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6
浏览数
18536
愿你的深情不再被辜负愿你的情绪不再被束缚
和母亲合不来的原因
和母亲合不来的原因,中国自古以来都是表达上比较含蓄的,所以可能就导致父母跟孩子的沟通上出现问题,很多人老觉得自己跟父母聊不来也合不来,随便说个什么就能吵起来,那么和母亲合不来的原因是什么呢?
两人太过强势
生活中总有强与弱,在一个家庭中也不例外,俗说:“一山容不得二虎”两个太过强势的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总会相掐。如妈妈总喜欢干式儿子私生活或工作,儿子必须听她的。而儿子有自己的主见又不喜欢别人问东问西。这样就冲突起来了。
性格相似
性格相似的人容易冲突。沟通起来也容易情绪激怒两个都较直白。如一件小事妈妈和儿子一起早练,儿子遇到熟人在聊天回家后妈妈就说儿子懒衣服都没湿。无论儿子怎说妈就认定他懒能合吗?
妈妈爱唠叨
妈妈认为儿子再大都是孩子总爱唠叨。儿子又不爱听又忍受不了唠叨。这样就冲突了。我们家的婆婆总说自己儿子胖要少吃什么都不让吃。吃点就唠叨一大堆旁人听了都烦何况儿子能合吗?
太自已为是了
太自已为是的人总让人讨厌。如妈妈总爱看养生堂,常逼着我们一起看,用呀吃啊都说我们不对。吃什么不会脑血栓不会高血压等等。太自已为是了认为自己是半个中医。
太爱面子
面子每个人都爱但要分情况。不能打起脸来冲胖子。如送礼姨妈家女儿结婚,儿子明明没答应就说儿子答应了送2000元红包。逼得儿子是急跳。
受不得一点委屈
妈妈总认为儿子就得孝顺,就得听自己的。可儿子成年了有自己主见想法。某一事不合说上一两句就认为自己受了委屈总唠叨要回老家。搞得家是没安宁。
了解矛盾的根源
与母亲关系不好肯定是有原因的,静下心来想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与母亲关系不好,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解决问题。
反省
应该反省一下,出现问题的原因到底是因为母亲还是自己,要有客观明确的自我认识,不能一切过错归结于母亲。
直面问题
面对关系不好的事实不要逃避,积极面对,与母亲多交流,
换位思考
母亲的所作所为肯定是有原因和道理的,要学会换位思考,多在母亲的处境上思考,自己不能总是要求母亲理解自己,自己也应该多付出。
拒绝对抗
关系不好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抗,这种问题要避免出现。有问题就好好交流,出现问题就好好沟通,对抗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改变交流模式
平时与母亲多互动,做一些有利于增进关系的事,比如一起做饭做家务 ,一起看电视节目等等,不能以激烈的方式和情绪进行无效交流,这样关系只会越来越差。
总结
相信母亲都是爱自己孩子的,关系不好只是交流方式出了问题,想要改善与母亲的关系,一定要有耐心,母亲毕竟是最亲近的人,与母亲之间没有解不开的矛盾哦!
1、 照顾性剥夺
母亲的照顾性指的是对孩子温暖的关注和身体情感的表达。在重男轻女或多子女的家庭,由于母亲对孩子所持有的态度与受限的精力,孩子很有可能会有照顾性剥夺的经历。
这会造成孩子很容易出现躯体化问题。因为身体是我们最早的表达方式。当我们还不会用语言表达时,身体会本能地表达。
所以成年人躯体形式障碍,很有可能与照顾性剥夺所引发的`情绪相关。
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长大的女孩莉莉,婚后总是出现头晕的毛病。经过多家医院检查,都未检出异常。后被诊断为:躯体形式障碍。
莉莉经过长程的心理咨询后,才发现从小由于自己是女性,不被家人重视,经常被忽略。婚后为了获得老公的关注,就通过头疼的病症,来让老公更多的照顾自己。
2、 共情性剥夺
共情是指有人能够理解你的内心情感,认同你的情绪感受,并对此做出回应。
孩子的手被玩具划了一道印子,被疼痛感吓到的孩子,通过哭喊呼唤妈妈来到身边,给与自己安慰。
有共情性的妈妈,会俯下身子,柔声细语地安慰孩子,轻轻地拍孩子的背,让孩子的情绪逐渐安定下来。
没有共情性的妈妈,会不耐烦地呵斥孩子不要苦恼,甚至听到了孩子的呼唤,也懒得现身。
那么经历共情性剥夺的孩子,会心智受损,自我价值感低下,也会非常渴望被认可。
这类人会非常理智化。在恋爱中会被称为“直男”。
女朋友:“我发烧到39度了”。跟男朋友说是想要获得关心和安慰。
男朋友:“这么高?!牛掰!”
女朋友:“我要你安慰我一下!傻子!”
男朋友:“多喝热水。那今天你不舒服,我们就不见面了。我去打会游戏。”
早年经历共情性剥夺的孩子,很难发展出良好的共情力。
3、 保护性剥夺。
“保护性”是指为孩子提供力量和引导,与孩子共同面对困境的能力。
父母本身是个软弱无能的人,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也是容易被忽略,自我力量弱的人。在孩子需要父母帮助时,父母就会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样子。
这类父母在孩子遭受校园霸凌的时候,会倾向于让孩子躲着点,或反问孩子:“为什么那些人不欺负别人,偏偏欺负你?”
或是当孩子遭受到【性】侵或猥亵,求助于父母的时候,父母大多不相信孩子说的,或是选择忽视。
如果你的妈妈,是一位自恋型的妈妈,那么也会影响你们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不健康的自恋。
不健康自恋指的是一种婴儿式的全能自恋。
这样的人由于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不可爱和不值得被爱的,所以非常需要他人的评价来证实自己,同时又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自然地会把主观想象当成现实,外在表现为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事事追求完美。
当年那句娱乐圈的名言:“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就是一句充满自恋意味的金句。
所以自恋的人很难容忍他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意见,他们会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贬低和否认。
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说,这也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即:将过错都投射给他人,以此来避免自身受挫的感觉。
看上去似乎很“霸气”,但内里是很惧怕自己做得不够好。
就像职场上自恋型的领导,很容易制定出以下的规则:
在群里发消息,下属必须在10分钟之内回复。
在朋友圈发的消息,下属必须点赞并转发。
一旦有下属没有按照要求做到,自恋型的上司就会找茬。因为下属的不顺从,会让上司很失落,隐约会认为是自己人缘不好或社交表现差,所以下属才不买账。
那么当孩子在一位自恋控制型妈妈的养育下,会形成什么样的结果呢?
自恋控制型妈妈的惯用方式:道德绑架,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
由于自恋型的妈妈内心深处是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的,所以他们想要追求完美,对孩子高期待、高标准。另一方面又不断贬低孩子,以此来证明自己是对的。
妈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知与表现,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母爱的丧失。
从婴儿的神经发展角度来看,不受欢迎的孩子(意外怀孕等不被家庭期待)和缺乏与母亲(养育者)情感连接,会使婴儿的大脑镜像神经元发育受到影响。而镜像神经元是理解或感受另一个人情绪能力的生理基础。
所以,自恋的人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共情与换位思考。从系统家庭的视角来看,这就是一种代际传递。
自恋的妈妈对女儿造成的影响:孩子通过妈妈对自己的态度,会觉得自己是不好的,是没有价值,不值得被爱的。为了取悦妈妈,孩子就会根据妈妈的情感需求,发展出虚假自体。
虚假自体会造成什么结果呢?
孩子长大后,会形成讨好他人的人格基础。她会对别人的需要非常敏感。认为只有让他人满意,自己才能安心。这也表达了童年时的恐惧:如果自己不能讨妈妈开心,自己就有可能被妈妈抛弃。
健康人格的妈妈,则会养育出“真实自体”的孩子。因为妈妈会通过理解回应孩子的渴望和需要,孩子不需要过度对妈妈的情绪敏感,并放弃自己的需求,去迎合妈妈,取悦妈妈。这样孩子的内在真实自我就能得以发展。
而自恋型的妈妈,只有在孩子回应并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时,才会去爱孩子。
所以这种母亲给孩子的爱,是一种有条件的爱。
发展出“假自体”的孩子,本质上会觉得自己不够好。因为要获得妈妈的爱,需要非常费力,这种辛苦和无力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长大后,这种内心的自我评价就会向外投射,经常觉得身边的人都会觉得自己不够好。
这类人会在与他人打交道的时候,常采取讨好,自我压抑等方式,显得诚惶诚恐,害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
从小这么艰难的求生存,跟妈妈的关系自然也就很纠葛。
除了自恋型的妈妈外,情感混乱的妈妈,也会给孩子造成痛苦的经历。
因为妈妈情绪的混乱和不稳定,会导致孩子在关系里充满恐惧、焦虑和不确定性。
情感稳定的妈妈,会成为孩子的安全港。每当孩子需要情感支持的时候,就会飞奔回妈妈的怀里,就能获得妈妈温暖的怀抱和充满关切的询问。
例如孩子在游乐区中摔了一跤,爬起来就会找妈妈。妈妈就会安慰孩子。
但是情感混乱的妈妈,有时会耐心地安抚孩子,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妈妈的爱;有时却会不耐烦地推开孩子,甚至责骂孩子给自己添麻烦。
这就会让孩子感到很混乱,因为他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跑向妈妈会获得爱,或是被责骂。情感混乱的妈妈,有时为孩子提供了安全港的功能,有时又成为了孩子体验危险的来源。所以孩子就会形成混乱型依恋。
这类孩子比较容易误入歧途,尤其是在青春期。因为妈妈的情感混乱,造成孩子长期处于警觉的状态,缺乏妈妈的安抚又会使孩子变得混乱、好斗。
这样的孩子在学校中,也容易受到同学的排斥和老师的批评。如果此时结交了不良社会青年,孩子就很容易被带偏。
而其实,这些看来逞强斗狠的青少年,表面上仿佛连自己的命都不在乎,他们内心是缺乏基本的安全感的。他们核心的情绪体验基本是恐惧和焦虑。
所以,当自己和暴力型同伴在一起时,那种“意气风发”,能让别人见到都躲着走的感觉,是为了防御心中的那种恐惧和焦虑感。
自然,此时妈妈再去哭天喊地地“找孩子”,试图让孩子悬崖勒马,但孩子已经很难再回头了。真到了这一步,需要家长、学校老师、社区工作人员与心理咨询师,多方一起开展工作。
很多与妈妈的关系不良,症结都在早年形成。并且有些妈妈自己也意识不到,因为妈妈也是自己的原生家庭中产物。
绘长卷
前几天,北大才子吴谢宇弑母案,开庭审理引起关注。
他曾经是福建的高 考状元,杀 死母亲,是蓄谋已久。过后,他把母亲的尸体处理成无味的“木乃伊”放在家中。并以母亲的名义,向亲朋好友借了144万元,又向学校辞了职,理由是陪儿子去美国留学。
吴谢宇潜逃4年后被抓。
而在这个即将过去的2020年,11月、12月,均有高三男生,杀 死自己母亲的新闻出现。
这些年,频繁看到这样的消息,让我不禁生出感叹:什么时候,当妈妈竟然成了高危职业?
2017年,我考取了心理咨询师的证书。2018年,通过进一步地学习,认识了心理学的各个流派,也了解到,青少年心理咨询是目前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如今孩子早熟,青春叛逆期来的更早。10来岁甚至8、9岁的孩子,都已经开始。
孩子们获得的物质条件,前 所未有的丰富。这个世界,已经和30年前、20年前,完全不同了。
但是,很多父母的思想与做法,却还停留从前,沿用着自己小时候,被父母对待的那一套。
就像2G的手机,在4G、5G的网络下,已经不能使用。精神与物质世界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太多亲子问题的存在。
孩子的行为,为什么出现问题?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亲子关系,为什么会出问题?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的家庭系统。如果去追溯的话,我们的原生家庭,父母的原生家庭,太复杂了,也不太可能实现。
身为父母的我们,虽然还在潜意识里,留有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童年阴影,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但是,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觉察、觉醒,给我们的孩子,一个完善的、美好的原生家庭啊。
很多父母,尤其是很多妈妈,在有了孩子之后,把亲子关系放在夫妻关系之前。而很多爸爸,在婆媳关系的问题中,要么不作为,要么站在自己母亲的立场上。
他们都没有意识到, 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才是第 一位的,才是基石般的存在 。
孩子的外在表现出的行为问题——叛逆、不学习、早恋、 游戏 成瘾,究其原因,其实都是 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
从小,父母没有真 正“看到”孩子,没有对孩子做出及时的回应。导致和孩子疏远、隔离,天长日久,积累的问题,在青春叛逆期,集中爆发。
孩子出了问题,让人头疼,终于到了管不了,或者不知道该怎么管的时候。
有的父母还好,知道去寻求帮助,例如,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得到专 业的帮助。这也是很多人,进入青少年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的原因。
但更多的父母,甚至根本认识不到这一点。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要么焦虑无助,要么以暴制暴。
02 神医扁 鹊
我们都学习过扁 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扁 鹊第 一次见蔡桓公,说他皮肤间有点小病,不治怕会加重。蔡桓公不相信,不但说自己没病,还嘲笑扁 鹊,认为当医生的人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借以沽名钓誉。
第 二次是十天后,扁 鹊说,蔡桓公的病已经肌肉里,不 医 治会更加严重。但桓侯还是不相信,并且不高兴了。
第三次,是又过了十天,扁 鹊又说,蔡桓公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不治会加重有危险。但桓侯仍然不相信,也更不高兴了。
第四次,还是十天后,但这次扁 鹊看到蔡桓公,转身就跑。蔡桓公特地派人去问他,扁 鹊就说:“(病)在皮肤,(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到了肌肉,(是)针灸(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到了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管的事了,(医药已经)没有办法的。现在(他的病)已经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说话了。”
五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找扁 鹊,但扁 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蔡桓公也病死了。
小时候觉得蔡桓公这是讳疾忌医,但长大后发现,我们也常常会活成蔡桓公,没到疼痛难熬,就不肯相信,自己会生病。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
智慧的父母,引导孩子自己涂抹。而有的父母,却想画一幅自己的图像。更有甚者,是妈妈想画幅田园风光,爸爸却钟情于高山流水。
所以,如果觉得孩子有问题,那我们做父母的,得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们是不是不够了解孩子?我们是不是没有看到孩子内心的需求?要不要寻求帮助,该寻求帮助的,到底是孩子还是我们自己?爸爸和妈妈,要求是不是一致的?
举个例子:
当孩子问你:爸爸妈妈,我可以玩一会儿 游戏 吗?你会怎么回答?
当你看到孩子沉浸在 游戏 中的时候,会有什么反应?
你是会先和他探讨一下,他为什么想要玩 游戏 吗?还是会直接拒绝,反问他:你作业写完了吗?书读了吗?考了多少分,还有空玩 游戏 ?
孩子为什么要玩 游戏 ?为什么一玩起来就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你知道吗?
03 改变,从自身开始
上周在沙龙上,听一位学习心理学8年的妈妈分享。
她说,2013年,儿子初一时,一度接近失学状态。一个学期里有半数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她非常苦闷,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迷惘中,她听说郑州有种工作坊,有可能帮到她。于是她就去参加了,然后才认识了心理学,并且沉浸其中,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问题的根源。
重要的,是她认识到,必 须从自己做起,开始改变。
如今,她的儿子已经上了大学,是个很优 秀的小伙子。身为妈妈,她和儿子像朋友一样,相互尊重和欣赏。儿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难题,也总会向她倾诉,期待她的建议。
她和老公,20多年夫妻琴瑟和鸣,老公爱称她为“女 神”。
她是原生家庭中的老小,因为母亲在父亲去世后,一直跟着她生活,所以一度曾有过2个姐姐,得听她安排的做法。但是现在,她把自己,放在妹妹的位置上,有事时,会主动征求和听取姐姐的意见。
姐妹间更加友爱,老母亲看到了,也非常开心。
开心是良药,当一个家庭系统,在正常地运转时,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是舒 适的、愉悦的。
所以,改变,可以从知道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幸福家庭系统模式开始。
04 解决问题的钥匙,就在你的手中
无论你想解决什么问题?都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钥匙就在我的手中。
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先来找我们自己的原因,通过学习,觉知觉察,在家庭教育中,从“无知无觉”到“当知当觉”,再到“先知先觉”。
从孩子的行为表现,能了解到他内心的需求。这不容易,但可以做到。
我们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如果我们的原生家庭,曾给我们的童年带来阴影,那么,我们就要觉察到,那些阴影是否还在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对孩子的态度。
同时,我们要明白,我们已经成年,我们有能力摆脱那些阴影,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原生家庭。
什么是家庭系统?要怎样建立呢?
一个幸福的家庭系统,是什么样子的呢?
如何打通夫妻沟通中的困境?
如何解决亲子关系中的问题?
怎样把个人的梦想、和家庭的愿景结合起来?
怎样成为教练式的父母,而不是保姆式的呢?
……
你一定要相信,所有的问题,我们都能够找到答案。
2020年12月,我和我的心理咨询师朋友,一起建立了一个社群,实施幸福体验室计划。
计划里,有
52节幸福家庭必修课;
52本个人成长与家庭教育书籍精华分享;
1次免费心理咨询;
后续开发各种项目福利。
你能享受的,是 2021全年,浸泡式学习,持续陪伴分享 。
关系中的问题,学习中的困惑,我们可以一起探讨。
我们是心理咨询师,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是2名妈妈,是心理学知识、正确家庭教育理念的获益者。
我们知道,我们所收获的,也是许多父母,要提升的。所以,我们希望用我们微薄的力量,让更多父母明白: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孩子出了问题,他们只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他们内心真 正的渴求。
孩子需要父母的理解、引导与陪伴,他们渴望父母的爱和拥抱。
我们希望,大家能在生活的不同阶段,遇到不同的问题时,知晓理论,也懂得实战,用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科学应对,从容生活!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信咨询详情。
2021年,让我们一起——
为问题找到答案,从知道到做到,成为理想的自己,享受更加幸福的生活。
将本文转发朋友圈,关注本公号,将截图发至后台,可获赠关于个人成长、家庭教育方面的电子书。
别等了,2021年,给自己一个改变的理由吧。
悲情唱词
母亲爱孩子,可以为孩子付出一切,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孩子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会比母亲更亲。可是,有些孩子却恰恰相反,他们觉得母亲不是自己最亲的人,也不会去感谢母亲对他们的付出。他们与母亲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疏远,最后,形同陌路。很多人看到这样的事情都不由地觉得惋惜,很会觉得,这个孩子怎会如此狠心?
那孩子与母亲疏远就一定是孩子的过错吗?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这样一对母子,母亲为儿子教 育儿 子可以说的是面面俱到,无微不至。儿子也是从小乖巧懂事,学习优秀。随着儿子一天一天长大,母亲却发现儿子渐渐地在疏远她,对她的态度也日渐降到了冰点以下。这让母亲困惑不已,数次想要与儿子交流、谈心也被儿子淡淡的一句:"没事,很好。"而敷衍过去。
儿子冰冷的态度,让母亲几近崩溃,于是托好友帮助,找到一位心理专家进行咨询。这位专家先后与儿子进行过三次交谈,大致了解了事情的原因。于是找这位母亲求证,得到证实后,心理专家叹息道:"都是孩子儿时的一些尽力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这对母子有过这样的经历, 儿子小时候,妈妈工作很忙,经常出差,一周可能只能见到妈妈一两次 。而当妈妈回家时,儿子会非常开心,这位母亲也会在每次给儿子带回小礼物。只是在儿子犯错时, 她往往控制不住情绪,愤怒时就会责打儿子 。而且, 这位母亲有在别人面前批评儿子,议论儿子的习惯。
第一种经历:跟妈妈不经常在一起
两个不经常见面的人,哪怕是亲人,关系也不会多么亲近。 尤其是一个母亲,不经常与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就算每次见面表现得再亲热,也无法阻止时间对 情感 的消磨。久而久之,孩子长大了,对一些物质的给予会失去兴趣,儿时因为没有陪伴而出现的 情感 缺失也会表现出来,跟母亲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疏远。
第二种经历是:被母亲责打
情感 的裂隙一旦出现就不容易弥补,尤其是孩子已经有了心结,而母亲又浑然不知。孩子不会轻易地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和委屈。很多时候,有些事母亲不知道,孩子不表达,隔膜就此产生,导致母子关系越来越糟。
比如, 随意的责打,这种行为对感情的伤害是巨大的 。也许母亲只是为了让孩子改掉一个坏毛病;也许母亲只是想让孩子作业写快一点;也许母亲只是一时气愤而随手一挥。
这些行为在孩子心里只会有一个结论:母亲不爱自己,自己做得好只是让母亲觉得脸上有光,自己只是一个工具。一旦孩子有了这样的想法,就很难挽回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呢?
母亲要把孩子看做大人,用朋友的态度去跟孩子交流,但是一定不要过于"形式主义",孩子不傻,你能一眼看透你的孩子,孩子也能瞬间分辨出你是否真诚。做不到真诚就不如不做。
及时的沟通可以提早化解矛盾,至少不会使矛盾激化,故事中的母亲犯了两件十分严重的错误:
一定不要在背后议论、批评自己的孩子; 没有注意到孩子最开始的变化。 父母在孩子眼中是强大的,是无法反抗的,他们是弱势群体。所以,孩子一般不会跟父母抱怨来自父母的不快和委屈,他们只会深深地记在心里。
总结
当看到一个孩子和自己的母亲形同陌路,这已经是很难改变的状态了。很多故事里会说,当有一天孩子理解了自己的父母,幡然醒悟,与他们重归于好。
但是,在现实中,这种情节是很难出现的。哪怕孩子将来也做了父母,也不会因为自己体会到做父母不易而彻底原谅自己的母亲,他们只会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孩子。
所以,避免孩子与自己变成陌生人,就要从孩子小时做起;从与孩子之间发生的小事做起,切不可任性、随意。
花落人空
这就是很残忍的事实,你能做的就是乖乖听医生的话,争取早点好起来,就算一个人也能照顾好自己。生活不会一直那么糟糕的,一切都会否极泰来,不要悲观,父母肯定会一直陪着你的。我们可以选择去结交新的朋友,离开的就好聚好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