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7645
喝9泡8玩10尚
一条围巾撕裂6个家庭 杭一女高中生命丧同学之手 杭州萧山区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女高中生被害分尸案。随后这一消息被警方证实。截至昨天上午,5名加害者悉数被杭州警方抓获。令所有人惊异的是:他们竟是死者的同学。 昨天下午,记者获悉案件大致经过:被害者阿红,17岁,就读于萧山某高中。因一点小矛盾,阿红与同学阿洁发生吵架。2月17日那天,怀恨在心的阿洁,纠集其他4人,将阿红至阿华家中,用围巾将阿红勒死,并支解,随后弃尸野外。 这起命案不仅毁了6个孩子的前途,撕裂了6户家庭,也再一次引起人们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关注。 其实早在半年前,杭州萧山区一名高二男生,也为一件不起眼的小碰擦,将一名素不相识的女学生杀害。而这名出身贫寒之家的女学生受害时,刚参加完高考,即将成为一名大学生。 这两起凶杀案中,死者和加害者都是处于花季中的少男少女。十几岁的孩子为什么会拿刀杀人,而且杀的还是自己的同学?十几岁的孩子心里究竟有多大的仇恨,使得他们必须把解决问题的方式全都归于暴力? 对生命尊重教育的缺失 昨晚,记者采访了杭州市青少年热线心理咨询师杨迪老师。听到又一起学生杀人案,她感到非常痛心。“这起命案再次折射出我们长期以来在孩子教育中的一个缺陷——‘对生命尊重’的教育缺失。” “这导致我们的青少年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也对自己生命的漠视。除了伤人,杀人,还包括自杀。”她说,正是由于学校和家庭情感教育的苍白,更强壮、更聪明的青少年一代,反而少了善良之心、同情之心。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更关注的是孩子或学生如何去竞争,而如何爱护、同情、帮助别人慢慢淡出。“这种冷漠是最可怕的。” 青少年犯罪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教育无效或失败的直接后果。惩罚从来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生敞亮,使人生的终极可能性敞亮。毫无疑义,青少年犯罪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其中的问题虽然是复杂且多方面的,但这样的追问亦是必须的:青少年犯罪与道德救赎的可能在哪里?是否可能?何以可能? [律师点评] 一、追根青少年犯罪 (一)欲望的囚徒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全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与再分配,使不同收入层的分化加剧。"恐贫症"成了公众的社会性心病,人成了欲望的囚徒。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人的潜在欲望获得了"合法化"的地位,结症也许在于肯定个体欲望的自由权利的同时,个体欲望的自由被同时夸大了。于是社会结构和心理的失衡便成为犯罪的诱因。 (二)终极关怀的缺失 主流意识形态的解冻以及对西方文化的吸纳,带来了价值判断的多元与生活方式的个性化,终极关怀不得不让位于"及时行乐"的唱词。各种价值观并存所造成的混乱,让正处于人生的弱脆期和敏感期的青少年无所适从。 (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建立和健全,可以减少由社会分配不公造成的矛盾激化的犯罪行为,由于社会保障是作为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权利的一种保障,至少能够消除和减少那些为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发生的犯罪行为。"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论是否适用于社会进化?我们如何保护弱势群体?这些问题都亟待探讨、回答。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可乘之机 随着人口流动和信息流量的增多,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同时,也为犯罪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因而有人把犯罪现象视作"现代化的副产品"。"有钱就有一切"成为行动纲领,什么都不信什么都敢做,以致陷入了急功近利、不择手段、道德沦丧、理智毁灭的境地。 (五)同辈交往中的负面影响 同辈交往原指在年龄相同或相近的群体中发生的人际交往,由于社会对青少年群体的独特关注,现通常专指在青少年群体中发生的交往。同辈交往是青少年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动态上表现为信息沟通、物质交换;在静态上反映为人际关系,即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联系。由于青少年的敏锐与个性的不成熟,往往情绪强烈,易走极端,致使部分人为获得"自尊"而攀比,为"行侠"而入魔,为"仗义"而铤而走险。
感情摧毁了多少少年
除了讨论孩子被打要不要教其还手,家长还得注意一个问题,教孩子还手的背后是不是存有你自己“气不过”的心理成分?当我看到孩子受了欺负,我会先判断孩子的委屈到达了什么程度,然后告诉孩子,“妈妈理解你,你刚才受了委屈,是因为觉得妈妈在你遇到困难时不在你身边。”当一个人有足够的安全感和信心时,才不会轻易感到受伤害,不容易因为外人的看法改变自己。有时,我们感到孩子受了欺负,但孩子本身并没有这样的感受。比如我儿子,以前在小区和想加入大一点的孩子的游戏中,那几个大孩子本来分成了两组一起玩,我儿子跟在他们身后。两组大孩子本来用水弹枪相互攻击,看到我儿子跟在后面一会捡东西一会大喊大叫,就觉得他很烦,于是两拨人突然一起把我儿子围在中间用水枪打。在大人看来,几个比自己孩子高一个头的大孩子围攻自己的孩子,很容易觉得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负。但事后我问儿子,发现他并没此类感受,反而觉得很兴奋,感到自己终于有机会和大孩子一起玩了。后来,儿子也成功地融入了这群大孩子,帮他们搬运“子弹”,站岗放哨。所以在这件事上,家长不能凭自己的判断先入为主地觉得孩子受了欺负,如果孩子没有负面情绪,不觉得自己受了欺负,大人也不需要掺和孩子的游戏,应该相信孩子可以自己解决问题。声音首先必须保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受访者:心理咨询师 蓝娅面对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打了,或者出社会被小混混威胁的情况,其实没有一个针对家长如何应对的标准答案。在家里,我会跟孩子探讨人的本能——遇到危险被攻击的时候,战斗和逃跑是大多数人会选择的方式,但除此之外,是不是还存在其他方法?一个孩子遇到别人攻击自己,如果对方是同学,攻击性不强,有很多方法可选择,假如孩子够智慧,他可以自己找到方法避开攻击,也可以求助于老师。但如果对方非常有恶意,甚至是挑衅,而我们的孩子处在没有防备的状态,就要分状况采取行动。如果家长面对的是儿子被欺负,要教会他捍卫自己的权利,可以告诉他,“你不要让别人获得伤害你的机会。”如果一个攻击性强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之间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冲突,家长可以让孩子抓起对方的手制止对方伤害自己,或者大声喝止对方住手。但如果是女孩或者比较柔弱的男孩被同学欺负,且孩子的力量又在冲突中处于劣势,家长就应该提醒孩子,除了端正自己的态度,既不争强也不示弱外,还要寻找合适的机会脱身。家长切忌一直强调“别人打你,你就还手”,或者突出“避免冲突,和平为重”,这两种做法都容易让孩子的理解陷入极端。家长不能只用一种方式去告诉孩子如何应对,而是要学会教会孩子分析不同的情况,这才是最重要的教导方式。你如果担心孩子一而再再而三被欺负,又认为孩子可能无力还手,可以让孩子准备一些伤害性较小的工具,比如辣椒水喷雾之类的。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首先必须保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本身攻击性强的孩子不适合被教还手受访者:科幻作家、媒体评论员 罗金海我看过一个故事,印象深刻,讲了希拉里接受的家庭教育:希拉里小时候有一次在外面和别人打架,回家哭了鼻子,家人告诉她,“你不要哭了,下次别人打你就应该还手,这比哭鼻子有用多了。”但我现在觉得,不是教孩子还手孩子就会强大起来,而是家长要学会观察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性格比较温和,没有攻击性,如果他在外面被别人欺负了,我会告诉他,你不能对别人容忍过度。遇到孩子被欺负,我会问清楚缘由和细节,还会叫他不能让自己被别人欺负,教会他一些怎么攻击对方的方法。所以遇到孩子被打,家长第一要知道自己孩子的性格,然后再采取不同措施。如果有的孩子本身攻击性很强,家长就不能再引导他还手。还有,父母的教育方式要不一样,爸爸和妈妈中如果有一个人以鼓励为主,另一个人就要教会他分析,总之在教育方法上是要互补。我太太的性格是比较温和的,所以不会教育孩子怎么还手和反击,只会告诉孩子如何避免冲突,而我属于相对比较激烈的性格,所以会让孩子学会防卫。“以牙还牙”会助长孩子的攻击性受访者:早教中心教练 马绮敏我有一位学员的孩子叫悦悦,她有一次在幼儿园玩时,被一个霸道的小朋友抢了玩具,悦悦开始时没有理会这个小朋友,再从玩具箱中新挑了一个玩具,可没玩几分钟,那位霸道的小朋友又过来推了悦悦一把并再次夺走玩具。这次,悦悦用玩具狠狠地打了小朋友几下,没想到那位小朋友的妈妈刚好在教室外目睹了这一幕,她冲过来揪起悦悦,把她带到老师面前……对此,悦悦妈妈感到困惑,她认为无论如何打人都是不对的,但是她也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一直受欺负。对此,我认为:爸爸妈妈更应该告诉她如何正确控制负面情绪,寻找恰当的方法捍卫自己的权利,而不是一时冲动以牙还牙。教孩子在受到欺负时还手,会助长孩子的攻击性,只能让孩子在合作的社会迷失自己。基于这点,家长要做的是在孩子有攻击性的行为后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疏导情绪。同时,家长应该明白一个孩子能够努力维护自己的权益,会增强自身价值感,若面对欺负一味地退缩,这种价值感就会慢慢磨灭。可虽然反击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更值得推荐的做法是让孩子主动和欺负自己的同学沟通,或请老师来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