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6
浏览数
6789
从前的誓言如今的欺骗
曾几何时,是否问过自己,勇气是什么?有没人告诉过你,勇气在哪里?以前,有人问起,但我答不上来。后来Ta说,勇气就是你身上的东西。 先说为何写这篇文章。起因是自己在做一款教育行业里的产品,而这份跨界的事业是需要勇气去努力和挑战的。接着在一些演讲分享中,开始自我提炼,在过往的经历和经验中发现“勇气”伴随着自己,像胎记一样如影随形,所以特别想弄清楚它的定义和“发育”过程。因此开始了对“勇气”的探索。 作为“得到”的深度用户,习惯在付费专栏里搜索。专栏老师们都有讲到“勇气”,但我依然没能用一句话去概括它,试着让老师们的注解和案例贯彻到自己的阅历和认知中,没有成功。仿佛“勇气”这一品质无需定义,生在血液里,只需唤醒,不需要培养;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也就是这样,觉得自己有必要研究“勇气”这一课题。( 我预见也确实遇见很多阻挠,但在探求的路上也收获很多。因为这真的是一次对“勇气”的勇气探索之旅。这对打开此文的你们,也是一种改变,而勇气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先来看看 新华字典里的“勇“和”气”的释义。我们只对有相关度的注释拿出来: “勇”:1、有胆量,敢干;勇敢|英勇|勇气|奋勇。引申不畏避,不推诿:勇于承认错误。 “气”:5、人的精神状态:勇气|朝气蓬勃|「气势」:(人和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姿态。再看 汉语词典里的注释:敢作敢为的气魄。鼓起勇气|缺乏勇气。 嗯,初步的认知就形成: 当我们在准备或实践的过程中散发的精神状态;让人和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姿态的感觉。这种认知好好人人都是懂非懂,但也只是有了点模糊的定义。接下来我们看看有画面感的勇气。 在美国儿童作家的《勇气》绘本里,用几十页插画和简短的话语告诉我们勇气是什么。翻着这本书,像是回到了童年,那时展现过勇气,可不知道那叫勇气。 Courage is riding your bicycle for the first time without training wheels. 勇气,是你第一次骑车不用安全轮。勇气可大可小,它蕴含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遥远...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courage.勇气有很多种。 Awesome kinds.有的令人敬畏。 And everyday kinds.有的平平常常。 勇气,是晚上由你负责查看房间里的动静。 勇气,是改掉坏习惯。Courage is beaking bad habits. 勇气,是爱它,却不摘它。Courage is admiring,but not plucking. 勇气,是小草从冰雪下破土而出。Courage is blade of grass breaking through the icy snow. 总之,不管哪一种--勇气就是勇气。Still,courage is courage--whatever kind.” “还有那些征服高山、上探太空、下探深海、从头开始、立志做一名消防员或一名警察的图画和文字,这是附合我们的心理期待值的勇气,也不像前面的那些平平常常的勇气。这些勇气不容易实现,伯纳德想告诉我们,要循序渐进,慢慢来,有了前面的那些勇气的积累,拥有这些勇气也就不那么遥远了。” 他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定义,但或许你我已经心领神会了,不管还孩子还是家长。向懵懂的孩子播下一粒种子,去启发他们;试图让家长接纳自己的过往,探求内心的勇气。如果你也已成年,或许已经明白勇气是什么了。 勇气具有成长性,由小及大,从点到面的一种积累。勇气一种顿悟,一种你相信有就会存在的东西。它是线性的,是可塑造,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刻的过程。 提升认知对大脑来讲也需要勇气。现在我们可以定义和概括他们了吗?中西方思维的理解是否已经联系起来了?对于勇气的认知是足够透彻了吗?可否证伪? 我还有很多:我不理解,小草的勇气从何而来,如何产生,如何展现。我不理解,上探太空、下钻深海的人们,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心历路程是怎样的,是不是有可执行的办法可以让我们学习、参考。同样,身边的很多人也不理解我,为什么做到穿越沙漠,徒步西藏,蹦极或跳伞。 我也很想说对于勇气的理解,但这需要我们继续探索,现在已经跨出了一小步。文字搜索、文献文案整理对我来讲一开始是很难的,因为没有途径,也不懂方法。反省着自己:是因为陌生吧。 我们人类对未知的东西,对混乱的概念,如果没有想到或不够清晰,那么就会觉得“它”难以企及,或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所以,非常感谢罗振宇老师做的“得到”,一款知识付费的产品;也感谢李笑来老师教会我们的:不做伸手党,最好的输入就是自己去输出的等等概念。以及很多专栏老师吴军、吴伯凡、古典等,他们在更高更多元的维度教会我们如何理解自己,解读生活和社会;当然,还有陈海贤、武志红等老师教会我的“如何疗愈自己”,”找到自己“以及目标和方向。我现在能搜索到的,写出来的文字,很大程度是学习了王维纲老师解读的《搜索的喜悦》,里面有很多关键搜索的技巧和知识。探索本身就需要勇气,因为它在让我们面对无知。这是题外话,继续我们的探索吧。试试找找勇气的源头。探求西方文化对勇气的起源: “勇气”在拉丁文中的词根是:cor意思为“心”,是由此演变过来的,最初的定义是:真心地叙述一个故事,告诉大家‘你是谁’的故事。“全心的呈现你自己“,包括你不完美的地方,这就是勇气。其他拉丁文中:animus fortitudo ferocitas confidentia audacia 也通"勇气"的意思。筛选过后,找出这几组词。 confidentia:自信、勇气的意思; audacia:表示大胆无畏、勇气的意思(后过渡到英语中的audacity); 当它作为形容词或动词时就用 fortitudo 勇敢的;勇气。 ferocitas:表示很大的勇气(程度更深);可表达勇猛善战的概念。animus : 最常用,因为它可以表达的时机最多,并且又有活泼,勇敢,精神层面的意思。在做名词时还可译为:“灵魂”“心灵”“生命“”呼吸”; 后来引申到英文中,有表现男性人格的本原或女性人格中的阳性特质的意思,如勇敢、粗野,所以就有了“敌意”的意思。 一个苏格拉底论勇气的小故事。“有一次苏格拉底和大家讨论爱国主义,一位政治家讲着讲着就谈到了勇气,然后侃侃而谈,大谈为国献身的精神。苏格拉底就问他,“那么,什么是勇气呢?”这位政治家想了想居然回答不上来。 其实我们常常有类似的经验,一个天天挂在嘴边的词,反而说不清它的意思。后来政治家想了想说,勇气应该是危机的时候坚守岗位。苏格拉底反问道,如果当时正确的决定应该是撤退呢?政治家答道,这种情况就另当别论了。 苏格拉底又说,如果是这样,勇气到底是坚守还是不坚守(岗位)?这位政治家讲,其实他也说不清什么是勇气。然后,他开始反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勇气。 苏格拉底说,他也说不清,但是, 他认为勇气是去做合理的事情,不论危险与否。 听众们对此都表示赞同。苏格拉底继续说, 勇气就是在危险的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镇定沉着。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反面就是过度冲动,以至于失去理智。 “古罗马的先哲,给了我们很好的场景和解释。再看看后面引申到英文的理解。在现代英语中有几种翻译:Courage 和 Bravery 以及 Nerve。 Nerve: 除了有勇气的意思还有 神经 这一层的意思;Bravery: 侧重于在困难、危险等面前 表现出无所畏惧的行动 ,翻译为勇敢;勇气;无畏精神。 当它指向人时,表现为不害怕做困难、危险或痛苦事情的意愿。 当它指向行动时,表现为需要勇气。 Bravery原本是歌剧术语,来自意大利语 bravura,指难度极大、需要演唱家极大勇气和技艺的音乐片段。Courage :是一种面对危险、痛苦或逆境,而不露怯的能力,侧重于在困难、危险面前 作决定时表现的品质气质 。可以翻译为勇气;勇敢;胆量。在西方文化里的解读中我们发现一开始”勇气“跟“生命” “灵魂”等概念一样根植于我们的内心;而后,“他”开始出现在各种场景里,有了“他”的家族成员:“他”可以细致地指向人或物;也可以指向行动或表现,并且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精神状态”。并且勇气在西方文化中更强调个人的状态和行动。 那么再 回归中华文化里关于“勇”的解读:最早的考究是小篆里的“勇”字,其字形为: 而《说文解字》中的解释 :“勇:气也。气,云气也。引申为人充体之气之偁。力者,筋也。勇者,气也。气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乃至焉。故古文勇从心”。我们知道古时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的意思,把字拆开就好理解了,大概可以理解为: ”甬“作为一种”气“或”力“,是一种”心“里描写。状态是:可储备、能及时兴起;有力量感、爆发感;通常会借助人和事物表现出的行动,并呈现出一种影响力。 (这点更拉丁文中的注解很像)例如,鼓起勇气..表现勇敢的行为...陆续涌现...怂恿他人...通用词为:勇敢、勇气,勇士,勇者。在《荀子·性恶》中也有关于“勇者”的论述 :“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 “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 “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贤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 “轻身而重货,恬祸而广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 老浦识字里有解读: “天下有了中正之道,敢于挺身捍卫;古代的圣王有正道传下来,敢于践行;上不苟且乱世之君,下不混同于乱世之民;在仁德存在的地方不顾贫苦穷厄,在仁德丧失的地方不愿富裕高贵;有名望,天下人都知道他,就要与天下人同甘共苦;没名,天下人不知道他,就岿然屹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所畏惧:这是上等的勇。” “礼貌恭敬而心意谦让,重视中正诚信而看轻钱财,对于贤能的人敢于推荐而使他处于高位,对于不贤的人敢于把他拉下来罢免掉:这是中等的勇。” “不珍惜生命却珍惜钱财,能闯祸而又不承担责任;不顾是非,一心一意就是想胜过别人:这是下等的勇。”“简单地说有原则有操守是大智大勇,重诚信敢担当是正直之勇,没是非的好勇斗狠是莽夫之勇。 ”在我看来,大智大勇是从内生发,在于心安;正直之勇服务于君王和社会,在于关系;而莽夫之勇只是个人情绪的体现。 总结:古人在“勇”的理解也需要有具体的场景,才不同的呈现方式。从不受理性引导的情感,到社会关系的互动,再到内心的沉稳与淡定;“他”层层递进,由外及内,到最后只求诸己。 存在太过久远的词字,难以从古人的时代去定义解读。那就让站在信息前沿的我们一起重塑“他”吧。 把“他”在拉丁文与小纂中的注解串联起来,或许我们还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勇气一种顿悟,一种你相信有就会存在的东西。“他”像一种生命,从无到有,可以成长,可以积累,由小及大,由点及面,再从面升华到体的塑造过程。“他”可以从眼神、语言、行动等表现方式呈现他独有的精神层面的特质。“他”还需要具体的场景才会出现,因为他需要参照物才能在关系中被看见。“他”不仅可以重塑我们自身,还可以影响他人;关联群体;引导社会。 最后。当我们这个时代不需要一个概念时,那对“他”的理解就会弱化或消亡。 可我却想说,勇气很重要,在这个时代尤为重要。我们已经在很多很多年没有让“他”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断提起“他”,可是依然不够重视。有太久“他”被我们压抑在灵魂深处;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在人际关系里隐藏着;本该在互联时代,我们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勇气的案例,可即便追溯宏伟的历史,我们依然对他视而不见,这又是为什么?下一篇文章,让我们继续探索:勇气,他现在过得怎么样?以及他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如果Ta再问我,勇气是什么?我会说,勇气是你给我的礼物。 Courage is what we give to each other. 勇气,是我们相互给予的东西 ----------------------------------------------------------------------------------------后记: 不管是最早的甲骨文或拉丁文,一个字或词根代表着多重的意思。可现在及未来,越来越多的学科、职位、情绪、兴趣,心理状态都将被分门别类,分辨得更精细,识别率也会越来越高。 因此,这篇文也就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我希望以工匠著作大教堂之心,雕琢一块石头。就现在,开始抛砖引玉吧。 Courage is sometimes having to say goodbye. 勇气,是必要时说声再见。 --------------------------------------------------------------------------------------- 感谢得到专栏老师们的解读:万维钢的精英日课,吴伯凡的伯凡日知录,吴军的硅谷来信以及老浦识字。 文献索引: TED演讲:脆弱的力量,文字版伯纳德的勇气中文解读《勇气》手绘画里的成长故事吴军的硅谷来信:第320封信:苏格拉底对勇气的看法。老浦识字:「敢」和野猪较劲-------------------------------------------------------------------------------------- 我是黄德平; 是一名知识的探索者,终生学习者,春藤家长学院推广人; 我,将会是一个修行阿德勒心理学的心理咨询师;未来有一天去到乡村,作为学生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九妄碎梦
郭念锋 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05郭念锋主编《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民族出版社.2005 郭念锋 主编 .《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民族出版社.2005这三本是必备的。
咸水鸭
我们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心情,我们的心为什么会如此变幻莫测呢?
心情来自哪里?
家人是什么?
生命是什么?
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呢?
看了很多的心理绘本,各种各样的,大多数都是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很少有专业又全面的绘本针对学龄后儿童。
关于情绪,关于生命,关于朋友,关于霸凌,关于孩子在学校和生活中可能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件以及会对自己造成什么样的心情影响,如何正确的应对?
推荐一本绘本——《 探索 不可思议的心》。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日本著名心理咨询师平木典子所著,朴实翻译。
这本书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孩子思考,从21个主题,用实例分析加上应对策略,指导孩子摆脱人际交往困境,助力孩子拥有 健康 心理,享受快乐校园生活。
儿童在入学后, 社会 化范围开始由小家扩大到学校,经常接触到的 社会 化人物,也由家人扩大到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从而开始了诸如师生,朋友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
有人的地方就有 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场景和状况,引发各种各样的情绪:开心、苦恼、紧张、伤心、沮丧、生气、痛苦、孤独等等。
《 探索 不可思议的心》这本书非常详尽的列举出不同情境,让孩子可以通过阅读来了解如何应对,一起来看看吧!
朋友,是儿童很在意的存在。而小朋友的友谊,是非常玄妙的东西,嘻嘻哈哈,吵吵闹闹,一秒钟吵架,一秒钟和好,什么是朋友?怎么和朋友相处?
朋友——何为朋友?朋友有很多种。有的总是形影不离,有点相隔很远,即使很久不见,再次见面仍能玩在一起。朋友不是以量取胜的。“真正的朋友”哪怕只有一个,也是很好的。
朋友不多也没关系。学着做个擅长倾听的朋友。
能带给他人快乐固然很好,但是并非一定要取悦他人,更不要因为担心被讨厌而过度在意别人的脸色。当你和朋友相处时,只要彼此都能由衷地感到快乐,就一定可以成为无可替代的朋友。由衷的快乐是重点!
和朋友之间如何相处?
和朋友吵架了——人的性格多种多样,想法也不尽相同。请认真思考自己的情绪因何而起,要心平气和地交流,才能重归于好。
玩笑被误解——对语言的理解因人而异。你想表达的意思也许不会被正确理解。即使是相同的话,在不同的心情和场合下,对方的理解也有可能会不同,要理解和正确看待。
能说出对不起吗?——认真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道歉,既能展现自己的真诚,又能令对方心情舒畅,是一件很好的事。
有时,不管你多么小心,可能还是会在不经意中惹对方不愉快,这时,请理解对方的心情,然后考虑如何缓和你们之间的关系吧。
当遇到不合理的请求时——当朋友有事相求时,如果你认为不可以或者做不到,就要如实相告。拒绝的秘诀不是去责备对方,而是礼貌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既要照顾朋友的心情,也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先观察,再行动。
当你着急时——着急也是重要的心理活动。但是对别人发火或者摔东西并不能解决问题。当你对朋友的所作所为感到着急时,先想清楚自己为什么会不满,希望对方怎么做,再去和朋友进行沟通。在发火之前,可以先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对方。
确认自己内心的感受——只有先弄清楚自己现在的感受,才能明确内心的真实想法。
改变看问题的角度,会收获不一样的心情哦!
家人是什么?——人无法独自生活在世界上,家人之间并非只有血缘关系,更是一个彼此关心,相互扶持的整体。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很重要,要齐心协力共同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对家人的体贴和照顾。
是家人就可以什么话都说吗?——对最亲近的人要学会尊重和礼仪。说了过分的话,要诚恳的道歉,这样会加深你和家人之间的感情。
大人为什么会和孩子生气呢?——大人并不是因为讨厌孩子而生气的,相反,正是因为太爱孩子,才会担心。大人在提醒孩子的时候,也可能是因为自己心情不好,或者身体不舒服,而无意中将怒火撒向孩子。(这种时候,大人也需要自省。)
父母吵架了——父母吵架是父母之间的事,不是孩子的错。试着和父母说“请不要吵架”
得不到想要的东西——询问父母不给你买的原因,和父母认真的谈一谈,要明白,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随心所欲。
教会孩子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家人,父母也有情绪不好的时候,所以和家人要相互理解和支持。
被欺负了,要学会说不!——不管有什么理由,欺负人都是不对的!每个人都拥有让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受到重视的权利。所以,如果有人做了令你讨厌的事,一定要学会说:“不!”
负面情绪积压在心里时——学会说“不”,向信任的人寻求帮助,说出来。
尽管很想说“不”,但是担心遭到更过分的欺负时,可以向自己信任的人寻求帮助。关系不错的朋友、能认真倾听你倾诉的老师、学校的心理辅导员,还有永远支持你的家人,他们中一定会有人能够帮助你。
如果朋友向你倾诉,请一定认真倾听!你也可以陪朋友一起向信任的成年人求助。
说不出来的负面情绪,也可以通过这几种方式来释放出来:写日记,记录下内心的感受;多想开心的事;做喜欢做的事;想想未来的打算,让自己内心充满力量。
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要重视自己内心的感受,适当发泄坏情绪。
请相信,世界远比你想象的更宽广。
孤独——没有知心朋友,或者即使身边有朋友也总是感到孤单,觉得没人能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心情就是“孤独”。
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呢?为什么别人不能理解自己呢?
独处时,不妨好好地考虑一下心事, 探索 自己的内心。
生命是什么?——我是怎么出生的?无论是谁,都有疼爱自己的人。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人死不能复生。我们靠获取许多宝贵的生命而活着的,所以,绝不能浪费。生命一去不复返,我们绝对不能剥夺他人的生命,也不能剥夺自己的生命。珍爱生命,不仅仅是别人的生命,包括我们自己。
书的最后总结性的告诉孩子:
心情是看不到却真实存在的,而且是一种非常复杂,不可思议的存在的。随着心理活动的变化,人的身体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变化。我们的内心激荡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即使是同样的话,不同的人接受程度也不一样。不管外界的声音怎样,做真实的自己就好,偶尔,也请倾听自己的心声一下吧!
平木典子真的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这样的一本治愈和指导性质的绘本,不仅仅对于儿童有价值,对于很多成人也是有着同样的价值。
简单的道理,治愈每一位阅读者。
推荐这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日本著名心理咨询师平木典子所著,朴实翻译的《 探索 不可思议的心》给大家,适合全家一起共读!
婊说抗婊矮油我操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情绪,也会产生很多不同的情绪,不管是开心或是难过,激动或是沮丧,高兴或是悲伤,都是我们的情绪,情绪也会因为环境,人或事物而影响,关于情绪有着很多的不确定的因素,所以不管是我们成年人,还是幼儿,我们都要懂得如何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懂得自己的情绪的产生原因以及自己如何的更好的将自己的情绪控制,我们也需要去帮助幼儿的学生们更好的把他们的情绪进行管理,从小就开始培养他们管理情绪的能力,在以后的生活当中才能变得更加的沉稳和懂事。婴儿3个月就会有生气的表现,到了2岁的时候更是容易发脾气和生气。其实孩子发脾气和生气背后隐藏着成长的密码。(1)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了。2岁左右的时候孩子最喜欢说“我来”“不”。执拗地要求自己开门、自己吃饭,一本绘本重复读几十遍,如果大人不允许就会发脾气,这时候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张,他在捍卫自己的主张。(2)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都还不成熟,不能通过正常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3)孩子发脾气和挑衅有时候可能是在试探父母的反应。(4)孩子的愤怒情绪往往发生在正在做的事情被阻断时,或者愿望不能达成时。专家观点二情绪的问题,第一步是接纳和共情。有的时候孩子和父母哭闹要买一个玩具,他不仅仅是要这样东西本身,有的时候也是孩子在强调自己的一个主张,孩子希望达到自己的愿望和目的。当孩子对父母没有安全感的时候,这种哭闹行为可能常常会发生,所以,家长需要跟孩子建立起一种彼此信任的关系,不要故意去否定孩子的要求。专家观点三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的第一步是要去学会接纳、理解、尊重孩子的情绪。随着孩子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那么,树立规则意识,不仅要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更要跟孩子探讨,这样做的原因,以及不同的选择引发的不同结果。正所谓,没有绝对的自由,遵守规矩才能更好地拥有自由。专家观点四哭是孩子的语言,是孩子正常的表达,孩子通过哭闹表达自己的诉求。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哭闹与坏行为划等号。但是不顾场合,不计后果的哭闹还是需要家长给予引导和教育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要引导他恰当地去表达他的负性情绪,如果负性情绪没有出口,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一种疏解自己情绪的办法,在不开心的时候,孩子能够通过一个恰当的途径把那些不愉快创造性地表达出来。专家观点五情商,是一个人觉察、理解和控制情绪的能力。情商不是通过别人讲道理可以学会的,更无法短期突击掌握。情商是在一个人年幼的时候,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用恰当的方式,在生活的点滴里,给予他接纳和恰当的对待。父母怎么去对待孩子的每一次情绪,日后孩子就会怎么去对待自己的情绪,孩子会把父母情绪调节的方式,内化成自己的情商。专家观点六亲子间的沟通很重要,如何更好地与孩子沟通是家长需要学习的。首先家长可以跟孩子做分享,比如问题分享,情绪分享。家长主动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时,孩子通过观察模仿很容易和家长展开深入的沟通。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亲子阅读。亲子阅读时,除了可以开展认知方面的讨论,情绪对话也很重要。每个家长都特别渴望把自己一生的经验所得一股脑儿都给孩子,但事实上,如果没有一个具体形象的材料去依托时,家长眼里那些有用的道理对孩子来说是非常空洞和难以理解的。很多图画书中的内容是可以做这个载体的。专家观点七认知重建,可以让我们用另外一个视角来看待世界和生活,它能让我们的思维更加多元,让我们的情绪更加稳定,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在认知重建的过程中,也特别能激发我们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学会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与困境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示爱是爱试爱失爱逝爱挚爱
文拉娜 谨以此文,答谢介绍我此书的,隐于魔都“悟空心灵花园”的大师兄。
遇见《红书》
当大师兄从书架中抽出这本书递给我,接过书,手很自然往地下一沉。好重,我心里很怕这本书和拿起来一样沉重,摆在家里成为一件装饰品,除了物理上占据书柜的高处,每天望着我走来走去却不会和我说话的书,没有意义。
大师兄仿佛看出了我的迟疑,他深深的双眼皮下,一对聚光灯扫向我,郑重而又略带温柔地说:这本书并不需要一口气看完,也不需要一次看懂,甚至不需要按照顺序来读,书的内容是单篇独立的,可以随手翻开一页,很轻松地去看。
我半信半疑地把书搁在腿上随意翻着,如辞典一般,每一页下面都有很多关于正文词句出处的注释,书中也配着色彩浓重的曼陀罗画,是荣格生前所作,透着种神秘气息。
荣格是分析心理学之父,这本《红书》也是他自称的《新书》,是荣格自我分析的私人日记,记录了他在1914~1930年间的“自我试验”。书中有荣格的幻想、梦境、真言和自语,而那些他亲手画的曼陀罗,每件都称得上艺术品。如扉页的描述,《红书》更像是一本来自中世纪的“时光之书”绘本,独一无二。
书和人一样,是否看对眼,有一种缘分使然。我选择把它带走,想把它当作一本魔法书来读。荣格写的时候,是一天一点地记录,我看的时候,也计划像抽签一样,在目录中随意点选,一天一点地浏览。
《红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很难用恰当的语言形容这本书。普遍的观点是:它是荣格的一部分,有着荣格与灵魂的对话;它是荣格自我分析的试验记录;它是一部具有象征性的心理学巨作。翻看之后,我保留最初的第一印象,把它当作一本充满符号咒语的“魔法书”,希望每次打开的时候,可以召唤出荣格这位大魔法师来对话。
在《红书》导读的部分,荣格朋友圈的一位好友,卡莉·拜恩斯曾对这本书作了如下评价,其中的隐喻,十分贴切。
用60年出版的《红书》
荣格生前,有幸见过此书的,是他的一些病人和朋友,看过的人对此书都抱有极大的好奇。早期也有手抄本在小范围地流传,而荣格生前对于是否公开此书,始终犹豫不决。
在荣格去世48年后,原书的手稿才由荣格继承人协会授权委托著名学者索努·沙姆达萨尼教授进行编译,而编译手稿,就用了近13年的时间。
1990年自手稿整理成德文版,2000年荣格继承人协会决定公开出版,2009年初版面世,至2012年英文译注版Reader's Edition由美国诺顿出版公司出版。我现在手边这一本,便是自译注版翻译而成的中文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印刷的第1版,号称一字未删的最完整版。捧在手里,竟感觉还冒着热气。
因来之不易,更因尊重而慎重,书的前言、导语、译者和编者的按语,加在一起便有九十多页。对于这部分,为了解全书概要,我逐页看了。正文的部分,共三百多页,由第一卷十一个章节和第二卷二十一个章节组成。
第一卷序言 来者的路 第一章 重新找回灵魂 第二章 灵魂与神 第三章 灵魂的恩宠 第四章 沙漠和沙漠中的经历 第五章 未来的地狱之旅 第六章 精神的分裂 第七章 谋杀英雄 第八章 神的孕育 第九章 神秘·遭遇 第十章 引导 第十一章 终解
第二卷序言 犯错者的意象 第一章 红人 第二章 森林中的城堡 第三章 卑微的人 第四章 隐士·逝去(第1日) 第五章 逝去(第2日) 第六章 死亡 第七章 早期神庙的遗迹 第八章 第一天 第九章 第二天 第十章 咒语 第十一章 蛋的打开 第十二章 地狱 第十三章 献祭性的谋杀 第十四章 圣愚 第十五章 第二夜 第十六章 第三夜 第十七章 第四夜 第十八章 三个预言 第十九章 魔法的礼物 第二十章 十字架的道路 第二十一章 魔法师
下面这段,是荣格老年时所写,被用作本书的引言。
如编者在导读中所述,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是一位现代西方思想界的重要人物,而他的作品却一直引发争议。荣格花费在这本书上的时间不少于16年,为了对作者和译者表示尊重,我也打算花个十来年慢慢看。
荣格其人
荣格于1875年生于康斯坦斯湖畔的凯斯维尔,后来举家迁往莱茵河瀑布边的劳芬。他是长子,还有一个妹妹,父亲是瑞士的一名新教牧师。1902年,荣格与艾玛·劳申巴赫订婚,婚后育有5个子女。
青年荣格,选择职业的时候,和我们一样,也曾陷入矛盾,是选择文科还是理科?最后为了解决生计,他决定学医。即使进入大学之后,荣格脑中关于文理研究方向的矛盾仍然困扰着他,他称之为第一人格和第二人格的矛盾。于是他,一边忙碌地学习医学,一边密集地阅读哲学书。我就想到了自己,在做决定时,脑海中也经常会浮现两个不同的声音,我称它们为小恶魔和小精灵。这些不算很巧的“巧合”,单方面让我感觉和荣格亲近了。
荣格的重要理论
荣格在1911年写成《力比多的转化与象征》,在书的前言中他说到:中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龄,它标志着人生后半生的开始,在这段时期,人会出现心理变化。实际上,处于这个年纪的我,也恰巧开始了思想的转折。
荣格在进行自我分析的过程中,他也在不断地发展自己的理论。在1913年的慕尼黑精神分析大会上,他提出新的心理类型理论,认为力比多有两个基本的运动:内倾,这一类主体的兴趣主要指向内在世界;外倾,这一类主体的兴趣主要指向外在世界。 而两种类型的人都需要自己的心理学来使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荣格果然厉害。当下普遍认为学习心理学,要么是自己的心理遇到了点问题,要么就是为了当心理咨询师。这个理解在我看来,有点局限,实际上人人都可以学点心理学,或者说都应该通过某种路径去深入了解自我、挖掘自己的价值。
1918年荣格写了一篇论文《论无意识》,他指出 我们所有人都站在两个世界之间:外在知觉的世界和无意识知觉的世界。 在1919年他又发表了《精神信仰的心理学基础》,在论文中,他提出两种集体无意识会被激活的情境。看到下面这段论文内容,让我差点惊掉了下巴。
1922年,荣格在这本当时称之为《新书》的日记里和自己的灵魂展开对话,其中有一段关于宗教的对答,是我迄今看到过最好的阐释,那种感觉好似终于解开了一个谜团。
荣格在1922年发表的论文中,将文学艺术作品划分为两类:第一种作品完全源自作者的目的;第二种作品支配作者。荣格认为 能够支配作者的作品皆来自集体无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创造性的过程就是被无意识激活的原型意象。
坦白说,看到这里,我有些感觉起鸡皮疙瘩。目前和朋友,在一起创业的公司,叫做暗光文化,具体在做的事情,包括自媒体、社群和一些体验课,我们的口号是“成为黑暗中的光,把这短暂的一生活明白”。谈不上要和荣格套近乎,如果说冥冥之中,我受到了什么东西的感召,那可能是被他说中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激发,或者也可以解释为市场产生了需求。
1926年,荣格在《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一书中强调了中年过渡期的重要性。这段论述,按照现在的话来说,非常靠谱接地气。
《红书》的正文
我感到正文部分,除了原原本本摘抄以外,其他言语都是冗余。正文三百多页,我只取第一卷和第二卷当中,那些偶尔翻到,撼动内心,宛如雷电一样的话语。
比起那个时代孤独的灵魂,我觉得荣格算是幸福的,他生前虽然没有被完全理解,但也得到了相当的认同,身边围绕着家人和朋友。在《红书》中,他坚持着灵魂的拷问,仿佛被某种力量所驱使,但又似乎踏着欣然选择的道路。
我直接从目录找到了第二卷的最后一章,因为赫然写着“魔法师”三个字,宛如隧道尽头隐隐发着的光,我毫不犹豫一路冲到底,打开宝箱,然后兀自笑了。
之所以对魔法师这么着迷,和我前一段抽筋了突然开始想写小说有关。小说的名字就叫《拉娜的魔法修炼之旅》,实际上,我此前既没有写过任何小说,也没有对魔法有任何研究,单纯地觉得这题目很酷。
当看到上面荣格的这段和魔法师腓利门的对话,我此时的心情难以言表,脸上带着的是那种“沧海一声笑”的表情。
总之,这是一本我认为能召唤荣格的魔法书,和荣格对话的那个魔法师叫腓利门,而于我来说,和我对话的那个魔法师叫荣格。
忘就忘了吧
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资料百度网盘免费资源在线学习
链接:
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资料 心理二级()历年真题及答案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思维导图总结.pdf 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知识之基础心理学必背.txt 心理咨询师考试之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doc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咨询心理学知识“三合一”复习概要.pdf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心理测量学知识“三合一”复习概要.pdf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社会心理学知识“三合一”复习概要.pdf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基础心理学知识“三合一”复习概要.pdf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发展心理学知识“三合一”复习概要.pdf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变态与健康心理学知识“三合一”复习概要.pdf 心理咨询师基础心理学思维导图.pdf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pdf 三级测量复习提纲.doc 普通心理学笔记记忆版.doc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