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12310
卖钉子的小男孩
医药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为了成功抢夺并守住优质人才,药企的“钞”能力,几乎修炼到了满级。不论是初创阶段的Biotech、还是快速扩张的BioPharma,甚至是走向成熟的BigPharma,股权激励正在成为高薪之外,生物医药企业建设并稳定自身人才团队的“标配”手段。
医药行业高端人才流动加剧之下,药企想要招揽并留住人才靠什么?
前景与“钱景”。
作为一个高门槛、长周期的行业,以研发能力驱动自身发展的创新型药企,核心竞争力高度依赖人才的创新力。因此,想长久地维持自身的创新力,一个高效且稳定的研发团队至关重要。
创新研发型药企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内卷白热化的大环境下,单纯的高薪已不是“抢人”的金标准。
相较于薪资、奖金、绩效等较为传统方式,股权激励更像是一种新型秘密武器。 “现在几乎所有创新药企在高端人才的招揽中,都会开出股权激励的条件。”有医药猎头公司负责人对E药经理人表示,这种在创新药企中逐渐成为常态化激励的模式,起到的是“稳”住人才的“定海神针”般的作用。
01 亿元股权激励背后
加入君实刚刚“满月”的恒瑞前首席医学官邹建军,日前出现在君实最新公布的“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草案的主要授权高管名单”中。
作为君实的副总经理、全球研发总裁,在这一次股权激励方案中,邹建军将获授的限制性股票数量为300万股,激励计划股票的授予价格为70元股,这一价格为君实生物公告当日(5月25日)科创板收盘价元股的。
根据规则,首次授予的限制性股票在授予日起满12个月后分三期归属,归属比例分别为40%、30%、30%,预留的限制性股票在预留授予部分限制性股票授予日起满12个月后分两期归属,每期归属的比例分别为50%、50%。
当然,天下并没有免费的午餐,股权激励普遍都会设置财务业绩指标作为激励条件。君实也不例外。
邹建军若想顺利解锁激励股票,行权条件分别为君实生物在2020年-2022年营业收入累计不低于66亿元、2020年-2023年年营业收入累计不低于101亿元、2020年-2024年年营业收入累计不低于151亿元。
从行权条件中不难算出君实生物设定的未来三年的业绩目标。
过去两年(2020年、2021年),君实的营收分别为亿元与亿元, 以此推算,即2022年的营收不低于亿元,2023年营收不低于35亿元,2024年营收不低于50亿元。
的确,股权激励正是具备了这种“显性业绩考核”和“隐性市值考核”的双重属性。
行业顾问机构恒杉咨询认为,一方面,股权激励计划存在相应的业绩指标,有助于促进激励对象最大限度地创造内在价值。另一方面,激励对象的收益与市值增长程度挂钩,有助于提升激励对象对内在价值向公司市值转化的重视程度。
富途ESOP研究同样显示,股权激励对于公司的业绩存在小而显著的正向效应,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和原有预期相比业绩平均提升约4%-5%。此外,投资者通常对股权激励计划给予正面的市场反应,将其解读为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利好。
02 约束与激励并重
无论是小而美biotech,或是正在做大做强的biopharma,甚至是已经走向成熟的bigpharma,股权激励都正在成为改善公司治理、提高治理能力的常态化手段。
据富途ESOP统计显示,2018年8月后港股上市的所有生物医药企业,全部在上市前实施股权激励或已经有相关股权激励披露。而自2019年7月科创板正式开市以来,截至2021年底,科创板上市的76家(2019年14家、2020年28家、2021年34家)生物医药企业中,在上市前已实施股权激励的占比超70%,上市后,更是几乎都已经推出一期或二期股权激励。
对于把研发当做命脉的生物医药公司而言,股权激励是保留关键人才的重要手段。《中国企业家价值报告(2021)》中指出, 对于传统行业,股权激励是奢侈品,但是对于人力资本密集性的硬 科技 、创新型企业,股权激励已经是必需品。
作为唯一一家三地上市药企,百济神州的员工股权激励计划堪称完美。其2021年登陆科创板前发布的招股书中,百济详细描述了公司成立十余年来开展的多次股权激励计划。据E药经理人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6月,百济神州已完成或正在执行的股权激励计划共有4项,分别为《2011期权计划》《2016期权及激励计划》《2018员工购股计划》和《2018股权奖励计划》,由此可以看出百济对股权激励带来的人才体系建设的重视。
而2011、2016、2018,从这些计划所设定的年份节点上不难发现百济在股权激励方案与公司发展之间的端倪。
成立于2010年10月的百济,在成立半年后,便发布了《2011期权计划》。 对于未上市的初创型公司来说,股权激励是一种留住人才的手段。 至2016 年 2 月 2 日(即《2016 期权及激励计划》生效)后,百济宣布将不会根据《2011期权计划》进一步授出任何购股权。从2011年至2015年间,为留住并激励人才,百济向关键管理人员共计授予14482万普通股。
当时间来到百济发展的下一个重要节点——纳斯达克上市前夕,其公布了《2016期权及激励计划》,从初创公司走到IPO在即的十字路口,此时百济处于迅速成长与药物研发的关键期,保持人才结构稳定至关重要。股权激励计划已经从原来的关键管理人员几乎覆盖到了公司高级职员、员工、非雇员董事及其他主要人士(包括顾问)等全体员工,激励的方式和工具也逐渐多样化,包括授予公司购股权、股票增值权、受限制股份、受限制股份单位、非限制性股份、表现股份奖励、现金奖励及股息等激励工具。
此后,百济更是发布了《2018员工购股计划》,允许符合资格的员工可以选择拿薪资的1%-10%购买公司股票,购买价格是授予期间公司ADS市场价格的15%折价。
更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登陆港股前,百济公布《2018股权奖励计划》,预留1200万普通股,这些普通股购股权将授予公司或公司子公司尚未聘用的个人。 显而易见,这是百济为吸引和招揽全球顶尖人才放出的大招。
不过,万事都有两面性。股权激励的确是企业为了激励和留住核心人才而推行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但“馅饼”落空也时有发生。公司业绩不佳、研发进度受阻等情况导致的股价大跌,使得原本属于额外奖励的股权激励缩水严重,甚至出现股权激励价远高于二级市场的现价的鸡肋情况。此外,一些公司将行权条件设置为“高难度”的业绩目标,让股权激励成为空头支票。券商研究显示,股权激励往往需要长达数年的执行期,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诸多变数, 如业绩不达标、二级市场影响、政策变化等等多方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股权激励方案的终止。
同时,股权激励也是生物医药公司面对现金流紧张时,有效的“节流”手段之一。
泰霖投资副总经理王禹算过这样一笔账,按照货币资金与三费总计的角度来看,未来3到5年,35家港股Biotech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很难由负转正,且现金流能够支撑三费运营的均值为年,中位值则更短,仅能维持年。
显然,对于缺少现金流支撑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既可以深度“绑定”高端人才,还可以避免因支出过高的薪酬而过快地消耗现金流,顺利挺过这个资本寒冬。
参考资料:
1. ESOP(股权激励)丨什么是股权激励?
2. 《中国企业家价值报告(2021)》
3. 百济神州科创板上市招股书
厌我走吧
11月16日,百济神州()发布早间公告,董事会于11月15日(美国东部时间)批准可能发行人民币股份,并将该等股份于科创板上市的初步建议,预计将于2021年上半年完成。 根据公告,百济神州将予发行的人民币股份不超过紧接该等发行前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及本次建议发行人民币股份项下拟发行及配发的人民币股份数目之和的10%。根据中国适用法律法规,可授出涉及不超过初始发行人民币股份15%的有关数目人民币股份的超额配股权。相关人民币股份均为新股份,且将不涉及转换现有股份及美国存托股份。 对于款项的初步用途,百济神州表示,经扣除发行开支后,建议发行人民币股份的所得款项目前拟用于本集团的主营业务。公开资料显示,百济神州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商业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专注于开发及商业化用于治疗癌症的创新型分子靶向及肿瘤免疫治疗药物。 百济神州目前在中国大陆、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拥有4700多名员工,正在加速推动公司多元化的新型疗法药物管线。 在成立的第6年,2016年,百济神州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两年后的2018年8月8日,百济神州登陆港交所,成为首个在美股和港股同时上市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 今年7月13日,百济神州还曾宣布,向主要股东发行145,838,979股新股,约占发行后股份总数的,购买价为每股美元,发行总收入约为亿美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净收入为亿美元,这是目前全球生物 科技 领域内最大规模的股权融资。 2019年财报显示,百济神州去年营业收入为亿美元,同比(较上年同期)增长。最新公布的2020年三季度业绩显示,截至 今年9月30日的九个月,百济神州营收亿美元,同比下降,其中截至9月30日的三个月,其收入为 9108 万美元,较2019年同期的5014 万美元增长 ,主要由百泽安在华和百悦泽在华及在美的产品收入支撑。 目前,百济神州两款自主研发的药物,BTK抑制剂百悦泽(泽布替尼胶囊)正在美国和中国进行销售、抗PD-1抗体药物百泽安(雷利珠单 抗注射液)在中国进行销售。此外,百济神州在中国正在或计划销售多款由安进公司、新基物流有限公司(隶属百时美施贵宝公司)以及EUSA Pharma授权的肿瘤药物。 其中,泽布替尼属于1类抗癌新药,于今年6月2日在国内获批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成人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和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患者。 11月13日收盘,百济神州()报收港元,涨幅。
逃避没有出口
文 | 杨万里 又一家药企巨头拟回A股上市。 近日,百济神州公告称,预计将于2021年上半年在科创板上市。该公司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主要出于公司业务及战略发展的考量”。 如果百济神州成功登陆科创板,它将成为第一家同时在美股、港股和A股上市的本土药企。百济神州在美股市场和港股市场表现较好,被资金追捧的原因是明星投资机构高瓴资本持股以及公司手握重磅自研产品。 然而,百济神州也被外界争议,主要是公司业绩持续亏损,6年间累计亏损约亿元。业绩亏损背后又与高研发投入有关。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9月,百济神州曾遭做空机构狙击。机构J Capital Research(美奇金)曾质疑公司造假,一度引发股价暴跌。 时隔一年后,如今百济神州向A股IPO发起冲刺。按照以往规律,若上市大概率会被市场炒作。但没有基本面支撑,估值也难以被“故事”支撑。 回顾百济神州的上市历程,公司于2016年2月份以24美元价格在美股上市,目前在美股累计涨幅超10倍。2018年8月,百济神州又以108港元价格在港股上市,目前在港股累计涨幅超50%。 百济神州被资金追捧的第一个原因是高瓴资本为公司股东。高瓴资本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大部分被重仓的个股皆受投资者追捧。 高瓴资本三季度美股持仓数据显示,百济神州位列其第二大重仓股。实际上,高瓴资本一直重金押注百济神州,从2015年至今,连续8次不断投资该公司。今年7月份,百济神州定增亿股票,募集资金亿美元,高瓴资本就认购了不低于10亿美元。 百济神州被资金追捧的第二个原因是公司手握重磅自研产品。 目前,百济神州已有两款产品实现商业化,分别为PD-1药物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和BTK抑制剂百悦泽(泽布替尼)。 百泽安于去年年底获批上市,用于治疗至少经过二线系统化疗的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今年4月,经国家药监局的批准,该产品适应症扩展到尿路上皮癌(比如膀胱癌)。 三季度财报显示,百泽安在华产品收入为4994万美元,去年同期收入为零。这意味着,百泽安开始给公司带来收入。 另一款产品百悦泽于去年11月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有 财经 媒体分析称,它是 历史 上第一个完全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得到美国FDA批准的抗癌新药。 三季度财报显示,百悦泽在华和在美的产品收入为1566万美元,去年同期收入为零。同样,百悦泽也开始给公司带来收入。 有业内人士曾表示,百济神州的研发能力确实强,百悦泽(泽布替尼)虽然销售额并不高,但却是第一个被FDA批准的中国抗癌药,这也是支撑近两年它股价大涨的重要原因。 百济神州虽然是资本市场的明星公司,也一直被投资者争议。外界聚焦点在于该公司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美股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百济神州归母净利润亏损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亿元),同比增加约。百济神州对此表示,主要系临床试验费用和研发费用的显着上涨。今年前三季度,百济神州的研发投入高达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亿元),超过A股药企龙头恒瑞医药逾20亿元。 一般而言,创新药企都以研发导向为主,“烧钱”是一大特征,百济神州正是符合。 在2014-2019年期间,百济神州研发投入分别为 2186万美元、5825万美元、9803万美元、亿美元、亿美元和亿美元,6年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约为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亿元)。 高研发投入导致公司持续亏损。 在2014-2019年期间,百济神州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1828万美元、5710万美元、亿美元、9311万美元、亿美元和亿美元。合计看,百济神州6年累计亏损约1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亿元)。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部分投资者更看重市场估值差异所带来的收益,而并非业绩成长所带来的收益。因此,即使百济神州处于亏损状态,投资者仍然会追捧。 我们关注到,在2019年9月5日(美东时间),J Capital Research(美奇金)对百济神州发布做空报告,直指百济神州涉嫌伪造近60%的销售额并捏造了超过亿美元的收入。 做空报告发布当日,百济神州在美股大跌,市值蒸发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亿元)。 到了9月6日下午,百济神州回应称,该报告的指控“失实、毫无依据且具误导性”。但是,当日百济神州股价再次下跌。 作为明星药企,如果百济神州成功回A股上市,可能会被资金炒作。但投资者也得警惕“过山车”行情。此前,回A的明星药企康希诺和君实生物已上演类似一幕。 康希诺上市首日,股价最高涨至477元,总市值一度突破1100亿元。之后,在一个月时间里,其股价最低跌至元,跌幅高达。截至周三收盘,康希诺股价为378元,依然未超过前期高点。 君实生物上市首日,股价最高涨至元,总市值一度突破1900亿元。然而,由于业绩持续亏损以及被自媒体公开质疑,其股价已跌破70元,总市值不到600亿元。 股价最终由基本面决定。市场现在之所以追捧百济神州,是对公司未来看好。如果业绩不能落地,再好的“故事”也难以支撑公司的估值。 百济神州能否成功过会以及后市表现如何,我们将继续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