  推法:用掌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节律性的连环运动。  请演示针灸中不慎针身断裂残留在患者体内如何处理?  答:嘱患者不要紧张、不要乱动,以防断端向肌肉深层陷入。如断端还在体外,可用手指或摄子取出;如断端与皮肤相平,可挤压针孔两旁,便断端暴露体外,用摄子取出;如针身完全陷入肌肉,应在X线下定位,用外科手术取出。  请演示并简述针灸时出现弯针现象如何处理。  答:如系轻微弯曲,不得再行提插捻转,应慢慢地将针退出;弯曲角度过大时,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如因患者改变体位所致,应嘱患者恢复原来的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拨针。  请演示毫针剌法的操作方法  答:一般右手持针,称为"剌手";左手辅助,称为"押手".剌手的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进针时运用指力使针尖剌入皮肤,再捻转剌向深层。押手主要是固定穴位,减少进针时疼痛,以及使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和弯曲。  请演示成人推拿滚法的操作方法。  答: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掌指关节部分,附着于一定部位,通过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和前臂的旋转运动,持续作用于治疗部位。  请演示斜飞脉和反关脉的切诊位置,二者是否属病脉?  答:斜飞脉: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手背。反关脉:脉象出现在寸口的背侧。二者是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变异,不属病脉。  请演示小儿推拿捏脊法的操作方法  答:捏脊法: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指和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或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  请演示针剌刮柄法的操作方法。  针剌刮柄法:针剌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上而下的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以增强针感。

159评论

都是为了你

进针法  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手法操作等。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身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有以下几种:  (一)单手进针法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此法三指井用,尤适宜于双穴同时进针。此外,还有用拇、食指夹持针体,中指尖抵触穴位,拇、食指所夹持的针沿中指尖端迅速刺入,不施捻转。针入穴位后,中指即离开所针之穴,此时拇、食、中指可随意配合,施行补泻。  (二)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人腧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避针法又称骈指进针法,即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临床上也有采用插剌进针的,即单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针身下端.使针尖露出2—3分,对准腧穴的位置,将针迅速刺人腧穴,然后押手配合将针捻转刺人一定深度。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环球网校整理 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腑穴。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以上各种进针方法在临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的要求灵活选用,以便于进针和减轻病人的疼痛。  (三)针管进针法  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3分左右的小针管内,放在穴位皮肤上,左手压紧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针柄一击,使针尖迅速刺入皮肤,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穴内。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也有用安装弹簧的特制进针器进针者。

144评论

红妆素裹

一、体格检查  1、血压(间接测量法)  被测者安静休息5分钟。正常血压数值: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 mmHg.  (1)先检查水银柱是否在"0"点。  (2)肘部置于心脏同一水平  (3)气袖均匀紧贴皮肤缠于上臂,其下缘在肘窝以上约2~3cm,肱动脉表面  (4)胸件置于肱动脉搏动处(不能塞在气袖下)。  (5)向气袖内充气,边充气边听诊,肱动脉搏动声消失,水银柱再升高20~30mmHg后,缓慢放气,双眼观察汞柱,根据听诊和汞柱位置读出血压值。  2、眼(眼球运动、对光反射)  (1)眼球运动检查方法;检查者置目标物,如棉签或手指尖,于受检查者眼前30~40cm,嘱病人头部不动,眼球随目标物方向移动,一般按左、左上、左下,右、右上、右下6个方向的顺序进行。  (2)对光反射(间接、直接)检查方法  对光反射(间接、直接):瞳孔反应迟钝或消失见于昏迷病人。  ①直接对光反射是将光源直接照射被检查者瞳孔,观察瞳孔变化(1分)。  ②间接对光反射是指光线照射一眼时,另一眼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线,瞳孔扩大。间接对光反射检查时,应以一手挡住光线,以防光线照射到要检查之眼而形成直接对光反射(1分)。  (3)眼球震颤检查方法。  嘱被检查者头部不动,眼球随医师手指所示方向垂直、水平运动数次,观察眼球是否出现一系列有规律的快速往返运动。  3、浅表淋巴结  (1)颈部淋巴结检查检查 时,嘱被检查者头稍低,或偏向检查侧,放松肌肉,有利触诊。医师手指紧贴检查部位,由浅及深进行滑动触诊,一般顺序:耳前、耳后、乳突区、枕骨下区、颈后三角、颈前三角。  (2)腋窝淋巴结检查检:查腋窝时面对被检查者,检查者应一手将被检查者前臂稍外展,以右手触诊被检查者左侧腋窝,左手检查右侧腋窝,检查腋窝两侧由浅及深至腋窝顶部。  (3)锁骨上淋巴结检查 :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头部稍向前屈,检查者用左手触病人右侧,右手触病人左侧,由浅部逐渐触摸至锁骨后深部。  (4)腹股沟淋巴结检查:被检者平卧,检查者站在被检者右侧,右手四指并拢,以指腹触及腹股沟,由浅及深滑动触诊,先触摸腹股沟韧带下方水平组淋巴结,再触摸腹股沟大隐静脉处的垂直组淋巴结。左右腹股沟对比检查。  (5)触及淋巴结时能表述 部位、大小、质地、数量、活动度、有无粘连、压痛、局部皮肤变化等八项。  4、颈部(甲状腺触诊、气管触诊)  (1) 甲状腺触诊手法正确  ①甲状腺峡部触诊:检查者站于受检查者前面,用拇指(或站于受检者后面用示指)从胸骨上切迹向上触摸,可触到气管前软组织,判断有无增厚,此时请受检者作吞咽动作,可感到此软组织在手指下滑动,判断有无增大和肿块。  ②甲状腺侧叶触诊:(单手触诊法)一手拇指施压于一叶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示、中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侧叶,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受检者配合吞咽动作,重复检查,可触及被推挤的甲状腺。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叶甲状腺。注意在前位检查时,检查者拇指应交叉检查对侧,即右拇指查左侧,左拇指检查右侧。  ③后面触诊:被检者取坐位,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后面,一手示、中指施压于一叶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拇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示、中指在其前缘触诊甲状腺。再配合吞咽动作,重复检查。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侧甲状腺。  在②③检查方法中可以任选一种,如:在检查过程中,如果没有令被检查作吞咽动作的,应扣1分。  表述甲状腺肿大程度、对称性、硬度、表面光滑或有无结节、压痛感等  分度: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为Ⅰ度;能看到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内侧为Ⅱ度;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为Ⅲ度。  见于: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甲状旁腺腺瘤。  (2)检查气管方法、三手指放置部位正确并能表达气管正中或偏移。检查时让受检查者取舒适坐位或仰卧位,使颈部处于自然正中位置,检查者将示指与环指分别置于两侧胸锁关节上,然后将中指置于气管之上,观察中指是否在示指与环指中间,或以中指置于气管与两侧胸锁乳突肌之间的间隙,据两侧间隙是否等宽来判断气管有无偏移。  5、外周血管检查  (1)脉搏:测试脉率、脉律方法正确;检查者以示指、中指,环指指腹平放于被检查者手腕桡动脉处,数其每分钟搏动次数和感知其律。  (2)测毛细血管搏动征及水冲脉方法正确;  ①毛细血管搏动征:用手指轻压被检查者指甲末端或以玻片轻压被检查者口唇粘膜,可使局部发白,发生有规律的红、白交替改变即为毛细血管搏动征。  ②水冲脉:检查方法是握紧被检查者手腕掌面,示指、中指、环指指腹触于桡动脉上,遂将其前臂高举超过头部,有水冲脉者可使检查者明显感知犹如水冲的脉搏。  (3)射枪音检查,操作正确。  枪击音:在外周较大动脉表面(常选择股动脉),轻放听诊器胸件可闻及与心跳一致短促如射抢的声音。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机能亢进

165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