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4
浏览数
2233
伤了你的心笑的那么刺眼伤了我的心疼的那么厉害
爸妈如何反应很重要?一位头发上夹了一只漂亮蓝色发夹的小女孩,在小区的小树丛中玩石子、玩树叶时,被几位年龄相仿的小女孩围了起来。为首的一位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叉着腰指着蓝发夹的小女孩:“你这只发夹太丑了!” 其他小女孩开始发声附和: “你这只发夹的颜色很难看!” “这是世界上最丑的发夹了!” “戴这个发夹的人会被怪兽抓走的!” “赶紧丢掉吧!” …… 听到同伴们都这么说,红衣小女孩上前一抓,把小女孩头上的蓝色发夹扯了下来,蓝发夹小女孩被突如其来的抢夺吓得“哇”一声大哭起来。其他小女孩一边抢着看发夹,还一边对痛哭的小女孩骂:“丑八怪!” 目睹这一幕的蓝发夹女孩的爸爸冲过去,怒气腾腾地从一群小女孩手里抢过蓝色发夹,最后低吼了一声:“下次如果再欺负小豆,我要把你们都抓给怪兽吃掉!” 欺负人的小女孩们哭喊着逃跑了。 蓝发夹小女孩的爸爸说:“ 如果我的孩子欺负别人,我一定会狠狠教训我的孩子,让她记住永远不能欺负人;但如果我的小孩被人欺负,我一定会拼命保护她。因为这是我作为爸爸的责任! ” 大家觉得这位爸爸做法如何?面对孩子被欺凌,父母应该是怎样的态度?▲欺凌,给孩子带来什么阴影和后果?2014年,美国权威杂志Am J Psychiatry发布了一项长期研究,研究对象为8000个有欺凌经历的孩子,研究团队从他们7,8岁的年龄,一直追踪到他们40-50岁,结果发现: 有欺凌经历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健康会遭受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比如情绪更容易焦虑,患抑郁症的可能性高,有些人还会轻易地选择轻生。除此之外,有频繁欺凌经历的,会变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逆来顺受的孩子 ,他们自卑、没有活力; 一种是仇恨型的孩子 ,他们敏感、脆弱、易怒,容易把怒火发泄到比自己更弱小的孩子或小动物身上。▲孩子被欺凌,爸妈到底要不要帮?视欺凌和伤害程度判断。1)孩子被偶然一次欺凌?一般来说,孩子被偶然一次欺凌是不会带来多大的影响的,因为有时孩子自己能很好地应对,比如第一次被欺凌了,第二次会忍不住反抗;有些欺凌他人的孩子,有时只是一时兴起。 这时父母也可以询问自己孩子的意见,“是否需要爸爸妈妈帮忙”。记得我家儿子第一次独自出门买酱油时,回家的途中被几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围着,要他把手里的零钱交出来,否则就打他。这时偷偷“护送”孩子买酱油的爸爸冲过去:“干什么?谁要欺负人,我就要把他们变成肉饼!儿子,你说我要不要把他们都变成肉饼?” 儿子看到爸爸出现很惊喜,笑着摇头:“变成肉饼会很痛的……”几个熊孩子一边嘻嘻笑着说“叔叔,我们都不想变成肉饼”,一边快步离开了。2)孩子经常被某个孩子或某一群孩子欺凌?倘若孩子被经常性地欺凌,无论是固定的一个欺凌者或一群欺凌者,这种情况一般会给孩子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因为次数频繁,孩子也重复性地遭遇心理伤害,会大概率地带来心理阴影 :比如一些小朋友可能不敢外出玩耍或上学,遇到欺凌的孩子会躲避,宁愿待家里也不愿外出,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古怪的行为: 看电视时看到相似场景会突然大哭; 把自己被欺凌时穿的衣服或鞋子丢掉; 睡觉时会惊醒,甚至大喊“不要欺负我”等字眼; 提到欺凌者的名字时会紧张…… 这些行为表现的背后,是孩子们已经受伤的心灵,不仅需要父母们正确引导,父母还需要当孩子的坚实后盾。▲总结:父母具体该如何帮孩子?如果是生活社区内的小朋友间的欺凌,爸妈们可以找对方的家长反映; 如果是校园内的欺凌,爸妈们找对方家长的同时,最好有老师和校长的加入。 父母做这些行动的目的,是要 让欺凌他人的孩子知道——家长在关注这事儿,别乱来;同时也会给被欺凌的孩子带来信心——爸爸妈妈在意你,我们正在努力地帮助你。 家长们不需相互闹矛盾,有时只需要向对方传达欺凌的事实,就能让欺凌者收敛和停止,也能帮助自己被欺凌的孩子变得勇敢起来。 一次幼儿园郊游中,一位绿衣小男孩从书包里拿出一包薯片,打开后一片片往自己嘴里送。这时,一位粗壮的小男孩跑过来伸手就抢,两人在争抢中,粗壮小男孩把薯片袋子扯烂,薯片哗啦啦撒了一地……看到绿衣小男孩哭闹,粗壮小男孩还瞪眼睛嘲笑:“小气鬼,不分享还哭?” 这时,绿衣小男孩的妈妈出现了,她牵着委屈的孩子,先给老师播放了孩子被抢薯片的整个过程的视频,然后让老师陪同他们,找到粗壮小男孩和他爸爸,也给对方家长播放了这段视频。看完后,粗壮小男孩的爸爸不仅严厉批评了孩子,还惩罚孩子用零花钱买了10袋薯片“赔罪”。粗壮小男孩再也没欺负过别人,绿衣小男孩还是那么爱吃薯片。无论什么时候,父母始终是孩子的坚实后盾——为孩子挡去欺凌,抹平伤害,给予孩子前行的力量! 关键字:欺负欺凌、幼儿人际、保护孩子、亲子育儿、早期教育幼儿说,(亲子)心理咨询师黄杏贞,学习幼儿心理研究和知识,分享科学、有趣、实用、有价值的育儿心得。
大大大大暖男
都说男女有别,男女之间应该设防线,但是,放在年幼的孩童身上,这道防线该怎么设成了难题,近期,“小孩子是否应该重视性别”的话题成为热议的话题。起因是一个小女孩的妈妈来学校接孩子,发现一个小男孩拉着小女孩,还亲了她。小女孩妈妈为此感到不满,与小男孩家长进行了理论,双方观点相左。如何看待孩子之间的交往行为,看看大家都怎么说。
小男孩亲小女孩,女孩家长怒了
在这个事件中,对于男孩亲女孩这件事,双方家长持完全不一样的态度。
小女孩妈妈表示,希望小男孩能远离小女孩,不许小女孩交“从小就耍流氓”的朋友,甚至找了学校,让老师保证这类事件不会再次发生。
而小男孩的妈妈则觉得,没什么大惊小怪,这都是小孩子之间的友情。孩子这么小“应该还没有太多男女的概念”,只是一种两小无猜的单纯好感。
该事件也登上了微博热搜,引起了网友们的讨论。一方网友赞同小男孩妈妈的态度,认为小孩子的性意识处于朦胧阶段,不能从成人的角度看待小孩子的行为。另一方表示“应该从小重视孩子的男女交往行为,此类不文明行为,不能姑息。”
我市的一名幼儿家长项先生认为,小男孩亲小女孩这件事,虽然不提倡,但是应该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他们只是出于喜欢,单纯表达感情而已。
但另一名家长何女士就认为,作为女孩子的家长,她理解事件中小女孩家长的愤怒,因为这类事件往往吃亏的都是女孩子。
小朋友间有亲昵举动算是“耍流氓”吗?
事件引起热议,相关的专家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方刚教授表示,该事件是强调反性骚扰教育后产生的负面结果。他表示,单纯强调反性骚扰教育造成了家长的杯弓蛇影,把孩童之间自然的亲昵接触上升到敏感介意的性问题。
我市心理咨询师、亲子沟通师张丽娟认为,孩子之间的关系,大人不能贴上成人标签,甚至用“耍流氓”这样的字眼去伤害年幼的孩子。
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看,一般孩子长到3岁时,就已产生社会交往的欲望,他们对同龄儿童发生兴趣并且需要找小朋友一起玩耍。在他们心目中,这时的男女伙伴并无什么差别,他们之间的交往是天真纯洁的,认为只要能在一起学习玩耍就是好朋友。
其实,异性孩子在一起活动,有很多好处:可以使孩子消除性别的神秘感,培养自由交往、自由发展的天性;有利于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增强,也有利于各自心理的健康发展。
如果成人禁止异性孩子在一起活动,会使孩子对异性产生神秘感,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孩子也失去了与异性交往、学习的机会,使其以后可能因缺乏与异性交往的经验而导致对社会不能很好适应。
“我自己也有女儿,我就鼓励孩子多交异性朋友,并且引导孩子培养纯洁的友谊,别的不说,就从思维角度来讲,男女生在一起玩就能使孩子间思维互补,这是好事。”张丽娟说,如果孩子在正常的同学交往中被对方“喜欢”了,家长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孩子有过人之处,可以以此为引子,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长处,发展其他能力,关键看家长怎么引导孩子。
如何指导男孩女孩间的交往?
张丽娟认为,在指导男孩和女孩之间的交往时,家长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家长要有正确的态度。孩子在区分男女时,往往是根据衣服、发型或语声,如果改变了人的外表特征,许多孩子就认为性别也随之改变了,所以,男女孩子在一起游戏时,家长不要担心孩子会因此而早熟,要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之间天真纯洁的友谊。
其次,有必要防止交往中的不良现象。如果男女孩子之间出现拥抱亲吻等行为。一般来说,他们并不理解这些动作的真实含义,而只是用模仿来的动作表达自己对某个伙伴的喜爱之情,家长不必担忧或斥责孩子,可以引导他们玩一些更有趣的游戏以转移其注意力。另外,家长应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尽量避免让孩子看到影视画刊中的性爱动作,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性教育。
当孩子之间出现纠纷,如果不是严重事件,可以让他们自己解决,同时培养孩子友爱、合作、分享、谦让等品质,教育他珍惜和小伙伴之间的友谊。
防性侵教育应该从小开始
小女孩被小男孩亲,女孩家长反应很激烈,搁下对错之争,可以看到女孩家长对防性侵的重视。但还是有很多家长没有这样的意识,面对儿童防性侵教育,他们认为“我的孩子很安全,不需要”、“我家是男孩不会有事”、“我家孩子还小,说这个还太早”……
作为“女童保护”基金台州椒江团队负责人、椒江区“成长护航”行动发起人的范光琴认为,保护孩子远离性侵害,家长的理念、意识和习惯是第一道防线。无论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只要与孩子有紧密关系的家长、监护人都应该知道如何正确教育孩子自我防范、远离伤害,了解出现哪些状态说明孩子疑似被伤害,假如孩子受到伤害你该怎么做等。
防性侵教育这件事上,家长们有一个误区,觉得自己生的是男孩,而受侵害的一般都是女孩子,所以没有必要担心。而事实上,据“女童保护”统计,所有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件中,男童遭遇性侵人数占比10%左右,且男童被性侵案件更具有隐蔽性。这也提醒社会各界,在做预防性侵害教育时,面向的对象不能只是女童,家长也不能因孩子是男孩就认为“高枕无忧”。
她建议,作为家长,应该在孩子2周岁时就开始进行性教育,告诉孩子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能让人触碰,也不能去触碰别人这些地方。而且,防性侵课程应该男女同堂,减少孩子对性的神秘感,学会相互尊重。平时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提醒男生,即使互相之间闹着玩,隐私部位也是不能随便看和碰的。
“当然,对于幼儿园小男孩亲小女孩这样的事,家长们不应该上纲上线,应该趁机教育孩子,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这些隐私部位不能让人触碰,而不是一味斥责孩子或者干脆不让男生女生一起玩。”范光琴说,性教育,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