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2
浏览数
6944
我的骄傲肆无忌惮
6月1日,教育部颁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 教师不得公开学生成绩和排名,但要求学校采取措施,便利家长知道学生的成绩等学业信息。规定颁布的初衷,是为保护学生隐私和自尊心,减少攀比、避免歧视,缓解应试压力。 但是家长们却不怎么买账,纷纷调侃: 可见,这种方式被并不看好,成绩的分量在中国现在教育体制下,依旧占比很重。 本来想要引导少关注成绩,却有了欲盖弥彰的效果,让家长的焦虑更加严重。 既然在家长心中成绩那么重要,那如何帮助孩子提升成绩呢?韩国著名心理咨询师姜弦植,在《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一书中,提到三个与孩子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学习心理学、赞扬心理学、唠叨心理学。从源头上了解与学习相关的底层逻辑,能够帮助我们跳出提升成绩的误区,找到正确提升孩子成绩的方法。 《论语》有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者。 这句话除了警示我们针对学问,要实事求是;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智者,要分清自己哪些知道,哪些不知道。 你知道的那些知识,已经存在于你的脑海中,成为你的东西,而不知道的那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花费时间去学习的。《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的作者在书中提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叫做: 元认知 。 为什么要学、该学什么、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不知道的又该怎么学,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元认知”。 元认知可以说是学习的钥匙,而元认知的核心就是“ 明确自己不知道什么 。” 如何发现自己的不知道?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种颠覆性的学习方法: 翻转课堂。 这样的学习过程,把老师主导的灌溉式学习,变为学生主导的讨论式学习,是一种启发了元认知的学习。 韩国的一个初中,运用翻转课堂的方法实验了一个学期,有85%的学生大幅提高了考试成绩。 翻转课堂的为何如此有效?它其实是符合学习的金字塔原理的。它把学习从“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变为了“小组讨论、教别人”的主动学习,学习吸收率最高可达90%,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也成为了顺其自然的事情。 所以下次孩子再说“不会”的时候,先别急着帮他讲解,不妨运用翻转课堂的方法,让孩子先讲一下他的思路,再和他一起探讨学习。 希望“元认知”这个心理学概念,可以帮助孩子们“越学越会,越来越爱学习”。 新时代的父母几乎都赞同,“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一育儿理念。 殊不知,夸孩子,也可能是对孩子的一种“惩罚”。 夸孩子,本意是想让孩子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没想到却把孩子变成了一个“寻求认可上瘾”的人,变成了一个害怕失败的人。那该怎么办呢?《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的作者提出: 如果希望对方做得更出色,就应该把赞扬的焦点放在过程上,而不是结果上。比如,故事中女孩的爸爸可以说:“考了100分,爸爸很为你感到高兴,爸爸看到你最近笔记做得特别工整,写作业也都特别认真,这是你努力的结果。” 这种赞扬过程的方式,其实算是鼓励的一种,重点就是: 看见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认可孩子原本的样子。当孩子被看见,就能唤醒孩子的内在力量,他会自发地向上生长。 正如作者所说,赞扬可以让海豚在狭小的水族馆里表演,而鼓励却可以让海豚遨游大海。作者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做咨询的一个案例,我看完很是震撼。 儿子的行为,其实并不是突发的,这种想要揍父亲一顿的想法,估计已经在心中预演了很多次。 年幼时,正需要父母关爱,而母亲卧病在床,父亲既需要照顾母亲又要上班。父亲担心儿子,想要教育好他,但是却用了打骂和唠叨的方式,孩子肯定不理解。 而现在长大了,觉得自己有力量了,父亲还要不停地唠叨,就激发了他内心压抑已久的愤怒。在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 超限效应,即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度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唠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会产生超限效应,而且唠叨也逃不过 “自证预言”,即孩子会形成一种“限制性信念”,朝着你描述的不好的方向发展。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唠叨,发现孩子越来越抵触,成绩也没见提升,也是这个原因。 作者提出, 如果真心希望孩子好,就不要唠叨,用“没关系”取而代之。一句“没关系”,让孩子在失败的时候,情绪更加平稳,也更能主动面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负起责任。 孩子,我爱你,所以“没关系”,爸爸妈妈相信你,有能力过好自己的一生。《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这本书不仅讲述了亲子关系,还涉及到了亲密关系和自我关系,其实不仅适合妈妈们读,也同样适用于爸爸群体。 爸爸和妈妈,组成了一个团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挥着合力。 正如莫言所说:“ 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 ” 父母懂一点心理学的知识,会更加了解孩子,做到“对症下药”,而不是“盲人摸象”。 否则,到最后,很可能, 父母亲手剪掉了孩子的翅膀,却怪孩子不会飞翔。让我们做一个懂点心理学的父母,做孩子飞向梦想天空的过程中,可以借势的那一缕风。
爷是我的情妞是我的爱
大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内容:看得见的情绪
教学目标:
1. 通过辨别几种常见的面部表情去感知、判断人的良好与不好情绪。
2. 知道良好的情绪使人健康、初步学会去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
3. 在观察、感知、辨认、判断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情绪识别力。
教学重点:
通过辨别面部表情来判断良好的与不好情绪。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幼儿积极想办法,来初步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 教学准备:
1.六个表情面具(大笑、微笑、生气、哭泣、愤怒、害怕)
2.准备《健康歌》、《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的歌曲磁带及录音机;
3.课前排练好《他落入了情绪的深渊》的小品。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谜语趣导。
现在老师给你们猜一个谜语:“人人身上一大宝,既会哭来又会笑。生起气来眉上翘,高兴起来哈哈笑。”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脸)
二、基本部分
(一)情绪大变脸
1.辨别面部表情。
(1)你们见过哪些表情的脸?(启发幼儿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并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表情面具)
(2)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表情的脸?
(3)教师小结:“脸”真是一位大魔术师,时时刻刻都能发生很大的变化: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一会儿又生气,一会儿又愤怒„„真的变化无穷,我们可以通过脸上的表情他人的情绪。
2.“变脸”游戏。
现在我们来玩玩变脸游戏好吗?
(1)集体游戏。教师出示表情面具,幼儿做相应的表情。
(2)同伴之间互相游戏:你说我来做。
3.引导幼儿将表情面具按情绪进行分类。
(1)刚才我们在玩变脸的游戏中,你觉得哪些脸让你心情高兴?哪些脸让你心情不好呢?
(2)引导幼儿将几个表情面具从良好情绪和不良情绪进行归类。
(3)教师小结:当我们微笑、大笑时我们的心情好,高兴、快乐属于良好的情绪;而当我们生气、哭泣、愤怒、害怕时,我们的心情不好,属于不好的情绪。情绪有“喜”、“怒”、“哀”、“乐”四种类型,原来,我们可以从我们脸上的表情知道他的情绪怎样。
4.玩“脸谱转盘”,巩固对情绪的理解。
(1)规则:每次请1位小朋友来玩转盘,转动指针,指针指到哪一处脸谱,这位幼儿就试着做出这种脸谱的表情,判断出情绪大类(好的还是不好的情绪),并说说自己对这种情绪的感受。
(2)讨论:你喜欢哪种情绪?不喜欢哪种情绪?为什么?(知道不良的情绪不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愉快的情绪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
(二)联系生活实际
1.请幼儿观看教师事先录制好的幼儿园的生活片断。 问:录像中哪些小朋友表现出好的情绪?哪些小朋友的情绪是不好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幼儿从面部表情进行判断)
2.这些小朋友为什们会有不好的情绪?你能想什么方法帮助他们有良好的情绪?(引导幼儿说说调节情绪的方法)
3. 教师归纳小结:是呀,我们长大了,当我们不开心或害怕、想哭的时候,我们可以想很多办法,如把不高兴的原因讲给别人听, 或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去跑步、做游戏等,慢慢就会把不开心的事给忘了,同时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也要变得坚强、勇敢,不要随便掉眼泪。如果我们经常保持快乐的情绪,我们的身体才会更加健康。
三、结束部分
一起来跳舞。
最后,让我们随着《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欢快的旋律唱起来、跳起来。让我们时刻能像现在一样高兴、快乐,保持一份好心情。
四、活动延伸:
1. 布置“心情墙”,引导幼儿学习用脸谱娃娃的表情进行自己心情的记录。
2. 开展“小小心理咨询师”的活动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掌握跳皮筋的方法。
2.激发幼儿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 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3.锻炼幼儿的腿部力量, 提高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学会用杭州话念民间童谣《马兰开花》。
2.材料准备:7根皮筋,一段跳皮筋的视频,小鼓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教师带领幼儿听音乐做热身运动。 小朋友我们听着音乐一起来做做运动吧
(二)通过游戏, 初步掌握跳皮筋的方法。
1. 引导幼儿尝试探索跳皮筋的基本方法。
今天余老师带来了一些皮筋,请你找个空地方和好朋友一起玩一玩。
2.结合民间童谣《马莲开花》, 练习单脚内外跳皮筋。( 幼儿围成圆圈, 单脚撑皮筋, 另一只脚练习跳)
3.结合民间童谣《马莲开花》,尝试双脚交替绕圈跳。
(1)幼儿看视频,分组练习。
(2)请一组幼儿示范。
(3)跳皮筋比赛。
现在我们要进行跳皮筋比赛了,看哪组小朋友跟着老师的节奏,跳的又快又整齐。
设计思路: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父母亲百般呵护,悉心照料下,无忧无虑的成长。今天的父母已经倾尽所有来爱孩子、照顾孩子。但孩子们由于接受了太多的爱,渐渐的,连他们自己也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养成了对父母只知索取,不懂感恩的不健康心理。为了培养幼儿从小感恩父母的情感,我设计了本活动《爸爸妈妈,我爱你》。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感受故事中所表达的爱并尝试用语言、行为等方法大胆表现。
2、体验爱和被爱的快乐情感。
3、懂得怎样用实际行动来关心父母、尊敬长辈。
活动准备:
1、故事《快乐地家》,爸爸妈妈写给孩子的信,制作的相册,说给孩子的话(录音),感恩的心(歌曲)课件。
2、爱心卡。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导入活动。
(一)欣赏故事《快乐的家》。
提问:
1、小兔乐乐有一个快乐而温馨的家,听乐乐在说什么?怎么说的?他们的心情会怎样?
2、乐乐说出了自己对爸爸妈妈的爱,那你们爱爸爸、妈妈吗?
(二)小结:
爱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大声说出来,是怎样爱的?
二、倾听书信,爸爸妈妈对小朋友的爱。
(一)读爸爸妈妈的来信《宝贝,你长大了》
1、你们听后有什么感受? 2、用信可以传递我们的爱。
(二)欣赏“爱的相册”
1、请每位幼儿说一句最想向爸爸、妈妈说的话。 2、相册可以留下我们的爱。
(三)听录音《亲爱的孩子,我爱你》
总结:每个人都有爸爸妈妈,他们天天为我们忙碌着,的确很辛苦,我们也要好好的回报父母。
三、你对爸爸妈妈的爱
(一)欣赏课件并提问:
1、 你看到的小朋友是怎样爱爸爸妈妈的?
2、 2、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爱爸爸妈妈的?
(二)“悄悄话”爱心卡。我们爱爸爸妈妈的方式很多很多,为了表达对他们的爱,把我们的心愿说在爱心卡上,送给爸爸妈妈。
(三)表演歌曲《感恩的心》,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把自己的爱心卡献给爸爸妈妈。
2、在日常生活中,用各种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熊来啦,活动目标:
1、幼儿喜欢参与游戏,情绪积极愉快。
2、幼儿通过游戏培养抑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训练反应的灵敏性。 3、幼儿能按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活动准备:“熊”头饰一只,圈划幼儿活动范围和“熊家”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教师:“如果你突然遇到一头大狗熊,你该怎么样,它才不会吃你?” 幼儿讨论提出意见。
2、设置情境,观察讨论熊的习性。
(1)请另一位老师扮成熊,听到主班老师说“哎呀!瞧,我们班来了一只大狗熊!你们快用你刚才的办法试试看,看它会不会吃你!”就出现。 幼儿尝试自己的办法,熊将出声的,动的幼儿抓走。
教师请没被抓走的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没有动,没有出声音等。 (2)教师引导幼儿了解熊的习性: “熊”介绍自己的特点:“人们都叫我‘黑瞎子’,没错,我的眼睛不好,但是我的耳朵可灵了!一点点声音我都能听见!“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遇到熊的时候该怎么办:看到了熊不要动,不要说话,就不会被熊吃了。
3、学习儿歌《熊来啦》。
(1)教师:“我这儿有一首儿歌,只要你会念这首儿歌就不会被熊抓走了,像不想听听?”
(2)教师念儿歌,幼儿以集体,分男女的形式学习儿歌。
4、第二次游戏。 教师:“如果熊再来,我们怕不怕?我们就一边念儿歌,一边用儿歌里的方法,就不会被熊抓走了!” 教师:“哎呀!熊来啦!”熊出现,教师和幼儿一起念儿歌玩游戏。
5、商定游戏玩法和规则。
和幼儿一起讨论“熊没来的时候我们干什么?”“熊什么时候出来?”“什么时候念儿歌?”“什么时候不动了”“什么时候游戏结束?”“熊的家在哪里?”等问题。 教师总结幼儿的讨论结果。
6、幼儿扮熊进行游戏。
(1)请一位幼儿扮熊进行游戏。
(2)请若干幼儿扮熊进行游戏。
7、教师小结,评价,表扬按规则进行游戏的幼儿。
8、幼儿“熊走”进教室。 附:儿歌《熊来啦》
熊来啦!熊来啦!闻闻你来闻闻他。 别动别笑别说话,别被狗熊抓回家。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