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洪杨

扎根命脉
  • 回答数

    7

  • 浏览数

    4975

首页>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洪杨

7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流年似水

已采纳

“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了,结果又‘更年期’撞上‘青春期’,和睦的家庭乌云密布,教育孩子真是困难重重。”生活中,不少家长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专家就孩子成长中所遇到的厌学、叛逆、网瘾和早恋四大突出问题,为家长们一一支招。

厌学>>>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

"无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孩子,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大学生,都不同程度遇到过厌学的问题。谁都明白多学知识很重要,可为什么就是不想学习呢?原因很简单,‘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

心理咨询老师认为,现在的孩子没有朋友、游戏、生活,只有学习,只有从家到校“两点一线”,谁生活在这样的环境能不厌学?

现在很多家长为一句话而苦恼——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这句话只是商家的一个噱头,误导了很多家长。人生是长跑,跑到最后才能笑到最后。

由于孩子一门心思学习,在家什么事都不干,因而缺少基本的生存能力,从而导致没有责任心,厌学情绪加剧。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都是次要的。“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高考诞生了很多第一名,但是至今并没有几个第一名成了哪个领域的精英。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能力没能很好地得到培养,知识面不宽,应该学的东西因为不考,就放弃了;没有用的东西因为要考高分又拼命学习,把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做题目、押题猜题上。”杨老师建议,家长所要做的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帮助找寻学习方法。

初中生叛逆>>>“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在回答“最不能容忍父母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很多孩子称不能容忍父母太多的唠叨。13岁到17岁是一个人鼎盛的逆反期,因人而异,可能有的孩子会更早或更迟,甚至持续时间更长。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心理问题。许多极端行为就是由此而来。

"看一场电影,我们认识了主角,压根没见过导演;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主角永远只能是孩子,而不是家长。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家长往往变成了主角。”

崔教授说,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形成了一种不正确的定式,使孩子成了低于长辈的一族,影响了上辈与晚辈的交流和沟通,也不利于孩子潜能的发掘。

要想与孩子保持"亲密”关系,父母就要与孩子交朋友,要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包括尊重他的情感、意愿、选择甚至隐私。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喜欢你、信任你,把你当作知心朋友,和你交流思想。大部分家长已经开始认识到,自己应该做孩子的朋友。

但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家长,却不自觉地扮演了警察的角色,对孩子提出这也不允许做,那也不能违反的种种规定,甚至对孩子实施监控。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怎能不叛逆呢?

建议家长要做到"三个不”,即不溺爱、不啰嗦、不简单粗暴。

网瘾>>>孩子上的不是网,是“寂寞”

初中生叛逆“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往往是贪玩孩子的首选。但因为网络,有多少孩子功课一落千丈?沉迷网吧而不能自拔的年轻学子更不知有多少!天下有多少父母对此束手无策?如果家长不同意在家里上网,孩子可能会去其他的地方,更有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孩子为什么爱好上网?为什么不能自拔?戒掉网瘾的难度在哪里?“这些问题其实一句话就回答了:孩子情商不够。

一个人的意志品质,与人交往的能力往往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孩子恋上了网络并不可怕,问题是对症下药,分析其网瘾的根本原因。就目前情况来说,孩子大多是缺少快乐。他们寂寞,他们没有朋友交流,没有获取快乐的条件,在网络中他们能得到生活中无法给他的快乐和自由。”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培养好习惯,防患于未然。

如果孩子有好习惯,就大胆让孩子上网,与他约法三章,而且从第一次起,就坚决说到做到。聊天可以,打游戏也可以,但必须是严格遵守时间,兑现承诺。养成了坏习惯,要下决心改掉。其次是让孩子广交朋友,不能让孩子感到孤独。要他多与同学、伙伴交往,要他从与别的孩子交往过程中获得快乐,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早恋>>>并非洪水猛兽,不用惊慌失措

“早恋”并不是洪水猛兽,家长用不着惊慌失措,更用不着大呼小叫,并采取一些“专政”手段。“早恋”现象的出现,固然离不开社会、家庭因素,但更离不开心理、思想因素。

为此,解决孩子的“早恋”问题应着重从心理、思想因素入手,去了解情况,和孩子沟通,理解孩子;同时也让孩子理解你,感觉到你对他们的爱护。

家长首先要弄清楚孩子是不是早恋,如果只是对异性的好感、新奇,相处阶段是纯真的友谊,家长大可不必神经兮兮。

不可轻易下“早恋”的结论。纵使真的早恋了,也不必大惊小怪。要让孩子明白什么季节开什么花,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一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来到社会就应该有担当。

最后告诉大家,做父母的要多了解孩子,关心他们在看什么书,在交哪些朋友,有没有异常表现。

比如早出晚归、过分讲究穿戴、学习成绩下降、不做作业、逃学、心神不定、心不在焉和惶恐不安等,发现这些危险信号,家长就应高度重视,要用感化教育的方式给孩子以温暖。

每日一篇生活小妙招,每天精彩生活类视频推送。

151评论

几人为友

跨专业心理学考研难。有以下五点:

一、专业课基础薄弱

对于跨专业考心理学考研来说,最难的部分要属专业课学习。首先,跨专业考研需要我们在短时间内学习心理学考研相关的专业课知识,你的专业课基础知识储备缺乏,需要比那些本专业考生付出更大的努力,并且还会挤压对于公共课学习的时间。

二、收集资料难

对于跨专业考心理学考研的考生来说,第一要收集院校考研动态、参考书目、历年试题等;第二要收集所报考专业本科生的期末考试题目、课堂笔记、教师课件、课堂作业等,如果这些信息特别难以查找。

也不要过分浪费时间于此,抓住参考书和试题即可,你找不到的信息或许他人也不是很容易就找到;第三要充分了解目标学校和目标专业的情况。尽量多的获得相关信息,才能知道自己如何备考。

三、思维的转变难

跨专业考心理学考研时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学科,这不仅是知识的学习,学科的转换,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思维模式不同,二者的学习方法也不同,如果你是从理科转入文科的学习,那么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很重要。如果你从文科转入理科学习,那么培养自己的逻辑能力就非常重要。

四、面试会出现困难

现在许多大学选择生源更偏向于选择本专业或者与本专业相近的专业,所以跨专业考考心理学考研,即使初试通过,也会再复试阶段遇到很大的困难,要有用于面对这些困难的勇气。

五、心理压力会更大

跨专业会对你的心里压力造成很大的影响,你会害怕它的难易程度,害怕学不会,近而会影响你的学习效率。

跨专业考研加试只是针对同等学力的考生。初试科目以各学校公布的招生简章为准,一般不用加试。但是考上后有的学校要求跨专业考研生必须补选一定学分的专业基础课。跨专业考研和本专业考研的要求在复试和初试的要求是一样的。分数线也是一样的,不会因为你是跨专业考研生就放低要求,也不会因为你没基础就提高分数。

9评论

长情爱人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

7评论

所谓敷衍

1、心理学是否值得跨考 2、跨考的心理学的难度多大。第一个问题,主要还是回到你的职业规划和兴趣爱好。值不值的问题,就是看你的主观衡量的。不过我这边有一个总结,如果题主不喜欢自己本身的专业,而且数理不是很好,那么心理学可以说是可以跨考的专业里相对就业和发展比较好的了。其他的,例如文学、哲学、法学或者教育学等等,相比心理学,就业面可能会窄一些。所以心理学虽然在大家看来是冷门专业,但是确实跨考专业里面的“宠儿”,名校的分数线也是很高的,985基本都是在340以上的。第二个问题,跨考心理学的难度。这个主要看同学的专业背景。心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但是在考研里面,心理学算是门理科,要面临比前面我提到的几个专业都不大涉及的计算和数理推理。这个也是跨考心理学的难度所在。心理学专硕一般在这个地方考察的不算很严,所以很多跨考生,尤其是文科背景的跨考生大都选择专硕。题主也可以考虑。另外考心理学,如果你害怕背诵,那就不行了,因为很多地方还是要背的,尤其是学术的教育心理学,很多理论,专硕就更不必说了,各种流派,各种理论,准备好脑袋装吧。

134评论

下一个梦亡

孩子网瘾大,最难过的肯定要是家长了,不仅耽误自己的学习,可能还要演变出各种问题,看着电视节目上孩子们躲在网吧打游戏,家长焦急的样子也真是心疼了,可是网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戒除的,还是需要家长给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注,相信孩子有一天会明白过来!

网络成瘾,是为了获得一种自我心理上的满足。他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被上网控制,时间不断增加,甚至为了上网可以抛开一切事情。不上网的时候则会出现烦躁不安、全身难受等症状。最后,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而且变得精神恍惚、焦虑暴躁、孤独压抑,甚至性格扭曲。有数据表明,大学生学业中断,80%以上与网络成瘾有关;网络成瘾是成年人工作质量和效率下降的重要原因;孩子的很多暴力活动,也是从网上学来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那么多人成天泡在网上不愿离开呢?一方面,网络本身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可以逃避现实;不用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任等。另一方面,个体性格缺陷和一些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比如缺乏自信、敏感内向、家长溺爱或者忽视、强迫孩子,都会使孩子容易受到网络的诱惑。

与网络成瘾过招,家长要把握几个原则。

第一,宜疏不宜堵。

孩子爱上网,有的家长把电脑砸了、把网线拔了,导致家庭冲突会更严重。家长不要停留和纠缠在网络使用这个层面,而是要绕到背后,找到孩子上网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第二,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这一点需要家长花时间、花精力"培养"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有的孩子一开始并不会成瘾,但父母不信任他,孩子一碰电脑家长就死死看着,使得孩子越来越不相信父母,越来越投入网络。对此,家长可以把电脑放在书房、客厅,而不是孩子的房间,使家人有共同参与和互动的机会,而不是孩子在房间里玩,妈妈隔一会就推门检查。

第三,用替代方案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家长需要观察和沟通,了解孩子是哪方面没有得到满足,比如父母的爱不够、学习挫败感、缺玩伴等,找到原因后,给予补偿。对于学习成绩差,只有在网络游戏中才能得到成就感的孩子,家长在学习方面可以提出最低要求,比如及格就好,让他能够达到,然后给予鼓励、达到这一要求以后,再逐步提高标准。对于缺乏其他玩耍方式的孩子,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出去和同伴一起玩耍,或者父母多和孩子呆在一起,邀请其他家庭的孩子到家中做客等。对于逆反心理、故意和家长对着干的孩子,家长要优先改善亲子关系,然后解决上网问题。

第四,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家长可以试着和孩子双方协商。

2个月内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比如,原来每天上网8小时以上,第一周减少到6小时,第二周减少到4小时,第三周3小时,第四周2小时等。根据孩子的表现,给予奖励和惩罚。惩罚不是打骂,而是将孩子最喜欢的食物、活动适当剥夺,比如不能吃冰激凌、不能看电视等。

最后,家长有必要纠正几个误区。第一,沉迷网络的孩子并不一定是毫无前途的坏孩子。我们要警惕极端的例子,但也不要被吓坏。青少年可塑性极强,在不同的层面都有矫正的可能,只要父母不放弃,孩子就有希望。第二,网瘾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不能只看结果,忽略了孩子成长中积累的过程。第三,网瘾并不单纯是孩子的问题,是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问题,家长也要同时调整自己。第四,网瘾不是思想道德问题,家长用说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这不是表面的"贪玩、没上进心",而有着深层次的心理需求。第五,网瘾背后潜在的心理问题,往往比单纯的成瘾行为严重得多。因此,治疗网瘾家长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能期待立竿见影。

62评论

冷到心里暖不了你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这篇文章是梁启超为申报馆建馆五十周年所作的应酬文章,然而全无应酬文章的习气,纵论天下大事的气概以及睿智犀利的眼光,让这篇文章引人入胜的同时具有了思想史的意义。

扩展资料:

梁启超积极参与、鼓动的“诗界革命”和“小说革命”,也不仅仅是文学史上关于文学体裁和作品风格的争论,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明确指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可见其在文学领域所进行的“革命”,是与他的政治改良相辅相成的。

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梁启超写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俄罗斯革命之影响》,文章以简短急促的文字开篇,如山石崩裂。

168评论

依偎温暖

1、很多父母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导致孩子成为网瘾患者。许多家长只懂得限制子女上网,而不懂得如何转移子女对上网的注意力,培养子女新的爱好。家长应该相信孩子是懂道理的,对孩子们讲怎样正确对待电脑网络。

2、还有许多学习比较差的学生,现实中因为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承认而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中。

3、由于人际关系不好,希望上网逃避现实。许多学生性格内向、猜忌心强,而且小心眼,碰到问题时没能得到及时解决就沉迷于网络,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面对网瘾大厌学的孩子,家长该怎么办呢?

1、父母要多陪陪孩子,多与他沟通,家人要多做一些互动的活动,让孩子感觉到快乐,感觉到家的温暖。

2、上网限制时间。每天控制在1—小时之间。多参加户外活动,每天争取1个小时。

3、强化自己的社会角色,让自己时刻体验到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

4、保证睡眠时间。白天的午睡不宜过长,但夜间的睡眠一定要充足。

5、多参加户外活动。跑步、打球、跳舞、做操都可以,每天争取1个小时。

33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