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8
浏览数
12852
未免落俗
也许,你需要的不是原谅父母,而是与父母分离。
所谓分离,指的是:我知道父母伤害了我,也知道他们的局限,但这都不会再影响我了。
我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争取属于我的幸福未来,而不是依旧带着仇恨,沉溺于过去的创伤中。
我们不能否认,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甚至会造成孩子长大后自卑、讨好、抑郁等一系列的问题。但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与成就的,不是只有原生家庭。
01 改变从自身开始
原生家庭这四个字,一提就炸,一点也不奇怪。据统计,八成的人认为,自己受到过原生家庭的伤害。
《风雨哈佛路》的主人公丽丝,出生在纽约的贫民窟。她的父母吸毒,根本不会照顾孩子,于是,丽丝的童年便在毒品、饥饿与艾滋充斥的环境中度过。
15岁时,丽丝的家庭破碎,母亲因艾滋感染而死,父亲进了收容所。父母的下场让丽丝反思,决定不再维持这样的生活,她要改变命运。
重返高中,无处安身的丽丝常常在地铁站、走廊里学习、睡觉。她用两年的时间学完了四年的课程,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哈佛大学并获得了《纽约时报》的一等奖学金。
之后,丽丝将自己的故事拍成电影《风雨哈佛路》,获得了艾美奖3项提名,并被誉为“奇迹女孩”和“美国当代杰出的年轻女性”。
丽丝糟糕透顶的原生家庭并没有缠绕她的一生,反而促使丽丝改变了心态、甚至觉醒。
能够摆脱原生家庭的折磨获得重生的人毕竟是少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汲取经验。
糟糕的原生家庭,除了带来伤害,还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02 有毒的原生家庭,磨练你的意志
在《原生家庭》这本书中,有提到:健康的和有毒的家庭体系最大的区别在于,家庭成员作为个体,有多少表达想法的自由度。
被誉为“非洲女权斗士”的模特华莉丝,她的原生家庭就把有毒体系发挥到了极致。
华莉丝出生在索马里的沙漠,4岁被朋友的父亲奸淫;5岁被迫接受女性割礼,所谓的割礼就是割下女性的生殖器,华莉丝的姐姐曾因为割礼感染而去世;12岁时,父亲为了5头骆驼,将她卖给了60岁的老叟;她赤脚而逃,差点成为了狮子口中的食物。
18岁,她通过外婆的帮助,投奔了伦敦驻索马里大使馆的姨妈家。在那里,华莉丝第一次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背井离乡的华莉丝遇到了一个很棒的朋友,朋友收留了她并帮助她找到了一份在快餐店打工的工作。后来,华莉丝因为其独特的气质被发掘,成为了超模。
让华莉丝一步登天的那份独特的气质,恰恰是童年的恶劣经历锻炼出来的。
在事业上,她拥有比常人更强的意志力,这份意志力也是原生家庭所带给她的,因为她别无选择。
华莉丝的意志力让她成为世界顶级模特,她也用自己的力量发起了抵制非洲割礼的活动,成为了非洲联盟和平大使。
我们不认为有毒的原生家庭值得赞美,但是被伤害的孩子,一定拥有超乎常人的爆发力。
03 不平凡的经历,造就不一样的能力
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孩子,有什么过人之处吗?有,那就是敏感度。
美国心理学家梅格·杰伊博士在《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这本书中提到过一个名叫杰西的女孩。
杰西有一个恐怖的姐姐,姐姐经常打杰西甚至当着妈妈的面打她,但是杰西的妈妈忽视了杰西的求救,既不阻止也不安慰,纵容大女儿的暴力行为。
当姐姐进入青春期,姐姐开始打她的妈妈,姐姐成为了家里所有人的噩梦。
但是,姐姐心情愉悦的时候,跟杰西又像一对姐妹花,十分亲密。姐姐的暴力只有在翻脸的时候出现。
于是,杰西变得比其他人更善于察言观色,更善于了解别人细微的变化。在她姐姐进门的那一刻,杰西就知道今天姐姐是否会打人。
杰西变得十分敏感,学会了迅速觉察到姐姐的愤怒。
这样的原生家庭糟透了,然而杰西在这种情况下锻炼出来的敏感,最终让她成为了一位非常强的商业顾问。她能够迅速观察到客户的需求,就同《安家》中房似锦一样,超于常人的敏感度让她们拥有了超强的业务能力。
心理学家维克多和她的妻子通过研究得出:成功往往不是因为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而是来自能够认识到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
杰西与房似锦的敏感度,不仅让她们注意到了危险,也让她们注意到了机会。当其他人还在懵懂的时候,她们就意识到要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常的地点。当其他人发现的时候,她们早就下手了。
所以,除了埋怨原生家庭的伤害,我们也要把这些经历当作一种资源、一种土壤。这些土壤能为我们栽培出什么,都值得我们进行探索。
不要放弃,万物皆可为我所用。
世界和我爱着你。
半抹斜阳
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绝对会伴随一生.虽然并不是绝对,但绝大多数人都会将原生家庭作为一个能照物,人的思想和价值观不是长大后自己去理解的.是会根据自己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养生的思维模式.很难改变.可从以下几点可以体现:
1:家庭氛围,家庭的温暖和家庭的暴力,都是养成人生观的一个参照物.如果父母不合,经常吵架或冷爆力.家庭没有温暖,从小到大会看到的家庭生活是失落的.那么人的心里就会产生,所有家庭都是这样的.这样的家庭从小到大就已经受够了.就会不想组建家庭.因为人都是向往快乐的.以其在不快乐的家庭生活里过日子,不会不结婚.结婚的生活如果像自己的父母一样.那结婚有什么意思呢?
2:价值观,人的价值观惯通人的整个人生.道德观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父母的言行去学习并成为自己的价值观,有些人父母会教育自己子女,钱就是一切,不管用什么手段,只要有钱就行.没有低线.这样长大后的人也就是抱有这样的价值观的.
3:兴趣爱好选择,很多为人父母的,总把自己未能实现在的兴趣爱好强加在子女的身上.也不管子女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往往这样的父母剥夺了子女的人生选择权.有太多的人因此被影响一生.很少人会违背父母.因为也没有能力违背.因此造成一辈子的失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有人说,娶妻影响三代人.妈妈是子女的一第教师,从她怀胎十月,妈妈的言行就已经开始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孩子从出生就是一张白纸.第一的参照物是妈妈.妈妈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和行为.孩子绝大多数都是怎样的人生观.虽然教育也会影响人的人生观,观影响其实很少人.人们总说,物以类聚.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中国历史五千年,这些古人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原生家庭对个人来说,是会影响人的一生的.
爱情欢愉
《周生如故》中周生辰之所以要帮助刘远放过他三岁的儿子一命,是因为刘远曾经救过自己一命,他这么做也是为了报答当年的恩情。
1、刘远因为谋反而被周生辰擒拿关在牢狱里。在刘远将被处死前,周生辰曾去过牢狱里看过他。周生辰还问刘远还有什么未了之事。刘远说他担心自己的三岁小儿子遭受到牵连,请求周生辰放过他小儿子一命。周生辰立即表示,可以帮刘远儿子逃过一劫。刘远这才放心,安然的死去。
2、漼时宜与周生辰离开了大牢后,在回来的路上,漼时宜问师傅周生辰为什么要帮助刘远?周生辰于是便告诉漼时宜,他以前跟刘远是有交情的。当年,先皇三岁的儿子夭折,死因成迷。周生辰不顾自身的危险,为了查出事实真相,得罪了高皇后。当时,高皇后娘家背景极为强悍。在朝中可谓是一手遮天。当时如果高皇后要想致年幼的周生辰于死地,还是绰绰有余的。这时,刘远见周生辰有难,于是出马劝说高皇后不可与周生辰为敌,在他的劝说下,高皇后最后放了周生辰一马。周生辰因此知恩图报,虽然他与刘远不是同一个阵营的,但他还是决定帮助刘远的儿子逃出政变牵连 。
3、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周生辰是一个有情有义而又知恩图报的人。刘远死后,周生辰去了他和刘远从前一起埋过酒的宫殿。在宫殿的地里,挖出了当埋的那坛酒。独自喝着酒,想来这时候他是在怀念刘远吧。说起来,刘远还是他小时候的玩伴呢。明明小时候关系还不错,可是长大了以后,他去了西州,当了西州的南辰王,而刘远却成为了叛贼。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但是不管怎么说,周生辰对他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不再为我
我们每个人都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可是越长大却越发现,有些事情好像不能由自己的意识决定。一切让你觉得无能为力,好像有个怪圈一直走不出来,其实一切的背后都是有根源的。人不可能完全独立存在,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这种影响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除了我们的样貌、我们的性格受到原生家庭影响,甚至连我们的命运也与家族有更深的羁绊。我们待人接物的方式,往往受到原生家庭极大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1.你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在婚姻里,你和配偶的互动模式常和小时候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雷同。如果你的父亲经常对母亲大吼,而你母亲经常抱怨,除非我们在学习之后时时刻意提醒自己,否则很容易重蹈覆辙。你的父母常争吵,你和配偶也很可能为之争吵,好像在潜意识中我们希望借着重复那些事情而得到更好的结局。2.小时候父母对待你的态度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经常对你恶言相待、伤你的心或过度严厉的惩罚,长大后你可能比别人跟容易有激烈的生气反应。从小被过度惩罚的小孩,比较容易对人残暴,欺压别人;在父母高压政策的处罚,长大后小孩教会用强硬的手段,不顾别人的感受,硬要达成自己所要。若父母经常发脾气,处罚小孩,小孩会觉得这世界很危险,动辄得咎,若要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变的很强势、有权威,才能在社会继续生存。这样的孩子将来有可能变成像希特勒般极端偏激的性格(因为希特勒从小被持续的凌辱、批评,并经历严酷的肉体处罚)。3.你和父母、兄弟姐妹相处的情况如果你从小常藉发脾气来得到你想要的,你在婚姻中重复同样行为的可能性会很大。在成长过程中,你和兄弟姐妹相处的情形如何?他们是否常用刻薄的话和行为对你?你又如何保护自己?用何种方式取得自己想要的?如果你能检讨过去成长的行为模式,会帮助你避免在现在的亲密关系中重复以前不好的行为。4.其他孩童时代的因素孩童时代的特殊经历,好比长得太高、太矮、太胖或太瘦,经常被嘲笑,也造成日后容易过度激怒的人格倾向。瘦小的小孩子经常要证明他纵然瘦小却是强壮的,拿破仑就是个例子。小孩子的天性也是因素之一,有的小孩子天性善良温和、好助人;有些小孩脾气急躁,需要父母从小用爱心与耐心扶持,引导他建立正常的人格。每个小孩人受挫折的程度也不同,心理较健全的,受挫之后一会儿又可以开心玩耍;但对于有些受挫力低,动不动就发脾气的孩子,父母必须教导他们如何了解自己的情绪与自我抚慰,同时也训练他们替别人着想,否则长大之后很不容易相处。而严重的心理或身体创伤,包括亲人死亡、性虐待、肉体虐待等等,容易形成心理不健全或犹豫症状。当然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方面,而是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短短的一篇文章不足表达其冰山一角。“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说得很现实,但是却真实。愿每一个读者都有一个良好的原生家庭,如若没有,就努力给自己以后的子女创建一个良好的原生家庭。正如电视剧《都挺好》的片尾曲中有这么一句歌词:「轻轻拥抱是那么近,却是一辈子的远行」。有时候,原生家庭的伤痛,大概要花到一辈子去修复。但不要自我怀疑,要学会自我关怀。如果有天你碰到了那个过去的自己,请记得替自己抱一抱那个亲爱的小孩。
笑相遇
会伴随一生。荣格说,一个人终其一生的努力,都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期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有句话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原生家庭,这个词目前异常火爆,市面上大量情感类,综艺节目包括心理类公众号,都拿各种各样的原生家庭出来说事。仿佛在说你之所以没有个如意的人生,都是因为原生家庭,它就是个罪魁祸首。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仿佛说你就该认命,原生家庭怎么样,不管你再努力,就是逃不过那个宿命,然而我们还听过一句话,那就是“30岁之前,你的样子是父母给的,30岁以后你的样子是自己塑造的。”
一家人
“心若是牢笼,处处为牢笼。”原生家庭就像一座名叫肖申克的监狱,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大多数囚犯起初都不适应那样的环境,拼命想着要出去获得保释,后来竟然像王小波笔下,缓缓受捶的老牛一样,习惯了体制内的生活,放弃了想挣扎的念头。同样如果你认为自己原生家庭太过糟糕,潜意识里不相信自己能也逃出那个牢笼。感觉不到价值感,觉得自己根本不重要,不值得被爱,充满了无力感,而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然而总有人是影片中的"安迪",他告诉我们,"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它的全身闪着自由的光辉”,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管遇到了什么境地,都不该放弃希望,因为它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之前有个纪录片里的故事,说的是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他们有个酒鬼加穷鬼老爸,同样的原生家庭,二十年后,两个人的人生际遇竟然完全不同。哥哥依靠自己的奋斗成为了千万富翁,弟弟则依然穷困潦倒,是个愤世嫉俗的穷光蛋。纪录片里面对镜头,哥哥和弟弟不约而同地说,“没有办法,谁叫我有一个那样的爸爸呢?”同样一句话一个回答,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内在的力量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原生家庭的影响并非不可改变,而在于你用怎样的眼光心态去看待它。
家庭
做你朋友
每一个原生家庭对于每一个个体都是有影响的,会伴随人的一生。特别是小时候的负面的影响他会一直根植于脑海深处,长大之后可能表面上看不出来,或者开心时会忘记掉,但是当遇上某个事情的刺激时或者遇上伤心难过的事情时就会失控,情不自禁的想起童年时候的一些家里发生的负面的事情,从而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决策行为产生深度的影响。原生家庭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未来一生的生活幸福。
第一种,如果是好的影响,比如得到父母长辈的疼爱和关心,正常家庭生活长大的小孩,这种人性格比较平和,对他人的包容心相对也比教好,未来生活也会比教正常。
第二种,在非正常家庭里长大的小孩,比如离异的家庭,因为父母离异,小孩子童年在学校不得不尴尬去面对活动需要父母一起出现而自己父母却不可能同时出席的问题,以及当别的小孩在谈到自己的父亲或者自己的母亲时,自己却无话可说,这些会让幼小的心灵受到严重的影响。
第三种,原生的家庭夫妻离异导致的小孩过早的失去父爱或者母爱,这种小孩即使长大了也一直渴望得到父亲或母亲的爱,这种原生家庭产生的影响还会影响到未来的择偶观。比如有些人喜欢找比自己大很多的男性或女性,就是因为童年缺失爱,内心深处渴望有长辈的关心与呵护。
第三种,原来的家庭父母关系不好,天天在家里吵架打架,甚至于对小孩也是经常的打骂,这样环境长大的小孩对于世界可能会充满怨恨,长大之后就会产生报复人类、报复社会的念头,对人冷酷无情,有些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所以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他真的是会伴随人的一生的。现在年轻人离婚的越来越多,导致更多原生家庭的破碎。年轻人对于离婚与否真的应该慎重,特别是已经有小孩的,要多为小孩着想,多想想对方的优点,好好把生活过好,即然自己决定结婚就得对自己的决定负责,对小孩负责。如果不认真对待婚姻,不想为家庭付出,离婚了再结成新的家庭也不会有幸福的,一样会面临再次离婚的局面,所以不要轻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