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盲女

与时光为敌与世界背离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235

首页>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盲女

6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不需要男人的女人才是王道

已采纳

后来已经受到了法律惩罚,我认为她这样做非常的不合理,如果遇到家暴情况的话,应该及时报警。

14评论

朱丽叶的秋天

这系列只有三部 见鬼1 见鬼2 和 见鬼10第三部之所以要叫10 是指的说了见鬼的10种方法 这10种方法里就包括了1和2所以这部电影详细说了另外8种(出自泰国的一本书)

58评论

我伤心败你所赐

MS```是叫<<见鬼10>>哦```讲的是见鬼的10种方法....不过那两个人最后都没回来```走错地方了```

13评论

我的微笑比不上她的呻吟

杨希当年因为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2014年底减刑释放,她出狱后在一家盲人按摩机构工作,后来也结了婚,如今生活终于安定了。

151评论

呗伱踩碎爱

古代女性婚后“以夫为纲”,在家庭中没有一席之地。现代女性早就解放了,男女平等观念冷门。然而,在一些中央或个别家庭中,仍然存在歧视妇女和对妇女的家庭暴力现象。

2006年农历八月,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一个小山村,一个妻子杀死了丈夫,与家庭暴力有因果关系。2006年农历八月的一天,陕西省西乡县警方接到一起杀人案。报案人也是凶手,一个叫杨(化名)的女人,报案说她用斧头砍死了自己的丈夫赵子强(化名)。警察检查现场,发现赵子强在家中被人用十六把斧头砍死;经过进一步调查检查,对杨采取了强制措施。

杨,女,26岁,来自西乡县高川镇的一个村子,没有上过学,家里很穷。19岁时,她的眼睛被挖了,她嫁给了赵子强,生了两个儿子。杨出生在西乡县高川镇的一个小山村。她最年轻,也最聪明。杨很漂亮。17岁时去广州工作一年;家人找到婆家后,她回到了老家。

1999年4月19日,杨和未婚夫曹红萍在茶园里因小打小闹。曹洪平把她撞倒,残忍地徒手挖出她的眼睛。后来曹洪平被法院判处死刑。杨的眼睛被挖了出来,绝望了片刻。这时,一个叫郑钧(化名)的人过来向他求婚。杨不假思索就和结婚了,不久就生了一个女儿。郑钧是个不干活的闲人。后来,杨一家受不了了,就离婚了,把女儿留给了杨。

杨的家境相当贫困,杨的不好意思是拖累了她的家庭。2001年11月,她和女儿赵子强结婚,赵子强的家在一个越来越穷的山村。赵子强是个相当粗鲁的人,对杨没有感情。和赵子强结婚五年多的杨看不见他,却还在干农活和家务,不仅得不到赵子强的关心,还经常被他打骂。

杨生下两个儿子后,赵子强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他不仅动手打杨,还动手打杨的女儿。杨的母亲来看望她的孙子,他甚至打了她的婆婆。杨明白,赵子强娶了自己,只是为了给他做主。杨不得不把女儿从母亲身边带走,她留下来接受了这一切。后来,赵子强不止一次威胁杨,不让杨告诉任何人他打了她,否则他就杀了杨的家人;那杨细锁出门时就在屋里,乔装入狱。

2006年农历八月初八的晚上,赵子强出去打牌,回到家。当杨发现的厨艺不好时,她扇了她几巴掌。他告诉杨,他不能向别人要任何东西。原因是杨向邻居要了些烟叶来治脚气。在杨度假的时候,他强迫杨喝凉水。晚上睡觉前,赵子强削尖了一把斧头,递给杨,逼杨自杀。然后他就睡了。

赵子强万万没有想到,一向逆来顺受的杨,已经到了推波助澜的边缘;第二天一早,杨用瞎子敏锐的听觉准确地找到了赵子强的头和脸,举起斧头砍死了赵子强,砍了他十六下。天亮后,杨敲开邻居家的门,让她去报案。杨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减刑后于2014年底释放。

在杨服刑期间,女儿住在孙村孤儿院,两个儿子被姑姑等人收养。刑满释放的杨来到温州一家盲人按摩店做按摩师,并与一位盲人结为夫妻,从此生活开始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杨就是一个悲剧人物。可以说,自从她的眼睛被挖了出来,她的怒火就在心里升起。后来命运的坎坷让她怒火不断积累。赵子强无休止的家暴终于突破了她心理防御的壁垒,怒火迸射,斧头杀人。

179评论

我打着哈欠回你短信

茨威格在谈到自己写作的成功,曾这样解释:我作为读者缺乏耐心,脾气暴躁。任何含糊不清、多余饶舌、徒使情节拖延的段落,都要我生气;....对别人作品里拖泥带水、冗长繁琐的东西深恶痛绝,势必在自己写作时以此自儆,教育自己特别警惕。     也因为这个原因,茨威格长期以来只写中短篇小说。这部《心灵的焦灼》是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读这部长篇小说,更能检验他的写作原则。这是一部情节相当简单的小说,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无聊的驻地生活中,偶然闯入当地富豪卡克斯法尔伐的家庭生活,结识了卡克斯法尔伐的残疾女儿艾迪特。少尉同情艾迪特的不幸,艾迪特爱上少尉,少尉无法给出同样的爱情,惊慌逃离,导致了这一家的悲剧以及少尉一辈子的悔恨和内疚。对,情节简单,线索单一,没有当下言情剧中必备的绝症、出轨、婚,但读起来一样的扣人心弦,欲罢不能。真的和茨威格说的“一页页读过去,情节始终高涨不衰,一口气直到最后一页都激动人心,叫人踹不过气来,给人充分享受”。     茨威格以男主人公心灵的危机、内心的矛盾为推手,引导着情节的跌宕起伏。对善良软弱的男主人公,跟随他的自述和思想斗争,读者不自觉地代入,随着他矛盾纠结,明知道他优柔寡断,也知道他侠骨柔情,无法替他决定,只是跟随他,同情他。     对,同情,同情是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在开篇的扉页上直接点明“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只有下决心走到底,直到最终的痛苦的结局,只有怀着巨大的耐心,才能帮助别人。只有决心作出自我牺牲,只有这样,才能助人。”     茨威格与弗洛伊德是好朋友,他对心理学有着很大的兴趣和研究,能够解释他把“同情”作为全书的主题,并围绕同情展开如此惊心动魄的心理战,造成悲惨的结局。茨威格是相当具有同情心的,具有人道主义的,在他笔下的男主才会在“同情”这个问题上犯下了错误。说真心话,放在现在的价值评判上,男主正直善良,对于残疾的姑娘心怀柔情,愿意给她带去欢乐,他并不贪图姑娘的钱财,他愿意忍受残疾姑娘的脾气,谁也无法强迫他必须要以爱情回报姑娘。但是,从男主的心理斗争和自我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同情是软弱,是自私的,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存在感,满足感和被需要感。用茨威格的话来讲,就是第一种,怯懦感伤的,自私廉价的,是无法作出真正牺牲的,男主对姑娘不是没有偶尔泛起爱意,但他更介意别人的看法,介意姑娘家钱财的来历、身份和血统。当情感纠葛加深时,男主摇摆不定,在被别人需要的满足中,在廉价的同情和自我的内心挣扎中,最终导致了对方的悲剧。原来有时候同情也是也是一把刀,也能杀人。我对心理学也感兴趣,也曾花费很长时间去考了心理咨询师,后来,总有这样那样的朋友来找我倾诉心事寻求帮助。我就像那个年轻中尉一样,满怀同情,也曾有被需要被满足的喜悦,但最终我几乎一一拒绝,我无法做到对方需要的给予,更不能利用对方来满足自己的存在感。有时候,看似无情却是帮助。而书中和男主形成对比是康多尔医生,他是另一种同情的真实写照,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病人,甚至因为双目失明的盲女无条件的信任他,他娶了她。这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一种真正的同情,区别于男主沾沾自喜陶醉自我,又无法真正给予的情感。     当然,谁也无法强迫别人做出选择,强迫别人给予情感。暂不考虑男主在软弱同情的驱使下订婚,又瞬间反悔拒不承认给女孩带来的伤害,这是一个道德伦理选择。如果一个残疾的女孩深爱着你,你是她活下去唯一的希望,但你对她的感情只是同情,你该如何选择?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任由她自我伤害,还是为了她的生命牺牲自我的情感。我想,茨威格的本意也不是要求男主和康多尔医生一样,非要给与第二种情感,只是揭示了不彻底的同情和软弱,和暴力一样可怕。     小说最后的转折点,斐迪南大公被杀,战争爆发。因为战争事件,一切乱了套,少尉最后的电报和书信都没能传到到女孩处,女孩选择了自杀,少尉背负了“谋杀”的心理罪;心怀内疚,失去方向的少尉加入战争,屠杀更多的人。“在这史无前例、规模空前、比以前任何战争惨烈千倍、范围广及天上地下的人类大破坏、生灵大屠杀之中,一桩私人的罪过又算得了什么?——愿世界如茨威格所希望,永无战争!

128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