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6
浏览数
6178
无泪问她心
帮助不大,如果要靠心理学来了解孩子的话,当父母的未免也太失败了,教孩子最主要的是要用好方法,学会激励孩子,要想了解孩子的真实想发,我想你还不如去学习他们所处时代的想法,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80后90后00后,不同时代的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不同的,切忌用大人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做法。
我是你的一切
现在国家心理咨询师认可的只有三级和二级国家心理咨询师证,而且在去年就取消考试了,重新开始还没有通知,但是应该快了。没有专门的儿童心理咨询师证,心理咨询师得所有的流派和技能,知识都要学,你想专研儿童心理也可以的。
算是哽咽吗我们不闹了
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情是什么?一是把别人口袋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二是把自己脑袋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 家长习惯用什么方式和孩子沟通?灌输大道理。这等于是把自己脑袋的思想装进孩子的脑袋,家长时刻在做着这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之一。大部分的结果如何?孩子嫌家长唠叨,嫌家长的话过时。一不小心泛化了情绪,引发更激烈的矛盾。 为什么和心理咨询师聊天要交费?交费的聊天还能够让人受益良多? 或许我们也可以学一学心理咨询师的启发式提问。这样的聊天方式,瞬间能够体现出家长的智慧,而且能够让孩子更愿意接受。 根据不同的场景,运用不同的问题启发孩子思考。当孩子不愿意坚持,想要放弃时。例如:初中或者高中的孩子,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伤了自尊想要放弃时。我们可以和孩子这样进行对话:听过“荷花定律”吗?在一个荷花池里,荷花的开放数量是这样的,第一天开1朵,第二天开2朵,第三天开4朵,第四天就开8朵,每天的开放数量是前一天的一倍。假设在第30天,这个荷花池的荷花会开满。请问,在第几天,这个荷花池的荷花是开了一半的? 答案是在第29天,这个荷花池的荷花会开一半。 你从“荷花定律”悟到什么道理?无论孩子给出什么样的感悟,都给予肯定。再与孩子分享我们的感悟,坚持与厚积薄发。我们经历了小学6年,初中3年,已经走过了9年,剩下这2年多的时间努力之后,我们就能够到更高的一个起点大学。如果我们现在放弃,就像在第28天放弃时那样,只看到一半的一半,感觉只有很少的荷花。但是我们如果再坚持多两天,我们就能够看到满塘的荷塘月色。当孩子不喜欢某个人说出来的话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你喜欢吃鸡蛋吗?鸡蛋是从哪里出来的?鸡屁股除了会出鸡便便,还会出什么?为什么我们只选择吃鸡蛋而不吃鸡便便?你看我们人的嘴巴和鸡屁股是不是有点类似?人的嘴巴,能够说出好听的话,也能说出不好听的话。好听的话就像鸡蛋那样,有营养;不好听的话就像鸡便便那样,恶心我们。鸡蛋和鸡便便,我们知道要选择吃鸡蛋。好听与不好听的话,为什么我们却偏偏喜欢不断的咀嚼不好听的话来恶心我们自己?当孩子凡事习惯外归因,认为都是外界的原因,而忽略了提升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有一个人不会游泳,我们应该帮助他不断的寻找更好的游泳池,还是帮他训练游泳技能?当孩子觉得父母不公平,偏心其他兄弟姐妹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拿来一杯水,让孩子端起,问孩子:你能够把这杯水端平,完全没有波动吗?公平是一种感受性的东西,我们一起来问问其他的兄弟姐妹是否也觉得父母偏心,好吗?当孩子因为太爱面子,抗挫力弱,害怕外界的评价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小时候你学走路,有几个差不多年龄的小朋友已经比你先学会走路了,你还在不断的摔跤。如果那个时候,你觉得别人比你先学会走路了,你就放弃继续努力尝试,今天的你会走路、会跑步吗?当因为父母的方式方法与孩子的不同而和孩子出现矛盾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鸡兔同笼,共有94只脚,35个头,请问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子?你会怎样算出正确答案?你会用兔子抬起两只脚的方式来计算,我用X+Y的方式来计算。我如果不理解你的方式而直接否定你的时候,你会觉得委屈吗?我们的目的和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出这道题,只是因为方式方法不同而已。就像爸妈为你做的事情,只是想你更好。可能方式方法不是你所认同的,但是你能够否定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吗?当孩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有一个盲人到朋友家,天黑准备回家,他的朋友给了他一个灯笼。盲人明显不悦,你猜他的朋友会怎么说?他的朋友说:天黑了,灯笼是让别人看见你,这样就不会撞到你。当孩子自尊心过强,做事较刚硬不够婉转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人到老年时,舌头和牙齿哪个陪伴我们到最后?玻璃和乒乓球,摔到地上,哪个会碎?为什么?当孩子过于依赖别人的帮助,而不愿意自己更多的行动努力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假设你在一个密不透风的房间里,很黑很暗,你希望太阳光能够照射进来。这个时候你是要企求太阳更灿烂一些?还是自己去打开一扇窗容易?当孩子经常说一堆的口号,或者做一些非常感动自己但是却没有行动的计划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有一些年轻人,晚上思索出千条路,早上起来还是走老路,是为什么?一是没有跳出舒适区的勇气,二是没有相应的技能。当孩子觉得学习让自己失去自由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人有灵魂与肉体组成,有一个人是用自己的灵魂控制自己肉体(就像他希望自己的身材很好,他就让自己运动、饮食上多些注意),有一个人是自己的肉体控制自己的灵魂(他也希望自己的身材很好,可是他的身体想睡懒觉就睡懒觉,嘴巴想吃更多好吃的就吃)。你觉得这两个人,哪个是拥有自由的人?当孩子放大困难,而忽略了寻找积极因素与亮点来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在1990年,国际儿童慈善组织派一位叫杰里.斯特宁的工作人员到越南解决当地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给了他半年的时间。那个地方是整体营养不良!但是政府没有给他任何的人力、物力,要求他就这样去解决问题。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办?返身回国写报告?杰里.斯特宁没有这样做,他留下来了,连同他一起留下来的是一把尺子。他拿着这把尺子挨家挨户去量当地小孩身高,将同年龄的小孩一一丈量,找到极少一部分孩子发育较良好,营养水平不错。他问这些孩子的母亲是如何照顾他们的,原来这些孩子每天都会吃四顿饭,他们的母亲会到附近的河里或者小溪边抓一些小鱼或者虾给孩子吃,还会将番茄叶的汁淋到饭上,于是他在当地大力的推广这种生活方式,当地有将近七成的孩子营养问题得到了改善,进而他又把这个方法推广到越南其他的农村,而这个方法也影响了越南儿童20多年。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和孩子表达以上内容时,我们一定要先理解孩子所表达出来的情绪,不加以任何的评判,只需要给出这些问题,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大脑去积极思考。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