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猩红热病历分析

北城以北是无尾声的海南城以南是无结局的天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1579

首页> 医学> 执业医师猩红热病历分析

4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无果的花

已采纳

恩恩```就是这样了

162评论

看不透人生的纷纷扰扰

流行于温带地区流行于世界各地,特别是温带地区。我国北方较南方多,人口稠密、交通发达的大城市发病较多,偏僻的农村发病较少。病例分布呈高度分散状态,其流行有局灶性特点。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我国北方一般在7月份开始上升,10~11月份达高峰,12月份开始下降;南方以5~7月份发病较多。极易感染10岁以下的儿童,并呈周期性升高现象,每隔3~5年流行1次,规律性不强。现症病人和带菌者所带菌型经常在改变,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也是如此。L个时期1个地区往往以1个血清型为主。临床表现趋向多样化,有渐减趋势,多为轻型和不典型病例。疾病症状多为急发性感染病后在2~12天发病,但通常在2~5天即可发病。多为急性,早期症状为发热、咽痛、头痛、呕吐等。病程第二天出现本病最主要、最特征的病变,即猩红热样皮疹。一般首先从耳朵后、脖子和上胸部开始,逐渐向下、向四肢蔓延。典型的皮疹可在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似大头针帽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皮疹。用手按压红色消退,去压后红色复现。许多皮疹略凸出皮肤表面似“鸡皮样疹”,皮肤常有瘙痒感。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大腿根处,皮疹密集、色深、形成紫红色线条,称为线状疹,医学上称之为“巴氏线”。患者面红,口鼻周围相对显得苍白,形成“口周苍白圈”。病初舌苔白,舌乳头红,类似于市售的草莓。病程第三天时,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里呈肉红色,外观类似于杨梅。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可有脓点、颈颌淋巴结肿痛。皮疹出现后48小时内达到高峰,然后按出疹前后顺序消退,2~4天多数完全消失。皮疹消退1周左右开始脱皮。病症越严重者脱皮越多,轻者似糠屑,重者成片状。手掌、脚底呈大片状,甚至似手套、袜子一样脱一层皮。重型猩红热患者可出现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甚至于败血症、中毒性休克。还可出现肝炎、肾炎、关节炎等并发症。现在,重型猩红热患者已不多见,而不典型、轻症患者比例增加,不仔细鉴别可能被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而漏诊、误诊。

112评论

你只是个二手货

猩红热 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之为“烂喉痧”。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经由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由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猩红热是A组链球菌 感染所致。A组链球菌也称化脓性链球菌,可侵及人体任何部位,以侵及上呼吸道最常见。细菌本身菌体成分及其产生的毒素和蛋白酶,均参与了致病过程,引起了一系列化脓性、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病变。链球菌多由呼吸道侵入人体,首先引起咽颊炎和扁桃体炎,在其产生的蛋白酶的作用下,使炎症扩散并引起组织坏死。同时由于细菌产生的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的作用,可引起全身毒血症表现。临床表现潜伏期2~5天,也可少至1日,多至7日。前驱期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伴头痛、咽痛、杨梅舌、食欲减退,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可有谵妄和惊厥。咽红肿,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软腭充血水肿,并可有米粒大的红色斑疹或出血点,即黏膜内疹,一般先于皮疹而出现。出疹期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状之一。多数自起病第1~2天出现。偶有迟至第5天出疹。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开始,1日内即蔓延及胸、背、上肢,最后及于下肢,少数需经数天才蔓延及全身。典型的皮疹为在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针帽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手压全部消退,去压后复现。偶呈“鸡皮样”丘疹,中毒重者可有出血疹,患者常感瘙痒。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部可见皮疹密集呈线状,称为“帕氏线”。面部充血潮红,可有少量点疹,口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病初起时,舌被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2~3天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并可有浅表破裂,乳头仍突起,称“杨梅舌”。皮疹一般在48小时内达到高峰,2~4天可完全消失。重症者可持续5~7天甚至更久。颌下及颈部淋巴结可肿大,有压痛,一般为非化脓性。出疹时体温更高,皮疹遍布全身时,体温逐渐下降,中毒症状消失,皮疹隐退。恢复期退疹后一周内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躯干多为糠状脱皮,手掌足底皮厚处多见大片膜状脱皮,甲端皲裂样脱皮是典型表现。脱皮持续2~4周,不留色素沉着。类型(1)普通型 在流行期间95%以上的患者属于此型。临床表现如上所述。有咽峡炎和典型的皮疹及一般中毒症状,颌下淋巴结肿大,病程1周左右。(2)轻型表现为低热或不发热,全身症状轻,咽部轻度充血,皮疹少、色淡、不典型,可有少量片状脱皮,整个病程2~3天,易被漏诊,近年来多见。(3)中毒型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剧吐、头痛、皮疹可呈片状或出血性淤斑,甚至神志不清,可有中毒性心肌炎及周围循环衰竭、化脓性脑膜炎、中毒性休克、败血症等。此型病死率高,目前很少见。(4)脓毒型咽颊局部黏膜坏死形成溃疡,有脓性假膜。可引起各种化脓性并发症和败血症,如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颈淋巴结炎等,已罕见。(5)外科型或产科型病原菌由创口或产道侵入,局部先出现皮疹,由此延及全身,但无咽炎,全身症状大多较轻。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升高,白细胞计数可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可达8以上,胞浆中可见中毒颗粒,有化脓性并发症者更高。出疹后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占5%~10%。病原学检查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培养可有溶血性链球菌生长。用免疫荧光法检查咽拭子涂片可进行快速诊断。诊断具有猩红热特征性临床表现;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咽拭子、脓液培养可获得A组链球菌;有与猩红热或咽峡炎患者接触史等,可诊断该病。需与其他一般急性咽峡炎和麻疹、风疹、药疹等发疹性疾病相鉴别。治疗隔离患者隔离患者6日以上,直至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且无并发症时,可解除隔离。对咽拭子培养持续阳性者应延长隔离期。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吃稀软、清淡食物,多喝水。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卫生,预防继发感染,年长儿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抗生素疗法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常选药物,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可增加剂量。为彻底消除病原菌、减少并发症,疗程至少10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或头孢菌素。严重时也可静脉给药,疗程7~10日。对症治疗高热可用较小剂量退热剂,或用物理降温等方法。若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应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对并发的中耳炎、鼻窦炎、肾炎、心肌炎等并发症,给予积极治疗。预防猩红热患者应隔离治疗;猩红热流行期间,对可疑猩红热、急性咽炎和扁桃体炎患者,均应隔离治疗;对于带菌者可用常规治疗剂量的青霉素治疗,直至培养转阴,以控制传染源。对与猩红热患者密切接触者,应严密观察,检疫7~12日,有条件可做咽拭子培养,或预防性给予青霉素。疾病流行期间,应避免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尤其是儿童。

24评论

你只是个二手货

潜伏期1 ~ 7 天,外科型l ~ 2 天。(1)普通型典型病例分3 期①前驱期:急起发热38℃~ 39℃,重者40℃以上,伴咽痛、头痛和腹痛。咽及扁桃体充血显著,可见脓性分泌物。有软腭细小红疹或出血点及“草莓舌”。②出疹期:皮疹于发病24 小时迅速出现,初见颈部、腋下和腹股沟,24 小时内遍及全身,呈密集而均匀红色细小丘疹,疹间皮肤弥漫性潮红。有口周苍白圈、帕氏线(Pastia line,皮肤皱褶处密集皮疹和出血点形成的横纹线)和腹部/手足处粟粒状汗疱疹等特征性表现。③恢复期:一般情况好转,体温正常,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疹退1 周后开始脱皮,面部躯干糠屑样,手足可呈大片脱皮,脱皮期可达6 周,无色素沉着。(2)轻型。低热或不热,皮疹稀少色淡,常因脱皮或患肾炎才被回顾诊断。(3)重型(中毒型)。 骤起高热,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嗜睡、谵妄、惊厥及昏迷)。皮疹常伴瘀点。咽扁桃体炎严重。可并发咽后壁脓肿和颈部蜂窝织炎、心肌炎、感染性休克、败血症和脑膜炎。病死率高,现已罕见。(4)外科型。皮疹从伤口开始,再波及全身。伤口处有局部化脓性炎症,无咽炎及“草莓舌”。

110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