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莉

逾捆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5898

首页> 心理咨询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莉

4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忘掉善良

已采纳

心理学:爱情中,有共同话题到底重不重要?今天文章谈论这个“话题”,是因为听到这样一出对话。女人问男人:我的爱好很小众,你会不会为了我去学习我的爱好,这样我们会有更多的共同话题。男人客套地回答:会。这两个人想奔着培养爱情关系的方向开始交往。爱情中,有共同话题到底重不重要?一、重要有些情况下,有共同话题是比较重要的。1.自我认同需要在关系中获取自我认同的人 ,两个人有共同话题会比较重要。人的很多行为是为了寻觅自我认同,肯定自我认同。这点在觅偶中也不例外。能够肯定自己的自我认同感的对象,会比较受欢迎。爱情关系中能够肯定自我认同感的元素有多种。每个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专注的话题,往往与自我认同有关。如果两个人在很多方面有共同话题,而且观点契合,会被认为三观比较契合。两个人在一起感觉是一伙的。这既证明了自己的自我认同;两个人在一起,无疑又是一个加强版的。这会成为觅偶的一个判断维度。2.陪伴如果有一个人能够与你探讨你喜欢的话题、你的兴趣,这种相处会被感知为有质量,同时也是有质量的陪伴。遇见自己时喜悦,遇见知己时温暖, 共同话题,共同兴趣,会让彼此感觉亲近、熟悉。不少人找对象时,会考虑双方是否聊得来。与一个人能够在很多方面聊得来,有共同话题,观点彼此认同。无异于在相互陪伴中彼此肯定,同频共振。对于还在寻觅自我认同,还在建构自我认同的人,会需要有共同的话题。在能够畅聊热聊共同话题的过程中,会感觉遇见了自己,遇见了知己,遇见了自我肯定,遇见了加强版,让自己感觉更有力量,更安定。对这类人来说,能够与人畅聊共同话题,也是一件舒适的事。因为这样的聊,相当于一步一步又肯定了自我,这渲泄了自己的焦虑情绪,存在焦虑。对于尚未建构起坚固的自我认同的人,往往会有存在性焦虑。而这种陪伴,能够缓解这种焦虑。所以,构建爱情、发展爱情,共同话题对这类人就会比较重要。二、不重要对于已经形成稳固、肯定的自我认同的人,这种共同话题就不那么重要了。甚至,对于他们来说,没事聊话题纯属浪费时间。他们知道,越厘不清楚的人,就越喜欢去厘清楚,而且还要表现出自己厘得很清楚的劲头,聊得头头是道。已经形成稳固自我认同的这些人,他们的自我认同是已经在自我负责的路上,就是说,他们用行动、用创造去完成自我认同,养育自我认同。而不需要从关系的互动中来获得。他们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聊话题,扯关系。或者他们已经超越了自我认同的需求。不再执着于自我认同。他们走在自我实现的路上。Diy,创造。所以,你要跟他们找话题,找共同话题,不再重要,甚至对他们来说是浪费时间。他们通过你聊的话题,来判断你的位置在哪里。对他们来说,共同话题不是那么重要。爱情中,有共同话题 到底 重不重要?看情况。我是心理顾问刘英雅,用心理学分析爱情婚姻家庭人生,让亲密关系成为自我成长的课堂。欢迎关注。刘英雅:心理学专业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婚恋两性情感家庭研究者,身心灵成长研究者。十几年的心理学工作,专注于家庭婚恋情感、个人身心灵成长。

5评论

书笺墨染

都市一时间是湖南经视旗下,以“民生视角、本色表达”为新闻理念,关注城市老百姓生活;注重参与互动性,节目分成城市动态、百姓说话、小李飞到、都市直播、请原谅等五个版块。播出时间:周一至周日 18:45—19:40。重播时间:次日中午11:55

66评论

被动喜欢

目前在华兴任职,官网有资料

90评论

可爱合格证

信阳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及专家组成员;信阳市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医学与心理学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河南省心身智健康咨询研究院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课题简介: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某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潜能,它或许形成我们的性格特征,或许隐藏于我们的身体里,也或许表现在我们的言语和行为里......那我们如何才能发现它,让它为我们的成长赋能,为我们的成功发挥优势呢?我们将在这一次的心理健康小课堂中为大家一一揭晓!活动地点:信阳市浉河区茶韵路一号信阳市科技馆二楼科普大讲堂主办单位:信阳市科学技术协会、信阳市科技馆。杨晓光,1986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1993年清华大学博士毕业、1993年至1995年在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湘学者”特聘教授。2010年12月12日被湖南省人民政府选聘为“芙蓉学者”特聘教授(第六批)。杨晓光教授是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茅以升青年科技奖和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等奖项的获得者,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

47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