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课程讲解

在一起1别放开1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5284

首页> 医学> 中医执业医师课程讲解

2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傻瓜那不是爱

已采纳

基本概念  经别,即是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就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经脉,是十二经脉中最重要的支脉。由于其与一般经脉不同,但又包括在正经系统之内,所以称之为别行的正经,简称为“经别”。  基本特点  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进行概括。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而“别出”,称之为“离”;其次是进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之为“入”;然后是浅出于体表,称之为“出”,并上头项、头面部。但是,阴经的经别和阳经的经别在其最后浅出体表时有所区别:阳经的经别从体腔内部浅出于体表到头顶等部位时,仍并入十二经脉中与其同名的经脉中,而阴经的经别则不再归入于同名经脉,而是同与其有表里关系的阳经经别合流,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之为“合”。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同时,阳经的经别在进入胸、腹之后都同其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发生联系,足三阳的经别还都经过心而上循头部;手三阴的经别从腋部进入内脏后,都经过喉咙而上达头面。  基本功能  十二经别的循行布散部位范围较广,有些部位则是十二经脉所不及之处,因而在生理、病理及治疗等方面都有其一定的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为:  l.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2.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和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3.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部的联系。  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循行部位  1.足太阳与足少阴经别(一合)  · 足太阳经别:从足太阳经脉的腘窝部分出,其中一条支脉在骶骨下五寸处别行进入肛门,上行归属膀胱,散布联络肾脏,沿脊柱两旁的肌肉到心脏后散布于心脏内;直行的一条支脉,从脊柱两旁的肌肉处继续上行,浅出项部,脉气仍注入足太阳膀胱经。  · 足少阴经别:从足少阴经脉的腘窝部分出,与足太阳的经别相合并行,上至肾,在十四椎(第二腰椎)处分出,归属带脉;直行的一条继续上行,系舌根,再浅出项部,脉气注入足太阳经的经别。

146评论

至死不渝坚贞不屈

(一)正治与反治   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本质和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而言。故说“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1.正治   指采用与其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又称“逆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原则。   2.反治   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原则。又称“从治”。但究其实质,仍是在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的治疗。主要包括如下四种:   (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指用补益方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如血虚的经闭、肾阳虚的尿少癃闭、脾虚的纳呆和脘腹胀满病证、年老或久病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   (4)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指用通利之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如食积所致的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病证。其治疗可分别采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活血祛瘀,以及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即属“通因通用”之运用。   (二)治标与治本   1.“本”和“标”的概念   本和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主要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如从邪正双方来说,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则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则旧疾、原发病是本,新病、继发病是标。   2.缓则治本   指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情况下,即应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   3.急则治标   指标病急重,甚则影响本病的治疗,则当先治,故急治其标病。如病因明确的剧痛,应先止痛;如肝病基础上的臌胀腹水,则肝血瘀阻为本,腹水为标,则当先治标病腹水;又如大出血而危及生命,不论何种原因所形成,均应紧急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再缓治其本。   4.标本兼治   指标病本病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则当标本兼顾,予以治疗。   (三)扶正与祛邪   1.扶正与祛邪的概念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及康复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适用于各种虚证。   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而正安。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实证。   2.扶正祛邪的运用   单纯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亦不盛的虚性病证或真虚假实证。   单纯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或真实假虚证。   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病证。但在具体应用时,亦应分清是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实为主,以便确定其治法是扶正为主而兼顾祛邪,还是祛邪为主而兼顾扶正。   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而正虚不甚,尚耐攻伐的病证,或邪盛为主,两者同时兼顾,则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均应先祛邪而后扶正。   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适用于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证。因正气过于虚弱,若同时兼以攻邪,则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而后祛邪。   (四)调整阴阳   1.损其偏盛   即损其有余。主要适用于阴阳偏盛,即阴或阳一方过盛而有余的病证。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则应“治热以寒”,即用“热者寒之”法则。   2.补其偏衰   即补其不足。主要适用于阴阳偏衰,即阴或阳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如阴虚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则应滋阴以制阳。但最终导致的是肾阴亏虚,故应“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如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偏盛者,则应补阳以制阴。但最终导致的是肾阳虚损,则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此外,由于阴阳偏衰可以互损,而阴阳又是互根互用的,故在治疗阴阳偏衰病证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应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应适当配用补阴药。即所谓“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   3.阴阳并补   指对阴阳两虚病证应用阴阳双补之法治疗。但亦应分清主次。   4.回阳救阴   为适用于阴阳亡失病证的治疗原则。即亡阳者,当回阳以固脱。亡阴者,当救阴以固脱。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   病机病证有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亏虚与互用关系的失调,故调理精气血津液,即是针对其不足或失调而设的治疗原则。   1.调精   包括填精、固精、疏利精气等法。   2.调气   包括补气、调理气机等法。   3.调血   包括补血、调理血运等法。   4.调津液   包括滋养津液、祛除水湿痰饮等法。   5.调理精气血津液关系   包括调理气与血的关系、调理气与津液的关系、调理气与精的关系、调理精血津液关系等法。   (六)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制定其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1.因时制宜   即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如所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2.因地制宜   即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用药的原则。如所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即西北地区天气寒凉,其病多外寒而里热,应散其外寒,而清其里热。东南地区天气温热,因阳气外泄,而易生内寒,故应收敛其外泄阳气,而温其内寒。   3.因人制宜   即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年龄:老年人生机衰退,气血阴阳亏虚,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虚证宜补,攻邪宜慎,药量较青壮年为轻;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忌投峻剂,少用补益,药量宜轻。   性别:妇女有经、带、胎、产之别,用药宜慎。妊娠期间,凡峻下、破血、滑利、走窜等伤胎或有毒之品,尤当禁用或慎用。   体质: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阳虚或阴盛之体,则应慎用寒凉之药。

137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