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飞心理咨询师

柠夏锦年旧梦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6643

首页> 心理咨询师> 马飞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深蓝走失

已采纳

【1】 周六下午,我带着10岁的儿子,一起去影院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原本我只是陪看而已,却没有想到被影片中的李靖夫妻对哪吒的爱所感动。 哪吒本应该是灵珠转世,却被师叔申公豹使坏,变成魔丸投胎,一出场的样子就特别“丑”,齐刘海,黑眼圈,宽牙缝,笑起来更是邪魅十足。 在面对陈塘关百姓“哪吒是妖怪”的质疑时,父亲李靖抱拳恳请大家给哪吒一次机会,保证会把哪吒教育好,甚至哪吒他是灵珠降世。 得知哪吒三年后将要遭遇天劫后,李靖请来换命符,哪怕哪吒的顽劣气得他七窍生烟,他还是想要用自己的命换哪吒一命。 而母亲殷夫人则一面努力为百姓斩妖除魔,一面努力陪伴哪吒,即使被哪吒的神力多次打趴,还是咬着牙陪哪吒踢毽子,只想看到哪吒开心地笑。 无论哪吒犯了多大的错,他们都愿意给他机会改正,更无条件地支持哪吒,这一版电影剧本核心理念的诞生,跟导演杨宇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 杨宇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医生家庭,学习成绩一直不错,虽然他很喜欢画画,但是高考还是报考了医科大学,因为他想有一个稳定的工作。 但是大三那年,一直埋藏在他心底的漫画梦想冒了出来,他想要转行,唯一支持他的只有父母,还给他买了一台电脑,让他先学着试试。 大学毕业后,杨宇只在一家小广告公司干了一年,就辞职在家做《打,打个大西瓜》的动画短片,即使所有人都反对,父母还一如既往地支持他。 杨宇在采访中说:“那段时间,我和母亲住在一起,主要靠母亲每个月2000左右的退休工资生活,她相信我在这一行能做出成就。” 正是因为父母无条件的支持,才有了杨宇改编旧版哪吒故事的灵感,就如影片中始终站在哪吒身边的李靖夫妇一样,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坚实的支持者。 心理学作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说, 理想父母都有一个特点:能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理应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为孩子托底,支持孩子的梦想和追求,让孩子心无旁骛地展翅高飞。 【2】无论孩子什么样,父母永远爱你。正在上映的电影《银河补习班》中,因为父亲马皓文被冤枉入狱,儿子马飞被同学欺负,被老师排挤,成绩一塌糊涂面临被退学的处境。 马飞不愿意学习,马皓文就学给他看,触动马飞拿起课本;马飞想去看航展,马皓文就带着他逃学去看,让马飞树立了当航天员的梦想。 正是因为父亲始终支持马飞,相信马飞是最聪明的孩子,才有了马飞梦想实现的那一天,这部电影看哭了我的舅家表妹。 表妹当年高考的时候,一心想要考设计专业,但是备考的培训费用很贵,她知道父母只是做小生意的,供她读书已经很艰难了。 就在表妹纠结是否要放弃的时候,舅舅舅妈认真地跟表妹谈了一次话,舅舅拍着胸脯说:“你认真学,爸爸妈妈认真挣钱,我们一起努力!” 表妹当场就感动哭了,表态说一定会考上的,舅妈连忙摆手说:“你不要有压力,哪怕考不上,我们还可以考普通大学的。” 那两年的日子很苦,表妹起早贪黑地学习,舅舅舅妈更是日夜忙碌着挣钱,一家人的心拧成一股绳,最终表妹考上了心仪大学的平面设计系。 武志红说, 真爱是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求,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很多父母都标榜自己爱孩子,但是看到孩子调皮捣蛋就训斥,或者成绩不好就打骂,甚至只想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根本看不到孩子的需求。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引导,更需要父母的全力支持,就是无论孩子什么样,父母都要坚定地相信孩子能做到。 【3】得不到父母支持的孩子有多可怜?知乎上有人提问,有一个你做什么都不支持你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体验?很多网友说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读起来特别令人心酸。 有个匿名网友说,从小到大做什么都是被否定的,无论是我小时候说以后的梦想,还是说要学画画,还是说学车,或者说要出国旅游。 父母给我说的全是这些事情的弊端,并且不建议我这么做。现在的我,变成了一个很自卑没自信的人。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支持或者反对非常重要,一次两次的反对或许没什么,但是什么事都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孩子的人生必定灰暗无比。 隔壁邻居家二十多岁还天天窝在家里打游戏的小林,小时候特别喜欢玩车模,一辆新车模到他手里,很快就被大卸八块。 小林父母非常生气,警告他不准拆车模,再拆就不给他玩了,但是架不住小林真的喜欢研究车模,他就偷偷地拆了装,装了拆。 然而小林还是没有瞒过父母,等父母发现小林把所有车模组装成“四不像”的时候,气得狠狠地揍了他一顿,并且把所有的车模都扔了垃圾桶。 从那以后小林就一蹶不振了,原本不错的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最后大学没考上,就迷恋上玩游戏,孤僻得跟谁都不说话。 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说, 好的父母是天赐的运气,可以让我们有一个好的心理基础。很多父母总喜欢从成人的角度来衡量孩子的行为,一旦孩子没有循规蹈矩,就要想尽办法打压,甚至简单粗暴地制止孩子的行为。 殊不知,父母的行径可能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对人生和未来的期待,等到孩子丧失了努力的动力后,连后悔都来不及。 【4】 孙瑞雪在《爱与自由》中说, 爱是儿童成长的最好食粮,有爱的能力是最美好的品质,爱是提升生命最关键的契机。这份爱从哪里来?就是需要父母的给予,只有父母给予孩子充足的爱与支持,才会让孩子的生命力足够旺盛。 就像哪吒在知道父亲要跟他换命的时候,他才幡然悔悟,喊出“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的逆天誓言。 正是因为感受到父母的爱,哪吒心中的正义被唤醒,倾尽全力推翻了倾轧在陈塘关上空的冰层,解救了一方百姓的安危。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就是来自父母的支持,支持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支持孩子做自己,是父母给孩子最大的爱,从来都是如此。

169评论

一如旧时光

期末考试结束后,童鞋们的考试成绩很快就要出来了。分数、排名又要牵动家长的神经了~~对于考试成绩,家长应该怎样处理才能给孩子传递积极的信息,帮助他在以后的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呢?成绩最重要?一些家长一味看重、追求好成绩,认为只有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然而,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是存在一些差异的!有的孩子擅长逻辑思维,有的孩子擅长形象思维,有的孩子对电子产品感兴趣,有的孩子对花花草草感兴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也不可避免有自己的短板。如果孩子确实尽力了,在自己年龄段里应该知晓的知识也都具备了,家长再过分苛求孩子的分数,就不可避免会对孩子造成过剩的压力。在身体健康、心理阳光的前提下家长再帮助和引导孩子争取更优秀的成绩,这才是对待分数的合理态度。什么时候,我们的家长才能意识到:成绩与成长相比,成长永远是第一位的。究竟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呢?观点1. 不关注结果,只欣赏过程有网友说:对于孩子的考试成绩,我历来是不关注的。我很佩服儿子,他是一个出色的孩子,我看他写的作业,考的试卷都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他写的数学卷子特别干净、整洁,我经常把这样的试卷当作书签。儿子喜欢阅读,写的文章既生动有趣,又充满了真情。所以,我不关注结果,只欣赏过程。我感受着儿子的成长给我带来的无限快乐。在谈到该如何面对期中成绩时,儿子说:“几乎每个学生在考砸了以后都会很伤心,可是老师还要批评,有些家长回家再骂一顿,那就太倒霉了。”是啊,当孩子真的没有考好而受到老师的奚落、受到同学的嘲笑时,我们作为家长千万不要落井下石,而应该敞开宽广的怀抱,给孩子一些安慰。观点2. 儿子在妈妈眼里总是最优秀的还有网友说:我的儿子成绩一直在中游徘徊,特别是儿子的数学成绩更是让我不敢恭维。说出来惭愧,在儿子班里那个经常被数学老师请家长的人肯定是我的儿子,而那个被请的家长肯定是我。曾经有一位知名的心理咨询师问我,你给儿子的将来定的目标是什么?我回答说,只要他能够养活自己就足矣。出乎意外地是得到了她的称赞,说我是众多家长中唯一一个回答得让她感觉到正确的答案。但是我在专家眼里的“正确”确让很多人看上去很不理解。儿子喜欢看书,我就不顾别人说儿子会“不务正业”之嫌,给他买了大量的课外书阅读;儿子对数学不是很感兴趣,于是,我有时也会底气不足地对儿子说,其实妈妈小的时候数学也不是太好……也许就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儿子自己也好像对成绩好坏不是太重视吧。我认为成绩只能衡量孩子水平的一方面,而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还有很多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需要他去学习。关于成绩,我一直告诉儿子:只要你努力了,不管成绩怎样,你在妈妈眼里都是最优秀的。观点3. 考试分数是孩子的隐私我女儿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一直觉得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的考试分数也是她隐私的一部分。所以,在她的学习上,我除了告诉孩子“如果你需要妈妈的帮助,可以随时提出来,妈妈会很高兴帮你”以外,我并不多过问,包括从来不问孩子作业做完了没有,考试考得怎么样等等。遇上孩子的试卷需要家长签意见,我总是问女儿:“你对自己的成绩满意还是不满意?”在得到女儿确切的回答后,我便完全按照孩子的意见签下“满意”或“不满意”,所谓的家长意见其实就是孩子自己的意见。正因为一开始就给孩子树立了“学习是自己的事”的思想,女儿在学习上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当然,孩子自己是很在意分数的,每次考试成绩发下来后,她总是一进门就告诉我,她班里最高分是多少,她考了多少分,排第几名,哪个地方减分了,减分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别去在意孩子的考试分数,孩子应该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上面三位家长的做法,也许就是最棒的榜样!家庭应成为孩子幸福安宁的港湾,而不是一个惩罚站。特别是孩子考砸了的时候,懊悔悲伤之情流转心中,是最最需要家长抚慰的时候。但最亲的父母却失去了那份父母应有的慈爱,大发雷霆者、谩骂打人……无疑再一次加重了孩子的悲伤……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需做到这些!一、高分不“捧”,总结经验如果孩子考了高分,我们诚然喜上眉梢,但不应该作重奖等过分的表示,将孩子“捧”得高高在上,因为这样做,无形中会滋养孩子骄傲的情绪。其实,我们可以带孩子到书店去买几本书、满足孩子一次合理的请求,甚至给几个吻,就可以当作奖励了。我们更应该帮助孩子分析卷面的得失情况,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乘胜前进,为下一次的考试“更上一层楼”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孩子班内竞争气氛很浓,我们应教育孩子以平常心待之,每次考试应挑战自己,超越自我,永不放弃,考出最佳水平就可以了;或告诉孩子“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以激发孩子的斗志。二、低分不“棒”,找出差距这里的“棒”,就是训斥、挖苦甚至责骂。孩子考了高分我们不“捧”,如果发挥不佳,考了低分,我们应不“棒”。实践证明,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孩子考试成绩不佳时更需要家长和风细雨般的安慰与鼓励!要看到孩子的进步,成绩固然重要,但孩子的进步更不同忽视。如:这次考试成绩虽然不理想,但之前一直没有掌握的知识或是一直做错的题目这次竟然做的很完美。那家长就应该狠狠的表扬,这是给孩子自信最好的方式,也是激发他努力向上的有效途径。正所谓“胜败乃是兵家常事”,在学习上更是如此。如果孩子考了低分,我们要先在语言上给予安慰与鼓励,教育孩子只要尽力发挥了,就应“胜固言喜败亦欣”。然后,应摸清情况,找到分数低的原因,是基础掌握不牢、还是方法不对、就是卷面不工整、还是时间未能合理分配等等。同时,针对考卷情况,整理错题本,分析考试成败的原因,总结每一道题的得失。探查原因的过程中,一方面,家长要坚持深入地分析,要态度和蔼,谨记不要发怒,不要责备孩子,使孩子能说出真正的原因,不作搪塞性回答。另一方面,家长要引导孩子自己找到改进的方法和今后应该采取的措施。三、理智评价,引导帮助我们每天都在面对自己的孩子,由于一种定势或是习惯,我们会觉得孩子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赞成用赏识的目光来看待孩子。但是,切记“赏识”并非“袒护”,我们应学会理智的评价自己的孩子。现在的孩子一切都走得过于顺利,所以适宜的让他们经受一些挫折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四、定下目标,鼓励为主每次考试后,家长应与孩子一起,通过分析试卷,结合孩子当前的学习状态,共同分析孩子的实际能力,从而定下一个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在心理学上,有个词语叫“最近发展区”,就是说我们在帮孩子制定下一步的目标时,可以定得比孩子的实际能力高出一点,引导孩子“跳一跳,摘果子”。但我们应该明白这个目标不是“军令状”,不是死命令,平时应多在精神上鼓励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上多关心、过问孩子的情况,让孩子学得愉快、考得轻松。反之,若不问青红皂白就来一顿“棍棒交加”,只能打掉孩子的上进心、积极性。望子(女)成龙(凤)是每一个家长的最大心愿,但应针对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以良好、务实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每次考试分数,让孩子在和风细雨中茁壮成长!来源:烟台家长帮尊重原创,感谢原创,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随时联系做删除处理。

71评论

红了眼的故事

电影《银河补习班》中,邓超饰演的马皓文问儿子马飞:“你有没有想过,长大后干什么?” 马飞回答说:“清华北大呀,妈妈说的。” 而马皓文的回答是“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还有什么意义?” 马皓文意在引导儿子找到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让马飞真正爱上学习。 其实,这个道理,也适合教育孩子读书,如果孩子连内心的读书目的都找不到的话,漫无目的地阅读有什么意义呢? 《我用阅读教育孩子》主要解决《金字塔原理》中怎么做的问题,读书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如何教会孩子读书? 作者周璐,是青少年阅读教育专家、有书少年的总编辑,曾任中信书院副总,北大《后E视野》主编。 她分享优秀女儿的读书写作经验,以及采访十几个优秀青少年,总结出非常实用的读书方法和工具,并推荐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单。 我们不仅需要教育孩子读书的方法,更需要帮助孩子发掘内在驱动力,让孩子真正爱上读书,这将是孩子受益终身的一件事。我们读书的目的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将来长大后谋一个好的生计,平平安安地过好一生。 这是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渴望。但现实的生活往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的学习成绩成为全家的奋斗目标。 殊不知,读书的结果变得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读书的过程。 《银河补习班》中还有一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 高考取得好成绩的同学,将教科书撕碎并从高高的教学楼上撒下,书籍像雪花片一样漫天飞舞。 马皓文对校长及众人说,高考不是人生的全部,只是过程中的一部分。 读书何尝不是?读书是伴随孩子一生的养料、习惯,以及成长。 我们如何让孩子理解读书只是一个人生的过程?我们应该教会孩子两个道理:一是,读书是一辈子要做的,而不是一时的事情。大学毕业后,你有多久没有读过一本书了?这是许多家长的实际情况。 同样,现今的大学生也是同样,大学毕业即意味着“失业”? 我想,这是把读书当成了一时的,一个阶段的事情,而不是当成一辈子的事情。 正如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关于读书所讲到的观点: “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当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如果把读书当作一辈子的习惯,那么最起码你在遇到苦难,或者人生烦闷之时,在书中找寻答案。 在你可能即将误入歧途时,阅读能够帮你找回自我。甚至找到关于生活,关于生命的意义。 不如,把阅读当作良师益友,终生相伴。二是,成长是一辈子要做的,而不是只属于青少年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讲的即是读书带给我们的成长。 《我用阅读教育孩子》的作者周璐的女儿云舟,在周璐的培养下,小学五年级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 并且她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在初中繁忙的学业中,仍然坚持读课外书,坚持自己的写作。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读书不仅告诉孩子一些问题的答案,还能帮助孩子成长。使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找到人生的目的。 成长不是止步于青少年,更是一辈子的事情。 作家阿瑟.克拉克的墓志铭写道:“我永远都没有长大,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 青少年长大后要步入社会,要成就事业,要为人父母,要教育子女,就要不断的读书,不断地突破自我,才能获得终生成长。 著名社会学理论家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榜样人物的行为,相应地会去模仿他们而习得一些社会行为。” 孩子的模仿能力强,要让孩子爱上阅读,最为关键的方法,即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电影《银河补习班》中有一个情节说得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重要。 深夜爸爸马皓文在伏案工作,马飞看到后,对爸爸说“那我也可以不睡觉吗?” 爸爸说“你自己的事情,永远不用问我”。 于是,马飞也学着爸爸的样子,读起书来。 如果是现实中的家长,会教育孩子“快睡觉,别耽误明天上学”。在大多数父母心里,保证睡眠重要,不要耽误学业也同样重要。 《我用阅读教育孩子》作者周璐,陪孩子一起读书的方法,就是言传身教的榜样例子。 首先,周璐自己就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并且坚信读书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其次,周璐亲自为女儿选书,自己亲自读一遍,女儿读完后,母女俩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思考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然后,从始至终的言传身教,在教育好女儿的基础之上,自己也成为了青少年阅读教育专家。 所以说,要想让孩子爱上阅读。首先父母需要正确的示范和引导。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 父母除了以身作则,亲身示范之外,还需唤醒、激励和鼓舞孩子的潜在才能,发挥他们的优势,使之尺有所长。 这在父母为孩子选好书上体现地尤为明显。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父母为孩子选适合他们阅读的书,更有利于激励孩子。 比如,作者周璐给孩子选择读《德兰修女传》,就意在通过人物传记来激发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印度修女德兰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 在获奖仪式上,德兰说:“我以穷人的名义接受这笔奖金。因为我相信:你们是愿意借着颁奖给我,而承认穷人也有尊严,也有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权力”。 获奖后,德兰卖掉了奖章,将19万美元的奖金全部捐赠给贫民和麻风病患者。 当她去世时,她的全部个人财产,只有一张耶稣受难像、三件旧衣服和一双凉鞋。用阅读激发孩子心中的爱。给孩子选一些这样的书,激发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殊途同归,父母可以通过为孩子选择不同类的书籍,也能起到一样的教育效果。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令家长头疼的问题。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不愿意跟父母说出他们的心里话,才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 父母要想和孩子搞好亲子关系,第一要做的就是建立信任关系。 “你是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银河补习班》中的马飞被校长定义为“缺根筋”,不仅学习上落后,还不遵守纪律。 但爸爸马皓文相信马飞,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是像校长认为的那样是个蠢孩子。别人能做到的事情,他相信马飞一样也能做到,而且会做得超乎预期。 于是,马皓文在校长面前立下誓言,马飞要考进全年级全十名的成绩,在这校长眼中,简直是异想天开。 但是,最终信任的力量发生了作用,马飞不可思议地实现了目标。 马皓文与儿子马飞之间的信任关系,让孩子有了同伴。马飞更愿意为了和爸爸的共同目标而努力,而进取。 就像《我用阅读教育孩子》作者周璐所提倡的:父母要做孩子的成长合伙人,而不是监工。 尤其在读书这件事上更是。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景象是,家长为了让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对孩子说“不写完作业,不准吃饭”。 电视剧《小欢喜》中,乔英子的妈妈就是一位“监工”家长,凡事孩子都需要按照妈妈的“旨意”完成。长此以往,结果造成乔英子失眠,精神状态不佳。 后来,父母的适当改变教育方式,才缓和了母女之间的矛盾。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发现,高中生宁可跟网友说心里话,也不爱跟父母说,愿意跟父母说心里话的高中生仅有三成。 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要做孩子的合伙人更为合适。以朋友关系相处,以合伙人关系共事,让彼此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所谓成长合伙人,即家长和孩子共同商议和制定学业目标,然后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家长提供各类支持,包括资源、时间和技术支持。这种新型的亲子关系,使得父母和孩子组成一个团队,为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努力。 周璐与女儿云舟之间就是这样融洽的成长合伙人关系。云舟的同学很羡慕云舟和妈妈之间这样的合伙人关系。 她身边的同学更希望父母不要把自己看成小宝宝,凡事都替自己代办,更愿意父母跟自己,平等独立,一起奋斗。 马皓文与马飞的父子关系,也是这样的合伙人关系,他们为了考进年级前十的这一共同目标而一起努力。 马皓文用他的教育方式帮助马飞怎么取得好成绩,马飞也是更努力地读书。虽然马飞不确定是否能实现目标,但爸爸一直在鼓励他,最终他们达成心愿。总结: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让孩子真正爱上读书?我们从三点出发: 一是读书是过程,而不是人生一个阶段的结束,就像中考和高考不是读书的结束; 二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更能激发孩子爱上读书,孩子往往是看到父母做什么,他们便模仿,就像爱说话的妈妈,孩子更爱表达一样; 三是亲子之间相互建立信任是沟通交流的前提,父母更应该做帮助孩子成长的人。 在这个越来越重视孩子阅读的时代,能够激发孩子内在读书的动力,让孩子终身爱上阅读,是最好的用阅读教育孩子的方式。

16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