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4
浏览数
18573
宝贝看我的心
2019年临床助理医师考试使用新版大纲,根据相关考试大纲解读,考试难度并不会增加。只要认真复习,技能考试达到60分以上就能参加医学综合笔试,笔试成绩高于180分就能拿到助理医师资格证书了。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相比较执业医师考试是很容易的,考试题全都是主观题,只要选对答案就行,但是近几年难度越来越大,每年的通过率在30%-40左右!但是2019年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进行了彻底改革,其中实践技能考试在国家基地进行,向机考逐步靠拢。技能和笔试教材变动达到40%以上。所以报考的同学们一定要抓紧时间认真复习,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关于备考资料备考方法等可以到官网查看。
来两坨益达吧对牙齿好的很
2019年执业医师考试安排:第一天上午:法规,预防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神经病学,传染病学,精神病学,生理学,病理学,内科的小部分内容。第一天下午:按考题的出现的顺序所考察的课程内容依次为生理学、病理学、传染病学、精神病学、神经病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内科、外科第二天上午:以内科和外科的考题为主,含有少量精神病学和药理学方面的题。第二天下午:考察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的题。扩展资料:国家中医药考试认证中心发布了一条通知,2019年,虽然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不作调整,实践技能考站设置及各站考试项目、医学综合理论考试涉及的科目、题量等均与往年保持一致。但基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医药法,结合认证中心课题研究情况,将在考试中作如下调整:1.中医医师资格考试要突出中医思维及特点。2.以解决临床问题为主,注重考查考生运用中医知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临床情景式试题比例。3.增加整合型试题、交叉学科型试题。4.更加注重操作的规范性要求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医患沟通能力、爱伤意识、医疗安全意
戒掉坚强
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科目:1、基础科目(20%)临床: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口腔: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公共卫生: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2、专业科目(75%)临床: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口腔: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预防医学、口腔修复学;公共卫生: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卫生综合(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3、公共科目(5%)卫生法规、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题型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实践技能考试采用多站测试的方式,考区设有实践技能考试基地,根据考试内容设置若干考站,考生依次通过考站接受实践技能的测试。每位考生必须在同一考试基地的考站进行测试。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医学综合笔试全部采用选择题形式。采用A型和B型题,共有A1、A2、A3、A4、B1五种题型。执业助理医师适当减少或不采用A3型题,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总题量为300题。A1 型题是单句型最佳选择题,A2 型题是病例摘要型最佳选择题,B1 型题是标准配伍题,A3 型题是病例组型最佳选择题,A4 型题是病例串型最佳选择题。
涼了壹季
考试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八条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号《医师资格考试暂行规定》的相关规定,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对中医类别中医、中西医结合2005版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医学综合笔试部分)进行了修订,形成了2006年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部分)。 2006年2月,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颁布了2006年版中医师(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在突出中医、突出临床、突出基本知识的原则下,合理删减了部分考试科目,将中医经典著作内容纳入了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范围之中,将传染病学、医学伦理学等科目纳入了考试范围,同时合理扩展了各考试科目的知识范围。 本次大纲修订在突出中医、突出临床、突出基础知识的原则下,合理删减了部分考试科目(今年的中医不考人解,生理,病理之类的了),将中医经典著作内容纳入了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范围之中,将传染病学、医学伦理学等科目纳入了考试范围,将针灸学纳入了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范围,同时合理扩展了各考试科目的知识范围。 大纲是考试的命题依据,格式分为单元、细目、要点,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反映执业医师资格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基本要求。 (一)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范围为: 1.中医基础科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医临床医学科目: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 3.西医及临床医学科目:诊断学基础、传染病学、内科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 (二)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范围为: 1.中医基础科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科目: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药理学、针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