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倾心再见钟情
从2019年10月7日听老师的课到现在,半年多了,老师讲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要有心理学的意识’——我想老师为什么如此强调这句话,因为这也是最难做到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相似的经历,就是平时好像也是想搞好服务的,可是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深层的原因还是来自于内在的抗拒。我是从来没有主动为领导服务过的,恰恰相反反而总是容易获得别人的服务,甚至包括领导。想起老师讲过的示弱才能控制强,因为一旦示强便是发出能量好为人师,而弱的一方躲在暗处随时根据强者发射的能量调整自己,便通过示弱控制强。 今天我从卫生间出来,恰好也碰到领导从卫生间出来,我有意识的打开过道的门,让领导先行,我看的出来领导非常高兴,而我自己呢什么都没有失去,反而获得了尊重。我想这也算是‘意识’的小突破吧。 说到这个‘意识’,其实就是主动地意思。我在2014年就考了心理咨询师,而且生活中确实也遇到心理问题——就是内心冲突,两种对立的情感同时存在引起的痛苦的情绪体验。我当时也想去做心理咨询,但是没有遇到让我信任的心理咨询师,结果这不主动,就过去了六年之多,直到最近几年冲突爆发,引发了整个人生的颠覆,才又开始重新认真的学习心理学。由此我知道,2014年的我不属于求助者。那么作为求助者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第一、求助者要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 第二、愿意做出改变。 第三、愿意付费。 我想我现在应该算是一个真正的求助者了,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也愿意做出改变,每天坚持写觉察就是行动的例证;愿意付费,这是第二次跟着老师上课了。甚至因为自己的成长,我也愿意更进一步也走上咨询师的发展道路。 什么是心理咨询呢?心理咨询师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协助不是主动帮助,因为主动帮助无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就算意识到,如果不主动寻求帮助,有改变的意愿,帮助是无效的。就像当年的我一样,一大堆问题,可是自己熟视无睹;要是能早觉察,可能成熟的就会更早一些也更快一些。 协助不是直接回答求助者的问题,要滤过求助者的question而回答求助者的problem,通过启发、引导、支持、鼓励让求助者自助,从内在生出力量来,获得新生。这个以问代答也是我们这些心理服务工作者终生需要学习的能力。 社会心理服务师和心理咨询师有什么不同呢? 心理咨询师的内涵是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而社会心理服务师的内涵比心理咨询师的内涵小,所以外延就大了,服务对象可以是来访者,也可以是社会大众,这时候服务理念就不是被动协助,而是主动提供帮助。这时候就要看服务对象遇到的问题是心理问题还是一般具体问题?遇到心理问题提供心理帮助,遇到一般具体问题要提供具体帮助。一般来说,看不见摸不着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能够看到观察到的是具体问题。然而心理服务不能孤零零的从服务对象的关系问题里单独抽离出来,为来访者主动倒水,只是提供起码的尊重,这和直接回答求助者的question是有本质区别的。好比我给领导开下过道门,是一种尊重而不是溜须拍马一样的道理。 心理的内涵是什么呢?心理是大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心理的外延是什么?包括过程、状态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有起有伏、有始有终的过程。而心理状态包括意识和注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个性心理又包括能力和人格,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心理条件。人格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和性格。 问题解决是个专业术语,影响问题解决的要素有三个:迁移作用、原型启发、定势作用。 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举个例子会骑自行车,再学习骑摩托车,就会容易一些,有负迁移的作用影响;然而如果再去学习骑三轮车就会遇到一些障碍,因为三轮车不需要保持平衡,就是负迁移作用的影响。 原型启发,举个例子鲁班看到茅草的齿就发明了锯,瓦特看到水壶烧开了盖子被顶起来,发明了蒸汽机,这是原型启发作用。可是我们为什么没有被原型启发呢?这是值得大家思考,需要好好思考。也许是我们太忙了,心不静,内心被短期目标充满了,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因为身体太忙了,导致心也跟着‘盲’,成了睁眼瞎,什么也看不见?很难原型启发,只能去复制别人的东西,咀嚼别人剩下的残羹冷炙。 定势作用,鲁迅笔下悲剧人物祥林嫂‘只知道冬天有狼不知道春天也有狼’也是定势的典范。还有谍战剧中那报纸除了读新闻,还可以传递情报,将密码设置在报纸新闻里面。 任何物体的功能都不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而是忧使用者的开发决定的,这就是对突破思维定势。 一个女人嫁给一个男人,如果她不懂得经营,很大的可能是夫妻关系不好,在吵吵闹闹中变成了黄脸婆;而懂得经营的女人,会她的男人开发成一个懂得欣赏她有有品位的男人,也是突破思维定势结果,使得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总结一下,心理咨询是求在先,帮在后,咨询师是被动的;而社会心理服务师是主动帮助过程,是帮在先,甚至是不求的,但是可以创造需求。 服务之门既已打开,理念之变且在眼前,意识之念如影随形,我们一定能够仅仅追随老师,收获满满。
低调是一种美德
咨询师控制会谈和转移话题的技巧包括释义;使用情感的反射作用和中断 。
释义 : 释义也称“内容反应”,即把求助者说的内容中重要的部分反馈给求助者。在控制会谈和转换话题时,释义的操作方法是,重复求助者话语的主要内容,并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做,能使求助者感到很自然,会感到心理咨询师的问题提得合理。
比如,求助者说:“一想起睡觉,就紧张,怕自己失眠。越怕睡不着就越不能入睡。”如果心理咨询师要了解求助者最初失眠的原因,便可以接住求助者的话茬说:“越怕睡不着就越不能入睡,您愿意谈一谈最初不能入睡时的内心感受吗?”
中断 :中断指在会谈中暂时休止一下。在控制会谈和转换话题时,中断的操作方法是,当求助者因情绪激动或思维混乱而喋喋不休时,不能够强行迫使他停止会谈。可以替他倒一杯水,请他取一样东西过来,或者建议他换一个地方再继续谈,等等。如果时间有限,也可以建议暂时停止会谈,下次再来。
情感反射 :情感反射指心理咨询师有意识地刺激一下求助者,使他把会谈转向某类问题。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在初次会谈时尽量不使用这种方法,因为这往往容易引起求助者的情绪紊乱,一时难以控制。因此,这种方法在治疗中也是慎用的。
引导:指由目前的话题引向另一话题。引导不是直接建议转换话题,而是由原来的话题引申出新话题。
比如,当心理咨询师想了解求助者的一般社交关系,而求助者本人却喋喋不休地埋怨自己的丈夫时,可以把夫妻关系引申为人际关系的一种,一方面表示对她的同情,另一方面把她的思想引向更远的地方;随后再提出同事关系和朋友关系的问题,进而使她谈谈她的朋友们对她的态度,这样引导比直接发问要自然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