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师泻汤能治头晕吗

久绊成伴久碍成爱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339

首页> 医学> 中药师泻汤能治头晕吗

4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怪疾

已采纳

泽泻为泽泻科多年生沼泽植物泽泻的块茎。性寒,味甘、淡,归肾、膀胱经,主要作用为利尿消肿,去饮邪,定眩晕,另外有降脂轻身、泻虚火、止遗泄的功效。利尿消肿本品味甘而淡渗利湿,利水消肿,健脾利湿的功效较茯苓为强,因而《神农本草经》云其可“消水”,《名医别录》谓其“逐膀胱三焦停水”。临证时用治水肿胀满,小便不利,常配伍茯苓、白术、猪苓、桂枝,如《伤寒论》之五苓散。若水湿壅盛,水肿较重,可以与商陆、赤小豆、木通等同用,如《济生方》之疏凿饮子。对于阴虚水热互结,小便不利,则与茯苓、猪苓、阿胶、滑石同用,如《伤寒论》猪苓汤。若妊娠小便不利,遍身浮肿,上气喘急,大便不通,小便赤涩者,可以与桑白皮、槟榔、赤苓同用,如《妇人良方》之泽泻散。刘渡舟先生治水肿较重者,常用茯苓导水汤,方载《医宗金鉴》,由泽泻、赤茯苓、白术、麦门冬、紫苏、木瓜、槟榔、陈皮、砂仁、木香、大腹皮组成,有行气化湿,利水消肿之效,主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之状,手按而塌陷,手起应手而高突,喘满倚坐不得息,不能转侧,不能平卧,饮食不下,小便短涩,溺痛如割,大便绝少,虽有亦如黑豆汁。此方虽原为妊娠水肿而设,实际上可以用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器质性或功能性水肿。本人临床上对于西医心、肾、肝、内分泌疾患所致较重之水肿,常以恩师习用之方治之,效果颇佳。降饮止眩本品能“行痰饮”,渗利水湿,《金匮要略》用以治心下支饮,症见头目昏眩者,重用本品,并伍之以白术,共奏利水化饮,消痰止眩之功。又治痰饮积于下焦,症见瘦人脐下悸动,吐涎沫而头眩者,如《金匮要略》之五苓散。现代重用本品加减治疗耳源性眩晕有很好的效果,有报道用复方泽泻汤辨证加减治疗102例,痊愈90例,显效7例,复发5例,复发者经二次冶疗痊愈3例,好转2例。平均用药4剂,效果极佳。另有报道用泽泻合剂(泽泻、白术、益母草)治疗梅尼埃氏病患者77例,其纯音测听改善者55例,占7%,电耳蜗图改善者占6%。本人在临床上有一治耳源性眩晕的良方,方用泽泻30克,白术30克,仙鹤草30克,川芎20克,天麻10克,有效率在八成以上。分消止泄本品有淡渗利湿,利小便而实大便的功效,《药品化义》中说,“清润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主治水湿泄泻,使大便得实”,此可谓本品治疗水湿泄泻最确切的注解。对于一般的水湿泄泻兼小便短少者,常与猪苓、茯苓、薏米同用。若用治湿热泄泻,则与赤茯苓、车前子、茵陈等同用,如《世医得效方》之通苓散,亦可以合用《伤寒论》之葛根芩连汤。若属伤湿夹食滞而致腹胀泄泻,可以配伍苍术、厚朴、陈皮等,如《丹溪心法》之胃苓汤,即平胃散与五苓散的合方。清热通淋本品不唯甘可淡渗利水,而且性寒,有清热通淋之功,故对于下焦湿热之淋症,也有较好的治疗效用。如治疗阴虚有热的淋证小便不利而疼,可以用《伤寒论》之猪苓汤。若属下焦湿热之淋证,可以配伍木通、黄柏、栀子、生地等,如《卫生宝鉴》之龙胆泻肝汤。再有《圣惠方》治疗虚劳,膀胱气滞,腰中疼,小便淋,用本品配伍丹皮、桂心、甘草、榆白皮、白术、茯苓、木通,从配伍看也当属于湿热所致。本人的经验是,本品利水之中,性寒而擅长泄热,治湿浊小便不利时,多与扁蓄、瞿麦、石韦、海金砂、白茅根、栀子等同用,效果满意。泻火止遗本品性寒入肾,《医经溯洄集》谓其可“泄肾邪“。因其有泄降肾火之功,故对相火妄动之遗精、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者较为适宜,临床常与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等同用,即六味地黄丸。有报道称对于相火妄动的遗精,单用本品10~12克,治疗14例,均获良效。用治心肾不交之遗精、心悸,可与知母、黄柏、地黄等同用,如知柏地黄丸。又可与生地、山萸肉、黄柏、天门冬同用,如《名老中医秘方验方精选》之益肾固精丸。本人在临床上治疗遗精者多配伍本品,用量20~30克,确能增加疗效。降脂降糖20世纪80年代,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本品的水提物、醇提取物都可以明显降低肥胖型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浓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具有降血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而泽泻的醇提取物可使正常小鼠的血糖明显降低,使体内胰岛素水平增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基于现代的研究成果,泽泻近年来用于降脂降糖的临床报道也不断增加。如口服泽泻片每次3~4片(含生药24~42克),每天3~4次,治疗193例,用药1~2个月,总胆固醇平均下降8%,用药1~3个月,甘油三酯平均下降50%。用本品配伍天竺黄、山楂、丹参,制成含生药5克的片剂,每次4片,每天3次,连服3个月,治疗132例高脂血症的患者,降低血清胆固醇的总有效率为75%,有效下降百分率为25%;降低甘油三酯有效率为39%,有效下降百分率为21%。在此基础上,还有的制成了新药血脂灵片,由本品配伍决明子、何首乌、山楂等组成,也有较好的降血脂作用。当今临床上代谢综合症患者大幅增加,多同时伴有血糖增高、血脂增高,而又呈肥胖状态。本人学习张志远经验,常以本品配伍何首乌、决明子、山药、黄芪、玉竹、黄精、桑叶、枸杞子、玄参、山楂、黄连、牛蒡子等,效果满意,在降脂降糖的同时还可达到减肥的效果。引火下行古人认为泽泻有引火下趋的作用,张景岳对此体会最深。其遇气火逆上之症,常配泽泻以引火下行。如其自拟治“气逆动火”的化肝煎,由青皮、陈皮、山栀子、丹皮、泽泻、芍药、土贝母等七味药组成,治疗“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致为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另有治“胃火上冲”的安胃饮,由陈皮、山楂、麦芽、木通、泽泻、黄芩、石斛等组成,主治胃火上冲,呃逆不止,胸脘痞闷,便结口渴,苔黄脉数。这两方中都用了泽泻,就是为了引火下返。另外,他在治“水亏火盛”“阴虚动血”的一阴煎的加减时也谓:“如虚火上浮,或吐血,或衄血不止者,加泽泻一二钱。”从他这几张方子来看,泽泻引火下趋的效用,主要是针对肝火、胃火、心包之火自下上冲而设,本人学习张景岳的经验,对于上述证候均有意识地加用泽泻,体会到确如其论,若配用牛膝、代赭石,更易引导火邪下行。利水通经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论述了血与水的关系,其云:“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由张仲景之论可知,血与水互相影响,水饮内停,可以影响月经而导致月经不下等疾病,而利水可以调经。张景岳于此理解甚深,据其经验,不论是“妇人血虚经滞”,还是“妇人气滞血积,经脉不利”,均可在补血理气调经药中,加用泽泻一味,方如《景岳全书》之决津煎与通瘀煎。决津煎由当归、泽泻、牛膝、肉桂、熟地、乌药组成,主治妇人血虚气滞,痛经,闭经,经来量少,产后败血不散,流入阴中而作寒热。通瘀煎则由当归、山楂、香附、红花、乌药、青皮、木香、泽泻组成,主治妇人气滞血积,经脉不利,痛极拒按,及产后瘀血实痛,并男妇血逆、血厥等证。两方配伍巧妙,临床疗效确实。两方中配伍泽泻的原因在于:血水同病,即水液停滞每能妨碍血行,导致经脉不畅,而泽泻长于行水,故于调畅月经有益。此意甚深,余至天命之年方能参悟其理,望读者切勿轻视。 泽泻内服用量约10~15克。本品用药安全,无特殊注意。但偶有引发过敏者,须知之。

25评论

不主动会失去主动多了好累

只因不知你妈的身体状况,此方可以一试。泽泻40g、炒白术、茯苓、怀牛膝、丹参、建曲各15g、五味子、女贞子各12g、川芎、枣仁各12g恶心呕吐的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103评论

心早已酸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认为出现头晕是身体虚、气血虚所引起的,尤其是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本身身体体质就较差。然而,通过进补却依然头晕反复,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显然,头晕反复的患者并不是简单的身体虚,因而单纯的补虚难以从根源上摆脱头晕的困扰。前段时间来诊的72岁的李先生就是如此,头晕反复发作5年,经常出现头晕、头脑昏沉,头重就如同蒙了一张厚被子,而且头晕与体位改变有关,多在起身行走中出现,坐卧休息时缓解,行走时有头重脚轻、踩棉花感,遇劳加重,伴有耳鸣如蝉、疲乏困倦、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进食后有饱滞感、便溏的症状,而且李先生自述平常血压偏低。观其舌可见舌质淡胖色暗、苔白厚腻。 根据李先生的情况,中医辨证考虑为气虚清阳不升、痰瘀阻络。事实上,痰瘀所导致的头晕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尤其是哪些头晕病症出现时间较长的人群。大量的临床实践也表明,痰和瘀是临床许多疑难杂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祖国医学认为,“风、火、痰、瘀、虚”是导致头晕的常见因素,“风”主要指肝风内动,患者症状以晕且耳鸣、头痛且胀、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数为主症。“火”一般指的是肝火上炎,症状以晕且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主。“痰”为痰浊中阻,以晕且重、恶心呕吐、苔腻、脉滑为主症。“瘀”多为气滞血瘀,症状表现以晕且头痛、痛有定处、唇舌紫暗、有瘀点瘀斑、或舌底络脉怒张、脉涩为主症。而“虚”则常见3种情况, 以反复发作、神疲乏力、遇劳加重 为共同特征。一为气虚清阳不升,以眩晕、头部昏沉、头重脚轻、舌淡、脉细为主症;二为气血亏虚,以眩晕、面色苍白、心悸失眠、舌淡、脉细弱为主症;三为肝肾亏虚,以晕且空、两目干涩、耳鸣耳聋、胁肋隐痛、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 但由于上述证候不是静止不变的,临床更多见证候的动态变化与证候的复合。这就好比一场战斗,敌我双方的势力也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正如上述案例的李先生,导致其头晕反复的根源在“气虚清阳不升、痰瘀阻络”。而痰的出现通常是由于脾的功能失调所导致,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津液,脾虚不能运化津液,则会聚而为痰,因此,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提出了“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的理论。 除此之外,痰浊壅塞血脉,血行受阻,则为瘀血,瘀血阻塞脉道,津液不行,聚而成痰,痰瘀可互为因果,因此注重痰瘀并治。打个比方,人体的血脉就相当于一条条高速公路,痰就好比一辆损坏的 汽车 ,痰越多,即损坏的 汽车 越多,就会导致公路越堵塞,血脉被壅塞,血的行进受阻,则出现瘀血,瘀血同样也会加重痰的积聚,所以痰和瘀在病变过程中往往互为影响。而且,乐启生中医团队临床实践发现,瘀血与痰互为胶结,可遍及脏腑、经络,无处不到,故“痰瘀互结”的病证往往涉及多个系统。在脑则眩晕、头痛,在肺则为咳、为喘,在心则怔忡、心悸、胸痛,在四肢则麻木不仁等。 因此,该类病症的患者 常表现为头晕,或兼有头痛,肢体麻木,局部刺痛,失眠,心悸,且舌苔一般表现为腻(白腻、黄腻、黏腻、厚腻等),舌质往往紫黯或黯红,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增粗、曲张。 基于上述的辨证,可见仅用活血化瘀治法,则痰不能尽化,而单独使用化湿祛痰的治法则瘀必留滞,导致头晕依然反复发作,所以两者应兼顾。 举个例子,比如上述案例的患者李先生,辨证为气虚清阳不升、痰瘀阻络,所以予以益气升清,化痰通络治疗。方用益气聪明汤、四物汤、泽泻汤合方加减: 生黄芪、党参、蔓荆子、升麻、葛根、黄柏、当归、熟地、川芎、白芍、泽泻、苍术、丹参、荷叶、蝉衣,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服上方14剂后李先生前来复诊,自述头晕、头部昏沉感、耳鸣均有所减轻。但久行后仍头晕乏力、头重脚轻,口中黏腻,苔白腻。以首诊方为基础方加减,调整用药,嘱咐继续服14剂。 三诊时,李先生诉药后效果显著,血压稳定维持在10070mmHg,自觉头脑清爽,头重脚轻感消失,站立、行走平稳,精神转佳,食欲渐增,耳鸣、口中黏腻感明显减轻,大便成形,白腻苔已退。效不更方继服20余剂,头晕未再发作,诸证改善。在该案例中,首诊方用黄芪、党参益气健脾;当归、熟地、川芎、白芍、丹参养血活血、瘀除络通、湿浊易化;葛根、升麻、蔓荆子、荷叶轻扬升发,引清阳之气上腾;芍药敛阴和血;黄柏补肾生水,以防升发太过;泽泻利水渗湿降浊、导浊阴下行;苍术燥湿运脾、绝生痰之源;蝉衣祛风止鸣。此后二诊、三诊均以上方为基础方调整用药,诸药配伍,使脾健气旺,气血上奉,痰瘀得化,清升浊降,标本兼治,切合病机,收效甚捷。需要注意的是,导致头晕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杂,临床症状表现不一。随着现代 社会 节奏的加快,生活、工作压力增加,不少人又多伴有失眠、焦虑、烦躁、抑郁等精神情绪方面问题,致使心神失养,神明失用,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多种致病因素既可单独出现,又可相互并见,互为转化,应结合自身病症、病程、病证等针对性治疗,只有用药切合病机,才能从根源上摆脱头晕等病症困扰,减少复发。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辨证指导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17评论

铁轨不是鬼

泽泻汤是治疗眩晕病的要方按照张仲景原方原量配药就行汉时一两等于现在十五克切记

45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