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老师知乎文章

南风入弦北风入梦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4431

首页>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老师知乎文章

6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默叹

已采纳

人都会有这样的情绪,情绪涌上来的时候总是猝不及防,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没必要去回避这种沮丧的情绪,坦然接受即可。一瞬间的沮丧情绪不需要太过于纠结,这样反而小事化大了。

17评论

我想了好久

成功学专家。李松蔚:普通学不是成功学的反义词,每个人都可以成功,也都可以追求成功。成功学的问题在于:他们宣称,每个人都能用这个方法成功,所以,如果你不成功,你有问题,你有错。普通学也不是在讲你必须普通,应该普通,而是你可以普通。两者的最大的差距是可以和必须。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这就是个很普通的需求,这是他普通的一方面。问题是当我们暂时没达到自己的目标的时候,这一刻我该怎么活着?该怎么过好?这都是普通学讨论的话题。事实上,普通学比成功学更应该普及。因为当你讨论自己成不成功,那么就要有一个标志性事件来标注。但你发现这个标志点是永远达不到的。你到了5楼还有15楼,到了15楼还有30楼。那么此刻的你,是成功还是失败?很难定义。人生的99%都在这个状态。这个状态,该怎么活?这就是普通学。谢谢仅供参考。

129评论

遍访仙人

这个问题回答如下,水平很高。李松蔚,中国队冰球运动员,2019年3月27日,2019年国际冰联U18男子冰球世锦赛,中国队以6-4力挫比利时队取得两连胜。谢谢仅供参考。

23评论

百转回眸

李松蔚是北大临床心理学博士、注册心理师的水平。李松蔚学了15年心理学,是北大博士、心理学泰斗钱铭怡的高徒,还曾在清华大学执教,讲授心理性课程。就连在网络世界和各大社交平台中名言金句不断的心理学家武志红都自称是他的「粉丝」。

27评论

你说过的谎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爱好者、以及现在的从业者,还是很容易知道李松蔚的。知乎大V、北大博士、清华讲师,一堆头衔和文章,都会在互联网上看到李松蔚的踪迹。我开始心理咨询的系统学习时,比较注重地面课程,忽视了网络大V们。在2018年底北大陈仲庚基金会成立的现场,才第一次听到李松蔚的思想。觉得这个小我几岁的名门正派少侠,果然出手不凡。随后就追了李松蔚的一些网络课程,做了笔记。到现在9个多月过去,听完了所有能找到的李松蔚的网课和网络节目,总算是对李松蔚形成了一点可以言说的印象。李松蔚从小就是学霸,属于不上清北就是失败的人生,所以他果然考上了北大。数学可能是李松蔚的北大第一志愿,心理学是第二志愿。李松蔚说,数学是严谨的逻辑,他可以躲在数学里去考虑理论而不用跟人打交道。结果落选了数学专业,学了心理学,也许中国少了一位数学家,但是多了一位心理学家,这也许是更好的事情。听李松蔚、陈海贤、张春的《心理学你妹》,看李松蔚的师兄弟对他的点滴描述,会知道李松蔚果然是个学霸。当然这个结论并不惊讶。惊讶的是,这是个有趣的学霸,是个能像我们普通人一样插科打诨、给人戴高帽给人挖坑的学霸。这个学霸,很真实,与他在心理课程(毕竟我没真实体验过他的咨询,不好对咨询说感受)中的表现大相径庭。这种大相径庭,挺好,让我觉得真实。在心理课程里,李松蔚的表现是严谨、学术水平高;在心理节目和地面的心理体验项目中,他依旧保持着严谨,也有冷幽默,但是也会让部分人感觉冷得有点距离,无法依赖——当然,这也是他选择的适合自己的风格。作为李松蔚的后辈,我是认可这位老师的。唯一的“表达分歧”,在于我觉得李老师强调了太多的权利,太多的“可以怎么样”,以至于权利对应的责任,太多的“需要承担后果”,就被听众有意无意的忽视了。虽然是听众的忽视,但是我觉得李老师作为讲者也是有责任的。按你胃,这只是个小分歧,而且李老师永远是李老师,我这辈子都追不上他的学术素养和经验积累。说完李老师的学术,我来说说他的商业尝试。作为85后,他的商业尝试很早并且很多。在他主讲和参与的节目中,他都保持了心理咨询理论和经验的高水准。有些项目没有进行下去,更多是市场的原因,老百姓们对心理咨询还处于叶公好龙的状态,“心理咨询很高大上,但是我不需要对我没用我没严重到那个程度我找不到好的咨询师我的亲人朋友需要……”李老师参与商业项目,都是已专家身份参与的。即,我不管你怎么剪辑、项目怎么运作,我只负责好我心理学的部分,商业部分我完全不参与。2018年底见到李老师,他的身体和精神都透露着疲惫,他说要减少自己的项目。后来观察到,他把自己的精力,更多的放在他作为合伙人的Momself的课程里面。对李老师做减法表示开心,李老师需要照顾好自己。同时,也对李老师在Momself的课程里面,依旧保持着5年前参与商业项目的风格表示遗憾,希望李老师在商业项目中争取多一点话语权,希望李老师能承担起产品经理的责任,负责项目盈亏。我觉得这不是勉为其难,而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对商业运作的放手,会影响到心理学专业部分的体验和口碑。尽管李老师很清晰地区别了自己的自媒体与Momself,但是粉丝们是不会管这些的。粉丝们是会混淆这些,毕竟,这都在同一个互联网上。负责项目盈亏,是对合作方负责,让合作方能够把项目继续下去。同时,负责项目盈亏,更是对消费者负责,因为合作方为了盈利和宣传而做的妥协,真的伤害了许多消费者,从今年某项目的不退费、可以退费、要求留下的人签字声明不退费、再次招募新成员这些事件,可以看出项目运营方面的摇摆,看出心理业务专家不参与商业策划的弊端。该项目还剩下5个月的物理空间上的时间,但是对于上百位消费者来说,这个项目在其心里已经死了,已经不对该项目有期待了。这不算我认为最糟糕的情况,我认为最糟糕的情况是,这个项目明年就没有了,像李老师做过的其它一些商业项目一样,结束了。区别在于,其它项目,李老师只是业务专家;这个项目,李老师一面是业务专家;一面是公司合伙人,是这个项目甚至是公司的负责人,哪怕是个不参与决策的负责人。

60评论

一日便旧

不为权贵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欢迎订阅安树,点击下方“订阅”即可订阅知乎用户提问4月14日一早,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有人评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经采访得知,作者为2004年7月入职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名女心理教师。知乎用户回答知乎用户:陈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她是我们学校的心理老师,姓顾,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初中高中我都有上过她的课。先上图,这是我们在高一放寒假前顾老师带我们做的游戏之一,用吸管传递一个小纸环,不能掉,否则重来。(看到黑板上的字没有,她板书也好看)有人说我侵犯肖像权,那我加个滤镜把五官模糊一下可以吗:-D她并不漂亮,但说话声音很温柔,也很好听,气质和讲话方式都会让人想到幼儿教师。课上会给我们讲一些脑科学的内容,分析我们属于左脑型人还是右脑型人,调节压力的方法。初中对她的印象不算很深刻,心理课的寿命也只有一个学期。后来课程可能是因为对升学没有帮助,被年级长或者校长给毙了。平时她在我们学校的十二楼办公,名义上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但其实很少会有学生主动去。(她的水平很好,但大家都对心理咨询比较陌生,有一些排斥和偏见)高中的时候,除了我们班学习成绩第一的学霸主动去过心理咨询室,我只见过一个“问题学生”被班主任逼着拽着,每天去进行心理辅导。高中军训期间,她到每个班做游戏。对教官指令反应错的,要扭着屁股说:“我是一只大茶壶,我的屁股绿油油。”然后她首先在我们面前示范了一遍。高中刚开学的时候,所有高一新生要去艺体中心参加一个活动。那时候还是9月,她在一个大大的多唻A梦的布偶人里主持了这次活动。做了很多铺垫,体验很好,让高一的我们给高三的自己写一封信,说她是哆唻A梦,会当邮差寄给高考前夕的我们。我看到最后她把头套摘下来的时候,头发全都湿湿地黏在脸上。顾老师的工作大概就是这样一种状态——我在实验度过了初中高中,她只在初一和高一出现过。(初一上了十几次课,高一主持了三次活动)她的位置,真正了解学生的机会很少。我很理解她的决定。她不像任课老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要负责,看到学生的成长有一种满满的欣慰和成就感。那些记得她的学生,比如我,大多她都是不认识的。她每年都面对着陌生的、大量的学生,主持着雷同的活动。她只能把学生当做集体去认识,却没有机会认真地认识一下这集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心理咨询室也极少有人访问。这时候,学生就没法跟她互动,给她回馈。然而这种来自于学生的互动和回馈,却是学校里的其他老师都能得到,而且对老师来说很重要的东西。她还年轻。如果是我,我无法想象我在一个冷冷的、少有学生访问的12层楼的办公室里坐一辈子。(学生只在1-6楼活动,其他老师的办公室都在1-7楼)这样一个有童心、给我带来美好回忆的老师,理应拥有一个比冷清办公室更美好的未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十个字,言简意赅,足够了。抱怨和解释,不是她的风格。知乎用户:Joal Zhu我只是没明白,这十个字,为什么那么多人理解成“我想去环球旅行”了。跳出体制,选择不同的事业,也是“看看世界”。知乎用户:肥肥猫干吗要这样嘲笑人家呢。每一个此时此刻刷着知乎的人,你们心里暗暗装着的,难道不都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吗。 只不过人家把这句话写了出来,还交给了领导,你不敢罢了。“XXX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个句式会流行为知乎体,说明了只要不算太浑浑噩噩的人,都有着向往更大的世界的本能。而也许你也意识到了,此时此刻在平行宇宙里,有无数个你,正在做着这个世界的你完全想不到的事情。不妨问问自己三个问题:1. 从今天早上9点到晚上9点,你做了哪些事情?拿支笔,写下来。2. 现在的你穿越回上个星期五,和那天的你一起去竞争一份心仪的工作或是一位异性,你觉得你哪里可以胜过他?3. 把问题1里写下来的那张纸寄给18岁的你看,想象一下他会是什么表情?我不觉得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和这位老师辞职前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许多人记不得昨天做过什么,前天吃过什么,去年和前年好像也没有什么分别。却可以清楚的记得自己14岁的某一个下午的许多许多细节。说明了什么?这种被大家习以为常的日复一日的循环式生活,是吞噬我们时间的黑洞,一眨眼,皓首白发如白驹过隙。你的主观生命流逝的非常快,因为你的大脑在逃避这种机械感。如果意识到一份工作不仅在消耗你的生命力,还在消耗你的生命,那不走干嘛呢?去看看这个世界,并不真的要靠你的肉身走遍整个世界的每一寸角落。我理解的“去远方”,是在给定长度的人生里,尽可能体验多一些的人生。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自助餐?我们并不差那一口吃的,我们只是喜欢手握选项的感觉。而这个世界,对所有增加“多样性”的行为,都是在偷偷鼓励的。这种体验,未必要和钱包挂钩。有些人的人生是大餐,不用你买单,就有鲍鱼海参奉上,但连吃300天,马路对面的排骨面就会对你造成不可遏制的吸引。但如果此时有个人拦住你,告诉你不可以去马路对面,鲍鱼海参就是你的宿命。你会不会觉得马路对面的小面馆和你咫尺天涯相看?这时候,鲍鱼还有什么滋味,五十米外的小面馆就是你的西藏,你的远方。所以,不要看到“远方”就只想到旅游。去看看这个世界,去扮演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不是靠买一张飞机票就能解决的。有多少人,坐上喷气式客机,到达这个星球上的另一面,却只是找个五星级酒店连打七天麻将,或是拿着ipad换一个地方看韩剧而已。至少目前,这位老师已经体验了一把“裸辞”的感觉,如果知乎有道题叫“裸辞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她就可以答,而很多人连想都不敢想。什么是去看看远方?假设她想体会一次摆小摊的人生,在她办完离职手续,从教室走到校门口支起摊位的那一刻,就已经站在远方。要不你也试试看?做一次不一样的自己,看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知乎用户:唐缺钱包那么小,你们走不了。知乎用户:小仓角殿我的爸爸,54岁,去年辞职,今年去到辽宁海城大悲寺出家在职时是行业内数一数二的国家级专家,为人正直无私,对自己要求很高辞职时只告诉了家人和上级,如今过年回家碰到他的同事对此都不清楚临走前他告诉我,之前这半辈子,一直在为家庭、为事业、为国家(他是这么说的)而活现在很想为自己而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余下的半辈子还很长,但他不再等得及爸爸离开以后,妈妈拾起荒废的驾照,自己买了车,每天上下班、周末开回另一个城市看望外婆我拿出一部分爸爸留下的钱,开始学习理财,未来打算工作几年后出国读书过年不敢点鞭炮的时候,还有偶尔遇到选择上的难题时(以前都是爸爸帮忙出谋划策),会感觉有点孤单但很多他在精神上留给我的财富,已经足够支撑未来的日子里大步前行从小就不太恋家,穿越半个中国去上大学,横跨一条对角线选择工作未来可能会去更多更远的地方,世界那么大,谁不想去看看只是说了这么多,无论爸爸、妈妈还是我自己,所谓的“出去看看”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含义什么时候我们抛开“自私”的担忧为自己活一次,家人不都是希望对方幸福,那或许能真正找到这个世界的平衡非常感谢大家对爸爸的认同和祝福,有时感觉像有心灵感应似的,三分钟前,收到妈妈转发的短信,坐在办公室一下控制不住了……真心祝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心安之处知乎用户:朱莎其实我第一次辞职也是这个理由。只是是当着单位领导的面说的。不能落在纸上。最后落在纸上的辞职理由是,家里离单位太远,每天路上将近四小时,考虑到生活的艰难,请求辞职,还望体谅和批准。同时非常感谢单位的信任和栽培。拜谢。其实啥理由辞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选择了辞职。我当时如果以世界这么大,我要出去看看这个理由去填写正式的辞职表格,估计通不过。就找了个能通过的彼此心照不宣的理由。仅此。不过我想说的是,领导在听到我说那句话时的反应。当时领导是个慈祥的前辈,对下属很礼宾,收到我辞职报告后先后找我谈了好几回。我真心感激。他问的太真切,我只好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出去看看。我还年轻。他当时说,可是外面的世界很危险。你一毕业就在这里,这里很安全,也被人羡慕,你现在辞职的举动就如同跳悬崖,你确定要跳下去么?我说,是,不跳,如何知道会否有枝桠伸出来接住你呢?他说既然你考虑好了,我就支持你。当自己笃定的时候,辞职理由只是借口,文艺也好,理性也好,信口胡诌也好,都不重要,要的是怎么写可以达到辞职的目的。而对于别人,不能看着别人的辞职理由就浮想联翩,觉得别人的征途就是星辰大海,而自己困顿不堪。不是,而是那是她的生活,她的选择,她自会负责。是,我负责了我的选择。后来还和这位领导见过面,几年之后,他完全理解了我当时的选择。并由衷祝福我的前程。我很感谢这些在人生旅途中企图伸手拉你一把的人。他们心善。同时,他们也尊重你的选择。这位女老师的辞职理由被批准,说明她也有一位如此的领导,相信她的能力和判断,同时尊重她的选择。啥理由,一点也不重要。用句类鸡汤的话结尾吧,当你知道路在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别人不会问你为何走这条路。因为那是——你的选择。知乎用户:孙志刚这条新闻,让我体验了三重感受,先是笑,再是想哭,最后冒冷汗。我和顾老师有些经历是相似的:1、我们都在学校工作了十年,只不过她在中学,我在大学;2、我们在学校的工作都不是很主流。她做心理咨询,不是主干课老师;我更专注教学,科研做得不多;3、教师,都是我们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也就是说,从未离开过学校;4、最后,我们都怀着对大世界的憧憬,离开了学校。她刚走,我已走了2年零8个月。我笑,因为真的很可爱、很有趣啊!更何况,那份纯真的豪迈,我也有过,而且一直引以为傲。所以,会心一笑,看热闹的笑,都有。然后,就想哭了。谁都无法预测未知的世界会发生什么,更何况世界那么大,可能性太多。我踏入的新世界,并不是完全陌生的。互联网教育,正是我计算机专业和教育双背景的结合。最大的变化,是工作环境。高校和企业,差别很大。工作性质、思路、方法、目标、评价体系,各个方面都不一样。这些并不是难适应、难学习,而是我以高龄、高薪、高职位踏入这个环境,没有任何一个人认为我应该在这些最基本的事情上遇到问题。比方说,发邮件的收件人、抄送人总应该知道代表什么不同含义吧?但我还真的是不知道。发邮件都能惹出好多乱子,这是此前完全想象不到的。一言蔽之,我是以应届毕业生的心智进入企业,却直接承担的是个十年老员工的责任。这种失衡,带给同事很多麻烦,而给自己的则是极度的痛苦。最痛苦时,我会彻底地怀疑自己。从EQ到IQ,从能力到性格,都怀疑。甚至于,对以前的成绩,我也会怀疑那都是靠运气得到的,都是虚幻的。我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调整到正常状态。现在想起来,也真是够笨的,网易也真是够包容的。是什么让我能挺下来这一年呢?勇气?责任?理想?实话说,都不是。靠的就是天生“厚脸皮”,以及及时雨一样的同事的鼓励。我承认,真的哭过,真的哭过,blush想到这些,再想顾老师,以及围观的网友,我就冒冷汗了。我不知道顾老师对未来做了怎样的计划和准备。她人笑得天真,字写得也天真。学校是容得天真的,但外面是不容的。我很怕她会遇到意料之外的困难,会被击垮。网友赞其勇气的很多,艳羡者众。但我很怕她会成为正能量,鼓动很多人跳出当前的世界,也去看看。这种跳,真的只是适合少数人的。我以为,只有两种人是可以考虑冒险的:1、什么都没有,没什么好输的;2、有扎实的后路,输了也不会倾家荡产。而且,一定要是乐观的,才能把“输”转成经验,否则就是打击了。“跳出舒适区”对人的成长确实是有好处的。我对自己当初的决定,完全不后悔,而且很庆幸做出的是正确选择。但我仍认为“踱出舒适区”才是更适合大多数人的。网络那么大,先好好看看,做做小实践,一点一点地走,才是对人对己更负责的。如果时光回滚,我一定会让自己再提前多做一些准备的,以及会和更多人聊。望采纳谢谢

61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