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2
浏览数
11365
散在空气中的小记忆
每个人背后都是不见底的深渊,是我几年前就有的一个基本观点。所谓深渊,就是形塑我们当下人生面目的过往各种经历、事件、情感、想法等等。深渊就是人生,人生也就是深渊。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深渊。 要了解一个人,就是要探究一个深渊。然而,深渊是如此曲折、深邃而隐晦,我们永远没有办法完全了解一个人,那怕你是他她最近亲的人。 以上想法,在我读完了《催眠师手记》之后,更为强化了。因为觉得这本书不错,所以搜索了作者——高铭,才发现他就是写了畅销书《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的人,接着就又把早闻其名却还未曾读过的《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一口气读完了。 《催眠师手记》一书阅读感很好,读起来像是在看美剧。全书15个案例故事,3个知识性的番外篇,语言简洁,要言不繁,文字中暗藏机锋,耐人寻味。 所谓心理分析,就是探究每个人背后那个深不见底的深渊。分析的框架是佛洛依德以来的各种精神分析理论,而分析的主要工具是催眠术。 《催眠师手记》一书中的两个心理咨询师,“我”是个催眠师,负责对咨询对象进行催眠;另一个是我的“搭档”,天才型的精神分析师,细节把握敏锐,思维逻辑严密,推理洞察人性。工作流程大抵是,先对催眠进行基本问询,之后确定是否进行催眠;如果要催眠,商量确定催眠问询的重点与框架;之后对咨询对象进行一次或者数次的催眠,进行潜意识探询,获得了案主的潜意识信息后,搭档进行心理深度分析。 15个案例故事都很精彩,就像15个短篇心理侦探小说。两位心理咨询师为每一个咨询对象寻找真相,即找到让自我迷失的凶手,让其现形,从而重新认识自己,并找到自我。 心理咨询的本质就是在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真相,然后接纳自己。这一使命早在2000多年的希腊神庙就已经铭刻了,这就难怪西方社会把心理咨询师比作现代社会的祭司了。 读完全书,得到了一个非常强烈的感想:人真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啊,我们都是在深渊里迷思的羔羊! 这个世界谁才是最了解你的人呢?你自己! 这个世界谁对自己的误解最深的人呢?还是你自己! 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对自己总是处于了解与误解的状态之间。 在自己与自己独自相处时,我们对于自己欲望、能力、情感、憎恨、欢喜、悲伤都是知道的,我们可以清楚感知到。 但是把自己放置到人群之中,处于社会关系里,我们都带上了面具,极力掩饰自己,隐藏我们认为的“恶”,放大我们的“善”。恶会让自己不容于社会,于己有害,善让我们受到他人的欢迎,于己有益。 尽管善与恶的界线大多数时候可能是比较明晰的,但在我们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善与恶往往不那么容易分清楚。于是自我常常困惑其中,受困于善恶的模糊,受困于善恶的纠缠。 这也是我们当代社会,心理问题频发的根源所在。要没有心理问题,就要有着自己极为清晰的人生价值标准。而有这种特质的人,要么是天才,要么是疯子。所以,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作为普通的你我,总是会被滚滚红尘的繁杂所困,各种权衡,各种纠结。心理上的各种问题也就在这个土壤上疯狂生长。法国思想家福柯早就宣判过,最正常人的人,其实就是最不正常的人。 人要认清自我的本质何其难哉!不到万不得已,我们从来都是自己在欺自己,直到这种欺严重偏离了轨道,无法控制,影响到了所谓“正常”的人生。这个时候,精神分析师就可以出场了。 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咨询师与咨询对象心理博弈的过程,是隐藏自我真相与揭示自我真相的斗争过程。书中的15个案例非常清晰的揭示了这一点。 心理问题的触发的机制,简单说来就是,真实自我在所欲与真实处境之间的严重背离。以书中第一个案例,案主希望自己是一个经济独立的现代女性,以避免自己像妈妈那样,一生仰赖男人过活,造成人生的不幸。而现实中的自己,却是别人的小三,过着被人包养的金丝雀生活,重复着母亲的命运悲剧。所欲与现实之间严重的背离导致了噩梦,痛苦异常。 心理问题的解决的方案很简单,就是找出真相。不过过程很困难,需要心理分析师具有极好综合素质,比如同理心、观察力、逻辑分析能力等,这样才能透过案主有意无意设置的各种迷雾,把本质和真相找出来,告诉案主真相,让其接受真相,接纳自我。 看完这本书,我一直在思考,人生的真相是什么呢? 真相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深渊,需要时时反省自我,不要让深渊吞没。
要你抱
育儿的书在图书馆里列了几大柜,这本也许不是最瞩目的,但却是我读来非常感动的。出于读小说的惯常,首先来看这本书的述写方法和特点,作者是两位心理咨询师爸爸,故而采用了一种类似古诗歌里互文的修辞手法,你讲一段我接着讲一段,围绕主题相互参照相互补充,很亲切的以叙述小故事、小场景、小矛盾来行文,着重描写故事场景中的大人和小孩的情绪情感状态,交代爸爸处理这些矛盾的技巧和缘由,并以心理咨询师的角度娓娓道来背后的情感支撑点,通过描述感官的影响,深化对于内心情感的传达。 内容方面,很明晰的分为三部分,有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一部分是新手爸爸的准备阶段,尤其是情感和心态上的准备,彼此宣告这个世界上有了一个无法割舍、相互拥抱、彼此呼唤的生命。第二部分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教习,通过暗示语法,来传达爱。第三部分进阶到大的方向和原则上,也是本书标题的指向:陪伴一颗心长大,让孩子成为他独特的自己,并进一步深化主题,爱代表着家,爱与善良是会薪火相传、永不止息。 文中通过场景式的展示,以一位爸爸同时也是心理咨询师的视角,通过解析大人小孩的情绪状态,以疏导的方式或一些技巧缓解紧张态势或者营造轻松氛围,再进一步探讨这样做的深层意义和并总结方式方法。通过这样的类似举例子的方法,其实在告诉我们有这样一套方法论,需要大人在陪伴小孩的过程中不断去思考实践,思考大人如何平衡情绪心态并保有源源不断的耐心,思考如何更好的与孩子沟通,如何更好的度过这样的彼此拥有、彼此呼唤的时光。下来就梳理一下我们能从文中感受到的陪伴、沟通、思考以及深深的爱。 与孩子建立心的联结,我们就真的同在了。身为作者的爸爸,从开篇就开始叙述这样一种心的联结,这是沟通的基础,其实也就是在告诉大人如何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作者描述了仨个场景告诉我们怎么建立这样的联结。情景互动,彼此诉说。尤其是在沮丧、失望、等情绪低潮的时候,进行情景的互动,比如一起排遣情绪的叹息或者呐喊,向孩子诉说大人的日常工作和内容,这样的互动会建立一种情绪的共鸣;当联结薄弱或断掉的时候,不放弃给爱。这是作为爸爸总有被孩子拒绝和不接纳的时候,需要秉承耐心,去不断尝试重新建立联结,不断给予孩子爱的碰触,即使已经无计可施;带着祝福的视野,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个好孩子,接上孩子的力量。相信孩子天性中突出的部分,也正是纯真饱满度高的部分,也是性格中最特别的部分,需要指引和疏导这样的天性需要面对的困境,因为从长久看,需要让孩子能看见自己的价值、能够接纳自己、相信自己,即便是有缺点或缺陷,依然可以有力的安稳的迎接生活中的挑战;拥抱孩子、也拥抱我们自己。当抱着孩子的时候,也是抱着小时候的自己。这种内在的扩充感极具治愈的涵义。我们在爱着孩子的时候,何尝不是在爱着心里的那个小时候的自己,何尝不是充盈了自己的生命的体验。这样的联结,不仅是主动伸出的与孩子的联结,也是内在的与自己灵魂深处的记忆和经历的体验的联结。 暗示的技巧。这是培养孩子习惯的技法,也是一个不断思考创新的过程,以一种尝试与孩子潜意识沟通的思路,可以通过孩子视角和口吻的暗示词的设计、营造场景构筑特定事物让孩子学会为希望发生的事情找到途径、隐喻故事,在有趣的过程中找到温柔的爱,而不是冷冰冰的教导教训。 成为他自己,让孩子看见属于他自己的光。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让他对自己的生命有空间能思考,真实接触自己的感情,并拥有选择与控制。爱的联结不断,家的温暖常在。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