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的心理咨询师

只有转身那刻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9228

首页> 心理咨询师> 追星的心理咨询师

4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陪我的只有这个疤

已采纳

好。1、专业。李茜老师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专注于疗愈创伤,自我成长,改善人际关系;2、课程。符合现有社会上大多数人群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根本上解决人的心理问题。所以李茜老师的课效果是很好的。

39评论

鱼泪水心

心理解析一:一个孩子在6~18个月的时候,偶尔照镜子,突然发现镜子里的那个形象十分完美和统一,能自如协调的做各种动作,他就被这个形象深深的迷住了,渴望自己也能像镜子里的那个人一样完美!他并不知道镜子里的那个人就是他本人,因为他对自己的身体感觉是破碎的。

心理分析二:当时孩子对自己身体感觉是那么无力,不协调,而他发现(想象中)镜子里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完整,协调,因而被自己认为的那个形象深深吸引了。这就产生了一个想象虚幻的自我。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成年,我们会对一个人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认同,迷恋,就是因为想象。

心理解析三:早在镜像阶段,孩子的自恋没有得到恰当满足,比如感觉自己是好的,可爱的,有价值的,自尊稳定,而让孩子有这些良好感觉的镜子就不仅仅是真实的镜子,而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如果父母本身就是自恋的,只关注自己,对孩子是忽视的,或者否定的,孩子就会产生两种分化。

心理解析四:父母的不当态度,孩子分化为自卑和自大。自卑的孩子就成了追星大军。因为偶像距离我们远,所以我们可以产生无限的想象,就像我们在小时候第一次照镜子,对镜子里的形象无限的想象美好一样。因为不用验证,所以我们对想象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它当作真实,当作自己。

心理解析五:生活中我们常见的是把明星,偶像当作理想的自己去崇拜和追逐,但是还有另一种追星,就是心理圈,学术圈,会把一些大师当作理想的自我去追逐。凡是对别人那种狂热的,不假思索的崇拜,痴迷,模仿,都是自卑的表现,是自体不够强大的体现!追星,必定带有很强烈的想象。

心理解析六:生活中处处可见没有自我的人:喜欢和有权势的人在一起,喜欢和漂亮的人在一起,喜欢和有名望,有才华的人在一起,喜欢和比我们强的人在一起……因为自体太弱小,必须紧紧的靠近那些强大有优势的人,似乎这样才有了安全感,似乎这样自己也就好了,拿别人的光照亮自己。

心理解析七:一个人没有自我,自体很弱小,总想靠着一个完美的权威,大师,偶像,通过各种方式,对他们进行追逐,因为和他们有一张合影,一个签名,握过一次手,吃过一顿饭,仿佛这就把对方装进了自己的人格内部,仿佛自己就强大了,完美了。可是一离开对方,自己依然是渺小的。

心理解析八:有谁愿意让自己的生命被别人掌控?谁愿意将自己的灵魂交付他人?估计没人愿意。可是当我们疯狂追逐某个明星偶像,某个大师,有谁想过你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无论你有多崇拜一个人,无论你靠得多近,偶像还是他(她)自己,而你终究也只能是你,无论你愿不愿意。

文壹点灵心理咨询师  孙三妹

109评论

放不开活该难受

追星没有错,但是要有一个度。

能被广大观众接受并吹捧的明星,他肯定不差。毕竟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嘛。 其次,一个优秀爱豆的出现,可以成为楷模。会更有动力一些,会不自觉的向爱豆学习,并且不断激励自己。再者,会拥有一些额外的快乐,因为欣赏美本就是一件充满幸福的事。

但是做什么事都得有个度。适可而止,过犹不及。过于疯狂的盲目追星是不对的。比如新闻上报道过的一些粉丝强烈要求爱豆干嘛干嘛,甚至意思以死相逼的,这种行为就很过分了。

扩展资料:

理性追星应该从多方面主动预防

1、家庭成员

负有主要责任的应该是家庭成员,要重视对孩子后天性格的塑造和抗压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让孩子感觉到“关怀和爱”,多和他们沟通交流,学会赞美和鼓励,让他们直面现实中的那个自我,即便不完美,也接纳他。

2、学校

传道授业解惑之余,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孩子在交际中成长,也要及时倾听孩子们成长的烦恼,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向他们提供帮助。

3、提醒传媒的引导作用

得益于新传播手段的发展,偶像无处不在,甚至是可以“养成”的,进一步促使娱乐产业和粉丝经济的壮大,这些塑造和传播明星的媒介,如果在“吸金”的道路上不加以节制,最终造成的有可能是物质化、娱乐化和混沌化,成为“价值上的空心”。

106评论

谢谢还有你等我

当然是应该管的,不过不要去干涉孩子,应该去引导孩子,要告诉孩子这个时候你应该做的事情,并且你只有去努力,你才能和你的爱豆更进一步。

174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