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她u
赞同认同武某的群体,家庭或情感都有不完美的经历,武的高明之处是在与利用求同的心理,把自己不完美的人生经历,用个人至上的方式罗列一些似是而非的个例,以博得认可。同时必须说明的是,此人以此牟利。一百个不幸的遭遇,会有一百个不同的人生。这不能代表所有人生都是不幸的。为什么不拿幸福的人生来找到共性,去寻找未来属于自己的幸福,而是一味放大过去的缺失和不幸,那只会让简单的人陷入更痛苦的深渊。远离武某,有毒消极的作用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会爆发,从更多层次的考量,武某的论调,说浅了哗众取宠,说深了是反社会,反人类。究其直接目的,是为了牟利。利用曝光率获得眼球,成为公众人物,并以此谋取极大的利益,成就自己的目的,却不顾及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破坏。心理强大有足够认知的人,不会受其所惑。相信有不少家庭和个人已经因其言辞论调陷入漩涡,痛苦不堪。弊大于利,被禁被封是必然能够传衍数千年的文明,绝对有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并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浅见短识而失去价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信息传播极其发达的今天,通过此种方式谋取利益的人绝对不只武某一家,就像早年炒作绿豆的张悟本之流,虽流派不同,本质类似,最终会被人类社会前进的浪潮淘汰。
狸皖
第一次读毕淑敏的散文《毕淑敏感悟心灵》还是在十年前,在这本散文集里,共收录了作者80多篇随笔。读过之后,感触很深。觉得似乎每一篇都是精品。其中有一篇名为《友情如鞭》的短文写的非常好,这些年一直深藏在我记忆的抽屉里,不时地拿出来欣赏。 当我在十年之后再次打开作家的文集,第一个跳入我眼帘让我爱不释手的依然是这篇记忆犹新的随笔。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向我们详细的讲述了她被朋友欺的故事,听过之后不免让人扶卷沉思,久久难忘。 我曾经不解的疑惑着,做为一名事业有成的作家,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怎么会轻易呢?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作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里一个陌生人请求她帮助,并十分肯定的说是她的朋友。(我们暂且把这位陌生人称做D) 正当她感到疑惑之际,这位陌生人D马上说他与C是朋友,还没等她反应过来,那人又说C是B的朋友,作家虽然认识B但不熟,那人又立刻说,B是A的好朋友,这一下我们的女作家信了, 因为这个A的确是她最要好的朋友之一。 为了确认这个自称朋友D的关系,她给她的朋友A打电话,A说B的确是他的好朋友,可以信任。接着B又给她打电话为C作了保,从他们几个人的互相作保中,我们的女作家查到了“一条个有迹可循的友谊链,ABCD每个环节都是真实可信的。” D的事情很难办,须要女作家用信誉担保,依照ABCD链条的逻辑,她为D作了担保。 结果却很惨,这个D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他辜负了作家的信任,使她的名誉受损。于是她愤怒之下,写下《友情如鞭》,深有感悟的说:“这世上究竟有多少东西可以毫不走样地传递下去?嫡亲的骨肉,长相已不完全像他们的父母。孪生的姐妹,品行可以天壤之别。遗传的子孙,血缘能稀释到116、132。同床的伴侣,脑海中缥缈的梦境往往南辕北辙。高大的乔木,可能因为环境的变迁,异化为矮小的草丛……友情的传送带,在寒风中变色。信任的含量,第一环是金,第二环是锡,第三环是木头,从C到D的第四环,是蜡做的圈套,在火焰下化作烛泪。 现代人的友谊如链如鞭,羁绊着我们,抽打着我们。世上处处是朋友,我们每天都在的友情旋涡中沉浮。几乎每一个人都曾被友谊之链套牢,都曾被友谊之鞭打出血痕。” 听了作家的倾诉,我们看到她被失信的朋友伤害的有多深,这种伤害不仅仅是使她名誉受损,同时心灵也一同受伤。使她不敢再轻易相信朋友。“友谊是一种易变的东西,假如它不是变得更好,就会不可抑制地变坏”,作家如是说。 读完这篇随笔,我对作家深表同情,对那位被称为D的朋友十分鄙视。假如真的存在这样一个友情的链条,也必须用信任来维护,一旦失去信任,友谊立刻会土崩瓦解,朋友将不再是朋友。 作家的失误在于,她过于相信友谊链条的坚固性,忽略了它的可变性。因此而受到伤害。 复旦网红教授陈果认为:“朋友一词的滥用,恐怕仅次于爱情。真挚的朋友即是挚友,他们不是玩伴,不是酒友,不是寂寞时的慰藉者,不是精神的避难所,也不是基于利益牵扯或实用效果的人脉。 朋友不是哄来哄去的一个群体,也不是扎堆出现的一个圈子;朋友不是对你的主意或见解都抱以赞同迎合的人,朋友不是跟班,不是附庸,也不是陪衬,而是在人格上彼此对等的人。” 有时候我想,朋友也许是有层次之分的,就像人的素质一样。少的是那些趣味相投、心灵相通的知已;多的是各种各样貌似朋友的熟人。 我们交友的误区是错将熟人当朋友,实践证明熟人就是熟人,硬将熟人说成朋友,除了欺人就是自欺。 现在的网友,更是让我们朋友遍天下,但实际情况可能并不乐观,因为我们即看不清这些熟悉陌生人的面孔,更看不清他们的精神长相。 我希望我能种下一棵树,上面开满友谊之花,结出信任之果,我希望我的朋友都是践诺守信的人。除此之外,并无它求。
别流泪u
【赵小明 ,一个专注反对武志红的心理学家】据悉,《巨婴国》下架之后,这本书已经被炒到了两百元一本啦。其实武志红在心理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评论说:“过去十年,民间对心理学的了解除了成功学、灵修和心灵鸡汤,就是武志红”。这样的评价很是耐人寻味。作为目前中国心理咨询界的领军人物,据了解,武志红的公众号粉丝已经超过60万人,10万+的阅读量是家常便饭。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互联网上进行文字“贩毒”的人也可以过得很好!在《绞杀中产精英的五大新宗教:罗胖、咪蒙、吴晓波、凤姐、黄生》一文。不过,我并不十分赞同《绞杀》一文的五大新宗教的界定。因为,凤姐的粉丝,原先并不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中产阶层,而是底层屌丝。如果增补一个中产阶层的新教主,那么小明认为应该是武志红。他用一个“巨婴论”分析国民心理、解读社会现象,其实跟用咪蒙思想武装头脑、罗辑思维指导学习、吴晓波体系运作投资,本质上是一个意思。作为曾经或现在的媒体人,这些圣(网)婴(红)们深谙此道并轻车熟路。他们最明白那些跟他们一样的中产阶层内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就是提供“知识”了解“真相”,其实只是提供一种感觉啦——获得了知识的感觉。因为,群众需要的不是真的“真相”,每个人心里早已有了自己所“需要”的真相。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情绪。圣(网)婴(红)思维的目的是在情绪上去撩拨、去煽动、去暗示,去催眠……因为要绕过读者的大脑,不能让他们分析、论证,不能让他们揭开深层次的真相。这就要抖机灵了。比如,从几年前的《为何家会伤人》,到最近的《巨婴》为主要载体,典型的拥护群体是豆瓣的“父母皆祸害”讨论小组。这一派很火的原因在于它的内容非常强烈地刺激到了我们很多人的一种情绪——愤怒。而这种愤怒在过去一直是被我们压抑的。当我们开始读发泄性的论调时,突然间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被点燃了。比如我们又一次回到了五岁时被怒斥甚至体罚的场景中……多年来被我们关在“小黑屋”的愤怒情绪重见天日,并疯狂地蔓延。愤怒作为一种情绪表达,是有其存在意义的,缺乏愤怒表达能力的人也是不正常的。但是,当受到煽动、暗示,且没有相关解决方案的时候,愤怒的情绪喷薄而出是一件危险的事情。特别是当这个愤怒的情绪指向了我们的父母。这种消极的却被病毒式传播的论调,对个人乃至社会造成危害不难想象,比如那些真正有心理障碍的人拒绝有效的治疗,反而是在童年、早期经历中寻找自己现有痛苦的根源。韩非的可信赏罚理论稍加解释:如果做某事就总能够获得可信的回报(包括物质回报或荣誉回报等),那么人们就会纷纷自动自觉去做某事。可以想象,如果宣传能够获得可信回报,那人们就会热衷宣传,如果追求真理没有可信的回报,追求真理之人就会减少。为什么抱怨社会、抱怨别人的文章和书籍更容易得到大众的吹捧呢?一是因为自我弱小的人更容易被这种声音所吸引,所以他们的反应也更热烈,终于有教主替他们代言了嘛。二是自我负责做事的人哪有闲工夫扯淡,所以你也看不到他们去追捧谁,自然听不到他们的声音。这也是为什么小明不支持、不鼓励大家学心理圈那些所谓的心理网红大咖的心理学毒鸡汤,因为他们传递的就是一种固化思考、极端思维。【看更多反对武志红文章,可以搜索赵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