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讲马斯洛

我的人你别摸别碰别惦记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4316

首页>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讲马斯洛

4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你只在心里面

已采纳

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是心理学这个学科本身的特点。心理咨询有不同的流派,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心理现象。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认为人有本我、自我和超我,很多问题是本我和超我引发的冲突,自我没法协调。精神分析认为人有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会支配我们的行为。它还注重儿童的心理发展对成年人心理的影响。而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曾说,给我一打小孩,我可以随意将他们培养出律师、木匠、法官等不同性格的人。行为主义强调可以通过条件发射塑造和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关注的是强化和行为的关系。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则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强调人的主观性,强调人在心理发展过程的能动性,强调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每一种观点都给你一种对心理现象或者对人的认知和理解。不同的心理理论给出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给你对人的心理问题的不同解释,一个人学习心理学并应用,也会习得不同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要求之一就是ta是一个拥有多元视角的人。在做咨询的过程中,ta能够提供一个或者几个看问题的角度给来访者,或者ta能够促进来访者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73评论

为什么人会偏心因为你在左胸膛

今天,我们来介绍精神分析的一对概念:真自我和假自我。很多精神分析学家讲过真自我和假自我,意思基本一致: 真自我的人,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 假自我的人,自我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 比如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他一直关注母子关系,他认为,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构建是从生命最初就开始的,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如果妈妈愿意围绕着孩子的感觉而转,以此养育孩子,那会很辛苦,但会哺育孩子的真自我。如果妈妈希望孩子围绕着自己的感觉,那就催生孩子的假自我。 这里面一再提到的“妈妈”,其实说的是养育者,也经常被称为“母职”,就是执行母亲职能的那个人。如果在口欲期的喂养、肛欲期的大小便、俄狄浦斯期的竞争欲的处理上,父母都是强求孩子按照他们的意志来,这就是在构建孩子的假自我; 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节奏,愿意按照孩子的节奏来,这就是在哺育孩子的真自我。 有真自我的人,他会尊重自己的感觉,不会太为难自己; 有假自我的人,则会自动去寻找别人的感觉,并围着别人的感觉转,为别人而活,他们对别人的感觉敏感,却对自己的感觉很不敏感。所以说,太懂事的孩子,极可能是假自我;而能折腾的熊孩子,则可能是真自我。案例: 一位来访者,是一个男生,看上去唯唯诺诺,有些驼背,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他很担心如果腰直起来会给别人构成压迫似的。 和任何人相处,他都会第一时间去捕捉对方的感觉。 他只能和一个人相处,如果同时有两个其他人,他就完蛋了,因为他不能同时去捕捉两个人的感觉,那会累死他。有时会觉得,他是不是有读心术,可以潜入别人内心获得情报,因为他常常能说出我下一句要说的话。 他的这个能力,最初就是在和妈妈的关系中练出来的。 他忽略自己的感觉,但对妈妈的感觉却极为敏感,特别是妈妈一有不高兴,他就会想办法去抚平。 他就这样活了17年。在17岁高二的时候,他有了完全不同的体验:在七天的时间里,他彻底体验了一次,完全以自己的感觉为中心而活,是什么滋味。 那七天,是劳动周。劳动周的第一天,班主任先在教室里宣布:劳动周开始了,你们去学校操场集合,给你们分派任务。 班主任的宣言,让他脑子里的一根弦突然松了,他感慨说:终于可以不学习了。这句感慨的意思是:学习就是终极任务,父母、老师和同学,都盯着你的学习。我们周一讲了外部评价体系,这就是外部评价体系的头号标准。但现在这个标准突然失效了,这一周可以彻底不理学习。出了教室,走在路上,他脑海里又跳出一句话:你们喜欢我也好,不喜欢我也好,那是你们的事。这句话是对朋友们说的,他在朋友面前太战战兢兢、太讨好,而这句话一下子让他感觉,脑子里另一根弦也松了。走着走着,又跳出了第三句话:你爱我也好,不爱我也好,那是你的事。这句话是对女朋友说的,他女友在同一个城市,但不是同一所学校,离得很远。到了操场后,集合,分派任务,给他分派的任务,是和两个男生一起去管自行车车棚。然后,解散。解散后,他在和两个同学去车棚的路上,脑子里突然间跳出了一句话:我就是我!这句话跳出来后,他整个人突然间变了,一股气从身体里涌起,他的腰直了起来,背也不驼了,本来一个唯唯诺诺、脸上总带着讨好神情的男孩,一下子成了像黑社会老大一样的风格。然后,自动的,另外两位男生成了他的“小跟班”。他说,这七天中,他完全不用头脑思考,一切都是听从自己的感觉,而总能做出一些非同寻常的举动来。最深刻的一件事是,邻班一个男生在自行车车棚丢了一块手表,该男生是学校里“大哥”级的那种人,没人敢惹。照这位来访者以往的性格,他会屁颠屁颠地主动把手表送过去,心里还会觉得自己好像做错了什么似的。但这次,他想起了这个“大哥”欺负过他,他的第一感觉是要报复,所以把手表放到了一个车棚的抽屉里,不是藏起来,只是随意放在那儿。如果是以往,他肯定会被“大哥”修理。但这次很有意思,先是有消息传到了对方耳朵里,来问他要时,他说,我没捡到。“大哥”悻悻地走了,随即找人说合,说对不起,过去小弟有得罪请见谅,然后还请他和几个相熟的吃了一顿赔礼饭。在饭桌上,他话也不多,等快结束时,他把手表拿出来,放在桌子上,仍是没多说话。另一件事是,管自行车棚的三个男生用扑克牌小赌,赌注是一盘草莓,他如有神助,一次都没输,很快把草莓几乎都赢过来了。但随即,他说不打了,接着把草莓分成三份,分给另外两个男生,他们也乖乖接受。在这期间,他女朋友过来找过他。本来他们的关系是女友地位高,他的地位低,但这次女友看见他,目瞪口呆,立即有了一副超崇拜的神情,爱得不得了。然后到了中午,女友过来找他,而他第一感觉是不想去。但想想女友跑这么远过来,不去见的话于心不忍,于是去见了。立即地,他的完美感觉,就从100分跌到了70分。而在见到女友的一瞬间,他内心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然后跌到了零分以下。 从此以后,他开始找心理咨询师。 他说,本来我一直是活在地狱里,但不自知,觉得这很正常。可体验过天堂的感觉后,就发现地狱是如此煎熬。 好莱坞电影中也常有这样的表达,不过是借助了科学的名义。 一个人用了某种药物,或接受了某种射线的辐射后,变得感官完全打开了,进入了一种超感知状态。 这样的故事,现实中见过多次,我自己也有一定的体验,这让我想:如果一个人,彻底信任自己的感觉而活,他会进入到一种什么样的生命状态?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罗杰斯的“成为你自己”,温尼科特的“让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蒙特梭利的精神胚胎论等等,我个人认为其实都有同一个意思,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本身,就是根本性的力量,我们的所谓成长,就是把这个自我活出来而已。当然,这个过程极为不易,只是靠“完美七天”和“苹果的味道”这样的尝试,还远远不够。 我们彻底听从自己感觉时,会体验到生命的不可思议。但生命最大的一个矛盾是,我们必须要在关系中把这个不可思议活出来。 小结:真自我,是一个人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假自我,是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温尼科特认为,真假自我,是从婴儿期就开始构建的。当抚养者愿意以婴儿为中心养育时,婴儿就会开始形成真自我;当抚养者要婴儿遵从抚养者的意志时,婴儿就会构建出假自我。工作投射的自我疗愈:假自我的人,在工作里都会暗示自己,我不行,如果我是某某某就好了,如果某某某在就好了,我害怕什么,我做不到,不敢不能, 假自我的人,会讨好他人,讨好客户讨好伙伴,认为我只有让对方快乐满足,我就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贴补金钱,去获取自以为让别人快乐的自我满足感 假自我的人依赖性极重,还没有接触实际工作就预设结果,不思考,不接受碰壁,甚至不思考,做拿来主义,去寻求他人的结果和方案假自我的人,刻板印象,做事中规中矩,按部就班!没有自我的风格特色,有意无意去模仿他人假自我的人,无法合理分配时间,总是暗示我没有太多时间,我精力有限,给自我设限,越失败越错过然后继续受挫我们是否都能在这些感受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181评论

丢了什么都不能丢了你忘了什么都不能忘了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无一不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也越来越被重视。但是,残酷的社会竞争和层出不穷的“家庭教育理念”,让越来越多的父母陷入“看似爱孩子、实则害孩子”的教育误区。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为了能在各方面都实现超越,为了帮助孩子挤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太多的父母剥夺了孩子体验的权利,忽略了孩子真实的感受,忘记了孩子内心的需求。他们拼命努力,在代替孩子完成各项事务的同时,也同时极力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需求,前提是——孩子要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一部分孩子很听话,完全成为“学习机器”,但同时也成为“生活白痴”。即使已经长大成人,他们亦离不开父母的照顾。他们无法独立生活,更无法正常工作,因为他们只会学习、只会考试。他们能够独立飞翔的翅膀,早在童年时期就已经慢慢弱化,直至完全消失。一部分孩子想要做自己,做不到如此听话,却又受到来自父母的不断控制,无法突破障碍。这些孩子可能会有两种结局:一部分孩子被迫压抑自己,直到成年后独立生活,才发现来自原生家庭的各种心理问题;而另一部分孩子则在求学期间的某个阶段就忍无可忍,而爆发出种种心理问题。但是,除非孩子出现的问题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父母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那些到度麦学苑心理关爱中心做心理咨询的孩子,基本都是因为产生的问题已经严重到影响了学习。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父母咨询最多的问题就是“孩子厌学、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却很少有父母真正关注到孩子本身的情绪状态。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理解这句话,就会发现——它是一个提醒、一种警示。作为父母,学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的引领者而不是替代者,才能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做好自己亦成就孩子。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其中说明了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五个层次。在个体的五个需求层次中,低层需求层次的满足是上层需求层次出现的基础和前提。把需求层次运用在家庭教育中,就是为人父母需要遵守的“岗位守则”。父母岗位守则一: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个体需求层次的第一层是生存需求,也就是基本的生理需求。人只有满足了基本的重量需求,才会产生其他需求,也才能完成其他需求的动力。对于孩子来说,这一层需求的满足基本不存在任何问题。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及当前社会发展的状况,都能做到满足这一需求层次。父母岗位守则二:满足孩子安全的需求安全需求是个体需求层次的第二层,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外在安全需求,二是内在安全需求。对于孩子来说,外在安全需求主要包括身体安全、外出安全及场所安全,一般情况下,父母对孩子这方面的安全需求都能予以满足;而内在安全需求则主要指亲子关系、亲子沟通及家庭相处模式营造的内在安全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全感”。大量的咨询案例表明:成年后缺乏安全感的状态,多来自于童年创伤,或者幼年时家庭安全感的缺失。所以,如何和谐亲子关系、顺畅亲子沟通,如何调整夫妻关系以营造安全温暖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父母岗位守则三:满足孩子爱和归属的需求每个人都需要爱和被爱,也需要拥有归属感,这是个体的第三层需求层次。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需要从父母爱自己的过程中去学习爱,并从父母爱自己的方式中去体验归属感。因此,在这一需求层次,父母需要懂得爱自己,才能帮助孩子学会爱自己;父母需要知道怎样去爱孩子,并以其能接受的方式去予以孩子充足的归属感,才能让孩子从小培养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健康良好的相处模式,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父母岗位守则四:满足孩子尊重的需求尊重是个体仅次于自我实现的重要需求。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否能够有足够强大的自尊,以及是否能充分地尊重自己,是孩子能否具备高自尊和高他尊的前提。高自尊是孩子内部尊重的需求,而高他尊则是孩子外部尊重的需求。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保障。父母如果无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满足孩子尊重的需求,会导致孩子的自我认可度和自我评价值过低,而无法正常融入社会。父母岗位守则五:陪伴孩子共同实现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个体需求层次的顶端,是每个人在满足了前面四项需求后的最佳状态。对孩子来说,学习就是自我实现的部分;而对于父母来说,陪孩子共同成长就是帮助孩子实现自我的关键。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都有着无穷的能力和无限的潜力。如果父母能摆脱错误家庭教育理念的束缚,运用好以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的“父母岗位守则”,就能真正成为孩子人生旅途中的引领者和陪伴者。

11评论

你的她好矫情

心理学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既能帮助自己了解内在的自我,还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分析他人行为了解他人的心理。如果想要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对人格特质的要求比较高,并不是学过心理学的人都可以做咨询师。下面由帮考网简单讲一下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需要经过哪些步骤。1、如果你要想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首先必须获得从业的资格证书,详细来说也就是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证书,因为心理咨询师是持证上岗,只有拿到这个证书,才有资格从事心理咨询工作。2、拿到心理咨询师证书之后参加培训要知道一个道理:取得从业资格证书并不等于可以独立做心理咨询,接下来就是要参加一系列的培训。目前国内有很多关于心理咨询的培训,其中大多是理论技术方面的培训,但是对于刚入门的零基础学员来说,应该先从技能训练开始学习,一定要去参加一个系统的、正规的心理学培训课程。如果你的目标是成为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在选择培训方面,一定要循序渐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理论流派,系统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切忌贪多求快。建议各位在接受培训的同时,可以自己偶尔找机会实践一下。3、实习:实习必须是有人指导的,并不是指自己实践。4、承接案例,并且接受督导,继续成长:唉,可能说到这里那些自信满满的朋友可能不高兴了,但这就是真相。你需要保证你并没选错培训项目,又要保证你学到的东西是最正宗的,还要保证你一直坚持下去。5、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作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你必须要有健康健全的人格,你应该是一个心理相对健康的人,心理健康水平至少要高于你的求助者。另外,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应当是一个愉快的、热爱生活、并且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人,能够妥善地处理好自己的心理冲突,排除日常干扰,从而保证帮助来访者的工作能顺利进行。除此之外,你还应当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因为只有乐于助人的人才能在咨访关系中给来访者以温暖和抱持,创造一个安全自由的气氛,能够接受来访者各种正性和负性情绪,最终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注意:心理咨询师要特别注意道德修养,严守客户的个人隐私,不应随便传播。心理咨询师还要不断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不但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弱点和盲点,因为只有对自己进行了分析和认识,才能了解别人。简单来说,心理咨询师就是服务行业的垫脚石,如果你想要在自己的岗位上走的更远、走的更高,最好自己去考取一个心理咨询师证书,证书等级不一样从事的岗位也不一样,为了更好的未来,向更多的证书前进!!

182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