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4
浏览数
10536
砰砰心跳
和徕卡相机相关的几个基本词汇有: 旁轴,手动,机械,精致,贵族,德伟。徕卡代表的相机是一种精致的机械,就像它外表的每一个线条;徕卡代表的相机有它自身的特别对焦方式,旁轴对焦系统,未必能精确到5米外5毫米内的精细对焦程度,但是也有它在自动对焦到来之前的快速对焦拍摄精彩一刻的方法。
很多中国以及东亚国家的人用自己的肉眼特征去界定徕卡色,德伟,尽管这种认识和欧洲人,和原厂工程师的理解相去甚远,但是已经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色彩认知,一时间还难以打破,好在在黑白影调上还是能达到东西方一致。
东方人好赋予的特征在徕卡照片影调上显露无余。叶公好龙也。徕卡是拿来玩的,浅玩养心,深玩励志,神玩立业。但却不能拿来用,这不能用那个叫无用的词,但是绝不会在需要完美出片的场合下看到谁拿个徕卡在工作。徕卡就是这样一种相机。
它存在,却是历史;它无用,却是贵族;它不思进取,却一直鼓励人们完美。不要和佳能比,佳能是劳工,是技师,是农民,是军人,是艺术家,而徕卡是贵族,是牧师,是一尊佛像。
被称为相机中的劳斯莱斯,最流行的135相机最初就出自徕卡的门下,它不是哈苏相机。在英国,一些绅士不拍照,身上也要带着它作为身份的象征,这就是徕卡。
而在尼康、佳能、索尼占领市场的如今,日本却拥有着世界上最多的徕卡迷。这不得不说徕卡在相机迷中无可替代的地位。
徕卡的诞生使得战地摄影记者扔掉了大中幅相机,这种耐用、成像优异、便于维护以及携带的相机成为他们的最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美军给部队配发了这种相机,但由于质量好,当遇到被俘获前需要破坏相机时,必须要绑在手榴弹上才能炸毁。
1954年,划时代意义的135相机诞生,它就是 徕卡M3。徕卡将积累的全部技术储备都用在了这台相机之上,采用了坚固的黄铜制作机身,各项技术指标首屈一指,1954年到1966年期间,累计产量超过20万台。
徕卡半个世纪前推出M3至今,式样就没有变过,外形简洁,柔中带刚,拥有黄金比例,朴实中透着优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徕卡的设计更是充满前瞻性,因为一切经典的东西永远都不会过时。
自M3后,徕卡相继推出的 M2、M4、M4-2、M4-P、M6以及M6 TTL ,这些几乎都是按照1954年时的基本设计理念演变改进而来。没有太多的变化,一直坚守着纯正的血统,依旧经典和完美!
北海以海的深海未眠
徕卡总部设在Weztlar郊区,具体地址是Am Leitz-Park 5 35578 Wetzlar,从法兰克福出发45分钟内就可以到达Wetzlar。
也可以从Giessen 下车,在火车站坐11路,可以直接到达 Leitz-Park。
到达总部,看到就是两幢相连圆形的建筑,远看就像两个镜头,上面放着亮骚的Leica 红色商标。
扩展资料
徕卡相机的历史,是从1911年奥斯卡·巴纳克成为徕茨公司研究部主任时开始的。
奥斯卡·巴纳克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机械工程师,也是一个狂热的摄影“发烧友”。
他喜欢拉着笨重的大相机和三脚架外出拍照,更喜欢用电影机拍摄短片。
那时他已沉迷于电影机,所以他熟悉拍电影使用的35毫米电影胶片。
为了携带方便,他特意设计了一种使用35毫米电影胶片、可拍摄 24 X 36毫米规格底片的小型相机用来试拍,作为拍摄电影曝光时的参考。
不料,这台相机拍出的底片放大后,效果很好。
而它的轻便、灵巧更使他爱不释手。
于是,他开始考虑开发研制便于携带的新一代相机。
而这台采用42毫米镜头。
l40秒快门速度,可以拍摄40张底片的“测光机”,也就成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相机。
当时该相机还没有牌子,后来,人们称之为“原型涂卡”(Ur-Leica)。
其实,奥斯卡·巴纳克并不是第一个由有齿孔的35毫米胶片,想到制造一台小型实用相机的人,但他是一位机械工程师,他的运气好,而且在一个能够发挥其天才的公司找到了工作。
这就是他有别于那些人的地方。
优质工程师报名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