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2669
长歌当街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共设4个科目:《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分4个半天进行,采用闭卷笔答方式。各科目题型、题量、分值如下:
《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单选90题,每题1分;多选30题,每题2分。共计150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单选80题,每题1分;多选20题,每题2分。共计120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单选40题,每题1分;多选40题,每题2分。共计120分。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没有必答题,8选6,每题20分。共计120分。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合格标准为试卷满分的60%,各科合格分数如下:
《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满分150分,合格标准为90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满分120分,合格标准为72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满分120分,合格标准为72分;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满分120分,合格标准为72分。
考试成绩实行两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管理办法。参加全部4个科目考试的人员必须在连续的两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免试部分科目的人员必须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应试科目考试。
染尘染心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1、下列关于环境标准说法错误的是()。A.环境标准是推动环境保护的动力 B.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C.环境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D.环境标准具有普通的投资导向作用2、了解项目建设区域的生态背景,可以通过()核实文件资料的准确性。A.公众意见调查B.现场勘察C.历史数据D.遥感调查3、部分建设项目的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复杂且影响区域广,因此需进行()的工程分析。A.施工期B.运营期C.建设期D.服务期4、两条跑道的改、扩建机场应布置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点的数目为()个。A.3~9B.9~14C.12~18D.14~185、总贮存量不超过300kg(1)的危险废物要放入符合标准的容器内,加上标签,容器放八坚固的柜或箱中,柜或箱应设多个()直径的排气孔。A.不多于30mmB.不少于30mmC.不多于50mmD.不少于50mm6、环境影响评价第三阶段,从()的角度确定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给出评价结论和提出进一步减缓环境影响的建议,并最终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的编制。A.地质环境B.环境保护C.生态影响D.资源利用7、噪声预测范围一般与所确定的()所规定的范围相同。A.噪声超标等级B.噪声评价等级C.噪声分析等级D.噪声防治等级8、在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按照()确定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原则要求。A.区域环境质量现状B.环境保护目标C.区域环境质量目标D.区域环境影响范围9、危险废物堆内应设计雨水收集池,并能收集25年一遇的暴雨()降水量。A.12hB.24hC.36hD.48h10、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经处理后含水率(),可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A.等于60%B.大于70%C.小于60%D.等于70% 11、在利用数学模式预测可流水质时,充分混合段可采用()预测断面平均水质。A.二维模式B.三维模式C.一维模式D.多维模式12、社会经济移民问题的调查不包括()。A.迁移规模B.迁移方式C.迁移目的D.潜在的敏感因素13、下列固体废物未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是()。A.一般工业固体废物B.危险废物C.医疗废物D.感染性废物14、经济损益分析常用的方法不包括()。A.恢复工程法B.市场价值法C.调查评价法D.机会成本法15、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的计算结果作为预测与分析的依据。A.估算模式B.进一步预测模式C.单元预测模式D.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16、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畴内,实现项目建设()的风险管理。A.前期B.中期C.后期D.全过程17、关于2级以上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要在()的基础上进行。A.土地利用现状图B.植被图C.生态制图D.地形图18、大气环境影响一级评价范围,距离源点()。A.不低于3kmB.低于3kmC.不低于5kmD.低于5km19、不属于工程图件的是()。A.工程布线图B.工程平面图C.工程规划图D.工程立面图20、监测点设置应根据项目的(),结合地形复杂性、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标的布局,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A.规模和性质B.特点和性质C.规模和特点D.性质和所处环境21、当水生生物保护对地面水环境要求较高时,分析项目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可采用()。A.类比分析法B.数学模式法C.物理模型法D.专业分析法22、验收调查范围原则上与()的评价范围一致。A.环境影响评价文件B.工程实际建设文件C.工程设计文件D.环境敏感目标变化文件23、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应设计堵截泄漏的裙脚,地面与裙脚所围建的容积不低于堵截容器的总储量的()。A.13B.14C.15D.1224、在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方法中,获得的工程分析数据准确性较差,不适用于定量程度要求高的建设项目的是()。A.类比分析法B.物料平衡计算法C.查阅资料分析法D.综合分析法25、第一类规划属于综合性规划、政策导向型规划,其包括()。A.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B.工业、农业、畜牧业的有关规划C.水利、交通的有关规划D.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26、日家环境标准是由()组织制定、审批、发布。A.国家环保总局B.环境保护部C.国家发改委D.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27、当建设项目规模较大,且拟排污染物毒性较大或项目建设期长、影响区域较广时,应进行()。A.社会经济调查B.环境影响调查C.人群健康调查D.生态环境调查28、医院产生的临床废物,于5℃以下冷藏的,贮存期不得超过()。A.7dB.5dC.3dD.1d29、在环境保护对策中,拟定规模的调整建议时,应考虑开发区的最终规模和()。A.阶段性发展目标B.环境污染控制调整方案C.选址的大范围调整D.环境敏感性30、机场周围一类区域的飞机噪声环境标准值()dB。A.≤60B.≥60C.≤70D.≤75 31、环境噪声现状评价以图、表结合的方式给出评价范围内的声环境功能区及其划分情况,以及现有的()的分布情况。A.声源目标B.污染目标C.敏感目标D.影响目标32、进行多个厂址或选线方案的优选时,应对每个选址或选线方案进行()。A.敏感生态问题预测B.自然资源预测C.生态系统整体性预测D.环境影响预测33、一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应进行()的连续观测。A.为期一年B.为期半年C.为期两年D.为期三个月34、河流一维稳态模式的内容不包括()。A.污染物的沉降系数(1d)B.河流流速(ms)C.从计算初始点到下游计算断面的距离(m)D.河流宽度(m)35、环境影响评价按()分别划分评价等级。A.环境特征B.环境要素C.环境法规D.环境敏感程度36、对待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的场合,每次应将该段内各取样断面中每条垂线上的水样混合成一个水样,其他情况每个取样断面每次只取一个混合水样的需要()级评价。A.一、二级B.二、三级C.一、三级D.三级37、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基本资料是()。A.区域功能B.水域功能C.规划功能D.实施功能38、下列属于环境影响识别中自然资源因子的是()。A.生物多样性B.区域介质环境质量C.物有生境D.生物资源更新速率39、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重点是通过()分析、核算,确定污染源强。A.工艺过程B.交通运输影响C.能源的储运D.非正常工况40、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时机,公众参与应覆盖评价的()。A.前期B.中期C.后期D.全过程41、对于再生周期长、恢复速度较慢的自然资源损失要制订()措施。A.保护B.预测C.恢复补偿D.替代42、小河可以简化为()。A.矩形平直河流B.矩形弯曲河流C.矩形河流D.非矩形河流43、一般情况下,测点位置选在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边界()。A.外0.5m、高度1.2m以上B.外0.5m、高度1.5m以上C.外1m、高度1.2m以上D.外1m、高度1.5m以上4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由()发布,其解释权归现环境保护部。A.原国家环境保护局B.省级环境保护部门C.国家发改委D.环境监测部门45、《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夜间频发噪声的声级超过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dB(A)。A.35B.30C.15D.10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46、自然环境调查内容包括()。A.地质构造B.环境质量C.水史D.水文地质47、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方法包括()。A.综合分析法B.类比分析法C.物料平衡计算法D.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48、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中地理信息系统的缺点有()。A.很难量化影响B.无法定量,不能重现C.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D.不能确认和分析累积的因果关系49、单一组分的水质模式可模拟的污染物类型包括()。A.持久性污染物B.非持久性污染物C.废热D.点污染源50、河流感潮段一般可按()情况,简化为稳态进行预测。A.潮周平均B.中潮平均C.高潮平均D.低潮平均51、大气环境防护报告书中常见的附表包括()。A.采用估算模式计算结果表B.污染源调查清单表C.常规气象资料分析表D.环境质量预测分析表52、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阶段包括()。A.编制评价实施方案阶段B.调整规划阶段C.报告书编制阶段D.分析环境现状阶段53、进行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A.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和有害因素B.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C.防范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带来的损害D.通过损害程度提出合理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54、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包括()。A.矩阵法B.网络法C.叠加图法D.类比法55、在预测前需根据声源与预测点之间空间分布形式对声源简化为()。A.点声源B.线声源C.面声源D.体声源 56、关于不同等级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求,描述错误的是()。A.不同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要求的环境影响评价深度相同B.对于一级评价,要对单项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详细和深入的评价C.对于二级评价,要对单项环境要素的重点环境影响进行详细、深入评价,一般要采用定量化计算和定性的描述来完成D.对于三级评价,对单项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进行一般评价,可以通过定量的描述来完成57、确定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的调查内容包括()。A.点源调查内容B.面源调查内容C.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D.线源调查内容58、管理性监督体现对标准实施的监察与督导,其基本出发点是“达标”,采用的手段一般包括()。A.监督性监测B.监督性检查C.监督性抽查D.监督性管理热点试题答案59、固体废物影响的减缓措施重点是固体废物的()处置措施。A.减量化B.资源化C.无害化D.合理化60、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包括()。A.确定预测因子B.确定预测范围C.确定计算点D.确定气象条件61、无论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还是进行(),都需要以环境标准为准绳。A.环境影响评价B.污染源治理C.编制环境质量报告书D.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62、噪声源噪声级数据包括()。A.声压级B.A声级C.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D.功率级63、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A.风险决策B.风险识别C.后果计算D.风险评价64、危险废物填埋场废物渗滤液第二类污染物排放控制项目有()。A.pH值B.悬浮物C.硝酸D.氨氮65、工程设计资料包括()。A.工程规划资料B.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C.工程合同D.工程相关设计规范66、环境标准与产品质量标准的区别体现在()。A.发布形式B.内容的涵义C.外延扩展D.标准的目的67、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对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包括()。A.执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B.监测技术C.环境影响评价导则D.规划的技术要求68、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一般包括()。A.敏感生态问题预测B.模拟生态问题预测C.生态系统整体性变化预测D.生态系统功能变化预测69、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包括()。A.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B.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C.生态系统功能D.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70、环境影响识别方法中的矩阵法包括()。A.复杂矩阵B.定量的分级矩阵C.Phillip-Defillipi改进矩阵D.Welch-Lewis三维矩阵71、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有()。A.数学模式法B.物理模型法C.类比分析法D.专业判断法72、现状调查应针对规划对象的特点,按照()原则,有重点的进行。A.整体性B.全面性C.针对性D.可行性73、生态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的常用方法有()。A.生态机理分析法B.影子工程法C.市场价值法D.机会成本法74、公众意见调查可以定性了解建设项目在不同时期存在的环境影响,发现()曾经存在的及目前可能遗留的环境问题。A.工程前期B.施工期C.工程后期D.试运行期75、区域开发活动如果导致某些生态环境功能的丧失或改变,为保障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措施。A.生态功能的恢复B.生态损失的补偿C.环保设施的完善D.区域总体绿化 来
薄唇微启
261.问:关于接触氧化挂膜过程中的问题:1、池一开始投加5%池容的脱水污泥,尽管活的污泥不多,我想请教那些死污泥是如何从系统中消失的,是解絮成单个生物体随水流出去的还是好氧消化掉?或者是连续进水后和未死亡的污泥结合以小的絮体流出沉淀池?2、闷曝至填料上有少量黏附的污泥后,是否应降低水中悬浮的污泥浓度,以利于填料上污泥充分利用营养快速成长?此时水中悬浮的污泥浓度应保持约多少为合适?3、填料挂膜快可缩短调试的时间,有那些方法利污泥黏附至填料上以及填料上的污泥快速繁殖成长?答:1、死污泥中的挥发性固体部分可被细菌降解,部分解絮后随水漂出,污泥中的固定固体部分随水漂出,部分通过剩余污泥排出。2.闷曝至填料上有少量黏附的污泥后,要增加进水量(及时补充营养),此时水中不要有污泥。3.要缩短调试的时间,就不能用脱水污泥,应该用未脱水前的浓缩污泥接种,或在生化池未进水前将种泥喷洒在填料上,当然具体培养过程中还有技术要求的。 262.问:本单位正在调试一个皮革废水处理装置,工艺:格栅-调节池-两级絮凝反应池及沉淀池-活性污泥池-中沉池-接触氧化池-二沉池,废水量700m3d,进水C OD 3000 mgL多,出水要求COD在90 mgL以下。活性污泥池小时,接触氧化池SRT4小时,中沉池及二沉池SRT2小时。第一次投泥后没有闷曝,进行连续回流培养,泡沫及气味很重,生化池去除率一直提不上,后来投加第二次污泥后闷曝了几天再逐渐增大处理水量后效果明显,物化工序出水COD700-1000 mgL左右,中沉池COD200 mgL多,经过接触氧化后COD还有100 mgL多,仍高于设计要求(90 mgL以下)。运行过程中活性污泥与接触氧化都有回流污泥,后来调整为只回流活性污泥,接触氧化不回流,但这样操作接触氧化池泡沫增多了,二沉池每隔两小时排几分钟泥出水还是带有不少SS,去除效果也没见提升。现有几个问题想问一下:1、投泥后几时开始排泥合适?以什么为标准(没条件测SVI及MLSS)?2、物化出水总磷只有零点几,CP很低,现活性污泥池污泥膨胀,不知是否与此有关?3、若要计算磷肥投加量怎么计算可否列个例子(磷肥有效成份:P2O5=12%)4、接触氧化池不回流后池面泡沫明显比回流时候要多,是否池内悬浮污泥少后容易使LAS搅拌后覆盖池面?回不回流是否以其负荷高低来决定的?高时增加些悬浮污泥分担负荷,低时减少悬浮污泥单靠挂的膜处理水就行?5、污泥膨胀是否将进水pH值提高,让曝气池pH值保持在8-9之间3-5天后再投加营养复壮即可?6、膨胀时SV很高达35-60之间,是否就应增大排泥量除去沉降性能较差的污泥?答:分别回答如下:1、MLSS不能测的话,SV一定要测定,可大致判断污泥的多少和污泥性能,现在投泥只是接种培养污泥,不用考虑排泥的。2、磷不够易造成污泥沉降性能不好,也会影响污泥增长,磷应该控制在生化池进水BOD5的1%左右,不足就要加,还要确认N是否满足。3、如果没有测定BOD5,磷的投加只能用试凑法大致确定,磷浓度以单质磷表示,假如每小时要设加纯磷X公斤,需设加12% P2O5的量=X×P2O5P×12%. 4、接触氧化池不回流后池面泡沫明显比回流时候要多是很正常的,现在用回流污泥来减少泡沫是治表没治本,一般来说生物膜完全形成后泡沫会减少的,如仍不能消失可用水喷淋消泡。5、你们现在的污泥还不能算膨胀,可能是营养比问题,生化池进水pH控制在6~9就可。此外还要说明的是接触氧化法正常运行时污泥是不回流的,培养期内可适当回流,但在营养不足时不能回流,如果营养比不满足,投加污泥也没用。263.问:接触氧化工艺的二沉池投入使用后,是否要把二沉池的污泥回流到接触氧化池中,还是污泥培养的后期再排走污泥?如果污泥镜检中发现有钟虫、累枝虫大量出现并活跃是否可认为接触氧化挂膜成功,并且不用再回流了(简单的说就是回流该如何控制,是否要满负荷进水时才不回流呢)?答:如果填料上已有少量生物膜,二沉池污泥就不用回流,否则污泥中微生物会与填料上微生物争营养,如果生物膜还没形成,可增大进水量,让污泥在系统中循环,起接种作用。污泥培养成熟与否从生物相可判断,污泥初步形成是会出现一些游动形原生动物,如果钟虫、累枝虫大量出现并活跃一般可认为接触氧化挂膜成功,但也有例外,有的废水处理装置运行正常,而固着型纤毛类原生动物很少甚至没有,所以还要结合SV等来分析。生物膜初步形成后二沉池污泥就不用回流。这里要说明的是接触氧化法一般是不设污泥回流设施的,也有采用泥-膜组合工艺来强化处理能力,还有的接触氧化工艺设置污泥回流系统,以便在负荷高等特殊情况下使用,但正常情况下污泥不应该回流,否则会造成负面影响。264.问:普通的开放式厌氧用折流式厌氧泥流失后的回流量怎么控制?如何安装搅拌?如用液下搅拌一台控制面积有多少?答:折流式厌氧反应池的泥水混合是通过水流的上下向交替来实现的,所以不需安装搅拌器。至于厌氧泥流失的原因很多,不能单纯与回流量联系起来。265.问:本公司调试一生活污水处理厂近一年了,采用A2O工艺,AHRT2小时,OHRT8小时,O为生物接触氧化法,因化粪池效果不好,有内循环,另外二沉I池抽泥时回流1小时,原先设计Q2500T,现实际Q600T,二沉池停留时间6小时,出水COD达标50mgL左右,NH4-N进水30mgL,出水20mgL,,出水的气味、色度都很好,请诊断一下。来源:考试大答:不清楚具体的操作环节上的问题,无法进行全面分析,目前二沉池的停留时间太长,易造成污泥厌气,沉淀池发生厌氧释磷,同时二沉池污泥缺氧时会发生反硝化,如严重厌气时还会使亚硝酸氮逆转为氨氮,出水氨氮不能达标。污水在二沉的停留时间是由水量定的,无法改变,但污泥在二沉池的平均停留时间可以控制,应该增加二沉池的抽泥频度,即少量多次,避免污泥在沉淀池长时间积累。266.问:本单位的接触氧化装置调试中有一些疑问:1、现接触氧化池沉淀池污泥停止回流后效果好了些,但出水SS和COD仍不达标,接触氧化池进水COD在200-350 mgL之间,设计负荷为(m3·d),停留时间4小时,出水COD要90 mgL以下。挂膜颜色厚度都正常的,不知会是什么原因导致接触氧化池去除率低?2、物化出水我们要求厂方保持清澈及无污泥带进生化池,但在出水SS很少时呈乳白色时,跟平时正常时COD一样是700-800 mgL多,所以进入生化池COD不高。是否可理解为物化出水里面可能大分子有机物较多不利活性污泥池去除呢?3、我们之前是投泥闷曝后就进皮革废水由小流量逐渐加大至满负荷,但设计人员说投泥后无需闷曝开启回流直接进水驯化,是否可行?4、如果发生了污泥膨胀想加漂水杀丝状菌,投加量怎么计算?答:分别回答如下:1、要确认DO是否够?膜法的DO控制要高于泥法的。2、生化池进水中含乳白色物质可能是一些难生化的低聚合物,应该加强预处理,如混凝沉淀处理。3、设计人员说投泥后无需闷曝开启回流直接进水驯化是可以的,但水量要有一个逐步增加的过程。4、虽然专业书上有介绍加氯等杀死丝状菌的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可行的,再说对膜法而言让其长在生物膜中是好事,现在的污泥只是起接种作用。267.问:接触氧化池在进水时曝气是否不利于生物膜的形成?我们投加营养是在进水前或后各个生化池均加,进水时投加是否会造成营养流失?答:在生物膜培养过程中,无论是闷曝或进水曝气营养流失都是无法避免的,只能做到尽可能少流失。我不认为进水时曝气会不利于生物膜的形成,连续进水培养关键是要控制好进水量和曝气量。268.问:一沉出水是清的,基本没什么色度,但是经过生化后水又变褐色了,可能是曝气把过量的亚铁转化成3价铁了,所以现在注意控制石灰乳的加入量,看是否会好转。另外我想知道,有什么经济有效的办法去除色度吗?答:要确认生化池是否厌氧,混凝法去除色度是比较经济有效的,关键是药剂选择要有针对性,还有反应条件的控制,石灰乳的加入量要控制,但pH不能低于9.269.问:本公司在处理一医药废水,废水含大量苯环类物质,水量600td,进水COD平均27000 mgL,工艺:预处理+厌氧+活性污泥池+两个串连接触氧化池。目前出水在300左右(要求是综合排放一级标准,COD100mgL以下)。现接触氧化出水C0D降到200 mgL左右以后就再也无法下降了,继续闷曝还有回升现象。目前想采用纯氧曝气,先作中试,看看有没有效果。还准备加活性炭试试,是否还有什么其它办法?答:在排除运行控制方面因素外,如果COD确实只能降至200 mgL左右,说明废水的BC比太低,如果继续闷曝还有回升现象,说明曝气时间过长生物膜出现老化了。想采用纯氧曝气是否是因曝气池供氧不能满足而考虑的,如果废水可生化性差,用纯氧曝气也没用的,加活性炭当然有用,但不经济。我感觉这样的工艺组合有问题,也不知厌氧工序前还有什么预处理工序,所以无法作进一步评论。270.问:气浮池投加PAC和PAM后在反应室里有明显的分层,上清液约30cm,下层就都是絮状沉淀物,但是流入上浮室后的出水又变浑了,这是怎么回事?应该怎么解决呢?答:不知你们是采用CAF还是DAF,根据你说的情况投加药剂后有絮体产生,但絮凝效果好象不大好,要确认药剂投加环节是否有问题,PAC和PAM不能同时投加,应有分别投加单元,还要有适当的混合搅拌絮凝过程,如果排除药剂投加因素,就是气浮设施和设备方面的问题,如:气液界面不够;有溶气罐的话要确认溶气罐压力是否正常;检查管路是否有堵塞,溶气释放器是否完好等;采用叶轮气浮还要确认气浮机是否过小。
优质工程师报名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