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4
浏览数
16926
不需要海枯石烂
你好:好学教育提供免费试听体验的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班看看学习效果和师质力量如何再报名学习。冲刺辅导班,它会帮你梳理重要考点,预测命题方向;精讲试题,识别考试陷阱。告诉你些答题技巧,还有模拟试题的。独创“情景模考法”个性化评测系统,查漏补缺,直击学习弱点,确保熟练掌握考点、考题。个人推荐你去好学教育。上面也有视频教程,时间比较自由,你可以去看看,祝你好运 参考资料:好学教育
失他芯倾她城
时间(When):2018年7月21日周六下午, 地址(Where):辽宁沈阳棋盘山(说是棋盘山,但是高德里已经显示抚顺了。) 人物:五味学堂——中医基础班——第二期,史德武、杨合超老师+学员+家属(大大小小45人)内容(What):野生中药学“五味”体验课程 目的(Why):初步建立“五味”的味、色、形、质、功效等的认知。 方式(How):上山认识野生中草药,亲身采集,通过观察,口尝身受,实际体验,积累对鲜草药的四气五味的认知。 (以下很长一段文字都是《中药学》书上摘抄的,不喜欢看可以跳过,直接看后面。老师个人理念和观点,客官们爱看看,不爱看别看,我的记录仅供有缘人得之,大家都有自己的理念和认知,不会轻易动摇,开心就好。)在我国的辽阔大地和海域,分布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仅典籍所载,已达三千种以上。对于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已有很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几千年来,以之作为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些药物中,植物性药材占大多数,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叫做“本草学”。本草学典籍和文献资料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内容。由于中药的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的,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中药”。中药学就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生活与生产活动中,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了解某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或造成痛苦甚至死亡,从而使人们懂得在寻觅食物时有所辨别和选择。同时,为了同疾病作斗争,上述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社会启示人们对某些自然产物的治病效果和毒性作用予以注意并进而加以利用。经过无数次显然是零星的、分散的,但却是有意识的试验、观察,口尝身受,实际体验,逐渐创造并积累起一些用药知识。经过反复的实践与认识过程,不断总结和交流,逐步形成了早期的药物疗法。随着历史递嬗,社会和文化的演进,生产力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对于药物的需要与日俱增。药物来源已由野生药材逐渐发展到部分由人工栽培和驯养,并由动物、植物扩展到天然矿物及若干人工制品。用药知识与经验也愈见丰富。记录和传播这些知识的方式也就由最初的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了。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辛:有发散、行气、行血(活血)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等; 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 不良反应:辛味药:多大能耗气伤阴。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 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 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 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酸:有收敛、固涩作用。[酸收、酸涩] 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 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 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 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苦:有泄和燥的作用。泄的含义甚广, 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 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 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 至于燥,则用于湿证。 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 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寒湿; 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湿热。 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 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意义。咸: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 多用以治疗:瘰疬、痰核、痞块及热结便秘等证, 如:瓦楞子软坚散结, 芒硝泻下通便等。淡:有渗湿、利尿作用。 多用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综合起来看。 例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两者的作用就有差异。 反过来说,假如两种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温,其作用也不一样。所以,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看。 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 (书本上的知识点,结束了,我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也是学习的一个过程。) 一路上山,两位老师看到五味代表的野生草药,就为我们讲解和现场采集。 让我们望(观察整棵药物),说出:形、色、质。 闻(鲜采的药味),我感觉随着出土后的时间越长,闻起来的味道会变淡,但史老师说味道还在。尝(品尝药味),感觉我就是神农尝百草的感觉!老师说名称中带菜字的,都是可以吃的,对身体基本无害。 (PS:采集的时候,需要根据对药物生长的特点,进行专业挖掘,也是一门学问和技术,工具也要专业。) 史老师:医理学好后,再学习药,自己要口尝身受,了解药性,再给患者开方用药的时候效果会更好。问题一:学习中药要自己尝药,尝的是山上生长的鲜药?还是药房里出售的干药呢? 史老师:都可以。但是同样一味药,鲜药和干药功效是不同的。鲜药效果好,但两者的功效不同,都得掌握。 药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贵贱之别。药放在这儿,都是好的,就是看你会不会用。 用药要看想要什么功效,例如: 当归,偏于活血,抓当归穗儿,(当归尾巴);偏于补血,抓当归身去; 甘草,偏于通利、解表,抓甘草稍去;偏于建中、补益,抓甘草粗的; 同一味药的鲜药和干药,两种都要尝,能让你更深刻认识这味药! 今天我们带你们到山上学习,就是教你们五味,现在你们不用背都知道了五味是什么了吧! [辛行、辛散] [苦燥、苦泄] [涩味:赤芍收敛止血] …… 要懂理!死记硬背的是书本,理懂了,是药学家。 问题二:患者在服药后,没有效果,是哪里出现问题了呢? 史老师:首先,要先考虑自己的问题,是医理不对?还是药理不对? 如果辩证准确,医理正确,再考虑药理, 尝药,如果药的味道不对,功效就会不对, 如果药理正确,再考虑患者按照医生交待的方式服药? 如果以上都对,那么熬药的方法对不对?熬药的方法不对,药效出不来。今天有点晚了,明天再整理汇总吧! 晚安,我是懒人兰。 2018-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