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2
浏览数
12079
笑意蔓延
这些年来,一直坚持着广泛阅读书籍,细数一下,影响过我,感动过我,激励过我的书籍和作者很多很多,若要一一说出来,几天几夜都说不完。但这次只重点说说这三位作者,因这三位作者的书籍,刚好在我人生某个转折期深深影响着我,让我的选择和决定更明智。也许可以说,正因为受他们的影响,才有今天的我。 一、毕淑敏 刚毕业那段时间,整个人的状态有些迷茫,有些困惑,有些无助,有些孤独,有些苦闷。有人说,毕业了就失业了。在读书时,可以不知愁滋味。但毕业了,身为农家的孩子,就不可以这么任性。找不到工作,内心一直慌慌的。今后该何去何从?我的未来会怎么样的?我的工作呢?我的爱人呢?这一切的一切,我的人生就像一张白纸,渴望着着有人帮自己规划一下人生;给自己指明一个方向。这一切的一切,多么让人焦虑,多么让人担忧。 周围找不到,可以为我指点迷津,可以为我解难释惑,可以为我指点方向的人。这样的感觉,就像那船舶在茫茫大海中,一直飘泊着,找不到方向,更找不到陆地可以靠岸。两者的情形是多么相似。身边的家人,父母、姐姐、哥哥,却没有一个可以达到我在精神上所要求的那般。身边的朋友,朋友很多,感觉在思想上我比他们成熟,一直以来都是我在扮演着为他们开解,指点迷津的角色。 在这样迷茫、困惑、无助的日子里,还好一直坚持着阅读,阅读着大量的书籍。渴望从书中寻找到一丝丝的慰藉、激励与方向,读书的日子,是充实的。就在这样特殊的时期,我遇到毕淑敏的书籍,特别是她心理散文,对我影响至深。她本身是一名军人,也是一名医生,后来才专业写作,同时更是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这样多重的身份,让她的小说主题沉重,气势磅礴,对人生、对社会持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对生命有着刻骨铭心的感悟,就算生活再苦再难,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热情。她的作品不同于一般人的视角与内容。《阿里》、《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都是值得一看的,那些年,都把这些书籍一一看过。 《阿里》中的短篇“昆仑殇”讲述了昆仑防区部队进行军事拉练过程中发生的事。这军事拉练严格、残酷,有许多士兵被高原严寒的气候冻伤、冻残、冻死。。。这是一群普通士兵,用生命与感情写就的一段回响在昆仑的凯歌。因作者曾经在阿里那恶劣环境当过11年的士兵。因此,她笔下的昆仑山一景一物,都是那么真实。例“无人区,的确是昆仑防区所独有的。那是一个极端狰狞而残忍的地方。没有植物,也没有动物,甚至没有死亡,因为那里从未存在过生命...” 作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她的心理散文更是具有现代意识,一种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意味和洞察万事的真知。她有一双会发现美,发现爱的眼睛,每篇散文都切合生活实际,并总能捕捉到一些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不到的事情,并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开导人。读的时候,就好似一幅幅生活美景、一个个日常生活小故事浮现在你的眼前,使你不得不被她那耐人寻味的散文散发出的魅力而抓住眼球,深深为她或浓或淡地蕴涵着温馨而有绚烂的哲理而折服。正如王蒙所说:她笔端是善意与冷静结合,它减轻你的痛苦,它阔你的心胸,她竭力教给你活得好一点,快乐一点,善良一点,健康一点,光明一点。 正因为读着她这样有哲理性的散文,让迷茫的我,得以抚慰,有力量,走出困惑。让心情豁然开达,就像指示灯那般耀眼,那般明确。有时在想,当初青春正迷茫时,而能顺利走出困惑,没患上忧郁症,毕淑敏那些书籍功不可没。正是有毕淑敏的书籍给我力量,给我鼓励,我才能如此坚强不屈。直到如今,都一直感谢着毕淑敏的书籍给我的慰藉。 二、张晓风 家中的书柜,我收藏的书籍中,她的书是排第二多的。多年来,一直都想写写有关她的散文,对自己的影响,我对她的一些感悟,一些情感。但迟迟都不敢下笔,有种“近乡情怯”的情绪。更多的是怕写不好,怕写不出那样的意蕴,因她对我的人生转变起着那么重要的作用。 张晓风是台湾著名的散文家,她的散文情感细腻、真挚、纯朴、感人。小可以小到写日常生活的琐事,一草一木,一瓮一瓦,都能入她眼,信手拈来,表达得那样真实自然随意。大可以大到家国情怀,倡导环保,思考人生,亲情爱情。无论是怀人、抒情、咏物、写景,她都出入古今,内容深刻博大精深,运笔潇洒飘逸如行云流水,语言清新优美如诗如画,透出诗的意象和哲理的内涵。爱国爱家怀乡,怜悯世间万物,倾注着满腔柔情与爱意。 《请不要对我说欢迎--西行手记》选自(星星都已经到齐了)这文集:我走上我自己的土地,我来依傍这母亲般的后土。你,亲爱的朋友,请真的不要对我说:“欢迎!”….这时候,我又是百分之百的大陆人,我回到我魂牵梦萦的地方,你相信吗?西安街上人潮涌动,但像我一样爱这方土地的人却并不多….桥山那里,丛山古柏之中有小小的黄帝陵,这个地点,从小学就背得烂熟。我来到桥山,一切都顺理成章,我深躬到地,并不是自以为是客,这是我家祖宗,我来此一祭他的英灵….读着这样平实的文字,内心沸腾涌动,双眼热泪盈眶。她说的这种情,这种热爱国土的情怀,我懂,我明。正如她所说,“一样爱这方土地的人”,因同是这样的人,更能体会她所要表现,所要传递的那意蕴。特别喜爱着她这爱国爱家怀乡的情怀。 《东邻的竹和西邻的壁》选自(张晓风文集)这文集:午夜,我去后廊收衣。如同农人收他的稻子,如同渔人收他的网,我收衣服的时候,也是喜悦的,衣服溢出日晒后干爽的清香。。忽然,我看到西邻高约十五公尺的整面墙壁上有一幅画。不,不是画,是一幅投影。我不禁咋舌,真是一幅大立轴啊!…. …她只因在午夜收衣时看到由东邻的竹投影到西邻的壁,而引发的一系列的感慨,把这投影与张大千的画作相比。对于她这样能在日常生活中细心用心,发现美,找到美,从中得到惊喜与感恩,被她这样的情怀所感动。 喜爱着她的文字,喜欢她对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信手拈来般游刃有余。她的风格,她的情怀,她的意境,她的文字,她的勤勉,深深的影响着我。从而让我有意的向她学习,学习她这一切。 那以后自己慢慢学习着,模范着,像她那样对于日常生活中所发生一切美的,丑的,好的,坏的,有趣的,有意义的,都一一记下来,说说自己的感慨。 渐渐的,让自己也积累下一些文字。这些文字得到周围一些朋友的肯定、赞扬。有朋友说,真心喜欢我的文字;有朋友说,从我文字从中得到鼓励,得到温暖;有朋友说,我越来越有才情。有些篇章更是得到当地报志、杂志所采用。 这一切对于曾经面对着写文章,脑中经常是一片空白,不知如何下笔才好的我来说,是一个天翻地覆般的变化,是一个脱胎换骨般的转变。这一切的成绩,这一切的变化,这一切的收获,只有我才知道,是深深受张晓风的影响。 感激着,在我有生之年,因通过阅读她的书籍,改变了自我。能遇上这么优秀的散文,遇到这么好的老师,相信着是上天赐予给我的一份厚礼;感恩着,生活给我这么美好的遇见! 三、余秋雨 多年前,因看过他的一个负面新闻。一直抗拒接触他的书籍,更没阅读过他的文字。曾经年少时是多么轻狂、武断与无知。记得那些年,“韩寒”潮正狂热。有一次,读到他《杂的文》,其中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说到有人拿他的作品来盗版印刷出品,他说,余秋雨的书籍一出品,人们就争先恐后买他的作品,以至脱销,有些不法商人总是把他的书籍作为盗版的重点对象。正是读了韩寒这篇文章,才开始阅读余秋雨的书,最初是他的《文化苦旅》,接着是其它的书籍。从初次读过他的文章后,就不可收拾的,有些疯狂般的迷上他的书籍。后来更是大量买他的书籍,他的作品真多,我也不敢说是否买齐全了,但他的书籍(16本)是我收藏的作者最多的。 他的散文,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富,见解独到,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好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他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有人说,散文写成美文不易,写出历史文化意味更难,而他轻易把这两者融合、兼并。 喜爱着中国历史文化,也喜欢着散文,因此,他每篇历史散文都让我读得如醉如痴。 《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敦煌文化大批的经文经卷、织绢、绘画等等,在莫高窟被当时当道士的王圆箓,以极少的钱财卖给外国冒险家,莫高窟洞壁的壁画,竟然被他用石灰一一粉刷。读着这篇文章,强烈感受到作者对于失去敦煌文化的那份痛悼,那份无奈,那份怒火。记得刚读时,造成这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对王圆箓这样的行为很愤怒,愤其无知,怒其愚昧,自己一直沉浸于这悲怆的氛围中。 写山水,不但写出山水景物的景致,还有自己的一丝丝感受,更也挖掘出那个地方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文化。余秋雨对于这个特别擅长,去到一个地方,写出那里的人物风情,总能道出这个地方的文化意蕴。这样的文化盛宴,令人读着格外舒畅,格外满足与享受,对于喜爱着祖国大江南北,大好河山的我来说,读着这类文章更是过瘾。 《文化苦旅》中的“都江堰”是我特别喜爱的一篇,这是一篇以地名为题的 文章 却凝集着 中华 文化与历史。通过《都江堰》,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座水利工程,也不单是一位了不起的水利工程师—李冰,更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智慧的结晶。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馆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读着余秋雨这文字,我对于都江堰如身临其境般清晰,都江堰虽没去过,但在梦中,在书中,我已去过多次。 余秋雨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通过阅读他一篇篇文章,一本本文集,我只想说,他做到了。 《借我一生》是记忆文学,其实也是他的自传体。读了这本书,才知道他4岁就开始上学,就开始用毛笔写字,(当时的乡下只有毛笔),自那开始他几十年来都一直在练毛笔,后来他在《极端之美》中也说到,他毛笔若写不好,就对不起,当年,因每次上课写毛笔弄得满脸满手都墨迹斑斑,下课时就抱他去河边洗脸洗手的老师们。7岁开始为全村读信、写信,8岁开始为村民记工分、算帐.... 30岁那年因某些原因,他来到了奉化大桥镇的半山老楼,这老楼是以蒋介石名字命名的“中正图书馆”里面《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和《万有文库》等古籍,那些日子他就带着干粮,在老楼天天学习钻研中国古籍。 33岁那年做了这样的决定:把上半辈子未曾学得的人类整体意义上的终极价值、人文取向、文明脉络、艺术哲学,比较完整地补回来。他说:当然,这不是为我自己(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后来荣耀三十年的《世界戏剧学》)。从而展开一系列艰苦自学、创作活动。他的资料基地是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的外文书库,据说当年图书馆管理员蔡祥明常为他开方便之门,每次他去后,都把小门关上,不引起别人注意,不让别人打扰他学习。遇到外语不懂的,就向他的中学英语老师孙珏请教。读一段,就写一段笔记,做一段评论。无惧酷暑严寒,居住简陋,饮食简便。 通过这番自我深造,终于把世界历史上出现过重要思想文化的十四个国家的相关资料读完了。写下的笔记一大堆,抽出其中与戏剧有关的部分就有80万字,经删削两遍才至68万字,于1983年出版《戏剧理论史稿》(于1992年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我看到的版本的名字已改为《世界戏剧学》,其中并删减中国戏剧,独立成册,字数是近60万字。 通过他的散文,他的自身经历,我知道,他的散文那浓厚的历史文化是来自哪里的。他的功成名就,他的渊博知识,来得并不轻易,也不偶然,都是他通过自身的艰苦学习、奋发深造而获得的。 读着他的故事,他所经历的苦难,是我们常人无法承受的。对比着自己在生活中所经历的那些所谓的困难、困惑,在这面前真的不值得一提,都烟消云散。因此,也明白为何会那么喜欢着他的书籍,读他的文章能让人豁然开朗,让人看淡生活上的挫折与磨难,让人在心理上逐渐强悍起来。 他让我明白了,只要让自己在内心强大这条大道上奋进努力,人生才是无惧的。我们才能有更明确、更响亮的资本立身处世,才能走向更高贵的人格、人品。也许,今天的我能够这么豁达,这么淡定,正是他的书籍所影响的。 一直喜欢的书籍和作者,是能给我带来正能量的。而我喜爱着这三位散文家,恰恰是这样的人。也许这就是我喜爱他们的原因吧。在我的人生路上,感谢着他们的书籍,让我走出困惑,走出边茫,让我获得成长,获得强大,获得重生。这些作者的书籍值得人们代代传承着、铭记着。
用失去成全自己
毕淑敏,女,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毕淑敏散文摘抄,欢迎阅读。 1、《素面朝天》:是的,我并不美丽。但素面朝天并不是美丽女人的专利,而是所有女人都可以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看看我们周围。每一棵树,每一叶草,每一朵花,都不化妆,面对骄阳,面对风雪,它们都本色而自然。它们会衰老和凋零,但衰老和凋零也是一种真实。作为万物之长的人类,为何要把自己隐藏在脂粉和油彩的后面。 我们都会衰老。我镇定的注视着我的年纪,犹如眺望远方一副渐渐逼近的白帆,为什么要掩饰这个现实呢?掩饰不单是徒劳,首先是一种软弱,自信并不与年龄成反比,就像自信并不与美丽成正比。勇气不是储存在脸庞里,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化妆品不过是一些高分子的化合物、一些水果的汁液和一些动物的油脂,它们同人类的自信与果敢是不相干的东西。犹如大厦需要钢筋铁骨来支撑,而决非几根华而不实的竹竿。 我相信,不化妆的微笑更纯洁而美好,我相信不化妆的目光更坦率而真诚,我相信不化妆的女人更有勇气直面人生。假若不是为了工作,假若不是出于礼仪。我这一生,将永不化妆。 2、《提醒幸福》:简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他出现的频率并不比我们想象的少,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驶过去很远时,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人们喜欢会为幸福的标本,却忽略了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那时候我们往往步履匆匆,瞻前顾后,不知在忙些什么。世上有人预报台风,有人预报蝗虫,有人预报瘟疫,有人预报地震,却没有人预报幸福。 3.真正的阅读,可以发生在喧嚣的人诲,也可以坐落在冷峻的沙漠。可以在灯红酒绿的闹市,也可以在月影婆娑的海岛。无论周围有多少双眼睛,无论分贝达到怎样的嘈杂,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阅读是一种孤独) 4.优秀的女孩赋有净化灵魂的使命,她们像明矾一样,使世界变得澄清,她们的血像油一般润滑了车轮,历史艰难地向前滚动。女人的善良是人类温情的源泉。(寻觅优秀的女人) 5.阅读名著不可以在太快乐的时光。人们在幸福的时候往往读不进书。快乐是一团粉红色的烟雾,易使我们的眼睛近视。名著里很少恭维幸运的话语,它们更多是苦难之蚌分泌的珍珠。(阅读是一种孤独) 6.善良的智慧的有勇气的女人,要敢在黑暗的旷野独自唱着歌走路,要敢在没有桥没有船也没有乌鸦的野渡口,像美人鱼一般泅过河。(寻觅优秀的女人) 7.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在书页中你嗅得见悲剧的泪痕,摸得着喜剧的笑靥,可以看清智者额头的皱纹,不敢碰撞勇士鲜血淋淋的创口……(阅读是一种孤独) 8.女人的感情像一洼积聚缓慢的冷泉,汲走一捧就少一捧,没有办法叫它加速流淌。假如你伤了那泉眼,泉水会在瞬间干枯。所以女人有时会显得莫名其妙。男人的`内心像一颗核桃。外表是那样坚硬,一旦砸烂了壳,里面有纵横曲折的闪回,细腻的超乎想象。女人的内心像一颗话梅。细细地品,有那么复杂的滋味。咬开核,里面藏着一个五味俱全的苦仁。(男人和女人的区别) 9.爱怕犹豫。爱是羞怯和机灵的,一不留神它就吃了鱼饵闪去。爱的初起往往是柔弱无骨的碰撞和翩若惊鸿的引力。在爱的极早期,就敏锐地识别自己的真爱,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果敢。爱一桩事业,就奋不顾身地投入。爱一个人,就斩钉截铁地追求。爱一个民族,就挫骨扬灰地献身。爱一桩事业,就呕心沥血。爱一种信仰,就至死不悔。(爱怕什么) 10.经历就是这么轻易地塑造一个人的感受和经验。当我们与快乐隔绝太久,当我们在凄苦中沉溺太深的时候,我们往往在快乐面前一派茫然。这种陌生的感觉,本能地令我们拒绝和抵抗。当我们把病态看成了常态时,常态就成了洪水猛兽。(忍受快乐) 11.爱是那样的需要表达,说像耗竭太快的电器,每日都得充电。重复而新鲜地描述爱意吧,它是一种勇敢和智慧的艺术。(爱怕什么) 12.快乐本身是温暖和适意的,是欢畅和光亮的,是柔润和清澈的,同时也是激烈和富有冲击力的。(忍受快乐) 13.就像没有永远的敌人一样,也没有永远的爱人。爱人每一天都随新的太阳一同升起,越是情调丰富的爱情,越是易馊,好比鲜美的肉汤如果不天天烧开,便很快滋生杂菌以至腐败。(成千上万的丈夫) 14.快乐是一种心灵自在安详的舞蹈,快乐是给人以爱自己也同时享有爱的欢愉的沐浴,快乐是身心的舒适和松驰,快乐是一种和谐的宁静。(忍受快乐) 15.女人不要把一生的幸福,寄托在婚前对男性千锤百炼的挑拣中,以为选择就是一切。(成千上万的丈夫) 16.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珍惜愤怒) 17.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振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提醒幸福) 18.世界上的很多事情,过度精确,必然有害。伴侣基本上是一个模糊数学问题,该马虎是一定要马虎。(成千上万的丈夫) 19.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那时候我们往往步履匆匆,瞻前顾后不知在忙着什么。(提醒幸福) 20.柔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拨弩长,依旧扼守尊严的艺术。柔和是内在的原则和外在的弹性充满和谐的统一,柔和是虚怀若谷的谦逊和冷暖相宜的交流。(柔和) 21.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际闪烁红色的光芒。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提醒幸福) 22.喜可以伪装,愁可以伪装,快乐可以加以粉饰,孤独忧郁能够渗进水分,唯有痛苦是十足成色的赤金。它是铁与石撞击一瞬痛苦的火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珍惜愤怒) 23.我们要提高对于幸福的警惕,当它到来的时刻,激情地享受每一分钟。据科学家研究,有意注意的结果比无意注意要好得多。(提醒幸福) 24《造心》:心的边疆,可以造的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没有一片乌云,可以覆盖心灵辽阔的疆域;没有哪次地震火山,可以彻底覆盖心灵的宏伟建筑;没有任何风暴,可以冻结心灵深处喷涌温泉;没有某种天灾人祸,可以在秋天,让心的田野颗粒无收。心的规模,也可以缩的很小很小。只能容纳一个家,一个人,一粒芝麻,一滴病毒。一丝雨,就把他淹没了;一缕风,就把它粉碎了;一句流言,就让它痛不欲生;一个阴谋,就置它万劫不复。 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因为人生有太多的压榨和当头一击,会与独行的心灵,在暗时狭路相逢。如果没有精心的特别设计,简陋的心,很容易横遭伤害,一蹶不振,也许从此破罐破摔再无生机。没有自我康复的本领,是不设防的大门。一汪小伤,便漏尽全身膏血,一星火药,烧毁延绵的城堡。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