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7
浏览数
11970
耍把戏
你以为长寿是因为医术?关掉手机,断了电一年,你试试自己能获取什么信息?再断了汽车,你试试看有病能不能把病人送到几十里,甚至百里以外的医院,再没钱,没蔬菜,高强度工作,屋子漏风,没暖气,空调,喝不到热水,动不动征兵打仗,看看能活多久?没蔬菜,微量元素缺乏,患病是必然的,治好了用不了一两年又复发,治得过来吗?没交通,没等找到医生,病人就死了。没信息,连哪有好医生都不知道,不像现在,有三甲医院。没钱,大多数普通百姓,小毛病抗,或者自己治,命是最不值钱的,具体参考三十年前的农村。冬天不能保暖,长期呆在阴寒漏风的地方,身体越来越差。没有疫苗,瘟疫一起一大片,只能出了事治。动不动打仗,男人一死一堆。工作压力大,那是生存,根本没能力养生,知道腌制品不好又能怎样,知道不吃蔬菜不好又能怎样,有东西吃就不错了。一年到头见不到肉,虚证极多,吃不到饭,能用药替代吗?几十年前,肺痨,虚劳之类的病非常多。洗澡不便,感染是家常便饭,二三十年前我们那里每个人头上都有虱子,挑水吃需要走很远,动不动井里就没水了,水质差也没挑,没过滤器,古代生痈疮肿毒的非常多,自从能洗澡后,这类病极少见了。喝生水,别说大家随意喝热水,炭火很贵,耕地农忙季节,忙得很中午吃的都是干货,很少做饭,一者是累的不想做,二则,干货,晒的厉害只想吃冷的。意识上不去,大家有毛病都是扛一扛就行,除非实在受不了,不然不会看病。交通不便,南方中药难以运到北方,北方到南方也有困难,有时候只是就地取材,明末西北干旱,南方有粮也没治,运送成本太高,最后大家都在造反,来回一两个月的运输成本,人吃牛嚼东西不够路费的。最后,不是所有中医都是名医,菜鸟一抓一大把,汉代张仲景开始才有了临床医学,然而学会这一套和断案差不多,非常繁琐复杂。那时候是六经辨证,后来慢慢才发展了八纲辨证,宋代钱乙之后才有了系统的儿科,然而那时候乱用矿物质比较多,庸医动不动用朱砂安神丸治疗婴幼儿祸害了不少,寒热也经常搞错,金元时期中医大发展,多了很多流派,然而高手只是少数,诊断错误时有发生,到了明朝后期舌诊慢慢传开寒热才逐渐准确,明末瘟疫大行,先有瑜伽言,后有吴又可,叶天士提出温病学说,治疗温病才初步形成系统。后傅青主死了媳妇,自己学医,妇科得以发展。由于农耕文明稳定,自给自足的特点,相对于保守,在发扬光大方面存在缺陷和弊端,例如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手法,明朝那时候就有,可惜没发展起来,到清朝天花还是能要人命的绝症,后期历史中工业时代来临,明末西方出现著作权,专利之类的法案,使得文化,科技得以沟通,蓬勃发展,当时明朝也进行了一波兴起和挣扎,然而农耕为主的大国遭遇旱灾,蝗灾,瘟疫,水灾,人祸等打击,明朝错过了机会,被灭了。清朝开始时,中原并不落后,大力推广种植耐旱作物,人口蓬勃发展,然而普通百姓吃的依然很差,以主食甚至有些地方以地瓜为主,你吃一年地瓜就知道那玩意有多难受,再后来西方工业,科技发展,西医结合科技,开始快速发展,而中医却没有质的飞跃,甚至由于国力衰弱被人欺负,文化不自信,民国时期中医差点被废,后来那一代的名医出手,救治了一些能说上话的人物,这才得以保存。然而中医还是处于劣势,加上确实存在一些不靠谱的,不为人理解的治疗手段,在形式上也不如西医直接,易于被人理解,而且没有那么容易复制,也没有西医赚钱,于是还是处于劣势。近三十年,西医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医也有一些发展,却仍处于边缘地带,这就涉及到话语权,利益的问题了,咱也不敢说。现在中医的研究比较尴尬,一方面西化严重,研究中药以有效成分论(我试过这种用药,弊端较大),存在以偏概全的缺点,而且一剂药方的组合排列太多,研究起来成本和可能性太多太多,所以有进展却比较零碎和片段。另外一派,坚信传承和老祖宗的,对现代科学不屑一顾,他们治病确实厉害,但想有质的飞跃还是难的,而且老祖宗也有不靠谱的时候,比如朱砂安神丸治疗小孩夜哭,惊醒等,不到万不得已不能乱用,这个分寸不是每个中医都能拿捏的,中医对于复杂性病症有优势,多靶点,激发人体免疫力,但对于具体单一的病症却没那么有针对性,当然,是有高手的,可中医高手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连十个都难以找出来。最近,钟南山表态,在研究中药成分的方法下,再对孤芳,药方进行整体疗效研究,而不是单一研究某项药物,这样大方向进行了改变,保留了中药的整体性,我个人觉得单项,药方以及古法传承三者齐头并进是最好的。目前,中药有不少提取物用药,大家都知道的青蒿素,黄连素,也有丹参滴液,以及一些输液用的中药,这算是中西医结合的典型,现在中医看病也看,化验单,好处是诊断更精准,坏处是一些中医容易丧失脉诊技术,整体思维算是喜忧参半吧。中药提取物不等同于中药,因为提取物纯度高,但是容易产生抗药性,比如去黄连素,用久了就不好使了,可黄连素不好用时黄连依然好用,再比如人参白虎汤治疗糖尿病,比如单样药物化验,降糖效果是1,结果加几样不降糖的药进去,效果就成了3,按张仲景的比例用则是5,改变比例就会降低效果。所以,除了有效成分外,古人说的药性入经脉,寒热等是否有决定性作用,现在还有待继续研究,任重道远。中医发展任重道远,目前绝非完美医术,只有大基数的中医从业者才能出现极个别的大成就者,说不定哪一天,再一个张仲景横空出世,彻底将中医推上一个新高峰。
千个他
这说明中医也是存在缺点!看看《黄帝内经》它没有使用方剂!而是重针灸,古代寿命高的医生!但是必须都要去道观学习,孙思邈就是道士!所以中医起源于道家!还有杨继洲,他写了《针灸大成》活了97岁!所以也有高寿的医生!
难抵诱惑
我想问题主你问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你的数字又是怎么统计的?古人寿命没有今人长是取决于生活条件,生活条件好坏又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科技、信息、交通、经济、医疗等等条件息息相关。题主想黑中医也用不着这样别出心裁。我想说大唐盛世人们生活的确很好,寿命不可能这么短,除了盛世之外古人除没有现代的交通、信息、科技、经济,寿命自然不能与现今和平年代比,再者古代战事频发,打仗哪有不死人,这些人死亡都属非正常死亡,平均寿命能高吗?这些都与中西医无关。西医不过4百来年的历史,除了近百多年来贡献比较大之外之前几乎无所贡献,更别提西医能对世界古人的寿命有何影响,当今的长寿也是多方面好的综合因素,并不是西医厉害了起的决定性作用。题主,你再比比古代到现代世界上与中国同时期的寿命及国情,寿命与医学又有多大的影响,影响又在哪些方面?我给你两点提示,一是战争,医学对寿命无多大影响,古代西方战争比中国多,死的人更多,中国没有宗教战争,西方宗教战争多且规模大,寿命没有中国的长。二是传染病,中国对传染病的记载有3千多年,也有3千多起大小规模的记载,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就是为抗疫而生大医学家,伤寒杂病论不仅拯救无数的传染病,也治好了很多很多的杂病慢性病。后期吴又可、叶天士、王孟英都拯救无数的传染病,当时的西医又有多大的贡献?再说西方的鼠疫黑死病,因为一个传染病历时几百年,死的人数多到无法想象,甚至因病灭国也是常有的事,你能说西方国家面对励病又有多少寿命可言?能与中医比吗?题主,咱不说古代,就说说西医贡献较大的一百多年来,20世纪初欧洲流感死亡人数远远超过战争死亡人数,而且还因为这个流行性感冒出现了灭国,这又有什么长寿可言?当时美国还甩锅别国这病。现代医疗条件发达,西医面对流感也没什么好方法,面对这样的流行感冒也依然死人,而这些病对于中医来说可不是什么事。更别提现在肆虐的新冠肺炎了,西方国家别说治病了,就连防病也不会防,甩锅中国不说,就连戴个口罩都要吵过不停,所谓科学的西医又能谈什么先进性,西方死了那么多人难道不减寿吗?清朝皇帝是因国政繁忙累死的,除了乾隆长寿大多年轻就苦死累死了,再好的医学也难以延寿。题主呀!出这样的问题用心险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