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李菲

故乡酒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6202

首页> 社工> 社会工作者李菲

4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脾气不好我任你欺负

已采纳

文母婴期刊

有些宝妈把家庭看得非常重,更不能错过孩子的成长,以为陪着孩子就能够给其更好的生活,这如同面对“ 鱼和熊掌 ”的选择题,你选择家庭,可能会丢了事业;选择事业,就失去了工作。如果两者都想要兼顾,这是一个难的事情,不乏有非常能干的宝妈能够兼顾两者。

一位资深婚恋行业人士说,很多女性离婚时几乎 人财两空 ,面对前方的路, 一脸迷茫和无望 ,这是一个 残酷的现实 ,尤其是全职太太。

值得深思的是,全职妈妈是一份职业吗?不管是全职太太,还是职场妈妈,她们为家庭的付出所花费的精力、时间,值不值得被肯定?

全职妈妈为了照顾孩子和家庭,失去了 青春 和 容 颜,夫妻感情岌岌可危,即使离婚也得不到多少补偿,虽然民法典判决了一例丈夫被贴给前妻五万元家务费,这远低于保姆的工资,折合一年仅一万元。

80后宝妈的经历

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上映后就引发热议,尤其被 韩国女性所认同 ,相反,它却 不受韩国男性待见 ,并请求不要再播了,甚至女演员也受到抵制。

金智英是一名普通的80后全职妈妈,她每天的工作是 拖地 、 洗衣 、 整理玩具 等,空闲时独自站立在阳台上发呆,感受落日余晖,闭上眼睛陷入深思。

女儿突然地喊叫,将她从沉思中拉了回来。她有时会推着婴儿车去公园遛娃,坐下来一边晃着婴儿车,一边喝着咖啡。

公园里的陌生人投来 羡慕的目光 ,有位女孩对身边人说:看! 人家多幸福 ,如果我老公也能 赚钱 ,我也愿意一边喝咖啡一边带娃。不必面对 烦躁的工作 ,也不用再看 老板的脸色 。

智英听到这样的话,赶紧起身离开,她没有心情与这些职场精英争论,他们很没礼貌,况且她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女儿要洗澡、吃药,她还要给做饭。丈夫回来一家人吃晚餐,她向丈夫抱怨,自己手有些疼,吐槽遇到不靠的医生,医生质疑家里到处都是电器,怎么会手疼呢?

公婆的家

假期去公婆家,丈夫帮忙洗碗盘,受到婆婆的 暗讽 ;很早就起床帮婆婆 做家务 ,意外得到一份“ 奖励 ”,婆婆说是排了很长时间的队才领到的 赠品 ,打开一看是一条做饭用的 围裙 ,这让智英心头一酸。

大姑姐回来了,婆婆要求智英下厨做饭,姐姐起身要帮忙,被婆婆制止,称女儿嫁出去了,已经不是娘家的人了,没有理由做家务。

婆婆的话刺激到了她,智英用婆婆的语气回击: 你的女儿来了,我也该领着我的女儿走了。

眼看一场矛盾就要爆发了,丈夫看不对劲,马上抱着女儿拉着妻子离开了。

原生家庭

智英想妈妈了,一家人来到了娘家,这让她想起童年的记忆,他们家有三个娃,父母重男轻女,女儿 从小被要求做家务 ,对儿子却 区别对待 ,什么都不用做。

奶奶当着一家人的面,对妈妈说:只生一个儿子太少了,一个家庭至少要生四个男孩。有这样的奶奶,可见爸爸 重男轻女 的思想有多严重。

有一次,智英回家时,在车上遇到坏人,喊爸爸来接她。见面后并没有得到他的关心,换来的却是抱怨,嫌她报的补习班太远,穿的裙子也短,也不见人就微笑。

你看吧,被坏人盯上, 并不是坏人的错,而是女儿的错 。

职场歧视

智英看到邻居家刚上班的女儿,那种对未来的向往和自信,不由得想起刚上班时的自己,浑身散发出青春的气息和活力,对 美好生活 、 辉煌事业 充满了向往。

梦想是好的,现实一次次 打脸 。虽然她工作很努力,却没有换取想要的职场前景。

职场对女性并不友好,因为女性要 结婚生子 、 休产假 ,职场评优只侧重于男性。女性精英也会受到 冷嘲热讽 ,他们认为女性在职场再优秀又能怎么样呢?带不好孩子就等于 毁了孩子 。

她想起女儿曾在公司打翻饮料时,被同事嘲笑为“ 妈虫 ”,她选择 忍气吞声 。

看吧,在男权 社会 ,女性 已经被定义在职场妈妈 这个维度,这已经成为很多男性的 潜意识 ,你也可以理解在“社会 共识 ”,职场是男性的“ 游戏 场”。

重返职场

智英打算重返职场了,让她比较为难的是找 育儿 嫂,丈夫表示理解,答应提前休 一年 育儿 假 ,专门带女儿,这让她非常感动。

婆婆得知此事,训斥这会 毁掉他儿子的事业 。婆婆仍未罢休,打电话给智英的妈妈,让她好好劝劝智英,但是女儿并不买账。

得知女儿患上“抑郁症”,妈妈答应帮忙带女儿。家人得知智英的情况后,做出关怀的举动。 在智英得到治疗后,内心也变得强大。

全职妈妈太难了

李菲是一位全职妈妈,邻居告诉她:等你的孩子上学了,你就算熬出头了。听起来蛮有道理的,可是她并 没有解脱 ,未曾想到上学还会遇到各种事情,根本就停不下脚步。

孩子长大了,面对一次次地走出家门,又开始担心起来,面对 孩子的成长和独立 ,父母只能一场接着一场地 放手 ,看着孩子的背影渐渐远去。

当母则刚不假,但也有脆弱的一面,有时候呐喊 养娃太难 ,孩子离开,又开始 无尽的思念 。孩子终于有一天会离开,宝妈不要错误地 把孩子当成生活的全部 。张桂梅校长 反对女生工作后做全职太太 ,不是没有道理。父母年老时,能够照顾好自己,就是孩子最大的宽心。

110评论

离人怎挽来人怎拒

姓名:李菲(中国澳门演员) 英文名:Jewel Lee 身高:163cm 出生日期:3月3日

139评论

笑自傲孤

本文已获得腾讯传媒全媒派授权

在国家线公布后的几天中,社交媒体涌现出众多聚焦于新传考研竞争白热化的段子 ,比如“施拉姆落泪,霍夫兰自卑”“比李普曼还离谱”“人可以有新闻的理想,但不能有考新传的念头”……

3月11日,备受期待的2022年考研国家复试线公布,虽然早已预料到今年的复试线会提升,但多个学科超过10分以上的涨幅还是惊掉了许多考生的下巴,以至于在复试线公布的当天,微博热搜甚至没有了流量明星们的身影,“高分喷雾喷在了分数线上”“一个人努力会提高分数,一群人努力会提高分数线”等段子的横空出世,在调侃的同时也多了几分心酸和无奈。

在2021年考研国家线公布后,有新传类公众号曾发布 一文,聚焦了近年来水涨船高的新传考研,并预计2022年考研总人数将突破400万大关。

而在一年后,不仅考研总人数突破450万大关,新闻传播学A类学硕和专硕分数线也在连续多年平稳的基础上从去年的355分大涨到367分。本文将再次以可视化图表的形式聚焦2022年新闻传播学考研,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没有最卷只有更卷的“战场”。

报考总数再激增,复试分数猛上涨

继2021年考研人数增长36万达到377万后,今年的考研总人数再次猛增,不仅突破400万大关,还来到了令人咂舌的457万!一次性增长80万人,增长率达到21%,一举创下了考研人数和增幅的两项纪录。

从近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对比来看,虽然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持续扩大,从2019年招生91万人扩展到2021年的117万人,但其扩大幅度远低于报考人数涨幅,所有学科整体报录比从2019年的1:到近两年来的1:,一直维持在历年最高水平。可以预见,在今年考研基数猛增的情形下,报录比很可能再创新高。

作为包容性强、实践性强且跨专业报考门槛相对较低的新闻传播类学科,其在历年考研中一直受到学生追捧,往年的报录比达到10:1甚至20:1更是稀松平常。在今年报考人数大涨的情况下,新闻传播类学科的考研人数再次激增。而与往年不同的是,连续多年未出现较大变动的新闻传播学学硕和专硕的考研复试国家分数线在今年大涨12分,A类地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367分,B类地区也达到了357分。

当然,新闻传播专业考研国家线的上涨并不是一家独“秀”。2022年各专业的国家线普遍大涨,大部分专业国家线涨幅集中在7-15分之间。但相较于其他专业,这种大幅度的分数线上涨对于新闻传播这种原本国家线基数就很高的学科冲击很大,比如文学类在已是“顶流”的情况下又上涨12分,直接霸占各专业国家分数线C位,而像艺术学 (A区国家线361,上涨15分) 和经济学 (A区国家线360,上涨12分) 也成为了考研的“修罗场”。

新传专业考研的激烈竞争不止表现在国家线这一条赛道上,34所自主划线高校历来都是广大学子扎堆报考的院校,大量考生的集中报考使得这些高校成为了新闻传播学考研中的“修罗场”。

从近日来部分学校公布的自主划线情况来看,2017年至今,除清华大学因取消新闻传播学本科,同时大力发展新闻传播学专硕等因素导致复试分数线起伏较大外,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几所高校的复试分数线都在350分-390分这一区间内。目前公布的复试线最高是四川大学的新闻传播专硕397分,比国家线高出整整30分,但也有个别学校,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学类学硕基本线为355分,是截止目前34所自主划线高校中里面已公布分数线的院校里面最低的。

而在第四轮学科评级中A+至B的各院校中,平均复试分数线为377分,A+学科的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分数线分别为386分和367分;A类院校分数线最高为复旦大学的新闻与传播专硕,达到了392分;A-类院校分数线最高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达到了388分;B+类院校分数线最高为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达到了402分;B类院校分数线最高为陕西师范大学传播学学硕,达到了404分。

分数的居高不下并未降低考生们的报考热情。我们以第四轮学科评估为依据,统计了新闻传播学评级为ABC的56所高校研究生招考信息。数据显示,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大学、深圳大学等在内的部分高校2021及2022年的新传类考研报名人数均在700人以上,而招生数量则普遍在50-60人左右,招生人数最多的中央民族大学专硕也只不过在115人。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2022年新传类考研难度进一步上升,甚至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地狱级别”。以往超过国家线便可以高枕无忧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在目前全国各高校开启复试调剂的过程中,微博上已经可以看到“新传考研调剂”超话,在其中咨询调剂信息的同学初试分数380+、390+甚至400分以上的不乏其人,在超话的193篇帖子中,低于A区国家线的调剂信息仅占21%,而370-379分36人,占比29%,380-389分36人,占比达到了29%,390-399分16人,占比13%,400分以上3人,其中最高分数甚至达到了410分。

在国家线公布后的几天中,社交媒体涌现出的众多段子也聚焦于新传考研竞争的白热化,比如“施拉姆落泪,霍夫兰自卑”“比李普曼还离谱”“人可以有新闻的理想,但不能有考新传的念头”……

学科热、考生多,国家线上涨早有预示

国家线大幅度上涨、400分寻求调剂,在2022年新传考研极度内卷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原因?或许我们可以从宏观数据的变化中看出几个最大的环境变量:

一、录取比例低而学科热度高

2011-2022年,考研人数逐渐攀升速度远超录取人数增长速度,导致报录比越来越高。今年全国有457万考研大军,院校计划招生人数110万左右,除去硕士推免生和博士研究生留给硕士统考的名额不足100万,这就意味着应该有将近360万的同学落榜,招生规模的涨幅赶不上报考人数的递增速度。

新闻传播专业本就是考研热门,再加上其跨专业门槛相对较低,每年除了本专业学生,还会吸引大量的跨考学生,其报录比自然居高不下。根据网易数读统计发现,新闻传播学目前已经成为了继教育学、心理学、金融学后排名第四位的跨考生钟意学科,包括外语、理工科、会计、管理学、金融学等专业的学生都对新传抱有浓厚兴趣。

二、非应届考生人数变多,考生整体水平提高

通过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往届考生约占每年各科整体考研学生50%以上,这些同学有了过往考研的经验,在“二战”中准备更加成熟、目标更加明确、方法更加得当,这无形之中推动了整体的考研应试能力和水平。

同时,考生整体水平也有一定程度提高,不少学生甚至在一进入大学后便开始备战备考。考研的准备越来越“提前化”“精细化”和“专业化”,一批底子扎实、技能充分的考研竞争者越来越多。数据显示,近年来一些“双一流”高校和很多“双非”高校中各专业本科生考研比例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甚至诸如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近年来各专业本科毕业生升学率 (包括考研及出国深造等) 都已超过40%。

三、新闻传播学知识点相对集中,便于准备

有新传类公众号曾总结了2019年至今三年来全国多所院校的近7000道新传考研真题,发现其中“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应用”和“研究方法”基本构成了全部考试题型,而其中新闻传播理论题型所占比例最高。

以“新闻传播史”为例,题目呈现出对于近现代中国新闻史的高度聚焦,“邸报”“敦煌进奏院状”“癸丑报灾”“黄远生”“时务报”“反客里空”等成为了历年考试中的常客。

在“新闻传播理论”类考题中也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新闻价值”“媒介融合”“四全媒体”“数字鸿沟”“信息茧房”“后真相”“UGC”“元宇宙”等关键词的出现则说明了理论考试中对经典和前沿的重视。由此可知,在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科的考研试题中,重要知识点、前沿关注点一直是考试热点,而这些题目往往是有迹可循且便于复习的。

四、就业门槛水涨船高

根据对考研动机的调查分析,就业压力大,增强就业竞争力成为考生选择考研的最主要因素。的考生因为就业压力大,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选择考研,的考生是为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加强文化素养。留恋校园生活以及想在学术上深造的考生占比分别超过10%。

同时,据《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分析,伴随就业竞争的加大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用人单位对从业者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就业者比例稳步上升。2007年我国就业人群中研究生学历人数占比为,之后占比不断上升。到2019年,我国就业人群中研究生学历占比达到。也就是说,每100名就业者中就有1名拥有研究生学历。

在学历不断提升的同时,新闻传播类岗位虽上手较快,但薪资并无优势。根据智联招聘2021年第三季度发布的《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竞争激烈的新传类岗位平均薪资为8186元,排名41位。僧多粥少的就业现状,让文科类本科毕业生更希望通过考研来为自己增加核心竞争力。

此外,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一方面,相关行业大批从业者面临转型与再就业,其中部分也加入了再深造的行列;另一方面,考虑到更多不确定性因素,更多学生选择留在学校,晚点成为社会人。

专硕还是学硕?双一流还是双非?

在新传考研内卷严重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新传考研内部也形成了鲜明的“象限化”趋势。从位居第一象限的双一流学硕到第四象限的双非专硕,新传考研如何选择也成为了左右成败的一大因素。

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硕和专硕的区别:学硕和专硕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时间和学费上都有很大差异。学硕方向主要是培养学术研究人才,课程设置上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工作的能力和素质。而专硕方向是培养在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同时,在学制上,学硕往往需要三年时间,专硕则在2-3年之间不等。毕业方式也有不同,学硕要求以研究论文毕业;而专硕在持续的改革中则可以更大范围的选择以论文或调研报告甚至新闻纪实作品作为毕业设计。

除此之外,不同院校在对学硕与专硕的设置上也各有侧重。通过整理研招网及各高校招生网2022年招生数据,我们发现今年招收新闻传播类考研学生的182所院校中共有117所高校设置了新传类学术硕士点,167所高校设置了新传类专业硕士点。

部分学校设置了学硕点但没有设置专硕点,也有部分学校正好相反,因此无法直接通过学硕+专硕得到院校总数。可以说,从2010年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同样进行统招后,前者在短短十几年中发展速度惊人。

在近十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中专硕占比也逐年提升,从2011年的万增长到2020年的万,招生人数增长近4倍。2017年专硕招生人数首次超过学硕,自此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调查,近83%的考生有意愿报考专业型硕士。

教育部最新发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中指出,支持学位授予单位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量主要用于专业学位。可以预见,未来专业硕士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专硕的选择仍具有一定优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校中的专业硕士已经开始停招全日制,转为非全日制招生。如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通过推荐免试招收的新闻与传播专硕研究生学习形式为全日制,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招收的新闻与传播专硕研究生学习形式则为非全日制,同时该专业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仅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另外,南京大学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同样已不再招收全日制研究生,均按“定向就业”类别录取。

在专硕学硕的纠结之外,选择“双一流”高校还是“双非”高校也是很多考生纠结的另一个因素。一方面很多本科出身较好的考生当然希望能够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优势;而另一方面,很多普通本科的学子则也希望抓住考研的机会实现平台跃迁。

在2022年182所开设新传专业的高校中以双非院校居多,共112所,占比;“双一流”院校共77所,占比。这其中,211院校共40所,占比;985院校数量最少,共30所,占比。

一个积极信号是,部分知名高校近年来正在不断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与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相比,2022年 “双一流”高校招生计划均明显增长。如重庆大学,今年计划招生人数较去年增加700人,河南大学也新增招生500人。

不过,这些增长最终落到新传专业的有多少还是未知,可以确定的是,在全国研究生扩招的大背景下,顶尖院校的“入场券”仍然是稀缺品。想要成功上岸,新传学子依旧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机遇与挑战并存,新传考研热度仍将持续

为什么一定要考研?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在中国教育在线对部分考生的调研中发现,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超过四成的考生认为就业有一定难度,对找到理想工作信心不足。33%的考生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有信心找到理想的工作。22%的考生则表示担忧,认为就业形势严峻,担心找不到工作。

正像很多考生担心的那样,近年来用人单位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招聘门槛。硕士毕业生起步,已经成为了很多新传学子心目中找好工作不能绕开的敲门砖。2022年人民日报社公开招聘25个岗位中,11个岗位专业要求涉及“新闻传播学”类,其中3个“新闻传播学”岗位明确要求学历在硕研及以上;北京广播电视台2022校园招聘共22个岗位,8个岗位专业要求中有“新闻传播”类,其中2个岗位要求硕研及以上学历。占比其实并不高,但学生们却会盯着最高标准去看齐。

同样的情况在国考、省考等岗位要求中也可看出,诸如“中央党群机关”“中央国家行政机关”等热门类别中招收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的岗位中,也有一些岗位会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类似情况还出现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直辖市的公务员招考中。

主客观因素的叠加,促使越来越多新传学子选择考研。但与巨大挑战同存的,则是新的机遇。这就是大力发展的交叉学科,交叉学科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渗透而出现的新兴学科。

根据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公布的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名单,截至2021年6月13日,共涉及455所高校,5669个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其中,自设二级学科5053个,交叉学科616个。涉及新闻传播类的交叉学科共有包含信息艺术设计、区域学等在内的20个。交叉学科作为一个新的方向,正在为新传学子们提供着新的机会。

不论出于何种原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考研的道路,而作为考研专业中的“爆款”,新闻传播类学科考研人数在持续增长的过程中似乎仍会看涨,甚至可能在2023年再创新高。无论如何,考研是很多新传学子在即将结束本科时的第一选择,这已成为了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趋势。

本文转自全媒派 作者:赵若瑾、李菲、李欣怡、张慧、里纳特·甫拉提、张洋

本文编辑:徐彦琳

投稿、合作邮箱:

“尝鲜”元宇宙,这个行业已最先站上了风口 | 周末谈抖音今日头条拟展示用户帐号IP属地;网络平台不得直播未经批准网游 | 传媒动态【】

169评论

并未认真

1974年,李菲出生在广西桂林的一个梨园世家,父亲是职业民乐演奏员,母亲是桂剧演员 。她4岁随父母移居柳州,受到电影《少林寺》的影响而喜欢武术;9岁那年,顶替柳州市体委少年武术队一名队员,短训了1个星期就参加了广西少年武术比赛,因表现突出被招进广西武术队。此时,李菲一边在南宁民主路小学读书,一边在广西武术队习武。1988年,开始代表广西武术队参加全国青少年武术锦标赛,相继夺得鹰爪拳、南拳、剑术等多项冠军。1992年,她因伤退役 。1993年,她通过人才引进计划只身来到澳门。但澳门运动员平时需要自己找工作来解决生存,只有在比赛时才恢复运动员的身份。因此她开始在澳门教业中学从事中文教员和校务,之后还担任了报社记者、报社行政主管以及新闻主播 。1994年3月,参加澳门国际武术邀请赛,首次亮相国际赛事的她夺得了一金二银,受到澳门各界关注;随后,她在第8届澳门武术锦标赛囊括南拳、剑术、枪术和全能冠军;8月,再次在北京国际武术邀请赛中获得南拳冠军;10月,代表澳门参加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第十二届亚运会,获得南拳亚军,为澳门取得历史上第一块亚运会奖牌。1995年,夺得第三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南拳冠军和剑术亚军;随后被澳门总督授予体育运动功绩勋章。1999年,成为第五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枪术冠军、剑术冠军和南拳亚军;凭借骄人成绩,获颁澳门政府功勋运动员金座奖。2001年,被世界武术联盟协会授予终生成就奖、杰出运动员金牌奖 。 1996年,处在运动员巅峰状态的她出人意料地决定参选澳门小姐,最终获得“澳门小姐”亚军和最上镜小姐奖 。1997年,褪去选美光环的她开始前往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留学,没有任何英语基础的她在4个月的时间里补上了所有的英语课程,主修了国际金融管理和社会公共关系学,顺利毕业 。1999年,回国后的李菲并没有按照既定梦想从事职业经理人,而是转战香港影视圈,在王晶执导的香港喜剧电影《赌侠大战拉斯维加斯》中初试银幕,饰演性感迷人、贪幕虚荣的情妇保镖。2000年3月,出演了香港亚视制作的时装奇幻电视剧《我和僵尸有个约会2》;还出演赵文卓、黎姿等人主演的香港动作电影《生死拳速》 ;随后在香港警匪电影《女飞虎》中饰演女飞虎队长杨丽;7月,在改编自金庸小说《鹿鼎记》的古装武侠电视剧《小宝与康熙》中饰演愤世嫉俗的独臂神尼。2001年,开始向内地发展,出演了由张纪中担任制片、央视制作、根据金庸同名小说改编的古装武侠电视剧《笑傲江湖》,饰演冷艳神秘、功夫高超的五毒教主蓝凤凰,受到观众喜爱 。2002年,在李美琪、吴彦祖主演的香港动作电影《赤裸特工》饰演残酷无情的冷血杀手。2004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与周杰伦合演《龙拳》 ;随后参演古装武侠电视剧《侠影仙踪》,扮演上官剑侍;还出演了古装喜剧《刘姥姥外传》。2006年,再次登上央视春晚,与谢霆锋、庾澄庆、沙宝亮等人共同演绎歌曲联唱《百家姓》 ;6月,与黄晓明、茹萍合作出演古装历史剧《大汉天子3》,饰演护国夫人秋婵,睿智而又不失母爱的巾帼英雄 ;12月,出演改编自梁羽生同名小说的武侠剧《侠骨丹心》,一改往日正义善良的侠女形象,饰演心狠手辣、美艳绝伦的天魔教教主“贺大娘” ;还出演了讲述性感女杀手故事的香港动作电影《魔鬼天使》。之后,淡出演艺圈。 2000年,李菲开始担任深圳三诺数码集团的形象代言人 。2001年至2004年,与三诺合资成立了一家销售公司,也成为三诺在华北区的销售总代理 。2008年,受邀出任三诺集团副总裁,该集团为全球第一家于韩国上市的数码集团,她主管企业品牌、政府关系及参与集团重大投资项目谈判与决策,三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实现集团2008-2009连续二年100%业绩增长,因而被亚太华裔领袖联合会、亚太文化·财富论坛授予“2008年亚太最具创造力华商女企业家”称号;还获得“中国十大企业新闻发言人”,“中国十大家电人物”、“中国十大杰出经理人”等行业殊荣。2011年,她以出品人身份回归电影行业,创办了深圳市世纪领军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 。随后,发起运作古装动作悬疑电影《大唐玄机图》,提出了“定制化生产电影”的概念,构建了策略定位、融资模式、制片体系三大举措,欲打造中国首部采用版权收益共享模式运作的电影 。2014年2月14日,在“定制化生产电影”理念主导下出品的爱情电影《谁说我们不会爱》上映 ;该片首日排片达到15%,首天票房达到1300万,最后取得同档期第二名的好成绩,进入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百强榜单 。2015年4月19日,李菲携电影《大唐玄机图》亮相由聚影汇举办的第三期项目创投路演推介会 。

32评论

相关问答

    向你推荐

      热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