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14947
时光不饶人
熙桓心理邓丹|作者 不止一次被人这样问询,有来自朋友的真切关心的,也有知道我是咨询师后好奇的, “你们接触那么多的负能量,自己怎么排解呢?”咨询师作为职业人士,必定会接触各种有心理困惑的人,这些困惑里面就有很多的负面的情绪或者能量,这是在所难免的。 也许,在常人那里觉得匪夷所思的、不可理喻的、骇人听闻的部分,在咨询室里,我们都需要坐在咨询师的位置上。 什么叫坐在咨询师的位置上呢?01第一,咨询有一定的设置,时间、地点,咨询伦理,比如无多重关系(不接待亲朋好友的咨询)等等,这些设置都是为了让咨询关系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心理咨询是在咨询时间内、在咨询室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咨访关系的活动,这是一个职业的行为。一般情况下,我们不把这种咨询关系带出咨询室,或者带入线下生活中。 所以,岔开一句话:有时候,朋友会说,你是咨询师,你帮我看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等,我们顶多是在帮朋友进行心理疏导,而非心理咨询。简言之,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之外和一般人是一样的,一样有烦扰、困惑、七情六欲,也有自身要解决的问题。02第二,对“负面”的理解,我们要从多角度、多文化地看待。比如,拿“焦虑”的情绪举例,适度的焦虑可以让人更容易获得成功,而如果焦虑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家庭生活、个人发展等就会滋生出我们称之为的“社会适应”相关的问题,所以,在咨询师看来,负面是针对来访者而言对当下的情境不适应的行为、情绪或者想法,但极有可能以前是很好用的。 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世俗认为的所谓“负面”的东西,这样才能更多地看到来访者身上的资源、自我能动性和积极因素。03再者,咨询师的立场。每个人都自己的价值观,咨询师也不例外。 当面对来访者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中立的态度,而这个所谓的负面其实是需要咨询师打开好奇的眼光的:当下发生了什么?他为什么这个时候来找我们?以前他也是这样的吗?这个负面给他带来不好的影响的同时,是否也给他带来了“好处”或者功能?他要表达什么样的需求呢? 当我们不把负面当成是来访者自身的问题,只把当下的不适应的问题看成是问题本身,这就使得来访者和他的负面拉开了距离,帮助他更清楚的看到事情的原本、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不是陷在负面里面,无法自拔。 从另一个层面讲,也许是大家关心的是,咨询师万一卷入了怎么办,咨询师急来访者之所急,比如当我们过多卷入这个家庭,替父母或孩子操心他们的事情,甚至夜不能寐等等。咨询师把在咨询室里的那些事、情绪及思考等带到了咨询室外,这也是常常发生的。 一般来说,以上也分成下列两种情况。 一种是,我们觉察到这部分是来访者带给我们的。这个时候,咨询师通常情况下会找寻找资深的咨询师做督导(督导一般是经验丰富的咨询师,且经过专业的督导培训等),这个督导是对个案本身,特别陪同咨询师一起对来访者身上的问题进行分析、理解,一般只涉及来访者对咨询师的身上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绪,也就是我们在心理咨询里所说的移情,是来访者对过去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会太多投射到咨询师身上的情况。 有经验的督导师会帮助新手咨询师,或者几个有经验的咨询师一起进行朋辈督导,从多个角度帮助此个案的咨询师理解个案,使咨询师在回到文中刚开始所说的咨询师的位置上来。 另外一种,咨询师把对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了来访者身上,这是心理咨询中出现的反移情的部分。如果咨询师能够觉察到这部分,诚然是很好的。 然而,有时候,我们并不自知。所以,每个咨询师都需要有自己的个人体验师。而且个人体验和督导是需要分开的。 打个比方,咨询师给人做心理咨询,自己从来没有做过来访者,也许很难体验到坐在来访者的位置上的所思所想;或者,咨询师身上有很多未完结的部分,可能会在咨询的过程中成为死结,这就是咨询师个人的命题。 从流派来讲,精神动力的咨询师是一定要做个人体验的,因为移情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工作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这里不详细说明。 也就是说,个人体验是咨询师以来访者的身份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跟督导不一样。做个人体验的咨询师能更好的站在来访者的位置共情、理解来访者的感受,建立更好的治疗联盟。总之,借国内著名家庭治疗师刘亮博士的五条腿的说法:每个咨询师需要专业培训、案例观摩、咨询实践、案例督导、个人体验等五个方面,齐头并进,一条腿都不能跛。感谢对心理咨询的热情、好奇和关心,如上期望能解决圈外小伙伴的问题。也许您的这份关心,可以让我们的职业更多地被理解和看见。感恩。 — The End —
灭婊女神安汐儿灭狗男神苏宇晨
读书次第与选择方向——第二次研修总结(运顺20180717) 一、找到了自己的读书次第。 以前也零星看了些普及性的书籍,不时也有井底之蛙的沾沾自喜。进入研修之后,始觉这是一个极为专业的职业。他需要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学习过程。他不仅学习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也需要了解生命及其本质。 依着师父所开书单及学校书架上所展示的书籍,我为自己梳理出一条读书路径。 1.从传统文化经典典籍入,阅读《论语》、《大学》、《中庸》、《老子》、佛教典籍、儒释道人物传记等,让我们从自己熟悉的东方文化中汲取力量,了解生命与本质,让自己成为一个真实、温暖、智慧的人,从而能够与天地、自己、众生建立连结。 在东方特有的关系通道中增强能量的流动,为来访者疏通,并为其赋予能量。 2.次读一些菜鸟入门所看的心理咨询师的案例之书,以增加自己的兴趣。然后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系统的深入学习,以寻找确认自己感兴趣、内心有感应的专业方向。那我会选择什么方向呢?结合自己的职业基础教育和身份母亲,我以为自己把家庭亲子关系与少年儿童心理障碍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是可行的,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这会极大的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 3. 再到专业基础书籍打底,对目前心理咨询的基本流派的理论基础如精神分析、家庭治疗等有个基本而系统的学习,让自己夯实基础。 总之,读书要有系统的读,也要有针对性读。可从有深度、起点高、实用性强等三个标准进行选读。 二、对体验与督导的认识 一段时间以来,听说可以找同门师兄做督导,我不太理解。一方面觉得不好意思,耽误别人的时间。另一方面好像觉得自己一时半刻也没有太大的问题需要督导或咨询。 这段时间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现在好像有些明白了。就像师父拿出案例让我们体验实践一样,心理咨询师做出来的。 当你作为一个来访者去体验的时候,不仅可以梳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可以获得一种自我体验,懂得如何建立治疗联盟。这对自己确立对来访者的态度,了解来访者的心态极为有利。如此,自己才可以做出有温度的心理咨询。这也是我一贯以来形成的教育理念,与人的相处一定要温暖。 其次,参加同辈小组并且互相讨论,可以提高技能,增加知识,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就是要不断练习,互相见证,互相支持,彼此认同。这应该是让自己快速成长的一种方式。 再次,就是如果自己开始做心理咨询之后,把自己的案例和问题交给上级治疗师,获得指导、督导,有利于思考反省,检点自己,成长自己。PS说到这儿,就特别理解成君师姐为什么那么喜欢去“骚扰”师父和同门师兄了。 三、几点感悟 1.读儒释道作品与实修的意义 助人者先自助。我们读书实修主要涉及我们头脑中的意义系统构建。忽然进一步理解了禅在生活悟的意义。一个咨询师所接受的最有活力的训练来自他的生活。这也许就是师父所说的修生活禅。这也可以称之为生活之书吧。 如此,我们拥有了自己的视野和格局,知道我们能看到什么、不能看到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一个健康价值观来防止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避免在心理咨询中自己因心无力而被污染。也避免由于自身缺乏包容度,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价值观一厢情愿地投射和强加于人,会影响我们建立正常的咨询治疗关系。 2.在看了一些咨询案例之后,我了解到心理咨询可能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面对来访者的“攻击”,面对心理咨询师的反移情,内心的强大显得多么的重要,内心的智慧显得多么的重要,因为唯如此,我们才能理解在治疗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才知道如何平和从容地去应对。 3.慢慢的自己也明白了在心理咨询中术与道的问题。原本误以为心理咨询如神般为来访者指点江山,出谋划策。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明白心理咨询,特别是基于本土的心理咨询更多的是帮助一个人觉察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现象,了解自己与天地众生的关系,提升来访者的境界与心力,从而实现其自我成长。而非走入依赖心理咨询师的误区,无法独立成长与生活。
嘴硬是针刺我心2y心软是病要我命2y
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和咨询师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信任的“治疗联盟关系”。
这种「咨访关系」到底是一种什么属性的关系?在咨询师的角度看,「咨访关系」是什么样的?从来访者的角度看,又该如何去理解利用这段「咨访关系」?在咨询结束后,「咨访关系」还存在吗?
文|简单心理·学员咨询师徐冠群
各种培训、文献提到心理咨询起作用的因素,无一例外,都会认为 最重要的因素是「咨访关系」 。(初学者最关心的理论流派、技术运用的影响很小。)
咨访关系很重要,仿佛是默认常识。但直到有一次课上,老师问:「你们理解的咨访关系是什么?」我这才意识到,听过不少回,但我们很少问自己,这个如此重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我试着整理过去学到的、我所认同的来回答一下。同时我也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一种在设置之下的、「有条件」的关系
正因为有「设置」 ,两个陌生人才得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如此密切的关系。
咨询会收费、要求稳定私密的场所、约定时间、约定保密原则、约定频次,请假、迟到、缺席…都遵循相应的设置(虽然不同流派、机构、个人的具体设置会有所不同);咨访关系里还有诸多能做的、不做的……总之,是它不是随意的关系。
由 种种设置造成的不自由,恰恰是为了保持咨访关系的安全与稳定。
例如 收费 (心理咨询是服务,本就应该收费),如果不收费,意味着来访者可以想来就来,反正没给钱;而咨询师可以高兴做就做,不高兴或不喜欢来访者就不做,反正没收钱——而咨询起效,需要双方都耐受一些不舒服;因为改变,本身就不那么舒服。
某种程度上, 收费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也让不舒服到付诸行动之间,有了缓冲。
再比如 保密和保密例外 ,使得咨询关系安全、可信任;但如果不把保密例外讲清楚,保密则可能变得既沉重、又脆弱。
设置说的是两种身份、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说的是两个具体而独特的个体之间的关系,即 人与人的关系 。
这是心理咨询「艺术性」的部分 。咨询师不仅用理论去工作, 也把自己这个人投入到关系当中去 。很多流派都很强调咨询师个人的特质、真诚一致、如其所是;讲投射性认同,也是得允许自己被投射、认同了,然后觉察到这是投射认同,进而对此工作。
咨询师不仅用言语工作,咨询师身而为人的特质,也会在潜意识中对来访产生影响,或被认同、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就如同来访生活中经历的每一个重要他人。
咨询过程中, 两个人对当下的感受、对他们之间关系的感受都很重要。
有一度我觉得,咨访关系非常像《风之旅人》这个游戏: 两个人在茫茫旅途中某个点上相遇,然后同行一段路,一起看过美景、闯过关卡、战过恶龙、穿过风雪…最终在半途或是在终点处道别、分开或走失,但那段相遇会久久留在心里。
每次玩这个游戏,碰到的人都不一样,相遇、同行、分别的过程都完全不同,但总带给我很多感动。
(插图及题图:《风之旅人》)
人际关系,也意味着包含人际交往间的 规则与潜规则 、包含 文化因素。 例如,西方文化里,来访者更容易把咨询师体验为一个独立平等的人,东方文化里,更容易把专业人士体验为【权威】。
我们学习的理论基本来自西方, 那么当咨询师试图把来访拉到跟自己平等的位置时,不同来访者的反应是不同的。
当我们自我要求不滥用权力(这是基本伦理)时,能否承认这种权力不对等就是客观存在,而来访者内心里,就是要视你为权威?
第一次见咨询师,我带着困扰去,很希望她能给我帮助,我预设了求助者-解答者的关系。但咨询师对我说, 「我们一起来工作」,是「合作」的关系。
老实说,我听到「一起工作」,很不理解,只觉得「他们咨询师的用词还挺奇怪哈」。但这个说法种在我心里了,直到现在都记得。
随着后来学习,我也在丰富着我对「工作关系」的理解,我越来越认同,心理咨询看上去是求助-助人的关系、消费者-服务提供者的关系,但真正达到深层的理解与改变,必须得双方一起完成。
众多说法当中,我目前最认可、也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种描述:
咨访关系,是两个人一起合作的关系,这段关系是为了和来访者一起去探索他的世界、他的内心,这项工作,则需要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努力,其中咨询师是专业知识方面的专家,但来访者是关于他自己的专家。
——这是咨访关系的 「双重专家理论」 ,我很喜欢它,因为它既不否认咨询师的价值,也不把咨询师抬得过高;既不否认来访者的困境,同时也把来访者视为有力量的人;既有连接,又指向希望。它意味着,来访者不是一个「有问题、待修理」的弱者,他首先是一个作为主体的「人」。
咨访关系的建立, 是为了让来访者能够独立应对生活、离开咨询。
咨访关系的建立, 是为了让来访者能够独立应对生活、离开咨询。
咨访双方在极其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建立起如此亲密、又如此深入的关系,有时甚至超出了生活中会有的深入;咨询师可能成为来访者生命中重要他人。
但与生活中的其他关系不同, 咨访关系建立的基础与目标,都是来访者能够获得应对生活的能力;而咨询目标的达到,就意味着咨询关系需要走向结束。
很多时候,会有遗憾、不舍、愤恨、悲伤,仍然需要结束。
也有人说,就像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养大孩子不是为了一直留在身边,而是为了让他长出翅膀。
嗯。我觉得这里头有相似,也有不同,您不妨也品品。
咨访关系的结束,意味着两个人每周定期的会面结束了,但 它不代表彻底的终结。
一方面,心理咨询始终保留着开放性,未来如果有需要,来访者依然可以回到咨访关系中。
另一方面,虽然不再定期交谈,但这段经历带给来访者的影响, 会持续保留在来访者生活中 。那些思考、感受、行为的方式,也以隐形记忆的形式保留下来。
来访者内心也可能生长出一个“咨询师”,碰到压力、困境,这个内在的咨询师,可以和他一起应对。(不同流派或咨询师或来访者对这个“内在的咨询师”命名不同。)
以及,那段相遇,不只是留来在访者心里,也留在咨询师的生命中。
在与同窗和老师们一起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对于「咨访关系」的理解,大家给出了很多精彩的回答,例如提到:拼图、潜水、森林、契约关系、有限与无限、空间……这是咨询师们的思考。
也许每个来访者也有自己关于咨访关系的理解,不知道会用什么样的隐喻......
如果你:
因为工作、生活中的事件而倍感压力,想要获得心理陪伴和情绪疏导;
对于自己的性格、情绪、人际模式等充满好奇,想要更多个人探索和成长;
工作中面临职业压力,想要更好进行压力管理,根据自身情况获得职业发展上的探索;
对于人际交往、亲密关系等问题存有困惑,希望更多了解自己的模式,更好进行关系处理。
如果你有这些困扰,可以在文末“阅读原文”预约适合你的咨询师。学员咨询师们将倾听你的烦恼,梳理你的困惑,陪伴你度过困境。
简单心理学员咨询师,是在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课程中,完成了300+小时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学习,和相应的实践与督导的高阶学员。学员咨询师在咨询实习中,在专业督导师的一对一督导支持下,为广大来访者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体验。
每位学员咨询师仅限2位来访者;咨询费不超过1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