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痛不痒没感觉
愿我们出走半生,归来仍有一腔赤勇。 周末去电影院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 趁着影院里黑暗的掩护,我这个年近而立的中年人,忍不住泪迹涟涟。 那个中国古典神话中最著名的叛逆少年哪吒,闹海擒龙、抽筋扒皮;剔骨割肉,托莲重生。 可在今夏的电影中,哪吒一出生便自带魔丸诅咒,被视为妖怪,被囚禁、被误解,是所有人眼中的小恶魔。 他在残酷中习得自我保护的本领:假装不在乎、假装洒脱、假装冷漠,对着世人高喊: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 小时候,我们以为哪吒讲的是一段熊孩子打怪升级的英雄传奇。 现在才明白,其实哪吒也不过是在现实中冲突、在叛逆中柔软、在妥协中成长的一个个普通人。01 挣脱偏见桎梏,方得自由。电影里的哪吒,是一个从出生就承受着世界的误解,被冷漠孤立的人。 如何小心翼翼在世人的成见中,孤独而倔强地活下去,是童年哪吒面对的生存命题。 陈塘关百姓对自身以外的生物统称为“妖怪”,在他们头脑里,出生时异于常人的哪吒是妖;救下他们性命的敖丙,因其龙族的身份也是妖。 凡我异族者,皆是妖邪。 龙王说: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凭你怎样努力都休想搬动。”这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偏见时时左右我们,主导我们对一个人的看法。 如果你没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 如果你工作几年了没有买房买车; 如果你三十了还没结婚,结婚几年了还没生孩子; 如果你年过半百却还打扮得十分fashion; 如果你不是明星,却化着哥特妆,头发染成奶奶灰或是樱花粉...... 那么,你会被当成异类,被围观、被嘲笑、被指指点点,也被苦口婆心地劝诫与教诲。 总是有人喜欢去定义别人的人生,判决他们的未来。可生活是自己的,没有人能够代替我们品尝酸甜苦辣。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活在别人的评价里,而是在不断了解自我的过程中,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哪怕周遭充满各种声音,我们依旧能听从自己内心,选择自己的心之所向,努力活成最满意的自己。 是魔是仙,都要自己说了才算。02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等待一个看见自己的人。因为是魔丸转世,哪吒从小便被世人畏惧,没有玩伴,独自一人被关在结界之内。 他唱着,“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 可是,他真的逍遥又自在吗? 他的暴戾也好,玩世不恭也罢,不过都是他想要引人关注的方式。 他内心渴望认同,渴望有人看见他在狂躁叛逆之下的孤独与无助,渴望得要命。我们一生中,来来往往会遇见很多人,但我们都在不自知地等待一个能看见自己的人。他能通过我们故作冷漠的外表,看见里面脆弱的心;他能看见我们假装的坚强,读懂所有的不易。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分享过一个经历。 一个孩子在接受心理诊疗时,突然大发脾气,把东西扔了一地。 他没有制止规劝,只是默默陪伴守候。 孩子的情绪越来越失控,拿起玻璃杯就要往地上砸。 然而,并没有听到声响。孩子轻轻放回了玻璃杯,喘着粗气对大家说,“对不起”。 然后他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放回原处。 这时候,大家才看到他扔的全是摔不坏的东西。 因为李松蔚在他极度失控的外表下,看见并相信他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那一刻,孩子也看见了自己,找回自我控制的自信和力量。 当我们被看见,才能找到一个更真实、更美好的自己,也才能学会爱与被爱。 这是一生的治愈。03 人这一生啊,要为自己活。哪吒在遭受委屈时,尚有父母宽慰,而敖丙却一直活在“天降大任”的重压之下。 父亲和师父把所有的宏愿都压在他身上,“我给了你这么多,给了你灵珠,给了你万龙甲,你的命,不只是你自己的。” 身负全族人的希望,他没有选择,只能成为一个最完美的工具。 就像那些成为父母生命延续的孩子,穷一生心力完成父母的理想与荣光。 直到与哪吒决斗之时,被一句振聋发聩的“你是谁,只有你自己知道”唤醒,才看见自己真实的内心。我们这一生,要为自己而活,真的太难太难了。读书时,父母规划我们选哪个专业好就业,选哪所学校更知名; 进入社会,父母安排我们回到家乡方便照顾,进事业单位有保障; 工作稳定后,父母为我们精挑细选结婚的人,一切都是为你好; 结婚之后呢?赶紧趁着年轻生孩子啊,生完一个还没喘口气,接着催生二胎。太多太多的人,都是在为上一代或者下一代活着,却独独没了自己。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说: “生活时常让我们感到艰辛,并会让我们无数次目睹生命在各种重压之下的扭曲与变形。”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就像卓别林在70岁生日时写下的人生感悟: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认识到,所有痛苦和情感的折磨,都只是提醒我,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04 你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你是谁。哪吒刚开始觉得自己是异类,故而很叛逆。 父母为了鼓励他,谎称他是灵珠转世,只要好好修炼,便能获得百姓爱戴。 为了这个理想,哪吒潜心修炼,一心求得世人的认可。 当申公豹戳穿真相,哪吒得知原来自己是魔丸,注定遭受天劫,顷刻间他所有的信念都坍塌。 哪吒的一生都被别人的目光所困,无法冲破命运的牢笼。 当他不再强求世人的认同,即使知道了自己的宿命,也要拼力救下一城百姓,才真正成为了百姓跪拜的英雄。 我们常常控诉命运,却发现,命运根本不屑同我们争吵。 它只是静静地看着我们,四处冲撞,寻找答案。 萨提亚说:“我们无法改写历史,但可以改写历史对我们的影响。” 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我们仍旧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模样。 纵使人间不值得,也别辜负了自己。05 我们一直比想像中,更爱对方。李靖身为陈塘关总兵,世代除妖,自己的儿子却是个妖怪,他一直自觉对不起百姓。 哪吒刚出生时,李靖曾经拿起大刀想砍了哪吒。 后来因为哪吒经常在外闯祸,李靖下令将小哪吒关在府中。 可是,在哪吒“天劫”将到之时,李靖送他去太乙真人处修行,并非是想困住他,怕他在人间作恶,而是望他掌握更多本领,能在人间好好活着。 原来,作为父亲的李靖已经上天求到改天换命符,决定在天雷灭魔丸时,以命换命,替自己的儿子去死。 这个从不言爱的父亲,至始至终都在斡旋,斡旋在偏见、宿命与儿子之间。 冰冷的面孔下,是一颗舍命为子的滚烫之心。 在哪吒的生日宴上,李靖许下心愿:“希望我的儿子一生平安。” 谁能知道这一句寻常的喜庆话里,藏了父亲多少难以言说的不舍与祝福。 这份深沉的父爱唤醒了那个假装自己是个恶魔的孩子,他主动戴上乾坤圈,接受了对自我的约束。 影片结尾时,哪吒一句“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和您一起踢毽子”,让无数人泪目。我们与父亲之间,似乎遗憾总是比快乐更多。我们终于理解了他的苦心,却再也不能和他谈谈心; 我们终于活成了他的骄傲,却将永远失去他的拥抱。 作家刘娜说: “人间最幸运的事,就是在上苍允许的时间里,在父母康健的岁月里,我们历经逃离和回归、争吵与和解、眼泪和欢笑后,终于懂得并做到: 哪怕,我们没有活成父母的骄傲,依然配得上给他们一个拥抱。” 因为,长久以来,我们都比想像中的,更爱对方。小时候,喜欢看动画片,热热闹闹的画面,是童年里无忧无虑的点缀。 长大了才知道,那里面描画的都是人生。 原来,我们很多人,就是那个魔童。 经历过肆意叛逆的少年,然后在接下来的人生里,学会了一边哭泣一边奔跑,一点点活成成年人的模样。愿我们,出走半生,归来仍有一腔赤勇。加油,少年。加油,你我。万水千山总是情,点个"在看"行不行!!!
微笑依旧
最近这部动画片很火,票房马上突破40个亿。带着期待,走进电影院。果不其然,节奏好、画面好、寓意好,难得的佳作。 印象最深的必然是那句话: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这是全片的点睛之笔,赋能效果一级棒! 其实,如果深挖,还有其他看点,特别是从心理学的视角,值得思考: 1.异常的行为表现,必然有一定的心理根源。 哪吒在影片之初,作恶多端,遭人嫌弃。但其实,他的内心也是痛苦的。人性本善,就连他这样一个“魔丸”之命,也需要别人的认同和关爱。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5类,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哪吒正是演绎了这样一部成长史。 李靖夫妇给了哪吒安稳的生活环境,虽然限制活动范围,但是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满足了的。不过,他没有朋友,他有强烈的社交意愿,这也是后面他很看重和敖丙友情的原因。哪吒需要尊重,村里人对他避而远之的时候,他明显是不被尊重的,于是他恼羞成怒,背道而驰。而最后,哪吒不认命,努力斩妖除魔,找到自己的价值,做到了自我实现,所以在死亡来临之际,他有视死如归的勇气。 普通人的一生,也是在这5种需求中苦苦追寻的一生。 2.父母之爱,是最无条件的爱。 李靖准备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哪吒的生命。在小云云问他和哪吒关系的时候,李靖言简意赅:他是我儿。父爱如山,言语不多,但是爱得最深沉。 咨询师最基本的素质是无条件接纳,就是无论对方是谁,无论做了什么,都不加评判地给予积极关注。从这点来看,其实父母就是孩子生命中天生的咨询师。 作为孩子,对这份爱应该保有感恩之心;作为父母,应该珍惜自己对孩子的这份影响力,无愧于为人父母的身份。但凡解决好原生家庭中爱与被爱的关系,孩子一般不会差。 3.邪不压正,行为改变信念。 哪吒从混世魔王到正义凛然,敖丙从纠结惆怅到改邪归正,他们都圆满完成了自性的过程。他们也“错”过,在“试错”的过程中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心理学称这种学习的方式为“试错说”。同时,NLP技术也讲,行为改变信念,可以通过“做”,改变认知,找到出路。哪吒和敖丙并不知道最后的结果如何,但是,他们最后做到了拯救村落。 心理学并不神秘,就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通过行为去分析其背后的原理。而作为咨询师,就是用一种客观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问题,启发生命向内求索,遇见更美好的生活和自己。 哪吒,也是一部心理剧,通过他人的故事,关照自己的内心。黑暗中的求索,痛苦中的前进,成功后的喜悦,就是一段美妙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