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人格障碍心理咨询师

愿景
  • 回答数

    7

  • 浏览数

    5055

首页> 心理咨询师> 回避型人格障碍心理咨询师

7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饮掉猜忌

已采纳

一、拯救­

人际界线不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热心,过分卷入,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具有过强的监护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母亲对待婴儿常常就是如此,因为婴儿没有自理能力,确实非常需要母亲的关心和保护。孩子长大以后,母亲如果还是这样对待孩子,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但是,许多母亲并没有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改变这种行为模式。她们继续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替他做所有的事,插手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友、恋爱、婚姻。相对来讲,父亲较少扮演拯救者的角色,这是因为男性的人际界线一般比女性清,人际距离较远。一个家庭,如果以女性居多,人际界线通常都是模糊不清的。反之,如果以男性居多,人际界线会清楚一些。­

管理心理学把管理者(领导)分为两种类型:任务型和情感型。任务型的领导比较“冷”,只关心团队的工作效率,不关心成员的情感活动,而情感型的领导侧重于协调人际关系,关心成员的情感活动,擅长于制造气氛,提高团体的凝聚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型的领导是人际界线不清的。他们常常过分热心,过度干涉,爱管闲事,婆婆妈妈。­

心理咨询师也常常会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英雄情结),跨越人际界线,对咨客过度干涉。在咨询过程中,打破人际界线有时候是必要的,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打破人际界线是因为咨询师自己人际界线不清。­

需要指出的是,拯救不仅仅是人际界线不清,同时也是黑白分明的表现。在拯救者的眼里,他人是有缺陷的,如果不去拯救,他们会堕落、失败、痛苦、变态。拯救者把世界分为黑的和白的,他的神圣使命就是把黑的变成白的。­

二、控制­

客体关系理论用投射性认同来概括客体关系。常见的投射性认同有四种:控制(也称权力)、依赖、讨好(也称迎合)、情欲。­

所谓控制,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或工具,像使用自己的手脚那样使用别人,并且希望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他们目中无“人”,把别人当成物体,不关注别人的内心感受,甚至有意压制别人的内心感受。一件工具,如果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使用者就无法完全驾驭它。因此,控制者总是千方百计否定别人的能力,打击对方的自主性,使他丧失自我,乖乖地服从控制。­

控制有三种:硬控制、软控制和无形的控制。批评、教育、命令、惩罚、指责、羞辱、跟踪、调查、限制人身自由都属于硬控制,讨好、利诱、撒娇、胡闹、施苦肉计、要挟都属于软控制,信用、承诺、保护、恩赐、以身作则、威望、自信、勇猛属于无形的控制。­

无形的控制与拯救有某些相同之处,说明拯救是有可能转变为控制的。但是,两者毕竟不同。拯救的目的是让对方过得好,结果如何另当别论,而控制的目的是“为我所用”。拯救是利他的,控制是利己的。­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喜欢控制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的身体或工具来使用,常用的方法是硬控制。表演型人格障碍也喜欢控制别人,常用的方法是软控制。边缘型人格障碍常常软硬兼施。自恋型人格障碍则是硬控制和无形的控制并用。­

三、依赖­

依赖与拯救相对。一方是拯救者,另一方就是依赖者。拯救会强化依赖性。同样,依赖会激发对方的英雄情结。­

从某种意义上讲,依赖就是软控制。他用依赖控制对方,使对方心甘情愿而且自鸣得意地扮演起拯救者来。­

在拯救型的母亲身边,一定会有依赖型的孩子。一个人如果有好几个姐姐,他的依赖性一定会很强。在女性居多的家庭里,拯救和依赖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戏。全家人互相拯救、互相依赖,非常纠缠。在大家庭里,女性达到一定的数量,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拯救是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依赖则是把自己的事推给别人,让别人替自己做。控制也是让别人替自己做事,但后果还是自己承担的,而依赖把责任也交给了别人,要求别人对自己负责。因此,一个依赖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穿不暖、吃不饱还怪罪父母,甚至故意不伸手、不张口,叫自己穿不暖、吃不饱,让父母心疼,激发父母的恻隐之心。­

依赖型的人小时候依赖父母或哥哥姐姐,结了婚以后则依赖配偶,或者同时继续依赖父母,甚至对方的父母。这种人“家族观念”很强,视结婚为找“归宿”,要托付终身,所以挑三拣四,百里挑一,不但个人条件要好,家庭背景也要好,好像不是两个人结婚,而是两个家族结婚。­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点就是依赖。当然,病人不是依赖所有的人,而是关系亲密的人,对陌生人通常是比较排斥的。回避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回避人际交往,不过,他们所回避的是陌生人,而不是亲人,相反,他们对亲人还是比较依赖的。这说明,依赖型人格障碍和回避型人格障碍兼有黑白分明,他们把人分为亲和疏、可靠和不可靠,依赖“白”(亲和可靠),回避“黑”(疏和不可靠)。依赖和回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依赖型人格障碍侧重于依赖,回避型人格障碍侧重于回避。­

四、讨好­

讨好既是客体关系理论所说的一种投射性认同,又是自体心理学所说的一种自体客体移情(反映性移情),主要表现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为此而揣摩别人的心思、了解别人的兴趣,迎合别人的心理,做一些能够让对方开心的事。讨好别人、迎合别人,其实是对自己的背叛,这是“假自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照顾,让自己活得舒服一些,讨好父母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存能力的提高,没有必要继续讨好别人。或者说,如果是生活所迫,讨好一下某个重要人物,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把讨好变成一种风格,到处讨好,奴颜婢膝,那就有问题了。­

说讨好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是因为,如果不给别人带来实际的好处,譬如请客送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而仅仅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投其所好、自我完善,那是没有作用的。以为这样做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其实是一个错觉。­

再说,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有那么重要吗?除了满足一下虚荣心,并没有实际的好处,除非得到奖金,或者提拔。­

表演型人格障碍很在乎这些虚名,为了追逐虚名而脱离实际,其实是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五、猜心­

讨好必须先了解对方的心思,不然的话,马屁拍错了,反而被踢一脚。以为自己能够猜透别人的心思,这本身就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俗话说,人心隔肚皮。别人的心思是永远猜不透的。于是,有的人去研究心理学,希望通过心理学去了解别人的心思。­

猜心也是拯救和控制的一种手段。­

有的人喜欢猜别人,但害怕别人猜自己,担心自己的心思被别人知道。这种人通常兼有黑白分明,而且认为自己是“黑”的,自我评价是负面的。所以,他们回避与人接触。表面上与人划清界线,其实是人际界线不清。别人根本不可能知道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心灵感应”是不存在的。当这种担心达到一定强度时,可能会出现被洞悉感,觉得自己被跟踪、被监控。偏执型和分裂型人格障碍偶尔会有这种症状,如果非常明显,那就是精神分裂症了。­

有的人喜欢被别人猜,故意不把话说清楚。如果猜对了,就很高兴,觉得对方是自己的知音;如果猜错了,就不高兴,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对自己不够用心。­

猜心就是投射,不是猜出对方的心思,而是把自己的猜测强加到对方的头上。­

177评论

挽歌渡临舟

题主,你好!看了你的描述我能感受到你现在的心情。

首先,你要确定是否真的是回避型人格障碍!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你进行测评。如果不是,那么可能跟你的经历有关,导致你回避人群,这属于心理障碍,如果是,那么就要引起重视。在我看来,治疗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时候,应该对自己多进行自我暗示,时刻提醒自己要变强大,勇敢面对所要经历的事情。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钻牛角尖,应该看开一些,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与别人多进行交流,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事情,这样对回避型人格障碍会有很大的好转。

一、多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不也是人吗”?平时需要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事情,不要总是去想着失败了怎么办,要想着怎么样去和别人交流,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二、有些事要看得开

提高自己的抗打击能力,经受挫折的影响,不要关注自己的生理缺陷、性别、家庭出身、地位、荣誉等,消除内心的自卑感。这样的话,相信你会好过一点。凡是都要往好的方向去想,不要总是在意自己不好的地方,平时多夸夸自己,鼓励自己做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认为自己能力不高或者是缺点多。

三、多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加强与人的沟通,尊重他人,与人交流时注意倾听,并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回应,让交流愉快进行。每天做到与他人保持一定时间的交谈。可以将交往的范围扩大。经常和陌生的人群去交流,这样可以很好的帮助治疗。

很多人患上心理疾病都不好意思去接受治疗,害怕人们会笑话自己。其实心里疾病不要害怕,积极的面对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心理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多出去走走,旅游放松自己可以自己豁然开朗。

36评论

北街听风

要敞开心扉,积极的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多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提高自身的抗打击能力。

92评论

执于

Can we pick the工作的工作,还有就是心理咨询师

67评论

旧时猫巷

回避型人格障碍适合做的工作当然是比较稳定性的那种啦。

131评论

醉倚桃花

要强迫自己多跟人相处,要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美好的一面,当然你可以选择和你志趣相投的人相处,循序渐进,慢慢的你会从伤痛中走出来。

184评论

大言不愧

01 怎样才是真正的回避型人格?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为害羞而挣扎,但只有的人属于回避型人格障碍。临床上诊断为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特点是:自尊低,容易感到羞愧,对于别人的批评感到极度焦虑。他们害怕被拒绝的恐惧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们尽量避免与他人交流。他们很难与家人、同龄人或潜在的恋人建立关系。他们可能会选择社会隔离性较高的职业,如荒野公园的管理员。如果你想知道身边某个人是否回避型人格,可以想一想:这个人似乎总是能找到避免与我在一起的理由吗?这个人一生中是否有重要关系?ta有朋友吗?有家庭?有恋人吗?给你们看两个真实的案例:女性个案32岁的艾美丽是一名邮递员。她请求上级给她分配一条乡村邮递路线,这样她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不用跟人说话。艾美丽总是害怕跟其他人交谈,认为别人会批评她。如果不得不跟别人接触,她认定别人会发现她又蠢又丑,并且她总是能找到自己交流过程中犯下的“低级错误”。艾美丽独自居住,不和任何人约会,因为她觉得男人会发现她毫无魅力且愚蠢而拒绝她。

184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