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式的孩子

毕竟你爱的不是我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6958

首页>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式的孩子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还梦吗

已采纳

虽然说父母和孩子之间因为角色的问题,经常会有这样那样的冲突,并不适合做孩子的咨询师,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即孩子只是一般的成长问题,而不是心理问题或者严重心理问题),如果父母经过学习和训练,增进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改善亲子关系为目标,长期学习,终身学习,会让家庭更加和谐,孩子的成长更加顺利。 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与孩子相处的问题主要有:一,父母孩子之间的一般问题;二,区分有效与无效的管教方法;三,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四,孩子的行为目的;五,如何增进亲子关系;六,如何强化孩子的好行为;七,如何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八,如何和学校老师合作,真正帮助孩子。 学习的方式是团体辅导式的,重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帮助父母们个人成长。父母们可以共同探讨,看到每一个人真实的成长历程,了解自己的伤痛对自己的影响,比一般的演讲效果要持久,同时更愿意接受,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 如果绝大多数父母都在孩子没有出现严重问题之前就加强学习,可以节约精力、时间、金钱,事半功倍。

164评论

以椓

您好!会得,心理咨询师对于教育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15评论

别在伴我很久之后说你好累

上周我们在后台收到一位妈妈的留言:

这位家长,你这个问题问的太好了,太有代表性了!

据我所知,大部分的寄宿学校里面的学习生活安排都是非常的紧凑, 不会给孩子太多的自由思考和做决定的空间。

好处就是它强制孩子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弊端就是孩子的学习动力已经习惯是来源于外在的压力~纪律和规则,而不是自己内在的动力和兴趣。

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不断成熟的不单止是他的身体发育,还有他的心智也开始有一些狂乱且充满想象力的想法。有关友谊、性、竞争力、攻击性……

如果亲子关系足够好的话,这些议题可以被带到家庭中和父母亲去 探索 。

相反,如果亲子关系是有些疏离甚至是不够好的话,那孩子只能把这些迷惑的部分藏在心里。

而这些不能以言语的方式表达的迷惑,有的时候会让孩子感觉像是走进了的迷宫,大量耗费他的心神。

当然,高中的学习一定是比初中难很多啊。孩子在学习当中所要承受的挫败感和压力也会加倍。

此时,如果他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小伙伴、寻求老师的帮助,或者能跟父母亲谈一谈这方面的挫败感,或许他就感觉没有那么的孤单和无力。

如果这些挫败感和无力感日积月累一直没有得到恰当处理的话,有可能会让一个人感觉到窒息,为了逃避这种被淹没的窒息感,孩子有可能就会逃到 游戏 世界里面。

因为在 游戏 中,得到成就感的几率要比学习来得容易。(这在成人世界也是一样的)

所以,现代人之所以沉迷手机 游戏 ,除了好玩,更是缓解内心焦虑的一种方式。当然,它也成为了未来的麻烦制造者。

总结以上的内容,家长当务之急可以做的事情是反思,反思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点:

1)评估一下你们的亲子关系,是否好到可以让孩子足够坦诚的跟你讲讲他内心的想法和困难。如果不可以的话,就需要反思: 什么样的障碍影响着亲子关系的亲密,以及如何去解决它?

2)你们全家人都需要去思考和讨论: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有的家长会简单的说:为了他以后可以自立啊,他的生活有好的品质。

现实生活里,如果家长给出的物质支持还不错,甚至是有“过”的话,在这样的情境下,通常会让孩子失去拼搏的动力。

有的家长会自恋的觉得自己蛮成功的,希望把自己认为好的品质都复制到孩子身上。他就不会看到孩子的个性, 他只希望孩子模仿自己,如鹦鹉学舌般的粘着式的学习。

这种孩子处于完全依赖所依附者的思考和观点来生存。

家长总要求孩子的行为要适应 社会 的需要,但她的代价是牺牲了孩子内在的发展。

他难以拥有有意义的友谊,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是很有限的。以死背和鹦鹉学舌般左耳进、右耳出的学习方法,走完其教育的过程。

这种方式使孩子没有信心能拥有任何属于自己的知识,导致他确实学到了知识也无法与自己内在的人格产生关联。

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 这类孩子会越学越迷茫。

因为 他不知道怎样学以致用,慢慢的他就会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还有一种类型的家长,通常会很焦虑地企图把孩子培养成为自己所不是的人。

例如:郎郎、哈佛女孩……被这么对待的孩子,内心是非常郁闷痛苦的。

他感觉自己是长期被忽略、被否定的。感觉到自己在父母的心里也是透明的,无价值的。

当孩子看到自己与父母理想中的自己有非常大的距离的时候,会增加孩子的自卑感和挫败感。

哪怕孩子在外在的学业上,能够努力达到父母要求的目标,但是这种外在的成功也无法填补内在痛苦及情绪的空虚感。

有没有家长意识到:我们关心孩子的学习,大多时候只想到 社会 价值观的评价系统和有关竟争优先级,也就是衡量一个人外在成功的标志,而忽略了关于个人内在的特定议题。

孩子从早年开始,我们是否着重强化他的性格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于内在成长的这个部分,其实是没办法换算成数字来衡量的。

在学校里各个科目的学习可以用数字来表示,自己的孩子擅长哪一科,哪一科学不好。

我们习惯了着眼于一些可以看得到可以量化的内容。

而忽略了关注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 家长似乎不太在意孩子是怎样看待学习的。

当孩子可以进入到重点学校,并且成绩还不错的时候,家长会觉得这是一件很安心的事情,似乎他已经可以进入到优秀人群的最大公约数里面。

当孩子的学习成绩有起伏的时候,这会让家长的安全感被扰动了。

因为家长想着为了孩子好,除了在可看得见的分数上面去紧抓不放,已经不知道有什么可以做的。

在孩子成绩不如意的时候,家长的焦虑如果可以转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腾出内在的空间去思考,反思到底这个过程(包括整个家庭)发生了什么,那真的是一件绝好的事情,因为这个事情不再是孩子一个人的失败事件。

它可以转变成是 一家人团结一致的连接节点。

如果你不太了解孩子的个性,不知道如何增进亲子关系的亲密度,不太懂得怎样支持孩子内在心智成长,这并不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

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事情,总比之前的不知不觉有进步。

知道自己的不足才有提升的可能嘛。愿意给点耐心给自己,让自己也敞开心扉慢慢学习,去了解孩子的内在个性和学习如何支持他的心智成长,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动力,这是事半功倍的工作。

这样做的家长也会让孩子感受到温暖与支持,总比只会焦虑之下斥责孩子,让孩子因为你不能理解他支持他,而导致更多的恨意的家长来得要高明。

80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