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讲原生家庭吗

怀缅频繁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9986

首页>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讲原生家庭吗

6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寻一个梦

已采纳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安家》,又把“原生家庭”推到了风口浪尖。原生家庭不幸,似乎成为我们人生中各种矛盾的根源;我们在成年后遭遇的种种问题,回溯童年,似乎都可以在原生家庭中找到或明或暗的影子。原生家庭,到底是背锅侠,还是命运看不见的手? 原生家庭,原本是一个心理学专业术语。人一生中会拥有两个家庭,一个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也就是我们认为的“原生家庭”;一个是自己进入婚姻后所创建的家庭,被称为“新生家庭”。原生家庭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是为了区分人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的类型。原生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的性格特点、相处模式,都会成为下一代成长的重要动因,对他们的身心发展留下深刻的烙印。 那么,原生家庭的缺陷是否会一代又一代“遗传”下去?不幸的原生家庭对下一代的影响如何终结?如果身处不幸福的原生家庭中,又该如何自救?本文将从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如何避免原生家庭的悲剧等方面来探讨这些问题。首先,我们从理论方面分析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这就不得不提到, “家庭系统论”。 “原生家庭” 的概念是随着这个理论的诞生而诞生的。早在20世纪40年代,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心理医生是不能与患者的家庭成员接触的,主要是为了避免治疗者与患者之间 受到移情干扰。 但是,也有不信邪的人。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Murray Bowen在一些治疗过程中,接触到部分患者家属。 Murray Bowen发现,患者和他的家属,尤其是父母之间,很容易造成情绪的相互影响。 在研究了数个病例之后,他提出 家庭系统理论 ,他的助手Michael E·Kerr完善了这个理论。他们认为, 每个人的心理发展状态是社会系统作用的结果,而家庭又是社会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系统,。 家庭 作为一个基本的情绪单位,也可以看作一个 微小的社会系统 ,每个家庭成员都是系统的组成部分。 他们的行为、情绪等都会产生互相作用,对彼此造成影响。 因此,心理疾病患者所表现出的情绪、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和家庭成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人的心理发展与所处的家庭息息相关。一句话,原生家庭非常重要。 为什么?原生家庭中的家庭成员,影响着彼此的情绪、行为;塑造着下一代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原生家庭不仅决定着你的过去,更影响着你的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塑造着你的未来。 纵观中外,有许多研究和文献已经证明原生家庭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婚姻关系以及亲子关系等方面有着深刻影响。 作为老师,每个班都会有那么一两个让人头疼的学生。从最初的不解,到后来的了然。 儿童或青少年的问题行为,跟原生家庭关系很大 。换句话说,孩子有问题,父母是第一责任人。因为在原生家庭中,孩子是接受者和学习者。孩子第一个学习对象,就是父母。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父母自己的个人体验和感受,都是孩子学习的内容。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学习到的经验,会 内化成自己特有的生存法则 。 在原生家庭环境不良发展的情况下,孩子无法抗拒父母之间不良的行为、沟通和情感模式,在持续的恶行循环中,孩子很难形成健康的自我分化,同时伴随着长期的的慢性焦虑。在这样的原生家庭中成长,孩子会逐渐习惯甚至依赖不良的模式,最后内化成自身应对外界的方式。 换句话说,孩子在父母关系不平衡不稳定的原生家庭成长,会不自觉地学习父母的行为模式,最终带着伤口成为大人。 这样带着伤口成长的孩子,或许会伤害自己,或许会伤害他人。有攻击行为问题的儿童,大概率家庭成员也会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家庭成员之间 情感淡漠 、 家庭冲突与暴力 、父母 应对问题方式消极 、 父母自身的行为问题 都会导致儿童攻击行为增加。 不仅是儿童,在孩子成年后,原生家庭的影响依旧继续。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大概率都与原生家庭有关。攻击倾向、吸毒、强迫症、抑郁包括自杀行为,都与 原生家庭结构不健全、父母的教养方式失当、家庭环境不良、父母对家庭与婚姻的完美主义、家庭关系疏远、矛盾性高 等方面,有很大相关性。 原生家庭还会影响新生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在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的经历很容易会影响他成为父母后对待自己孩子的状态。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关系模式,会影响下一代未来的人际关系甚至是亲密关系 。讨论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时,我们要引入一个概念“ 自我分化 ”。这样能更清楚地说明白“原生家庭”为什么会影响下一代的亲密关系。 自我分化,顾名思义,指个人从早期依赖的环境中逐渐成长、剥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过程。我们经常提到的“独立”有点类似的意思,但是自我分化更包括的内容更多,比如个人如何保持独立性的同时,跟原生家庭的成员、新生家庭的成员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也就是说,一个自我分化良好的人,既可以与他人保持良好的情绪、行为的互动,又可以维持自我意识,能够独立思考和行动。自我分化不良的人呢?他们与家庭的情绪卷入很深,家庭成员的情绪很容易影响个体的情绪。也就是说,家庭处于紧张的氛围,处于这个不良环境中的个体,很难把自我意识从这个混乱的情绪漩涡中剥离出来,于是个人只能随着这样的恶性循环发展,在缺乏外界稳定科学的干预的情况下,自我分化程度越来越低。自我分化水平为什么会影响亲密关系呢?因为人在选择伴侣时,会对与自己 分化水平相当的人 感到熟悉与安全,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有话聊”、“有相同点”。因此,人们有很大可能,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表现出与自己早期原生家庭中家庭成员相似的关系模式。 也就是说,如果你成长在一个破碎的原生家庭,你很有可能会被来自于另一个破碎原生家庭的人所吸引,两个人在一起以互相疗伤开始,但却鬼使神差般重复着彼此父母犯过的错,开始彼此伤害。最后,你们都认为自己继承了父母的缺点,无法再接近幸福。 这也是为什么“原生家庭”会被看作一种“魔咒”。 这种宿命般的预言,是否能打破呢?成长哎不良原生家庭,真的只能不断重复过去的悲剧么?我的答案是,并不会。 原生家庭的“悲剧基因”可能会被人随身携带,但是有效干预的情况下,不一定会对新生家庭产生影响。 原生家庭不幸,这样的事情,说实话,屡见不鲜。作为医学院教师,我的学生中也存在这样的个案,不在少数。在给出建议的时候,我也要强调一点,原生家庭不幸,包括但不仅限于单亲家庭。有些家庭结构看似正常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父母的完美主义导致孩子过分敏感等情况,也不容小觑。 那么,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这是一个“标本兼治”的方法。解决表面问题,控制冲突,打破恶性循环。如果家庭是一个系统,也曾经因为失衡而恶性循环过;那么它也有重新归位、回到良性循环的可能。在重塑原生家庭的过程中,需要配合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首先解决最突出、最表面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旦被解决或者被外力干涉,这个家庭系统中的循环必然开始变化。 如何控制变化朝向良性方向发展?这里是第二个建议,重构家庭假设(Reframing Family Assumptions),挖掘家庭内部资源。我们看到很多影视剧涉及到原生家庭,最后都是大团圆的结局。就拿《安家》和《都挺好》来说,遭遇不公平待遇的女儿长大成人后,最终还是选择与家人和解。观众“怒其不争”,总觉得她们需要切断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才能获得新生。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看,观众们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为什么?如果女儿们不与原生家庭和解,她们会永远带锁生活,余生一直被原生家庭的伤害所苦;而施加伤害(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一方,却没有机会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更没有机会弥补自己的错误。“重获新生”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太难。 在专业人员的引导下,鼓励双方正面地看待对方行为,帮助她们从彼此间的互动中,寻找改变家庭系统运作的资源,探索并形成家庭的新格局。这是我们当下可以预期的最好结局。 这个建议是针对还未拥有新生家庭的成年人。加强和提高自我分化程度,能够缓解原生家庭的影响。依旧强烈建议大家向专业的机构、医院求助。有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员负责相关的内容。如果你想自我诊断或者先自己尝试着调整,我的建议(仅仅是建议)如下。 一般在经历重大人生事件时,我们会获得一些对自身情绪波动情况的了解和反思能力。也是在经历了重大事件时,我们才有动力去思考:“我是谁,我到底想要什么?”这是回溯童年时期的一个机会,可以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从而改善内在的消极程度,减少个人情绪被他人反馈影响和过度激活的情况,也就是减少对他人(尤其是家庭成员)的价值感依附。 如果是家庭系统失衡,建议大家尽量避免进入、卷入父母的矛盾纷争。作为子女,尽量做到不主动承担应由父母承担的家庭责任,同时要保持对父母独自处理家庭矛盾的信心,调整自己对父母关系的期待。 总而言之,就是更加关注自身实际问题的解决,更少将自身情绪卷入家庭。 当然,这只是一些粗略建议,希望大家还是能够前往专业的机构寻求专业的帮助。因为修复过去的创伤,需要个体与个体或者群体建立安全的社会关系。安全的关系是回溯创伤的前提。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在咨询关系中体验到了安全的关系,是大多数人重启生活的首选。谈了这么多现象和方法,我还是想告诉大家一个现实。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百分百幸福的人。作为社会一份子,人总会受伤,伤痕是成长的必修课。外人看来再幸福美满的家庭,总有不为人知、不足为外人道的隐痛。既然如此,我们就要认命么?毕竟不在这里受伤,就会在那里受伤。受伤的总是我,我该如何? 虽然我们不自觉会重复原生家庭的错,不自觉握紧拳头,不自觉一遍又一遍回忆痛苦,但是我们依旧可以改变。“太阳底下无新事”。 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活在此时此刻,我是一个拥有自主意识的成年人,我可以积极获取健康的保护自我方式,我可以停下伤害自己。”大多数情况下,成年人会依旧持续用儿童的视角获取结论;“谁还不是个宝宝”,这句话的流行可见一斑。无论生理年龄几何,我们内心深处渴望的,依旧是“宝宝”的待遇。但是,作为成年人要终结这种惯性。 你要真正觉察和改变,用实际行动去改变,去寻找到更健康、更有力量的活动和经历去替代过去不良的习惯和情感经验。 如果你总是被渣男渣女伤害,那就放弃对“渣男式恋爱”的沉迷,真正去了解诚实、可靠、有担当的男性如何生活,与正直善良的人发展感情。如果你不幸成长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中,停止对脆弱和眼泪的依赖,远离让你感到“熟悉”的情感虐待,勇敢地追求安全、温和的情感体验。不论男女,都要勇敢改变自己,才能在看似重复的过程中,走向完全不同的结果。 当然,这一切并不会一帆风顺。在你准备改变的那一刻起,你就要做好准备重新面对那些伤痛。我就拿自己举例吧。 我也曾经迷惘、甚至绝望,在那些时候,我好希望有人能来帮助我。我希望Ta强大、温柔、包容,能够终结我的所有苦痛。我总是重复同样的梦境,有人在梦境的迷雾中,鼓励我、支持我。Ta讲话语气坚定,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遇事不慌不忙,不卑不亢。那段可以称之为“人生考验”的阶段,我就是靠着这样虚无缥缈的梦境撑过去的。那时候自己还没有工作,也不懂得向专业的机构求助。 我一直没有看清那个人的脸。现在再回想,那个人,可能就是现在的我自己。如果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被救赎的可能,那么把这个可能变为现实的人,就是你自己。 希望你能拥有持续热爱的勇气,面对自己的能力。我们无法穿越时空,但是可以转身拥抱过去的自己,告诉她不要害怕,不要哭泣,一切都会过去;你会勇敢,会更加善良。

41评论

sexy小迷妹

首先会影响人的性格,小孩的性格受家庭影响很大,其次会影响人对事物的理解,一个事物的重要性,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最后是影响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影响人的未来发展方向。

147评论

抽屉

1.影响人的性格,原生家庭的影响好坏与否会对人的性格起决定作用,影响好的性格大多开朗乐观,影响差的大多自卑消极。2.影响人的命运,原生家庭好的大多对后代的人生之路能起到很大的帮助,而原生家庭差的能起到的作用大多是消极的。

144评论

暔恙XX

原生家庭不好的人,对社会认识越清晰越恨,而更加的是无奈。作为子女,不止过去,连现在都要忍让,同时还要拼尽全力对抗因为他们给自己性格以及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活的筋疲力尽。所以,不会做父母就不要害人。

71评论

猎物

人生其实不要把生长环境过度的放大或刻意的解读。什么样的环境下都会出现人才与庸才。一切环境考量的是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和认知。弱化所谓的环境,该怎么活就怎么活。顺境,珍惜拥有的眷顾;逆境,承接磨炼的锻打。不要自怨自艾,把什么都归结到某某家庭上,这是最大的问题!正常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的态度才会有迎接一切挑战的勇气和智慧。

52评论

名扬四海

近些年,我们可以经常在新闻上看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媒体在剖析这些孩子发生问题行为的背后,都会毫不例外的将这个孩子的原生家庭给说的清清楚楚,然后就把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给总结为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缺失。但是孩子出现这些问题,就一定是父母的原因吗?

原生家庭 ,指的是一个孩子,从出生,到结婚,再到自己建立新家之前的这样一段家庭生活,是父母给予我们的家庭,在这个家庭里,我们会学习很多东西,也会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们的影响。

这种影响包括很多方便,比如,生活习惯、学习喜欢等等,不可否认的是,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其实是很大的,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思想,有都着一定的影响。

孩子的成长不仅仅只有原生家庭的参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有一种影响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就是同伴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孩子所交的朋友自己他的同伴们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

心理咨询师吕晋认为,在现在的 社会 中,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被无限扩大的,也就是在这种影响之下,同伴之间的影响就往往被人们低估,甚至直接忽视。可是就是这种同伴之间的影响,也往往会成为孩子们出现问题的缘由,或者也会成为改变治愈孩子的契机。

有一部综艺节目叫做《不可思议的妈妈》,在这个节目里,明星胡可对于两个儿子安吉和小鱼儿的教育获得了很多人的称赞,都觉得胡可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优秀,但是不管是再优秀的妈妈,在遇到孩子的一些问题时,也会有束手无策的时候。

在一期节目里,几位妈妈都在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吃饭,但是小鱼儿就是不吃饭,非要吵着闹着让妈妈把新买的组装机器人给拼起来。胡可在一边耐心的给小鱼儿解释,说在吃饭,等吃完再拼,然后又安慰小鱼儿,还给他立了规矩,可不管是什么方法,小鱼儿依然是生气的哭喊着:"什么破规矩!"

就在胡可焦头烂额的时候,旁边池亚凌的儿子伊莱突然对小鱼儿说了一句: "吃饭时间就是吃饭,不能玩玩具。"

就是这句话,让本来哭着闹着要玩玩具的小鱼儿,停止了哭闹的行为,乖乖坐下来吃饭了。为什么妈妈说话不管用,反而是同伴的一句话,小鱼儿就乖乖听话了呢?

里面就有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叫做 同伴效应 ,同伴效应指的是大部分人都会去跟随同伴的行为并听取他们的意见。

有人专门研究过大学逃课的学生,结果发现,大学里面经常逃课被老师点名的同学,大多都集中在几个宿舍,当然, 一个宿舍中要有一个"好学生",负责给全宿舍的人"放风"。

这样的结果说明,孩子在家里和在外面可能根本就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小时候会比较大,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同伴对孩子的影响就开始逐渐大了,家长们也不应该忽略同伴对于孩子的影响。

1.对孩子的朋友要尊重

对于孩子的朋友,家长不要过度的去阻止孩子不要和谁玩耍,有时候家长越是阻止,孩子就越是要这样做,对于孩子选择的朋友,家长要给予尊重,因为这个是他自己的选择。

2.孩子之间的冲突不要过多干预

在小时候,孩子之间最容易出现的冲突就是争抢玩具,如果孩子之间出现了冲突,爸爸妈妈们不要过多的去干预孩子们之间的矛盾,这样会影响孩子以后得社交能力,出现冲突,先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

3.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可以多带些孩子去参加一些集体的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可以结识到更多的同伴,认识更多同龄的人,这样也能够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孩子的成长,影响是多方面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我们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同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带来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家长们要鼓励孩子们走出去,多交友,交好友。

70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