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5303
若生命在等候ln若幸福在等待2n
最近读了张沛超老师的《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这本书。 张沛超,武汉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博士,拥有跨学科综合型的学术背景。资深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师,现为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被誉为“国内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他是一个自在的人,是一个理性天才和感性天才都兼备的人。他说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不自在的人。 “自在”和“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其实这两方面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想持续地工作下去,也就意味着要把不自在转化成自在的能力,或者说能够在不自在当中安在的能力。 自在是没有束缚的意思,是一种无拘无束的逍遥境界,既可指身体的不受羁绊束缚,又可指心灵的自由放逸。自在有“大自在”和“小自在”。有一些高僧,当他们圆寂的时候就会有“得大自在”这种说法。大自在,实在太难得了,看起来希望不大。因此,“小自在”我们还是可以追求的。 我们都希望自在,希望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可生活中有多少是我们自己说了算?如果要确认一下,得好好地盘一盘,其实答案是挺吓人的。我们的头脑里充满了别人的想法,我们的耳朵里也充满了别人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可能也装了很多别人的情绪。即使我们的生活总在被他人影响,但仍然有活出自在人生的可能性。 如何叫我们自己说了算呢?一个人的想法、价值观、应对生活的态度和风格,其实在他意识到之前,都已经在那儿了。 我们想追求自在,其实是存在思路的: 首先影响我们自在的是我们自己的家庭。我们原先的家庭叫作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里,很多东西的确是影响了我们的情感,影响了我们的愿望,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会把很多从家庭当中习得的东西带到社会当中,带到职场里,带到新的家庭当中来。 重建依恋是修复原生家庭结构并从中获得力量的第一步。我们所有人都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着可依恋的对象。因为依恋是我们生命早期最重要的关系,是我们能够生存下来最重要的保障。我们可能会在家庭之外找到人当做我们的“家人”,这是重建依恋的一种方式。 我们的家庭是我们情结的很重要的来源,除了有对于父母的一种依恋的情绪,还有试图介入他们竞争的一种三角关系的情结。种种的情结,再被我们自己的爱和恨所加工。因此就有家庭情结了:“我是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我是一个没有家的人,我是一个被他们两个残忍剥削和利用的人┈┈”。 我们应该领悟、修通与原生家庭中的情结,把自己的心软下来,与原生家庭和解。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与他人互动、建立良好关系。慢慢激活内在能量,让自己生活在“完美家庭”中,真正获得能够以四海为家的坚定信心。 其次是我们的情绪和欲望。如果我们想不受制于家庭,你可能会想:这样好办,只要我不成家,或者离我的原生家庭尽可能远一点,这样的话,我是不是就能够获得自在呢?结果你会发现,有一些人离家已经很远了,可能有半个地球那么远,但他仍然生活在很多的冲突里。在这个时候,其实是由于他内在的情绪部分和欲望部分仍然处于未知当中。我们对自身情绪和欲望未知的程度越高,它们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行为的影响其实就越大。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我们总是为“情”所困,有“喜、怒、哀、惧、嫉、望、无情”等情绪。因此我们面对情绪,发展自己的内心,培养自己承载情绪的能力。能够辨析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知道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的规律。 欲望是一种生命力、一种生命的能量,“欲”有“食欲、性欲、权力欲、联结欲、分离欲、无欲”等。我们常常被欲望所折磨,想从欲望中解脱。或许我们可以借着欲望的力量获得自在。欲望其实不是我们的敌人,所有使我们苦的东西,其实也像无尽的宝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欲望了解、探索自己的潜意识,去接触、倾听、认可自己内心“众生”的疾苦。欲望的自由来去,会帮助我们的人格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动态性。 另外是心理困扰与自在。我们在心理问题当中学会自在,求得自在。 所谓的心理问题,其实只是因为跟大多数人不同。实际上,每个人的人生也不一定一直都追求跟别人保持一致。一个人遭受了一些心理方面的困扰,这给了他一个锻炼心智、增加心量的机会。 处理心理问题有三种途径:与问题对抗、与问题对话、消融问题。 与问题对抗致力于消除症状,但是当事人可能潜意识里仍旧保留着这个病,在这种时候,仅仅对抗是很难有真德疗愈效果的。 与问题对话致力于找到症结所在,以及症状要传递的关键信息。这样有利于我们发现问题的真相,引导我们的生活。 消融问题致力于消除问题与正常的二元对立。我们不恐惧问题,也不依恋某种所谓的幸福。这种对人生的各种可能性保持欢迎的态度有利于我们获得更透彻的疗愈。当我们从这样的问题中恢复过来、解脱过来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不仅丰富,而且会具有多彩多元的人生。 “体验自己的存在,体验自己存在的方方面面,体验自己更大的存在,体验自己与更大存在的关联”。这是张沛超老师写这本书的愿望,更是我们读者从这本书中应当收获的真谛。人的生命不仅仅是肉体和精神,还包括了与这个世界方方面面的关联。所有的感知、情绪、欲望、认知都与我们同方方面面的事物联结这一行为密切相关。 愿你得以觉照内心的阴霾,愿你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份自在。
你发骚
人生最大的难题就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切迷茫与困惑的解药,唯有:不断认识自己。 看到《我的内在无穷大》封面上这句话时,我就被吸引了,快三十岁的年龄依旧迷茫困惑,我想知道如何通过认识自己去解开我内心的迷茫和困惑。 “知己”是一个很美丽的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山流水遇知音”,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在这个世界中有那么一个人可以与自己以“知己”相称,彷佛这样人生才不算白活。那么,你有没有考虑过认识自己,做自己的知己呢? 《我的内在无穷大》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认识自己、解读自己内在的说明书。全书从突破关系束缚、卸下防御伪装、修通情绪困扰和找到自我价值四个方面入手探索内心中每一个未知的角落,最终实现美好而繁盛的人生。 本书的作者张沛超是资深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师,被誉为“国内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他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将深奥的心理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为我们提供了一本有料、有用、有趣、有型的书,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书中找到繁盛如花的人生。01 关系中的自己首先在一张纸上画同心圆,然后根据自己和周围人的亲密程度由内而外写上他们的名字,注意,如果你讨厌关系亲密的人,那还是要把他写入关系亲密的圆圈里。 当然,你喜欢的偶像明星也可以写入圆圈,因为,一个人所崇拜的偶像的特质,其实会融合入其人格结构。 现在,对你的同心圆里的人做一个思想实验,在这些人身上寻找你的特质,想想我和对方有哪些地方相似,有哪些地方完全相反。 比如先从父母身上开始,你觉得他们很吝啬,于是你对朋友特别慷慨;又或者你的父母是很重注养生的人,于是你不喜欢零食喜欢水果,不喜欢葛优躺,喜欢锻炼。 现在你可以清楚看到自己与他人关系中的自己是让你变得更有能量、更自信,还是让你更加消极烦恼,情绪变得糟糕呢?张沛超将前者称为充电型关系,将后者称为耗电型关系。 在充电型关系中我们会感觉自己变得更有力量,更有勇气,更富有生命力,更主动,更安全;而耗电型关系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很差劲,失去能量,“血槽”变空。 有人说,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 无论你是一个外向,好交朋友的人,还是内向,喜欢与自己相处的人,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是至关重要的,认识关系中的自己能帮助调整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从而获取情感无穷大的自己。02 烦恼中的自己那几天我一直处于一个很烦躁的状态,总感觉做什么都不顺心,尤其清早一起来就想发脾气,我没有起床气,所以我推断自己的烦躁是因为头一天晚上没看书,可是到晚上坐在书桌前又确确实实静不下心来学习,生活好像进入了恶性循环。 刚好看到了《我的内在无穷大》中对情绪的分析,书上说烦的背后是怕,第一种是怕必须做而不想做的事情,第二种是怕做不了想做的事情。 那我到底是在怕什么呢?我仔细回想了当时的工作和生活,生活上的怕主要源于我怕我自己没有完成读书的任务,怕自己想写东西时无话可说,但显然这不是原因,因为我看不进去书,如果心里没有其他情绪干扰,我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那就是工作了,那段时间刚好在做一个新项目,之前做的部分我已经很熟悉了,领导为了锻炼我,把我一直未曾涉足的部分交给我完成,虽然说没有时间要求,自己尽力就行,但我一直担心自己做不好这一块,即怕我做不好工作。 既然找到了原因,那就先放下读书的任务,学习害怕的东西,然后在工作中慢慢进入状态,烦躁的情绪就这么一点点消失了。 其实,烦是探索自己内在的那些过去的烦和怕究竟是什么的好时机,我们应该珍惜这样与内在自己对话的机会,自己观察自己的内在是不是有一个很无力的、当年的自我带着所有的害怕冒了出来,这时我们先不要急着烦,要用心体会。03 学习中的自己梁文道先生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我以前读书就很喜欢读一些“无用”之书,那是读书纯碎属于茶余饭后的消遣,感受不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觉得这些话只适用于教科书。 那时我很讨厌成功学和心理学,我不是一个喜欢“喝鸡汤、打鸡血”的人,也不相信这些东西能带给生活什么好的变化。 但现在我什么书都看,《被讨厌的勇气》开始让我思考内心的恐惧和与他人交往的不自信,《小狗钱钱》带我打开理财的新世界大门,《无限可能》让我开始思考生命的更多可能。看的书种类越多,我越能感受到书籍带给我的力量。 所以我们不要只欣赏自己喜欢的东西,却忽视甚至带有敌意的去看待不喜欢的东西,这样我们很容易把自己困在一个熟悉的圈子里,看不到外面世界的多姿多彩,也把自己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人生就像是一个百花园,每个人的花期、花朵、花香都不相同,只有不断打开自己的视线,开放自己的思想,让各种东西进入你的生活,你才能看到自己内在的无限可能。04结语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关于“知己”还有一个名言—认识你自己! 我们应该学会定期审视自己,思考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哪里做的比较好,哪里还需要改进,只有在一次次的反思复盘中,我们才更容易认识内在的自己,找到自我的价值,成就美好的人生。 作者张沛超通过长期的观察人心,体会人性,感受到:我们的内在都深不可测,各有各的“无穷大”,而且每个人的无穷大都是不可比较的。所以,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在《我的内在无穷大》这本书中一起探索内在的无穷大,一起寻找生命的更多可能性。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