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墟心理咨询师

挥霍完的爱我会自己捡起来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8435

首页> 心理咨询师> 风墟心理咨询师

4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模糊暧昧

已采纳

当一个人问出“为什么我要好好活着”的时候,他们想要的其实并不是一个可以支撑他活下去的理由,他们也根本不需要这些所谓的理由。 他们问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在问:“我要怎样才能不痛苦的活着?” 理论上来说,任何一个产生了较为强烈自杀意愿的人,都不是我们这些没有过自杀想法的“正常人”,通过向他们描绘在我们眼中的「美好」,就能够令他们找到活着的理由的。 因为有自杀意愿的人事实上并不能感受那些所谓的「美好」。 更确切的说,我们给那些有自杀意愿的人每一个“要好好活着”的理由,很可能在他们的理解里,只是又一条“世界好无聊,毫无意义”的佐证。 当我们给一个想自杀的人以“你要好好活着”的支持时,多数时候只是在缓解我们这些旁观者和安慰者的焦虑,而非真正的理解了这个人的内心和他的想法。 我们也无法体会,在我们的感受中平淡无奇的每一天的生活,在这些想自杀的人的感受中是何等的煎熬。 在某种程度上,「正常人」们对“必须要好好活着”、“生活中有很多美好事物”的强调,其实是对那些抑郁患者、有自杀想法的攻击。 他们仿佛在对一个盲人说:“这个女孩多美啊!你怎么看不到?” 对一个没有手的人说:“树叶很好看,为什么不去把它摘下来呢?” 而且,当一个人想到要自杀时,有一个理解的角度就是:这个人的自由意志快被现实压抑的要崩溃了,为了保持“自我”的「存在意义」,他需要通过自杀来对抗来自外界的压制。 “不自由,毋宁死!”就是这个涵义。 他问出“为什么我要好好活着”时,其实是有着一种「不屈」。 不是“为什么”我要好好活着,而是“凭什么”我要好好活着? 我可以选择生,也可以选择死,这是我的自由,凭什么你们这些人要对我指指点点,告诉我应该选什么,不该选什么? 你们越是要我选择生,我就越是要强烈的选择死,来证明我对你们的对抗,来证明你们控制不了我的自由!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前面说,告诉想要自杀的人世界很美好是对他们的一种攻击的另一个原因。 “为什么要好好活着”从来都不是问题,因为这本来就不是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像“为什么马桶都是白色的?为什么爱因斯坦的名字叫爱因斯坦?为什么我家猫的颜色是白色的?”一样,它们都不是「问题」。 不是「问题」的意思是说它们一点儿都不重要,我们根本不需要去关心这种无聊的问题,同时也没有必要关心这种问题。 正常人活着而不会想要自杀,从来就不是因为这个世界多么的美好,而是因为我们根本就不会去思考要不要死的问题。 世界上丑恶的地方,丑恶的事情,痛苦的经历多了去了,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在痛苦中挣扎,一辈子郁郁不得志,甚至那些生于战争年代的人他们的一生悲惨的难以想象。 他们很少见识到什么美好,但他们却依旧活着,依然痛苦的活了一辈子,而从来没有想过要主动终结自己的生命。 为什么? 因为活着对他们、对正常人来说,本来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不需要去思考的事情。 「活下去」这种信念,是根植于我们这些“正常人”本能之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不需要刻意,不需要努力,就已经拥有了这种认知:好好活下去。 不需要理由,不用为了追求什么美好,无需有什么意义,Just,活下去。 就像我们的手碰到火会立刻缩回来,这是我们的本能,不需要理由。没有人会问:“所有人都说碰到火要立刻把手缩回来,但为什么?” 如果真的有人问出这个问题的话我们根本不需要给他解释,什么手长时间被火灼烧会让我们手上,什么人体的反应系统之类的,这些解释根本是毫无意义的。 因为会问出这个问题的人,他不具备像我们一样碰到火马上就会缩回手的本能、或是感受到痛觉的本能、或者是他从根本上就已经完全的不在意自己的身体了,我们给这种人的解释要么是他们无法理解的、要么是他们自身早就想到过但无法接受的。 所以我们给那些想要自杀的人说“世界有很多美好,值得你为之活下去”的时候,也和上面的例子一样,是毫无意义的。 如果用一个比较讨巧的说法,就是这些人的“求生本能”已经被摧毁了。 摧毁他们求生本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这些人的思维方式被改变了。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意识”大于一切,以至于可以控制甚至是否定他们的求生本能。 一个想自杀的人从来都不是因为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美好,甚至,也不是因为他们在承受多少痛苦的。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且只在于——他们还没有彻底的对自己的人生放弃希望。 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因为没有彻底的放弃希望,所以才会绝望,才会认为自己无路可走,除了自杀,别无他途。 绝望的本质就是因为希望无法达成而产生才产生的,如果一个人彻底的放弃了希望会怎样? 不会是我们想象的这个人就完蛋了,颓废了,恰恰相反,这个人解放了。 《搏击俱乐部》有一句经典台词:“只有抛弃一切,才能获得自由。”(事实上我非常建议任何有抑郁症或有自杀倾向的人都应该看一看这部电影。) 一无所有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将拥有一切。 你放弃了一切希望,你就获得了彻底的自由。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你已经一无所有了,你已经没有任何可以失去的东西了,那还能有什么好怕的?你可以为所欲为。 所以如果你不幸福,你想自杀,不是因为你太痛苦、太无助、你看不到世间的美好,恰恰相反,是因为你对于「好好活着」这件事有着太强烈的执念,你无法容忍自己“活的不太好”“活的不够好”,所以你只好想去自杀。 很多有自杀念头的人认知中的“活着”,和其他人认知中的“活着”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他们可能迄今为止一直在忽略的一件事情就是:其实我可以只是纯粹的活着,纯粹的存在着。 他们对于“活着”这个概念的认知是非常复杂的,他们所谓的活着有非常多的“潜台词”。 举个例子: 有的自杀者的「活着」的意思是:我要每个月赚两万块,送孩子去上最好的幼儿园,每周见我爸妈一次,每个月最少和老朋友们都联系一次。 在他的认知中这些事情都是“不得不”的:我和家人每个月的各项开支都很大,孩子必须要赢在起跑线上,我不见我爸妈他们会非常伤心,不联系我的朋友的话会显得我很无情。 虽然他极度厌恶自己的工作,他的伴侣也有很强的赚钱能力,他的孩子可以不上那么好的幼儿园,他非常恨自己父母过去对自己的一些伤害,他早就厌倦了那些所谓的“老朋友”。 但是他却丝毫感受不到。 我的意思不是说他感受不到自己的压力,而是他丝毫感受不到「这些压力正是导致他痛苦、想自杀的核心原因」。 他根本无法相信自己可以卸下这些压力:我能怎么办?你叫我卸下压力说的倒轻松,我不工作我们全家人喝西北风吗?我孩子不上好学校以后怎么和别人竞争?我父母那么大年纪了我要气死他们吗?我和那谁谁谁十几年的交情说不联系就不联系了? 所以你看,有自杀倾向的人并不是对生活绝望了,而是强烈的对生活抱有很高的希望和要求。 “他就是死,也不能降低对自己的生活——更确切的说,是对他自己的要求。” 我想如果是没有自杀想法的人看到这里一定会觉得非常的心疼:是什么让那些自杀的人,如此极端、如此激烈的,将「他自己」彻底的忽视了呢? 是什么? 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这个人的自恋在早年成长环境中严重受挫,TA被自己早年的重要客体始终是当做一种「工具」来对待,而非是作为一个「人」来重视。 所以TA也没有把自己当“人”看,TA潜意识里也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工具:“我是满足爸妈要求的工具”,“我是考出一个好成绩的工具”,“我是让别人都看得起我的工具”。 作为“工具”,那么最重要的当然就是这个工具的“作用”。 所以我们现在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前面的例子中,那个自杀者无法卸下自己的压力,因为在他的认知中,他的这些“赚钱、养家、让父母开心、让朋友称赞”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 要让他们不去履行自己的这些“作用”,这在他们的认知中是不可能的。 我们要明白,这不是「牺牲」,不是说这个人为了家人和朋友宁愿去“牺牲”自己,这只是一种来自于这个人早年的「人道毁灭」。 他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死”了,现在在活动着的只是一具为了承担各种压力,为了照顾别人而存在着的行尸走肉。 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了,因为作为人的根基就是“自私”,没有“自私”,就没有个体的存在。 因为自私,所以好好活着,这是本能。不需要理由,也没有为什么。 一个人无私的程度越高,就代表他作为是群体和他人的「工具」的属性越强。这一点我在很多篇文章中反复提及过。 很多人就是在不知不觉间,被他们周遭的人变成了一个去满足和照顾别人需求的工具的。 而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需要为这种奴隶身份而站起来反抗”。 他们骨子里会认为:作为“奴隶”去照顾、在乎、满足别人,就是我活着的意义。 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点在于,要让他们意识到:人可以只是“纯粹”的活着,而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你不需要为了活着而背负那么多东西。 赚不了很多钱,那就少花点;上不了好的学校,那就上差一点的;对父母有恨,那就不听他们的;觉得和朋友交往很累,那就断了关系。 没关系的,你不用背负那么多,你可以不用这么累,你可以的。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为什么你可以不用这么累? 我想任何一个人都知道怎样回答你:你都已经痛苦的想死了,那还有什么值得你顾虑的? 对于那些没有想过自杀的人来说,「活着」只是意味着单纯的存在的,不必有任何的附加项。最极端的说,我成为流浪汉,我一辈子都一个月只赚两千块钱,我去摆地摊等等,其实怎么样都可以活下去。 你的未来并不是只有:要么痛苦的活,要么轻松的死这两个选项。 你不是必须要背负这些,你不是“不得不”这样活着,你有选择,你一直,并且永远有选择。 人们之所以想要自杀,还有一个很重要、但是没怎么被重视过的“心理防御机制”的原因。这个防御机制译作“心力内投”或“反向自身”(turning against the self)。 关于这种防御机制其实很多人都见过或经历过: 一个孩子被另一个比他更强壮的孩子欺负时,这个孩子会非常的愤怒。但是他不敢去攻击比他强壮的孩子,他就会发疯般的拍打、撕咬、或者伤害自己。 这个孩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他的意识中:“我”如果攻击“你”就会受到报复,于是,“我”把「我」想象成「你」,这样“我”在攻击「我」的时候不会受到报复,又在幻想层面攻击了“你”,从而令“我”感到平衡,愤怒得以释放。 很多人如果小时候总是被比他们更强大的对象伤害的话,那么他就很可能在无意识中使用这种防御机制来自我保护。 如果这种防御机制被使用的太多,就可能成为这个人无意识中总会使用的一种手段,然后他的攻击性就极有可能被彻底的“锁死”,就是无论他多愤怒、多激动,他的攻击性都只会指向自身。 我们生活中都有那些典型的“老好人”,他们从不生气,被欺负了也从不还击,脾气很好,我们提什么要求他们都会答应。 做老好人的一个代价可能就是会比较容易得一些“心身疾病”,长期自我攻击、自我防御,这种自我对抗的状态也会令一个人的身体无法得到彻底的放松,而容易得一些骨关节和脏器类的病症。 能量是守恒的,那些看似对欺负自己的人选择了隐忍、对伤害自己的父母选择了去“爱”他们、对苛刻的老板选择听从的人,他们的“恨”和“愤怒”并不会因为他们的压抑而消失,而是始终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通过各种“伤害自己”的方式来释放攻击。 虽然在过程和实际结果上来看,这个人做的是在“伤害自己”的事,但在他的想象层面上,这些针对自己的伤害其实是指向那些欺负了他的人的。 这种“心力内投”的最高形式就是自杀。 他通过“自杀”,来在想象层面上杀死那些欺负他的人,从而最大限度、最畅快的获得一次报复的满足。 在我们谈了这么多之后,如果一直有自杀念头的你问我:“那我究竟要怎样才能好好地活着?不痛苦的活着?” 我的答案很简单,只有四个字: 去 他 妈 的 。 是的,去他妈的。 这就是答案,这就是你对于为什么活着的回答,就是去他妈的。 你可以现在说出来这四个字,就是现在说: 去他妈的。 去他妈的。 去他妈的! 如果你周围没什么人,或者是你在一个很空旷的场所,你可以大声的喊出来: 去他妈的。 去他妈的! 去他妈的!!! 「去他妈的」是治疗自杀的良药,因为这四个字有三层功效: 第一,攻击性的外放。 如果一个有自杀念头的人能够领悟到他的攻击性其实一直是在指向自己的话,几乎在他获得领悟的这一瞬间、他可能立刻就会放弃想要自杀的念头。 语言符号的涵义是固定的,不管一个人是以勇敢的、怯懦的、富有攻击性的、还是带有歉意的说出这四个字,他的攻击性一定是在向外释放。 只要不把矛头指向自己,那就不会令对自己的不满累积到要自杀的程度。 第二,对压力的缓解、或对压力源的放弃。 「去他妈的」所反映出来的潜台词是:老子都他妈连死都不怕了,活着我都随时可以放弃,凭什么我要允许周遭这操蛋的一切如此压迫和伤害我? SO 去他妈的,去他妈的在你和你的压力源之间建立了一道屏障,即使你无法完全放弃那些压力源,你也有这道屏障在这里,可以不让你被它们压的崩溃。 第三,对自己的「解放」。 我在前面提到一些“心身疾病”和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关联,一个人的体态、体质,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定位,思维方式等都和一个人的人格结构有很直接的关系。 一个想自杀的人,他之前的人格结构可能是处于那种“被压弯了腰的”、“瑟缩的”状态,「去他妈的」是对周遭的一切的一种不屑的否定,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这个人的人格“挺直了腰板”,从而获得一定程度的解脱。 So、去他妈的工作,去他妈的上学,去他妈的考试,去他妈的要你买房买车,去他妈的嫌你没别人家的孩子有出息,去他妈的要你做个正常人,去他妈的嫌你胖,去他妈的一切! 「你得先放弃一切,你必须没有恐惧,面对你总有一天会死的事实。只有抛弃一切,才能获得自由。」 当然,如果你读懂了这篇文章前面在说什么,你就能明白「去他妈的」这个“四字神咒”既是玩笑、也确实是“良药”。 因为这四个字的内涵本质上是在试图传递给你一种“正常人”对待生命与死亡的态度:无所屌谓,我不在乎。 (这个“不在乎”并不是说我们真的就完全不在乎,而是说生死的确很重要,但它们根本就不需要我们刻意去在意,因为它们很大程度上并不受我们自己的控制,过度的在意并没有什么意义,不过是在浪费时间 。) “我不需要刻意努力的活着,当然也就不需要刻意努力的想要去死。” 在对生活和死亡秉持着一种更轻松和自在的态度之后你就能够意识到: 这是属于你的生命,这是你自己的人生,这是你将要拥有的一切,你最重要,你的感受最重要,不要说对不起,你不欠任何人的,你不想要的不想做的不开心的,统统——去他妈的。 This is the answer——不需要什么理由的活着。 后记: 我从去年起就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令我的文章,能够最大限度的,帮助到那些有着文章所针对的问题的人群。 所以在这篇文章里,结构和情绪上我都尝试着利用心理治疗起作用的原理做了一些设计。 如果看完这篇文章你感觉对你有所帮助,那说明我的小尝试终于起了一些成效。 但“自杀”这种问题毕竟不是小事,它不是仅靠一篇文章就能够起到多大影响的。最好还是去做心理咨询,有一个长程的咨询师的陪伴,我想不论怎样,最起码都能够令你更轻松一些。 我自己的意识层面并没有过特别强烈的自杀念头,但我一直很强烈的害怕自己“会想要自杀”,这说明我的潜意识里也许有着强烈的自杀冲动,但我从来没有付诸行动过。 我觉得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我的“吝啬”,我总是想:只要活着,不管得到什么那可都是白白的赚到!可要是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我要活下去,不能将他妈白捡的生意让给别人! 所以,也许你也不妨“吝啬”一些。 以上。 作者风墟,心理咨询师

70评论

人毁梦碎

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你自己觉得敏感脆弱的时候,尽量的学会告诫自己,你一定要用微笑去解决问题,你会是坚强的人。

107评论

想大笑最终却只能扯扯嘴

1.我在不久之前,有一段时间非常的敏感和痛苦。我陷在一种巨大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我特别容易被别人的一些言语或行为所刺伤,这令我非常的悲伤和愤怒。我想攻击伤害我的人,我想令他们停止对我的评论和建议,我想抛开一切远离这些令我痛苦的环境,我想朝他们大吼:别对我指手画脚!我他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另一方面,我又清楚,我的这种敏感本身是因为我自己太幼稚,太脆弱,太不成熟了,我认为不应该让别人来照顾我的情绪;而且我如果真的去回击别人的话,就会显得我太玻璃心,太弱了;同时我又担心如果我和这些不经意间伤害了我的人起了冲突的话,我就会失去他们;所以我一边心里很受伤很愤怒,另一边又不敢表达和发泄自己的感受、同时还认为自己的这种情绪本身是“不对的”。那么我要怎样解决这种矛盾呢?其实我“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和很多人一样,就是——「“幻想”别人能够理解到我的情绪和感受,“期待”别人能够允许我受伤和敏感,“幻想”别人能够照顾我的脆弱和痛苦。」没错,解决的方法就是通过「幻想」和「期待」。当然,毫无疑问的是,这种方法不会有任何的卵用,而且只会令我更加的脆弱,更加的受伤。因为根本不可能有人能够满足我的这种幻想,继续抱持这种幻想只会令我不断地受伤而已。2.在今天,我差不多算是完成了一轮新的自我调整。这次调整后的结果是:我的执行力变强了,我更加的自律。更重要的是,我与自己的对抗减少了,而且,我也不再敏感和脆弱,我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个玻璃心了。不想工作了,就让自己休假一两周,不再因未工作而自我谴责,不再为未来而焦虑。我两周没写文,没看书,没接咨询,每天都在看《人民的名义》和《9号秘事》,吃零食,喝酒,“看起来”非常的颓废。但我并没有觉得我的这种颓废有什么不好,相反,我觉得很开心,很自在,因为我清楚自己在进行一次充分的放松。没有人会再在不经意间的言行举止伤害到我,我也不再小心翼翼的去猜度别人的想法和心情,我不再压抑自己的感受,不再害怕和别人起冲突,不会再在和男性长者相处时卑躬屈膝丧失自己的尊严。最为关键的是:我开始「相信自己」了。我允许自己玻璃心,我允许自己就是很敏感,很脆弱,我知道自己并不会一直颓废下去,我相信给自己两周的时间好好放松和休息并不会毁掉我,我愿意接受幼稚的我自己。我明白我的这一生能够过得怎么样本质上只取决于我自己究竟是谁,而不在于我当下这个选择是否积极,我今天能否早起,我这一周有没有自律,我是不是敏感脆弱。也就是说,我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在,并且开始相信那些脚踏实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我能够获得怎样的回报,我能够拥有怎样的生活,只在于我拥有多少的能力,我如何去运用这些能力。所以我不需要为了未来而担忧,也没必要为了迫切的想要得到什么而焦虑,更不需要因为现在的我是敏感脆弱的而羞耻。当我的能力足够时,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是自然而然的事;当我的能力不足时,要么是根本得不到,要么是得到了我也配不上、守不住。你不再有很多无谓的焦虑和担忧,因此,也就心安了下来。我再重复一遍:「我能够获得怎样的回报,我能够拥有怎样的生活,只在于我拥有多少的能力,我如何去运用这些能力。」理解这一点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这一点阐明了「我」与「外界」的联系逻辑。生活不是由一个又一个的不连续的当下组成的,你不是像升级打怪一样完成了这个任务就一切结束翻篇至下一章。最关键的是,你在面对当下这个任务时,你耍了花招,你虚张了声势,你从别处借了力,你抄了捷径,所以你通到了下一关;但是,这个问题不是凭借你自己的「真实」能力解决的,所以实际上,你本身的能力并不足以应付下一关的难题,因此即便你勉强自己到了下一关也会栽跟头;就算是你凭借走捷径、耍花招能够走出很远,但是,这个时候你所取得的成就与回报与你自身的真实能力差距越大,你所面临的风险和要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与此同时,你还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我是个冒牌货”、“我根本就不行”的这种信念和胆怯会始终根植于你的内心之中,“被揭穿”和“失败”的风险始终会带给你焦虑。同时,理解这一点也是将你的关注点转回了自身的「边界」之内。我们可以简单的把「边界」理解为:边界之内是你可控的,边界之外是你不可控。人生的很多焦虑、痛苦、和问题都是来自于——我们试图去控制那些明明不受我们控制的事物。就比如说,我在前面提到的「通过幻想别人能够理解我来解决我的自我矛盾」,这种方法只会令我更痛苦的原因,其本质就在于别人能否理解我这是不受我控制的,当我把决定我自身感受的控制权交给别人时,这毫无疑问是我自己将自己置于了风险之下。所以想清楚这一点之后,你才能放弃掉控制那些你无法控制的事物的幻想,放弃掉这种幻想,你才能沉静下来。当你沉静下来,你才能「真实」的存在着。3.那么我是怎样从敏感脆弱的玻璃心,到拥有今天的这样一颗平静而强大的内心的呢?事实上这经历了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得益于我有一个美丽而强大的老婆,她没有像一般的伴侣那样去迎合我的需求,不断地接纳我和照顾我,因为我的这种渴望被理解被允许的需求是永远不可能真正被满足的;她会始终保持她的平衡,不为我的情绪和感受所动。最关键的是、她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的告诉我:我不会离开你,你可以表达你的情绪和感受,你可以告诉我你的想法,你可以说出你对我的不满,你可以提出你的需求,然后我们讨论,我可能满足你,也可能不同意你,但是你说出来又怎么样呢?现在看来,我无比的佩服她当时对我的这种不偏不倚的回应方式。她对我太纵容,就会令我陷入对她的依赖而无法成长起来;她对我太强硬,就会令我伤心绝望陷入悲伤而无法走出来;当然,无论是她怎样的回应方式,都令当时那个敏感脆弱的我会是无比的受伤,无比的绝望,那种被抛弃、不被重视的感觉我想每一个「玻璃心患者」应该都有过体会。在那段时间里,每一次我被别人伤害都会有一个无比悲伤的念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所渴望的一切,不过是「被允许」。为什么你不能允许我脆弱一些呢?为什么不能允许我这次做不好这件事情呢?为什么你不能允许我没有别人好呢?无时无刻,无处不在,任何的小事,我没有把地拖干净,我选的这间店的菜不好吃,我答应别人的事情做的不够完美,等等等等,任何别人对我的否定,任何别人对我不满的眼神,任何别人对我挑剔的态度,都会令我无比的受伤。我只希望别人能够不要指责我,不要否定我,不要他妈的天天这么多的要求,这么多的这儿不好,那儿不行。我受够了!我不想再小心翼翼的去看别人的脸色,我不要再费心费力尽我所能去做了却只得到别人的不珍惜,我再也不要这么容易就被别人伤害、这么轻易就被别人的态度所影响了!!!我想,以上这些的想法必然是在很多的和曾经的我一样脆弱的人的内心上演过无数次了。但不管你下了多么大的决心,不管你多么的悲伤,你始终还是会不断地脆弱下去,你越是不想敏感,你越是更敏感。这是因为,你始终浮在表面,而没有深入到「敏感」的本质。你看,我始终在渴望「被」允许。但问题是:4.我从来没有「允许」过我自己。我的意思是,我一遍遍的幻想别人能够理解我,我一遍遍的抱怨别人总是否定我,但事实上,我自己就是根深蒂固的认为:我选的菜馆不好就是我的错,我不应该没有把地拖干净,答应别人的事情没有做完美就是我的不对。我在渴望「别人」来允许「我」,但是,「我」却从来没有允许过「我自己」。就像我的老婆,一次又一次的向我强调:我可以向她表达我的任何想法和需求,她可以接受我这么敏感和脆弱,不管我多么的敏感的想法都没有关系,不管我多么脆弱的表现她都会爱我。但事实上呢?不管她向我强调多少次,都没用。就是说,她已经「允许」我了,但我还是会不敢去说出自己想法,不敢接受自己的脆弱,不敢表达自己的委屈。当我们自己都不接受自己的时候,我们所幻想的别人对我们的接受其实只是一种虚幻的安慰。而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所有的玻璃心、所有的敏感,本质上都是来自于你对自己的压抑。「你的心里有委屈,你的心里有不满,但是你却不说,或是你不好意思、羞于启齿、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说。你渴望别人能够理解你,渴望别人能够原谅和接纳你。」但问题是,别人是没有办法理解你的,别人也是不受你控制的。别人可能允许你,也可能不允许你,但每一次别人没有接受你的时候,都会令你产生巨大的痛苦和失落。所以呢?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自己要先接受你自己。5.你自己要先允许你自己,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做不好,允许自己就是这样的脆弱,接受自己就是这样的玻璃心。没错,我在一次次痛苦的挣扎之后终于能够真正的接受了一件事,就是:「我就是一个玻璃心,我会很敏感很脆弱。当你说了令我觉得不舒服的话的时候我会很难过,所以,我希望你能够多照顾我的需求,多关注我的感受。并且,重点就在于这个并且——如果你无法对我多包容一些,那我想我们可能不适合做朋友。我没有办法和攻击性这么强的你相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就是:当我允许自己这么敏感,当我接受自己就是个玻璃心的时候,我恰恰就不再敏感脆弱了。当别人说我没有把地拖干净的时候,我会说那我就拖这样,觉得不干净你来弄;当我很敏感的受伤了的时候,我会很痛快的就允许自己哭,我就是很难过,我就是很受伤,你觉得大男人不能哭,你觉得我太玻璃心了,那我的确就是这么玻璃心,我就是爱哭,看不惯我你就别看嘛;当别人的回应令我觉得受伤的时候,我会很勇敢的提醒他们,你这个态度令我很不爽,你给我好好说话;在我改变的过程中,我的老婆一直在鼓励我去表达自己的需求,不要压抑自己,不要觉得自己是男人不能这么敏感,她甚至要求我去和她对抗,去和她争吵,去和她起冲突。这一切都是为了令我意识到并且相信:我是有资格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的。我完全可以这么敏感和脆弱,我和她起了冲突有了争吵我也不会失去她,相反,起冲突是为了令我们更好的了解彼此,能令我们更坦诚的暴露自己。6.我想看到这里,应该也能够有一部分和以前的我一样脆弱的「玻璃心患者」能够意识到,导致我们总是很敏感和脆弱的原因就是在于: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但是意识到这一点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做到。我在三个月之前就知道这一点了。我有时候甚至会有意识的强迫自己把我的想法和委屈说出来,这也起到了些微的效果,但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一点只是「症状」,在这个症状背后还有两个原因。第一,玻璃心患者总是觉得自己“应该这样”,“不能那样”,给自己设置了很多限制和要求。一个最典型的、通有的想法就是:认为我不应该这么的敏感和脆弱,我这么敏感不好,我这么脆弱不对。但你的敏感是确实存在的,而且你越是不想让自己敏感就越是在否定自己的感受,这样只会令你更加的敏感。因为敏感本身就是由于「人的真实感受被否定或压抑」所导致的。所以你越是急于摆脱敏感、越是想否定自己的脆弱,就只会令自己更加的悲伤。除此之外,这些「自我设限」的想法也往往和社会背景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联。很多自我设限的信念探究到最后你会发现,这肯定和你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绝对化的观念有关系。比如我不能够接受自己的脆弱是因为,我认为脆弱会令我显得娘炮。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娘炮的男生都是被大家嘲讽、调侃、和看不起的。我就是在那时形成了一个「我一定不能显得很娘炮」的这种绝对化的信念。其实很多绝对化的信念都是对我们自身的限制和阻碍,「我一定不能让父母伤心」,「我绝对不可以自慰」,「我绝对不能成为一个很懒的人」等等。这些信念探究到最后你会发现,必然是在你的成长过程中通过你的亲身经历,你对别人的观察,你所幻想的别人看你的目光,你所恐惧的被孤立、被遗弃的痛苦所引起了。你是为了避免被同学孤立才不敢接受自己的脆弱,因为这显得娘炮;你是为了避免被父母责骂和抛弃才不敢选择你想从事的工作,因为这会令他们伤心;你是因为看到美丽的同事说起男生自慰行为时恶心的表情而产生了自卑,所以才在自慰时总是充满了负罪感;所以,「玻璃心」,这其实只是很多你的自我局限、自我否定的信念的一个表现而已,在很多时候你之所以脆弱敏感,也许只是因为别人的某些言语和行为刺伤你内心中最不愿意承认和接受自己的那一部分。我怎么可以自慰呢?这太猥琐了!我怎么能和爸妈顶嘴呢?这太不孝了!我不能把事情搞砸,这会令我像一个蠢货!问题是,为什么你不可以猥琐,为什么你不可以不孝,为什么你不可以是个蠢货呢?是的,是的,我非常清楚,现在的你一定会有些吃惊。“什么?我竟然可以是猥琐的?我可以不孝?我可以是个蠢货?那……”我非常理解你的这种感受和心情,就像我在此之前始终不敢相信我可以有一些娘炮的地方一样,接受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但重点就在于一个“那……”。你不能够接受自己的是猥琐的,是不孝的,其原因就是在于你将这个后果想象的十分的严重。但问题是,这个后果真的是像你自己所想像的那么严重吗?事实上你其实并没有真正想过如果你是猥琐的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你只是有一种一旦这样做后果就会「糟糕至极」的感觉而已,实际上的结果其实根本没有你所想象的那么严重,甚至是什么负面后果都不会有的。破解这种对于严重后果的担忧的方法,就是将你的担忧「具体化」。举个例子,我担心我的一些举止会显得有些娘炮。娘炮的话,会怎么样?——我娘炮,所以会让别人看不起我谁会看不起我?——我的一些朋友,和一些在大街上遇到的人我的哪些朋友会看不起我?在大街上遇到的人看到你娘炮又会怎么样呢?问到这里我会发现我卡住了。因为其实并没有我的哪位朋友会因为我有些娘炮而看不起我,并且,大街上的人看到我娘炮也根本就无所屌谓啊!而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更进一步的问问自己:我究竟在害怕的是什么,我真的不可以这样做吗?7.第二,玻璃心患者对于人际关系有着「饥不择食」的渴求,和对人际关系破裂的过度恐慌。玻璃心患者害怕失去任何人,他似乎可以和任何人做朋友,他不会对朋友有什么要求,他不会对朋友有什么不满,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平易近人,而只是因为他们太「饥渴」了、和「认为自己没有挑选朋友的资格」而已。他们把自己定位为是一个可怜的“人际乞丐”,地位很低,没有资格挑挑拣拣,能够有人愿意和自己做朋友就已经很谢天谢地了,而且只有自己被别人抛弃的份儿。因此所有的玻璃心患者都需要意识到的一点就是:你并不是需要所有人都成为你的朋友,你也没有必要把自己的姿态放的那么的低,朋友关系也是可以主动选择终结的。对于那些和你不合适的朋友,其实尽早分开才是最好的选择。你不需要讨好一个总是剥削你的人,你没必要苦追着一个已经不爱你的人不放,你更没有义务去维持你和某人关系的平和。同时我想所有的玻璃心患者要么是早年没有获得充足的安全感,要么是在成长过程中有过深受伤害的被抛弃的经历,所以令他们特别害怕人际关系破裂,害怕被别人抛弃。而很多玻璃心患者的想法往往是:如果他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了他的敏感和委屈。就会被别人看不起,如果他向亲密的人提要求就会被他们厌倦,或者他认为自己根本就没有资格向别人提要求,如果他和亲密的人起了冲突就会被对方抛弃。但你需要意识到的是:对于非玻璃心的人而言,吵架,起冲突,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关系中的一部分。吵架不意味着你和这个人的关系要终结了。而只是你们之间出现了一个矛盾的地方,吵架,起冲突,这些本身就是去磨合你们两个人矛盾的地方、令你们变的更和谐的一种方法。而且在人际关系中,很多时候,勉强维持一种表面上的平和,营造一种看起来很好的氛围,通过逃避问题的方式来假装一切很好,通过委屈齐全和一味迎合来维持关系的持续,这些,都是再愚蠢不过的做法了。只有直接的正面交流才能够令问题得到解决,虽然这个过程会有痛苦,有冲突,也有失去,但只有这样的人际关系,才是真实的,才是平等的。而且你必须意识到,「如果真的不合适,只有终结和舍弃这段关系才是对两方都好的做法。太用力的勉强维持,只是在误人伤己。」我必须再啰嗦的强调一遍:你不是每段关系都要维持下去的,你必须意识到有些人的确就是你无法得到的,你必须清楚有些人的确就是无论你做得再好都不会多看你一眼。你其实还有着很多的选择。很多时候,我们执着于某个人,某段关系,其实说白了,无非就是那种“失去了这个人之后就再也不可能有人爱我”“只有这个人最适合我”“我不可能找到更好的人了”的这种恐慌在围绕着我们。这种恐慌所带来的的焦虑局限了我们的目光,令我们只能看到眼前的这一个人,令我们只执着于当下的这一段关系。但事实上,对于任何玻璃心患者而言,永远都要记着:你其实还有着很多的选择。8.归根结底,本文通篇所在论述的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你要允许你自己。你可以允许自己脆弱一些,你可以允许自己犯一些错误,你可以允许自己不是那么的完美,你可以允许自己多花一些时间去成长,你可以允许自己不用成为多么伟大的、多么好的人。几乎所有人的成长环境都是在教我们向善,这固然是基于社会更好发展的考虑,但问题是,我们从小只被教育怎样变好,却从来没有任何人教过我们,怎样和我们身上那些不好的地方相处。每个人身上毫无疑问,必然会存在一些好的部分,也必然存在一些不好的部分。这一点本质上是永远不可能改变的——即我们不可能做到完美,我们永远会有丑陋的、不好的部分。丑陋和缺点本身就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但我们一直以来却都是在鄙弃丑陋,强烈的想要远离和逃避丑陋,拼命地想要摆脱和掩盖自己的缺点。但是,当我们鄙弃丑陋的时候,也是在鄙弃我们自己,当我们逃避缺点的时候,也是在远离自己的真实。我并不是在说,允许自己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无限制的纵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了,而是在强调,我们在对待自身的那些不好的地方时,其实可以不用那样的决绝、那样的对自己强烈的厌恶,那样激烈的否定自己。而是可以以一个更轻松,更坦然,更宽容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当你强烈的鄙弃自己的丑陋的时候,你是不可能摆脱丑陋的;当你拼了命的努力想摆脱自己的自卑时,你也是永远不可能摆脱自卑的;你硬要改掉自己的玻璃心,也是不可能改掉的; 当你不再试图逃避自己的自卑时,你才能够自信。当你接受自己的敏感和脆弱时,你才能够强大。理解这一点很难,非常难。因为我们已经被那么多的陈规,常识,社会规则等塞满了头脑,我们习惯了通过鄙夷和逃避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们从没被教育和允许过接受自己,那么我们又怎么才能够明白,只有接受自己的敏感时,我们才能够强大起来呢?当我们将自身的这些敏感、自卑等视为一种问题要去“解决”或者“修正”时,实际上,我们是在真实的自己之外。所以,当你想要“解决”自己的敏感时,实际上,你只是在对着一个你幻想出来的“你”做工作,你认为如果剔除掉敏感这个特质就好了,如果你没有敏感这种“性格”或者“习惯”就可以了。但实际上,敏感不是你的一项特质,他不是你的一个缺点,而是:敏感就是你自己。你根本不需要去“解决”,你根本不用怎样“成长”。敏感只不过是你对一些情况的应对方式和认识方式所带给你的一种反馈感受而已,这不意味着你就是个敏感的人,不意味着你就是“脆弱”的。而只是在那样一种情况下,“你感觉受伤了”而已。我知道在最后这部分的阐述会比较难以理解,但我们也不用着急,「允许自己」,也包括给自己一些时间,让自己去走一些必经的路在得到结果。比如说,我现在非常清楚自己因为有了一些关注者和一些读者对我的好评而有些自我膨胀,和对自己有着不切实际的过高认知。我应该低调一些。但问题是,现在我的这种膨胀它不是凭借我的主观意志就能一下自己调整的,我需要时间,也需要碰一些壁之后,才能真正的理解“我对自己有着过高的评估”,我才能真正低调下来。所以,在这个时候我强迫自己低调,非要说服自己不要膨胀,这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这个时候,我根本没有必要因为我的自我膨胀而烦恼。你总要经历一个时间,你总要经历一个过程,一个真实的改变过程,而不是仅存于你的头脑和认知中的“改变”。而令这个真实的改变能够发生的关键,在于你先要接受真实的你自己。以上。作者风墟,心理咨询师

115评论

终挚爱

1.强化自己。很多人以别人的评价为转移,以别人的好恶为是非的人。这种人长期跟着别人转,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过分敏感的性格。如果别人以异样的眼光盯着你时,你不必局促不安,也不必神情窘迫,唯一的办法是用你的眼波接住对方的眼波,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自己就是自己,可以自如地活在千万双眼睛织成的人生网格里。2.不计较小事。如果一个人被生活中的繁琐小事牵着鼻子走,人也会变得琐碎。不仅不讨人喜欢,自己也会自寻烦恼。3.认识自己、善待自己。要认识到别人不能代替自己,别人不会事事赛过自己,自己也不能事事出人头地。要有大处着想的胸怀,敢于公开自己的优缺点,而不去掩遮一切。要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勇气。4.充实业余时间。参加集体娱乐或读点你自己感兴趣并有益的书籍。当有“敏感”干扰时用松弛身心来对付。可进行自我暗示,转移注意力,如转移话题,有意避开现场等。另外,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也有助于防止“心理过敏”的现象发生。5.维护自尊时,脸皮不妨厚一点,这并不是不要尊严,而是要把握适当的度,保持最佳弹性空间。

169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