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4
浏览数
3941
倚花香望秋叶
社区“家庭医生”为何难以深入百姓?一个是观念的问题,百姓有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医院;一个是家庭医生医疗水平的问题,家庭医生的技术水平还不够全面,也限制了进入百姓的过程。因此,要想让社区“家庭医生”深入百姓,既要做好宣传工作,改变百姓的传统观念,又要提升家庭医生的技术水平,这样才可以使“家庭医生”深入百姓。
高能成精
要把签约服务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过程中,所谓“做细做实”,涉及到两个维度:基层医生的签约、履约、随访等具体事务性工作;卫健委等有关主管部门的考核工作。那么该如何将这两个维度的工作整合好、落实好?建议了解下由中信集团旗下专注智慧医疗的团队——国安广传独立研发的“渐健家医”智慧工作站,主要解决基层工作效能、规范管理和居民获得感问题,同时他们在数据互联互通方面也有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案,可以快速实施平台开发、建设和运营,目前已在全国9省20个区县实现了落地。前不久国安广传还联合中国信息协会发布了《智慧家庭医生服务报告》,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痞子少女
老百姓不理解也不适应为什么会这样说呢?首先,目前我国的被签约人、享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对象老百姓在签约时或签约后存在以下现象:①在询问普通居民时,有不少人表示不知道啥是家庭医生,被签约了也不知道。有家属说在社区带小孩打预防时要求签名,也不知道是干啥的,也没人解释,后面追问才知道是家庭医生签约;还有的表示是由社区统一与服务站签约,户主不知情,看新闻才知道自己小区是家庭医生签约覆盖范围,从没见过家庭医生上门;村里人表示,签约送鸡蛋,因为有鸡蛋才去签的……②签约后家庭医生存在感不强,患病后首选仍然是医院。一般情况下,普通人选择就医的次数较少,一年3~5次都算多,一般是在要点自行购药解决,小患者和老年人等特殊情况就医多,但一般更倾向于去大医院,有的患者趋向于选择性价比高的医疗机构(价格低),加上医保报销比例差异,病症类型等原因,普通百姓并不习惯主动呼叫家庭医生。③真正感受到了家庭医生的的好处。这应该是很少一部分的人,可能是当地社区村医认真负责,将家庭医生的职责与服务范围解释的清楚明白,且受上级重视,资源与政策都有所倾斜的结果,出行不便或特殊患者享受到了真正的家庭医生服务。但是在我国大部分还是处于前两项的状况,这种模式下的家庭医生除了签约外,并没有在普通老百姓心中留下痕迹,往后不好说,但这是否说明这种模式在实践上存在一些问题呢?值得深思。所谓改革,从来都不是从别的地方生搬硬套来,也不是直接在顶层设计好再铺开,这样未免脱离现实,也不切合实际,好的东西必然是基层自行发展试验,做好了再由上面认可、推广,其他地方也不能完全套用。3、任务繁重回报低,医生流失快缺人先来看看家庭医生要做哪些工作,首先全科医生也是医生,需要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包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用药以及就医指导;要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涵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还有健康管理服务、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预约诊疗服务、转诊服务、出诊服务、药品配送与用药指导服务、长期处方服务、中医药“治未病”服务以及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的其他服务(如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等)。这些工作多且杂,看似简单却较耗时耗神。以上工作内容只有公共卫生服务、签约数量等能够量化检查,也是我们常能够看见的数据,但是现状是这些工作内容已然超出签约医生的承受能力,据统计,仅居民健康档案一项就要花去医疗机构将近30%的人力物力进行敷衍甚至造假,来应付检查,而其他各项工作,也有各种抽查,不客气的说,光是应付这些检查抽查,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物力,虽然检查的初衷是好的,可现实并不乐观。假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有5个可供签约的医生,覆盖范围大约为周边的5万居民,算每个家庭有5人,即是5个医生面对1万个家庭,算留守卫生站的医生是轮流,每个医生就要负责2000个家庭,如果医生每周工作5天每天10小时,每个月200小时,这样每月每户家庭大概只能分到约6分钟…并且家庭医生签约一般是一年一签(每年都要重复),每人每年4次随访,纸质电子档案填写,特殊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精神类疾病患者更是复杂,需要不断的随访体检,内容不算复杂,就是繁琐。但使得这些医生出走的原因可能不是工作的繁琐,而是收入与付出不匹配,没有可观的未来方向,身份不受重视,缺乏职业自豪感和价值感。事实上,现有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基本都是临时培训或转岗来的医生,在业务能力可能还保留原职业的习惯,难以适应,这也是医生流失的一个原因,虽然各地都有支持全科医生的培养政策,如定向培养,扩大招生等,但这是远水,难解近忧,怎么留住现有的这些医生,并提高这些医生的“能力”使之放心留在家庭医师的岗位并胜任工作才是现今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