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烂片的电影

给个敷衍都勉强了吗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863

首页>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烂片的电影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男神女神一样是人

已采纳

难见心理的罪文梦里诗书流畅的叙事手法和节奏掌控是《心理罪》让人出乎意料的所在,但不得不说也就仅止于此,那故弄玄虚的超现实故事,实则很难让人产生多少认同,电影给人的观感也并非是一部多么烧脑惊艳的心理悬疑片,架空背景下的电影更像是一场英雄当道的魔幻动作片。相较于很多连故事都讲不好的国产悬疑电影,《心理罪》无疑是颇为中肯的,它有着自己尤为清晰的主线架构,在电影节奏上也毫不拖泥带水,自始至终都未曾令我分神,而从人物来看,其所沿用的也是很多此类好莱坞电影中都曾出现的双雄模式,放在《心理罪》里,一个就是由廖凡饰演精干清高的刑警队长邰伟,一个是由李易峰饰演天赋异禀的心理学天才方木,两人性格反差颇大的联手组合,确也为电影奉献了不少张力。我更愿意将这部电影看作是一部有着一定完成度的动作片,而并非是一部讲犯罪心理学的电影,因为其实在这部糅合了凶杀破案,搏斗追凶,还要铺垫人物线索的作品里,真正被留给犯罪心理分析的戏份少之又少,大量独白的滥用生怕别人看不懂电影,然而其对于推理这个本尤为重要的一环却又是忽视的,在这个心理悬疑皆平平的作品中也无法折射出多么深刻的现实深度,所以其虽是一部能在看的时候扣人心弦的作品,但却很难去谈多少共鸣可言。在演员上虽然廖凡承担了绝大多数的演技和动作担当,可总的来看仍旧无法去力挽电影逻辑与深度的匮乏,更何况与其搭戏的李易峰,在很多时候给人带来的仅只是尴尬,他在这部电影中有感是得益于电影本身的高完成度,其表演水平的发挥相较于他之前的很多作品有了质的飞跃,甚至于有那么一场哭戏还给人带来了一点感觉,可对于一个苛求表演功底的心理学天才角色,其表演仍旧在很多时候都是力不从心的。单从动作片来看,《心理罪》是并不逊色的,但作为一部本当深攫于犯罪心理的作品,如此呈现,却并无从为人一窥真正源于心理的罪恶。

113评论

一人站在万人中央孤单成伤

关于心理健康的电影有:

1、《老大靠边闪》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Analyze This,直译就是《分析之》。这部影片讲的是一位黑社会老大患了惊恐发作,做爱时不举,社会功能也有退化,对做老大不怎么感兴趣了。于是,他要手下为他找一位心理医生。

给黑社会老大做心理咨询,绝对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活儿。片中的心理医生是个搞笑的角儿,被逼一步步打破咨询设置治疗这位黑社会老大。而这位心理医生的精神分析功底也相当深厚,最终使黑社会老大的无意识意识化了。

2、《心灵捕手》

又译《骄阳似我》,原名Good Will Hunting,既暗指主人公Will Hunting是好样的,又暗示罗宾•威廉姆斯扮演的大胡子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好的“心灵捕手”(will hunting)。这部电影展现了一个天才的自我接纳过程,同时也展示了怎样才是一名好的心理咨询师。

真诚、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核心品质,在片中心理咨询师的身上得到了良好体现。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是来访者和咨询师两个人共同成长的历程。

3、《另一个女人》

女主人公看上去是一位社会成功人士,但她的内心却比较荒芜。自她住进一家心理咨询室的隔壁,听到另一个人女人和心理咨询师的谈话之后,她开始了自己人生的内省过程。慢慢地,她找回了真实的自己;而另一个女人的咨询也结束了。

4、《心灵点滴》

这是一本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主人公是派奇•亚当斯(Pitch Adams)。他曾患抑郁症三次入院,却在精神病院中发现自己助人的能力,因此立志做一名医生,转身进了医学院学习。后来,他成为一名“小丑医生”,正如片名所暗示的一样,他为病人输入的“心灵上的点滴”。

5、《我美丽的守护天使》

这是一部讲述心理学家八卦的影片哦,主角分别是心理分析大师荣格和他的女病人萨拜娜。实际上,这部影片讲述了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一个关键的概念——移情(transference),也即治疗师和病人之间关系的问题。

弗洛伊德和荣格对待移情的态度,似乎不尽相同。前者主张治疗师应该节制,像冷面的外科医生一样,只管把手术完成。而荣格似乎认为,移情当中包含着更多的东西,包括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内容,需要认真加以对待。

10评论

你嫌弃我我不会生气因为刚好我也嫌弃你

主打推理和原著IP的《心理罪》并不是一部合格的悬疑电影,但这与主演李易峰无关,我反倒认为,虽然演技依然稚嫩,但在廖凡、万茜等实力派演员的帮衬下,李易峰较好的完成了角色塑造的任务,甚至要好于预期。

改编大IP,尤其是功成名就的系列小说,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同为难兄难弟,邓超带着阮经天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明显要好于廖凡带着李易峰的《心理罪》,但也就是好一点,离及格还远。

为何《心理罪》“两兄弟”都折了,这是个有些玄学的话题。再看近两年的《嫌疑人X的献身》、《记忆大师》和《幕后玩家》,还真不如同为2017年上映的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单说评分最高的《记忆大师》,全靠匠人陈正道的严谨工整,以及黄渤和段奕宏的精彩演技撑着。

悬疑电影是个有门槛的“技术活”,光靠堆投入、堆明星是不行的,靠的还是细腻扎实的剧本、优秀的剧情把控和节奏完美的剪辑。

《心理罪》并非一无是处,某些地方十分前卫、大胆。引入平行宇宙、反派的超级“变身”药剂、心理描述的视觉具象化等方面,让观众眼前一亮,随后,问题就出来了:为何我看的是一部炫酷的科幻片,而不是写实的推理破案电影?

《心理罪》最大的问题,就是主创根本没有想清楚什么是推理破案就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颠覆式改编。结果看起来还是那个原著《心理罪》的人物和关系,但故事内核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首先,在表现方式上,推理探案是写实风格的作品,到不了美剧《犯罪现场调查》、《犯罪心理》和好莱坞经典《七宗罪》的高度,《重案六组》总该能达得到。在《心理罪》中,为了突出人物和反转剧情的需要,主创刻意的玩弄表现手法、控制故事节奏,这其实是一种自杀式行为。

其次,在剧情推进上,要有立得住的动机和清晰明确的犯案过程。犯罪动机能够解释剧情为什么这么安排,犯罪过程是犯罪实施的关键要件,体现出疑犯的性格特点和准备工作,破案者只有从动机和手法两方面进行推理,才能让整个案件浮出水面,整个剧情才能说得通。

但在《心理罪》中,李易峰饰演的关键人物方木,基本上完全是以“心理画像”的方式断案,虽然看起来漂亮、顺畅,听起来入情入理,但仔细分析,却缺乏事实的支撑。

问题的关键就是,《心理罪》舍得花费大量篇幅来塑造角色,构建人物关系,甚至在不多的片长里,加入大量追逐、打斗的戏份,但却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对破案过程中的前期铺垫、线索收集,最终造成了方木的推理结果,犹如一下子“蹦”出来似的,而且还超级准确。

请记住,“心理画像”是一种辅助侦查手段,抓人要凭真凭实据。没有大量的铺垫和细节支撑的结论,犹如没有立柱制成的空中楼阁,观众都觉得不可信、经不起推敲,整个故事自然就立不住。

此外,《心理罪》在人物塑造上犯了“个性有余、层次不足”的老毛病。

李易峰饰演的天才侦探方木本来是一个注意细节、重视推理、心理敏感的人,特别是经历过生死考验之后,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回头去看李易峰,虽然情绪表现出来了,却拿捏的不准,这固然有演技经验不足的原因,但全片瞎忙乎的导演也难辞其咎。

反观廖凡饰演的是身经百战的老刑警,在片中除了给方木捅娄子、关键时刻亮拳头之外,就几乎没有太多的发挥空间,除了对去世父亲的回忆那场戏,整个角色都陷入功能性的泥潭里。

不能单纯的说《心理罪》是一部烂片,但主创过于沉迷于以往的熟悉手法,缺乏对推理探案题材的研究,是本片失败的本因。

79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