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桶般的小蛮腰
那件糟糕的“我的”衣服买错衣服总是令我们懊恼。在这分糟糕的感觉中,通常不仅包含着内疚(我买错了“这件”衣服),还隐藏着更多的羞愧(我穿什么都不好看)。如果问题的关键只是“我不会挑选衣服”,那么多看几本时尚杂志,关注一下T台秀场,大不了花钱请个形象顾问就好。“从象征意义讲,衣服是我们展现给外部世界的第二层皮肤。当摆在商场里的某件衣物,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我们就会把一贯对待自己的态度,比如挑剔,扩展到被特殊化的‘我的’衣物之上。”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学博士高璇解释说,“孩子都是在父母的眼光中长大的,很多人在成年后,还会继续使用同样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一切。有关外表的问题也是如此。”谁要配上谁?面对衣柜沮丧,有些人是因为“我穿什么都不好看”,而另一些则恰恰相反——什么衣服都配不上我。对他她来说,不仅衣物、鞋子,还有饰品和发型,统统都“不够好、不够完美”“自我中心是典型的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在他们头脑中,仿佛全世界的人们都是自己的观众。”心理咨询师指出:“那些总是感到站在舞台中央的人,需要经常确认自己正在被敬仰、被崇拜。似乎生活本身就是表演,每一次的闪亮登场,当然都需要备好全新的行头。”我们每个人多少都有类似的渴望——想成为所有异性,甚至天底下所有人眼中光芒万丈的女神(或者王子,只是男性的魅力更多结合了外貌以外的因素)。看看那么多一掷千金的新娘,大家就都能想明白了。“怎样在一个其实不那么在乎自己的世界里,依然感到自己活得还算不错,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做到的。从自恋的角度理解,总是感到被挑剔,和总是需要被敬仰,只是同一个硬币的两个面而已。”心理咨询师说。不够好,但是够安全米娜的灰色小外套大概有五六件,可她还是忍不住继续购买第7件。“一开始我也会有意去尝试那些鲜艳的颜色,可是它们穿在我身上就是很不自然,好像镜子里的那个人不是我。”衣物不只构成我们外表的一部分,同时还建构我们的个人身份。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经常会一边盯着报刊上美艳的范冰冰和林志玲,深刻体会着内心翻腾的羡慕、嫉妒与恨,一边又在头脑中自动抑制了向她看齐的冲动?“很多人拘泥于某一种购衣风格,不是出于满意,而是为了安全。他们是在向内心的身份认同效忠。很多让我们抱怨的事物,同时又让人舒坦。当我们不能确定改变以后是否会更好的情况下,维持原状,至少不会更糟。”高璇补充道。如果你是这样的人可以选择不改变如果你在此问题上的唯一困扰,就是换季时扔掉一堆不满意的衣服,而你的经济情况完全可以应付,那么就让自己保持这样吧,没必要一定因此自我责备。记着,责备和批评,永远不能帮助我们改变现实。别跟明星美图较劲你看的所有媒体上的模特和明星形象,都是造型师和电脑特技的作品,犯不着用它们来羞辱自己。购物前列好清单出门前对照衣柜,想想在本季需要增添的衣服类型。提前列好清单,购买的时候记得去参考。如果你发现自己在一个人购物之后经常后悔,就邀请朋友一起去。反之亦然——如果你总是轻信别人的意见,那就单独行动。
薄荷少女冷只夏
新华国际讯22日,迪士尼经典卡通人物“米妮”在好莱坞星光大道印上属于自己的那颗星。
然而,在某一个阴暗的角落,有一些人正披着“米妮”的外衣,用充满暴力、血腥和色情的改编“动画”荼毒着电子设备前的孩童。
技术难以完全鉴别“毒动画”
同样来自迪士尼的“艾莎公主”是“毒动画”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物之一。近两年,国外知名视频网站“优兔”(YouTube)曝出“毒动画”事件,就被媒体称为“艾莎门”(ElsaGate)。
这些“毒动画”情节简单粗暴,多在手机和平板电脑视频客户端上播放。美国媒体认定,视频由成人制作,目标瞄准不太识字、极易受画面影响的学龄前儿童。
试想,一个三四岁的孩子看到艾莎公主做开颅手术,会对心理造成什么影响?
颇具迷惑性的是,这些动画大多配以欢快音乐和儿童笑声,上传者把视频标签定位为“卡通”“教育”等,与正常动画视频混杂在儿童频道中。除非家长“一陪到底”,否则粗看之下无法发现异样,防不胜防。
“优兔每分钟上传的内容达到300小时,一秒一秒地审查每部视频不可能,”美国技术伦理学者戴维瑞安波尔格22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为简化流程,优兔等主要平台结合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用户报告和版主。然而,不少家长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优兔儿童频道等完全由人工挑选并审查,坏人正是利用这个漏洞,故意把不良内容标记为看似适合儿童的内容。”
长期从事儿童发展心理学和早期教育研究的心理咨询师高璇告诉记者,在画面、声音和文字三种传播途径中,低幼儿童是最易受画面影响的,因为从儿童发展心理学来看,孩子一直到八九岁,都是“画面处理信息优先”。
高璇说,画面带来的影响,在孩子记忆中储存的时间比文字和声音都要长。孩子因为无法理解和处理看完恐怖画面后产生的害怕、焦虑情绪,常常出现睡眠障碍。
“‘艾莎门’欺性地让儿童、家长和管理工具相信它们是‘儿童友好型’内容,让人相当不安,”波尔格说:“儿童在观看他们喜爱的卡通形象作出猥亵或暴力行为后,可能遭受心理创伤。”
更让人心惊胆战的是,在“算法”推波助澜下,只要不慎点开类似视频一次,后续视频就会源源不断推送至用户。“艾莎门”曝光后,“优兔”迫于各方压力,去年11月宣布删除超过15万个视频。
来自成人世界的“恶意”?
这些“精神垃圾”早已大规模流入国内,一度充斥视频网站儿童频道。更有甚者,包括动画及真人的“本土”视频已然出现,部分视频甚至有儿童出镜,一些视频点击量颇高。
有网友在社交网站上写道,这些视频饱含来自成人世界的“恶意”。网络平台行业人士认为,恐怕不止“恶意”这么简单。“毒动画”的背后,潜藏一条外人难见的利益链条。
国内外视频网站通行规则是,只要视频点击达到一定数量,网站就会自动在视频开头或中间插入“贴片广告”。只要用户打开视频,广告就会自动播放,视频上传者因此获得广告收入分成。
在一片争议中,一些国外广告商发现自身广告出现在“毒动画”上,与品牌定位相悖,开始暂停向优兔投放广告。压力之下,优兔总裁苏珊武伊齐茨基去年12月宣布,将投入更多人力筛查视频内容。2018年,优兔所属谷歌公司的内容审核人员将增至至少1万人,同时开发新的人工智能算法,与儿童安全机构合作。
国内,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22日说,已部署开展深入监测和清查。多个网站也开始自查和清理相关内容。
如何清扫“精神垃圾”?监管当然刻不容缓。不仅要对触犯法律的行为绝不手下留情,各网络平台也需切实履行主体责任。
除此之外,对孩子们来说,最关键的依然是家长的陪伴。
发现孩子看过怎么办?
高璇说,如果发现孩子看过“毒动画”,家长也不必过于恐慌,因为风险是可控的:
首先,如果家庭中平时沟通氛围较好,孩子看到自己没有见过的画面时,通常会询问家长‘这是什么’,引起家长警惕;
第二,媒体中的暴力色情画面让孩子产生恐惧焦虑后,只要家长及时和孩子沟通,并不会产生久远的心理影响;
第三,德国有研究发现,媒体视频中的暴力行为,极少导致儿童出现模仿行为,也不会直接增加受暴力和性犯罪者侵害的风险。”
那么,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接触过此类视频,家长应如何处理?
高璇建议,首先一定要先关注孩子是否有恐惧情绪,多陪伴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睡觉,夜间留一盏灯。同时询问孩子感受,告诉孩子“如果遇到让自己害怕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如调整呼吸、向父母倾诉等,既转移孩子对恐怖画面的注意力,一方面也借机教给孩子正确面对恐惧的方法。
家长也可以通过带孩子欣赏美好画面来驱逐、替代丑恶画面在孩子心中留下的印象,比如画面优美的绘本和视频,也多带孩子到户外游玩。
有一点需要注意:这类丑恶视频虽不堪入目,但也可能会激起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又害怕又想看”,所以家长需要态度严正地“立规矩”,“明确告知孩子这类视频不能看,如同告诉孩子‘不能喝酒’。”
记者:郑昊宁沈敏林小春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