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礼仪

帝王之家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677

首页> 社工> 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礼仪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影如画

已采纳

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导语:社会工作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的专业性、职业化的社会服务工作。做一个好的社会工作者并不容易,每一份工作都要有一定的职业素养,社会工作者也不例外。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培育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是社会力量有效参与社会管理服务,优化社会治理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社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认同社会工作专业理念。

社会工作者认同其专业理念,是做好专业服务的前提条件。一是认同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现在为民服务,是帮助他人、服务他人和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实践活动。社会工作者必须认同并真心践行这一理念。二是认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社会工作本质上属于道德实践。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必须以案主的合法利益为出发点,充分体现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道德观,兑现对案主做出的承诺。三是认同社会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是社会治理的两大主题。管理只能保稳定,服务才能促和谐。社会工作者应该深刻领会社会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增强做好专业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推进服务进程的能力。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很强的实务能力。一要能够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社会工作者从接案开始,就要详细了解案主的来源、案主的类型、是否接受过服务,专注聆听案主面临的困境、求助的过程、内心的期待,主动介绍自己的执业经历以及“扶弱济贫”“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消除案主的戒心,缩短自己与案主之间的心理距离,以期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二要能够促使案主建立自信。“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责任。社会工作者应始终围绕“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不排斥、不歧视、守信义、多倾听、非评判,通过危机的化解,有效地解除案主内心的恐慌;通过现实问题的解决,有效地缓解案主的生活压力;通过真诚的关怀与平等的交往,有效地减轻案主的自卑感与疏离感,案主产生“以自我为主心”的感受,自觉地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从而恢复自尊和建立自信。三要能够正确地评估并修正服务方案。社会工作者应适时监测服务进度和案主的改变程度,发现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偏差,总结经验、改进工作的方法和技巧,以更好地适应案主的.需求。

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

社会工作的直接目标是帮助案主化解危机、破解难题、走出困境,要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必须熟悉和掌握各种社会资源。一要熟知可用的政策资源。社会政策,是通过国家立法和政府行政干预,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定,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系列政策、行为准则和规定的总称,包括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熟知社会政策,是社会工作者做好社会工作的理论保障。二要熟知可用的物质资源。扶弱济贫是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提供物质帮助是扶弱济贫的重要方式,是做好社会工作的物质保障。社会工作者应熟知可供利用的行政资源和民间资源,熟知协调行政资源和民间资源的途径和方式方法。三要熟知可用的人力资源。社会工作的终极目标是使案主能够自我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实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确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其基本思路是,社会工作者用包容心和同理心同化案主,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充实案主,用法规、政策和谋生技巧武装案主,从而使案主提高自理的能力。终极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持久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诸多力量的通力合作和密切配合。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熟知能够随时调用的具备专业特长的人力资源。

运用法律法规的能力。

在法治中国的背景下,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法律诉求越来越多,对社会工作者依法服务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一要有良好的法律知识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社会诉求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工作者应该围绕案主的多元化服务需求,在横向上拓宽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在纵向上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素养。二要有正确使用法律法规的能力。熟练掌握法律知识是社会工作者依法服务的前提,能够将法律知识与案主特定诉求有机结合才是社会工作者依法服务的关键。在服务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应善思考、多取经、勤总结,不断提高自己运用法律法规的能力。三要有为案主解难的正义感。公平正义是社会工作的灵魂,迷茫和无助是案主的常见表现,处于危机和困境之中的案主,还会表现出极度的恐慌。处于弱势地位的案主,迫切需要知道自己面临的危机和困境、造成危机和困境的原因以及危机和困境可能对自己造成的进一步伤害。作为挽救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者,一定要秉持公平正义,充分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开展服务,将服务对象的损失和伤害降至最低。

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社会工作者在解决疑难问题时,应注重方式方法。一是能够果断处置突发事件。社会工作者在处置突发事件时,要因时度势、机智果断、争分夺秒;要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善处突方案并付诸实施;要以大局为重,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只有这样,才能将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和破坏性降至最低。二是能够提前预测热点事件。热点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有一个萌芽、发展、暴发的过程。社会工作者应善于捕捉细微的、零碎的信息,能够明察秋毫、见微知著、整合信息、透视本质,提前预测可能的热点问题,从而为有效应对热点问题赢取时间。三是能够灵活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无论对案主还是对社会都至关重要。社会工作者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应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实事求是、不留后患”的原则,灵活应对,合理处置

166评论

菇凉讲脏话是掩饰自己

一、热爱社区 扎根社区我认为在社区这个舞台上,能够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充分掌握 社区工作的流程、方法和相关政策,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区工作中,创新工作方法,把自己的身心融入社区,让自己在社区这个大家庭里发热、发光。凭着我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凭着我有一颗善良的心,凭着我扎 实刻苦忘我的工作精神,我完全相信自己能成为一名称职的社区工作者。有人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着它笑,它也对着你 笑;你对着它哭,它也对着你哭。仔细想来,难道不是这样的吗?我们每天面带微笑的迎接每一位群众,那么他们也会面带笑容的回应我们的,作为社区工作者,就必须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和联系,沟通是第一位,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二、努力学习 适应工作 学习是明确政治方向,提高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更是适应新形势、 新环境的必然要求。认真学习业务知识,积极参加街道组织的各项培训。要时刻 准备着用优质的服务解决群众的难题,有一流的业务水平树立社区服务的 新形象,让百姓来社区办事觉得放心、舒心、贴心。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大胆实践,勇于开拓,廉洁自律,扎实苦干,投入全部的精力和热情。

180评论

有个爱自己的不容易

在专业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从内心接纳服务对象,将他们看做是工作过程中的重要伙伴,对服务对象的价值偏好、习惯、信仰等都应保持宽容与尊重的态度,决不因为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信仰等因素对他们有任何歧视,更不能因为上述原因而拒绝为服务对象提供社会服务。 尊重的含义不仅在于对服务对象保持符合社会文化习俗的礼节和称谓,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服务对象自身的生命价值和其他基本权利,充分保障他们获得基本的资源和可靠的专业服务的权利,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满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社会工作专业来说,尊重不仅是一种思想上的认知,还是一种道德上的实践。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应将自身的价值观强加于服务对象,更不应指责和批判服务对象的言行和价值观,也不能向服务对象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社会工作者可以和服务对象共同分享与服务内容有关的个人感受和经验,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并提供尽力解决问题的建议,但社会工作者不得直接或间接迫使服务对象接受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工作者要与服务对象保持良好的沟通。社会工作者有义务向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对象有权利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选择服务的内容、方式,并在事关服务对象利益的决策中起到主导作用。如果服务对象没有能力进行选择和决策,社会工作者应根据法律或有关规定由他人代行选择和决策权利。自决权是个人尊严的体现,除非万不得已,即便是社会工作者出于好意,一般也不主张社会工作者自身代替服务对象作决定,因为这样做可能不利于服务对象发展自尊和挖掘潜能。 社会工作者应当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未经服务对象同意或允许,社会工作者不得向第三方透露涉及服务对象个人身份资料和其他可能危害服务对象权益的隐私信息。除非在特别情况下必须透露有关信息时,社会工作者应向机构或有关部门报告,并告知服务对象有限度公开隐私信息的必要性及采取相关保护措施。如果在紧急情形下,必须打破保密原则而来不及提出报告时,社会工作者事后应当提供相关的证据并补办手续,以记录必要的工作程序。

32评论

相关问答

    向你推荐

      热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