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列棋心理咨询师

你以为会咬人就是狗啊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6882

首页> 心理咨询师> 排列棋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是是非非都已变成成灰

已采纳

买彩票的基本都是穷人,小玩玩可以,千万别抱希望!

买彩票这个事儿,我还真的有话说。很早了,我无意中发现了卖彩票点,记不起哪一年了。反正,那时福彩没有3D,体彩还没有排列三,排列五。至于对彩票的宣传,并不当真。买个几块钱,最多十元钱,纯是买着玩,并不认为能中个什么大奖。

父亲当时退休了,他也喜欢这个彩票。他每次只买两三注,不指望中奖。为买这个两三注,也在动脑,在纸上写呀画呀算呀,写个十几注。最后去彩票点,也只买2注。时间打发了,也动了脑子,我从来不阻拦他。只当父亲去打牌了,父亲也从不打扑克,也不搓麻将。我也是,直到现在,我从不去棋牌室,在自己家也不打麻将。

买彩票中奖机率很低,纯是瞎碰运气,没有谁能算得出来,出什么号的。然而父亲就那么乱写瞎画,还真中过一次二等奖。很久了,忘了哪年了。父亲中的七星彩,七星彩七个数,好像还有一个数,7+1。父亲中了6个。号码至今还记得,344866!中了二等奖,几千元钱。看把父亲高兴的。

那天上午,父亲去了彩票点,回家告诉我,他中了彩票二等奖,几千块钱。我也不相信,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只好去彩票点看,果然中了6个数。不放心,又问了一次,是真中了。当天是星期六,说领奖中心不开门不上班(领奖是在体委什么地方)。现在只父亲与我知道这个事,连我儿子也没告诉,当然兴奋了两天。

星期天晚上,我把小儿子叫来,对他说,你爷爷买彩票中了二等奖,明天我们一道去市里领奖去。星期一早上,我们爷仨乘公交去了市里,那个中奖的彩票,在家里每天至少看几遍。最后彩票放在我身上了,父亲应该有七十多了。我还没有退休呢。下了车,去了体委领奖中心,凭身份证,登记,然后开了现金支票去一银行拿钱。

领奖过程波澜不惊。没有扣税,也没有扣什么钱。开始我还以为扣20%的个人所得税。去银行取了钱,爷仨找了一家饭店,在那搓了一餐。父亲高兴,我高兴,儿子也高兴。几千块钱,能不高兴么?后来,我也买彩票,儿子一直对彩票不热心。父亲继续买他的彩票,每次仍然只买两三注。仍然是每天在他房间桌子上,算呀画呀,既动脑子又打发时间。

我买彩票胆子小,只买3D与排列三的组选。买了十几年,没中大奖,只中过几十块钱,几百块钱。买彩票全凭运气,别当真。前后算起来,买了几千块钱,也中了几千块钱。我记了个账,算总账,彩票买了十几年,我还赚了一两千元钱。没亏。有人一年亏几千的。后来我收手不干了,不买彩票也有十几年了。那玩意儿有瘾,买上瘾天天去。

我明确告诉你,买彩票想中奖的人大多数人心理是没有问题,如果购彩者痴迷彩票带赌博性质去不理性购彩,那么是心理有问题了,任何行业的存在都有一定的消费群体。

我也是一位彩票爱好者,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购买彩票中奖,毕竟对于大多人来说中奖500万与1800万比挣1800万容易,彩票的机制不用过多的解释,中奖率最高是3D排列三排列五这类型彩票。

彩民其实与股民都是一样,没有人敢保证自己买的彩票或者股票稳赚不赔,大家都清楚赚得少赔的多,这道理都明白都是在赌几率问题。

对于没有中过奖的人来看待这问题,肯定否认是人,一句话哪里有那么好中奖否认他人的做法不可思议,整明白一个道理就可以理解了,如果中奖容易的话那么国家是不是给你打工了。

无论哪类彩票想靠2元3元中大奖的都是拉低中奖几率,所有中奖率最高都是复试投注,高倍中奖的彩票与股票一样爱好者都会看走势去分析才下手,其实有规定每个店在购彩者买到一定金额都需要填写申报单,防止赌博,彩票资金都是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用于公益金,一部分用于返奖,一部分用于发行费,提醒大家爱好别痴迷带赌博心理,理性购彩。

去买彩票想中大奖的心理与吃饭想吃饱一样正常。

买彩票不就想中大奖的吗?不中大奖干嘛买彩票?

你说我买彩票是想献爱心 。嗯,对,太高尚了。我信你有这个意涵在里边。但主要还是想中大奖,中不上就当献爱心了。

你 真只专注献爱心,买彩票绝对不是最佳选择 。你可以给慈善机构捐款呀,还有各种爱心筹之类的,还有一些媒体报道的可伶人需要救助的,你都可以捐款呀。要不信任谁,自己买上东西到大山里去直接给贫困户呀, 哪需要通过买彩票这样的间接委婉献爱心模式呢?

说实话,我多年一直坚持适量买彩票,目的真的就是图中大奖。最好还能中个亿元大奖,然后就可以真的有强大实力捐助自己的母校,捐助更多需要捐助的人。

有 个西方大慈善家说过,带着巨富去世是一种罪恶。 所以,要多做慈善,多做善事。可慈善善事那也是需要真金白银要实力的。

勤劳致富是一个途径,小量购彩票也是途径 之一。

总之,去买彩票想中大奖是一种太正常不过的心理。但是,不要太执着于中大奖 。毕竟,中五百万以上大奖的几率最起码也在千万分之一以上,非常小的概率事件,所以,不要陷进去,要以平常心对待中大奖。

我觉得 最好报着中奖是偶然的,不中是必然的心态,要根据自己实力决定购彩多少 ,一定用自己的闲钱,千万不要借债购彩,贪腐购彩,否则大概率会把自己毁掉的。

祝各位彩民朋友保持 健康 购彩心理,

都成为购彩希望消费的一员,而不要成为问题彩民。

您好,我是读心解万事,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买彩票想中大奖的人,基本每个人都可能想过,有的人一想而过,有的人激情买注,有的人会执着下单,云云众生,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至于心理 健康 与否,觉得没什么关联性。

对于买彩票的人想中大奖,都属于什么原因,估计有几点。

一、侥幸心理。

通过自己偶然的一些顺利事件,会引申为机遇好、命运强,然后开始实现买彩票的动机。在购买彩票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看法尤其自信,如果购买能够出现小额回报,会增加购买能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偷机心理。

所有人都会想中大奖,设想自己用2元钱或者几十、几百元,去购买彩票中个500万,凡是种种心态,都是以较少的投入,获取具大的利润的过程,即就是所谓的偷机心理。彩票的设计,其实就是利用人类贪婪的本性,彩票给人们一个看似能偷机成功的机会,但实际上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的 游戏 。当然我也经常买彩票……

三、赌徒谬误。

赌徒谬误,其特点在于始终相信自己的预期目标会到来。每个人买彩票都会有一些心理,如,这一周或两周连续没买中或不靠边,就会认为下一周一定会买中,所以会变本加利的加大赌注购买或连续购买。这就是所说的:输钱多自赢钱起,就是这个道理。但事实上,赌徒谬误告诉我们,即一个事件发生的机会率会随着之前没有发生该事件的次数而上升。

幻想终归是幻想,买彩票适可而之就好,控制好自己的钱袋子。

理性购买彩票,2-10元为益,哈哈……

每个去彩票站购买彩票的彩民,心中都有一个大奖梦,虽然中大奖的几率很小,但这也是一种企昐,只有参于才能有机遇,适度购彩,不要沉迷

我的建议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根据自己的财力适度购买,切不能因为购彩而影响你的正常生活,彩票是 游戏 ,投注要量力!希望你在今后购彩中收获幸运!

买彩票就是想要中大奖,这是很正常的想法,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就好比投资做生意,任何人都想赚钱赚大钱,只是说带着目的性去做一些事,不存在什么心理 健康 不 健康 的。

你看过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吗?

葛优和一个孩子的故事,葛优在了解孩子的初心是为了追寻父亲的梦想而去参加2008年奥运会,一票难求的情况下,把票让给了那个孩子。这就是博爱,理解和领略生命的光,使自己人性的裂缝断开,让爱的光照进来,因为孩子的父亲过世了,最大的遗愿是参加奥运会,儿子帮他实现了,孩子当时才十几岁。

葛优当时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和自尊的满足,许诺孩子,并在孩子的同学面前告之孩子,体现自己的能力,弱者需要什么,就在行为上表现什么!

买彩票也是这种心理,现实中得不到成功的惊喜,就虚拟一个世界,满足潜意识的欲望。

就如孩子玩 游戏 ,年青人在直播现场挥金如土,都是活在自我虚荣心和自尊心的满足中,因为现实中太自卑,举步为难,不敢改变,勇气成为障碍,只能做梦,而没有勇气实现梦!

不正常 总想天上掉馅饼[捂脸]

很高兴与你分享,对于买彩票这种行为的心理是否 健康 正常的观点。关于去买彩票,想中大奖的这种心理,完全是 健康 的,正常的。没有任何的毛病。本人也会去买一下,碰碰运气,就算不中也能为福利事业做一份贡献,不是?

我们会想去买彩票,只是因为现在这个 社会 生活真的是太难太难了( )。

我们不管任何一个年龄层次的人都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但是我们面对着居高不下的房价,居高不下的物价,经年不见镇长的工资,越来越长的上班时间。钱才是我们最需要的东西。

我认为买彩票是完全属于 健康 正常的心理,但是要记住,不能贪,小赌怡情,大赌伤身,需然是彩票,也是一种赌博。心态要做到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其实大家都能明白这种中奖概率几乎为零,但是那又怎样呢?买了最少自己心里有个期盼,让自己在这沉重的生活压力中还有一份期待(๑•.•๑):万一中奖了呢?基本上就可以达到人生巅峰了[呲牙][呲牙][呲牙]

虽然他们的行为观念有点不切实际,跟他们的心理状态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6评论

混小子以后别抽烟了坏女孩以后别喝酒了

1977年10月底,国务院副总理,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方毅,突然收到一封长达十页的举荐信。

这封信来自 江西冶金学院的教师倪霖, 他提到在江西赣州发现了一名天才少年,他的名字叫宁铂。从这之后,宁铂这个人,就以自己单薄的肉身,代表着一个“神童”时代的崛起与陨落。也就从那一刻起,他不再代表着个人,而代表了整个时代。

杨角风谈神童系列文章之二:公认神童宁铂:是被“愚昧”害了的人,还是他“愚昧”了所有人?

一、

1976年,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仍属于动乱中,中国第一位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特意给中科院写了一封信:

一年后,邓小平发表了题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在讲话中提到中国要想快速恢复经济,需要“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正是因为这个前提,才有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封举荐信,方毅看到信后,也是特别重视,立马给中科大下了指示:

就这样,两位中科大的教授在10天后抵达赣州八中,开始了对宁铂的面试……

宁铂很厉害,按照当时的报道讲,他两岁就能背诵30多首诗词,三岁就能数到100,四岁就认识了400多个汉字,到九岁,甚至都能够探脉诊病了……

作为传奇人物,又是被冠以中国第一神童,获得官方认证的宁铂,自然也有很多人去分析他究竟“神奇”在哪里。有人说,宁铂之所以会在儿童时期表现优异,是因为他在六七岁的时候生过一场大病。因为生病,父母就给买了很多营养品,结果这些营养品中存在激素,导致宁铂发育较常人快,从而展现出了“神童”的特质。

但不管怎么说,属于宁铂的时代到了,他也即将引发全国人们对于“神童”的狂热追求。

二、

真正让宁铂声名远扬的,源自于1978年初的一张照片,一张他跟副总理方毅对弈的照片:

那一年,他受到了方毅的接见,作为天才,也只有这种风轻云淡的下棋模样,才配得上这张老少配的传世经典。

是啊,在随后的两场围棋对弈中,宁铂均轻轻松松获得胜利。在众多媒体的闪光灯下,迅速传遍全国,一时间引爆舆论,全国上下都在谈论这位来自江西的天才少年,这位天下第一神童。

在1978年高考重新放开的特殊时代,宁铂自然而然成了当年的代表人物,成了“天选之子”。

入学一年后的宁铂在各种压力下,冲父母发出过这么一句话,换别的父母,可能会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宁铂的父母却不以为然,他们始终认为,宁铂就该活成大家希望的那样,哪怕泯灭了他的天性。

就这样,他带着全国人民的期望,跟其他二十来名同样表现优异的少年们,来到了中科大专门为他们设立的“少年班”,从此宁铂的名字,将长期跟“少年班”连接到了一起。

这些人的成功,也成功刺激了天下父母心,一时间全国各地都兴起了“跳级热”,大家将压力传递给各自的子女同时,无形中也将压力转移到了这群神童身上。

是啊,他们要想躲过荧光灯的注视,实在是太难了,宁铂不过是在葡萄架下面看过书而已,结果中科大的这颗葡萄架就成了当年的网红打卡处。

三、

宁铂作为神童的名字达到 历史 上呼声最高点的时候,是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时,倒不是因为他去参加了会议,而是因为大会召开第三天的一篇报道:

确实,上大学的第一年,宁铂生活得多姿多彩,倒不是因为学业上多么有成就,而是这个环境,他比较喜欢。 围棋、桥牌、诗社,都是他最爱的,再加上自带光环,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比如,那一年数学大师张广厚应邀到中科大做报告,当时整个少年班的同学全都去要签名去了,唯独宁铂没去。在场的老师见宁铂这种态度,还挺好奇,刻意问他为什么不去要签名?

结果宁铂却说,这个张广厚竟然没听过自己的名字,这让他很气愤,索性不去要签名。

其实,这并非全部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宁铂是神童,既然是神童,就得表现地与众不同,毕竟他是宁铂啊!

四、

然而多年之后,经历过太多事情之后,宁铂再回忆起那段时光,如实讲到:

同时,他也特意补充到:

是啊,当时教宁铂的老师就讲过,媒体接二连三地到来采访,导致这群神童们,根本无法安心读书。但又不能拒绝采访,毕竟当时他们身上所肩负着国家的希望,那就是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

正因如此,宁铂不再是活给自己,而是活给了这个时代。没有人关心宁铂的身心 健康 ,包括他的父母和老师,他们只希望宁铂能成为大家所希望的那样。

因为他是宁铂,连大学生之间正常的恋爱,他都只能压抑着,不敢表露出来,后来他的女同学张树新就回忆说:

因为性压抑长期得不到缓解,导致宁铂的心理也出现了问题,这也是后来他要逃离少年班的原因之一。是的,进入少年班一年后,宁铂想逃了,因此在选专业的时候,他告诉班主任汪惠迪:

一方面,他确实想逃离这个环境,另一方面,当时这群神童们大都被安排到了物理系,而物理,恰恰是宁铂最不喜欢的学科。

五、

多年之后,宁铂回忆当年自己在赣州八中接受面试,从而入选“少年班”的场景:

即使面试的是数学,在三位候选人之中,宁铂也不是第一名。当年参加面试的一共是三个人,三人的年龄相差都不到一岁,其中 宁铂考了67分,排名第二。而另外两个同学,一个考了80分,另一个考了64分。

但真正入选的,只有一个宁铂,关于这个结果,其实宁铂也比较困惑,为什么当年选择了我?

入学中科大一年后,宁铂虽然数学成绩不错,但他并不想继续学。他最想学的其实是 医学、化学或天文学,甚至班主任老师,一度帮他申请了南京大学的天文学。

但是,科大怎么可能会放他走呢?

是啊,全中国的目光都在他身上,他怎么可以学天文呢,作为全国最聪明的学生,当然得选当时最热门的科学——物理啊!

因此,有学校领导特意跟他讲:

因为中科大不放人,也让宁铂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作为神童,自己并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从此之后,他也再没有提过转学的事。

但糟糕的分数还是暴露了一切,这也让宁铂很痛苦,于是就发生了前面提到的,宁铂给父母写信,说自己就是一条被摔死的活鱼。

六、

多年之后,宁铂的父亲回忆当时自己的选择:

是啊,或许父母已经习惯了荧光灯下被过度修饰过的宁铂,而忘记了他本来的面目。就像很多家长自己吹过的牛,因为儿女没能帮他实现,从而对子女越看越不顺眼一样。

同样,宁铂也很痛苦,理想在现实面前被击了个粉碎,他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偏差,从自负变成了自卑。甚至开始变得“神神叨叨”起来,不再下棋和打牌,仍念念不忘天文学,并对星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然,这个过程也是漫长的,毕竟承认自己的自卑,也是需要勇气的。宁铂一度为了掩饰这种自卑,而特意展现出更加自负的表现,比如课堂上故意刁难质疑老师,故意对同学们表现出匪夷所思的表情等等。

但越这样做,自己越痛苦,等到后来,他开始逃避,跟父母都不再交流了,这扇窗户一旦关闭,就再也没有打开过。

再到后来,他开始自毁形象,将自己弄了个光头,每次拍照时,也是姗姗来迟,最后一个躲在角落里,他甚至开始逃避荧光灯。

等到他本科毕业,还被留在了中科大任教,甚至被人冠上了“19岁的全国最年轻的讲师”称号,但他自己知道,自己究竟有几斤几两。

当然,他也报考过三次研究生,但每到关键时刻都放弃了,他还是下不了决心承认自己不是天才。

七、

多年之后,针对宁铂考研这件事,更熟悉他的班主任老师汪惠迪提到:

这之后的宁铂,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在坠落,他所研究的中医、内丹、气功、瑜伽、占卜、命相、风水等等,也跟以科学严谨著称的科大,越行越远。

宁铂也不是没有逃走过,婚后的他因为跟妻子对教育观念的意见不同,他选择了逃离。那时候已经改革开放,深圳那边一片欣欣向荣,他想去那里教书,结果因为没有受邀电报,还被关到收容所好几天。

后来,他将自己生活的不幸,归咎于“神童教育”上面,为此他还在《实话实说》节目中,跟众多专家面对面辩论。

其实那期节目很敏感,连小崔都曾一度控制不了现场,反应激烈的宁铂一改刚出场时颓废的表情,大肆抨击“神童教育”:

在节目现场,几个专家也是针锋相对,有反对“神童教育”的,自然也有支持这种教育的。事实上,从中科大这么多届少年班毕业生中,也是有很多成才的,其比例并不低于普通班,比如:

这些人,都是出自少年班!

八、

在节目中,宁铂终于承认了,自己并不是“神童”:

这也是宁铂最后一次在媒体上公开亮相,几年后,他从朋友那里获得了一本 《六祖坛经》,让他如获至宝,同时也产生了出家的念头。

2002年他第一次出家,后来又被中科大的人给弄回去了,一年后他再次义无反顾奔赴五台山,这一次中科大的人没有再将他弄回去。

这个举动彻底将人们从“神童梦”中打醒,人们在“伤仲永”的同时,不禁有些感慨,当然,最痛苦的还是他的父母,为此宁铂也坦白:

与此同时,也有人提到,宁铂这个人意志不够坚定,稍遇挫折就转而遁入逃避的幻境。亏他还是一个大学生,却只知道读死书,没有一点科学素养,别人传播一点封建迷信的东西,他就信以为真。

对于宁铂这种出家为僧,况且还是曾经少年班的“神童”,本该有着幸福的前程,却没想到自甘堕落,成为废材,陷入了愚昧迷信的境地。

这不仅是愚昧,更是愚蠢,这就是一个被“愚昧”害了的人,末了,还要补上一句话,我们都应该:

发出这类感慨的人并不在少数,一方面是对宁铂的惋惜,另一方面也是对“神童教育”的再一次抨击。

九、

但我认为,宁铂并非是被“愚昧”的人,而是他“愚昧”了我们!

就像《让子弹飞》的电影所展现的那样,在我们不清楚状况的时候,不如让子弹多飞一会儿,看看它究竟落到什么地方。

是的,活了这么多年,宁铂这是第一次活给自己看,而且不用去解释为什么。

我杨角风也曾经有一段时间住在了小庙中,那段时间,刚辞掉了化工厂的工作,专心搞自媒体。又赶上自己的几个胡说八道系列,杨角风谈西游、杨角风谈雍正,杨角风谈大明等都完结了。一时间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俨然有了一种抑郁的感觉。

也正是在那个时间,回老家参加小舅子婚礼,认识了一位大师,越聊越投机,索性去庙里小住了几天。

确实,在那里能获得难得的平静,大师说得对,佛学其实是一门哲学,是心理学,是文学。我们很多人会钻进死胡同出不来,这时候就需要人来开导一下,想明白了,也就出来了。

但就像前文提到的那样,拜佛确实属于迷信,不提倡,所以具体细节就不细谈了,总之几天后我回家了,同样,十几年后,宁铂也“回家”了。

这一次他不再去讲科学,而开始在佛学院讲佛学,同时他还有着第二种身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至于他为什么要学心理学,我想,或许他本来想自己医一下自己,但后来发现,或许自己还可以医一下其他有着同样困扰的人。

虽然对他的争议还在持续,但是更多的人选择了支持,在某乎上有个问题,问怎么评价宁铂出家又还俗,并做了心理咨询师?

十、

底下的几个回答,无一不在支持他,比如:

当我们在评价宁铂是否被愚昧“愚昧”了时,也需要好好想想,是不是我们固有的观念“愚昧”了我们,让我们误会了他呢?

确实,当年的他太小,还不懂得如何委婉地表示拒绝,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的话,以他的聪明才智,或许在天文学等领域上,更能发挥作用。

但如今的心理学加佛学,又怎么能说不是上天最好的安排呢?

有人讲,是宁铂的出家,让他扯掉了“第一神童”的遮羞布,而他的还俗,我认为恰恰是他重新扯回了那块布。

毕竟,即使他年岁已大,即使他身态已发福,即使他放弃了他的少年班专业,但终归是从他的眼中看到了光,这种光,是自信的。

我想,这已经足够了,就像是那条被摔的活鱼,这一刻,才涅槃重生,找到了属于他的海洋。

其次,从这一点上讲,他确实是个神童!

132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