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7
浏览数
12943
屏蔽爷们招揽姑娘
【 #教师资格证#导语】考生想要一举拿下教师资格考试,光看书还是不够的,诚意整理了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秦末农民大起义》,希望大家喜欢!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秦朝暴 政的表现;结合《秦末农民战争形式图》,概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概况(包括原因,时间,地点,,大致过程,结果)。 2.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与影响,认识秦的暴 政与秦末农民起义的因果关系,理解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 3.了解楚汉之争,通过前后对比,认识刘邦项羽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4.理解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与楚汉之争中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的暴 政;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秦的暴 政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策略 史料教学法;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相结合;讲授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查找有关“秦朝灭亡”的相关史料、秦的暴 政的文字资料。 学生准备:通过查找资料或上网的形式,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知识。排练课本剧“陈胜的‘鸿鹄之志’”。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秦朝是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的建立者秦王嬴政有这样一种想法:(PPT展示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历史的发展与秦始皇的初衷是否一致?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梦回大秦帝国,一探其究竟,请同学们看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师:秦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使秦始皇的愿望落了空。那么同学们是否有这样的疑问:(前面我们学习的夏商周,每个朝代都历经几百年)如此强大的秦王朝,为什么招致百姓如此激烈的反抗呢?让我们继续看大屏幕: 柳宗元说:“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 世人皆曰:“秦亡于暴 政,正所谓秦王无道,天下俱反。” 设计意图:用PPT展示上述两则史料,并且把“秦亡于政中的‘政’和“秦亡于暴 政,正所谓秦王无道,天下俱反中的‘暴 政和无道’”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也为更好的引出对秦的暴 政的学习。 师:通过以上史料我们可以看出“秦的暴 政”导致了秦的灭亡,那么秦的暴 政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目(课本47页—48页),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标注出这个问题。 学生看书,小组交流讨论。 师:请同学们抬头看大屏幕,根据刚才的学习,看一下这几则材料分别体现了秦暴 政的哪些方面? PPT依次展示以下几则材料。 材料一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从而导致了“男子力耕不足饷粮,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材料二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材料三秦朝的刑法残酷到令人发指的程度,人们动不动就要受处罚,而且一人有罪,家族邻居都要受牵连,每年被处以各类刑法的人多达100多万。当时在秦国的市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材料四秦二世下令将秦始皇无子嫔妃全部陪葬;把修骊山陵墓的工匠全部活埋;诛杀兄弟、姊妹22人;杀蒙恬等大臣不计其数;不断增加赋税和徭役。 生:依次回答出答案──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 暴。 师:面对如此残 暴的统治,当时的人民苦不堪言,有史料记载:(PPT展示以下内容) 天下苦秦久已。——《史记·陈涉世家》 丁男被甲,丁女传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汉书·严安传》 (意思就是:男子身穿铠甲忙于打仗,女子承担着沉重的赋税劳役,百姓困苦、无法维持生计,走投无路,往往自 杀于路边的大树,相隔不远就可以见到一自 杀者。) 师:假如你生活在当时的社会中,面对如此“状况”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这里可以多找几个同学回答自己的想法,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就应给予一定的鼓励。肯定有学生会说“起义,或*秦朝”之类的,这时老师应顺着学生的观点继续向下说。 师:这仅仅是一个人的想法吗?当然不是,秦的暴 政,激起了秦末农民的强烈不满。他们在等待时机……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目“陈胜、吴广起义”。 用PPT展示这次起义的原因、时间、地点、主要领导人、大致的过程、结果及影响这些主要字眼。并用PPT展示出相关问题,并配大泽乡起义图片。 学自主学习,同时在课本上标注相关问题。 (此时教师可适当地巡视学生学习情况,并对个别学生做适当的指导。) 师:哪位同学愿意起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这里可以多找几个小组的同学起来展示,并及时地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学生说的答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出起义的原因──戍边遇雨误期要被处斩;同时给学生补充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影响──这是中国历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农民反抗暴 政树立了榜样。之后,根据陈胜、吴广起义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给学生简单归纳一个“范例”,即告诉学生学习农民起义或是一次战争时可以从原因、时间、地点、或双方、过程、结果及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为后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师:陈胜、吴广率先领导了秦末农民大起义,那么同学们,你对陈胜、吴广了解多少? 陈胜,字涉,所以又叫陈涉。农民出身,少年的时候曾经在富人家里做佣工,有一天,他对一起耕田的伙伴说:“以后如果谁富贵了,可别忘了一起吃苦受累的兄弟哟!”大家都觉得好笑:“咱们给别人种田,哪来的富贵?”陈胜不免有点感慨,叹息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麻雀怎么知道大雁、天鹅的志向呢。后来他也用行动证明了他所说的话。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PPT展示: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生:小组交流讨论,展示小组的交流成果。 师:历史是真实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因为秦的暴 政,秦末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苦秦久已”,只有*秦的统治才是的希望与出路。而“遇雨误期”只是一个“偶然”,为他们起义提供了一个“机会”而已。所以说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通过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看到,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就是──秦的暴 政,而“遇雨误期”则是直接原因。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有更多的“陈胜、吴广”站了起来,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项羽和刘邦率领的起义军。他们把秦末农民大起义推向了高 潮。 PPT展示:项羽、刘邦起义这一标题,并提出以下问题。 1.哪次战役消灭了秦军的主力?是谁?这次战役有什么特点? 2.谁最终灭掉了秦朝? 3.秦朝什么时间灭亡? 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阅读课本49页中间自然段并作答。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明确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现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理念。 师:强大的秦朝仅持续了15年的时间就灭亡了。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这两大“功臣”由谁来“统治天下”呢?为此两人又进行了四年的帝位争夺战,历称为“楚汉之争”,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问题自主学习这一部分。 1.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什么? 2.楚汉之争的结果如何?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哪些? 生:根据提示自主学习,并在课本上简单标注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最后由几个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明确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现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理念。 师:既然说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帝位,那这时候的“战争”还属于农民起义吗? 师:对,楚汉之争不再属于农民起义了,而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 【情感升华,以史为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尤其是强大的秦朝因暴 政而亡,楚汉之争项羽败刘邦胜这两件事,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归纳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课堂小结】 师:以上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简单地把本课的主体知识说一下。展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快速记忆本课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本节的主要内容,以锻炼学生的概括与表达能力。
海的梦藏在浪的呼吸里
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分别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3个科目。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品德(政治)、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学科。其他学科暂不开考。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资格人员参加高中教师资格考试;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员参加高中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与能力两科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考试结合面试进行。 考试方式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各科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面试。笔试采用计算机考试和纸笔考试两种方式进行。面试通过结构化面试和情景模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向世界宣布我爱你
教师资格认定的面试分为答辩和试讲,答辩的内容一般是与教育教学有关的问题,试讲要看你报的是初中教师资格还是高中教师资格,初中教师资格试讲内容为初中历史教材中的一课,高中教师资格试讲内容为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一课,试讲的课题试讲前20-30分钟在备课室告诉你,大约备课20-30分钟,后进入试讲室,先回答问题,再试讲。答辩和试讲的成绩都必须60分以上才算合格,有一项不合格都不能通过。
我也想呵呵
江西培训通江西省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专业机构:一、2013江西教师资格证申报于2013年4月15日至5月5日期间,登录中国教师资格网申请报名。登录中国教师资格证网站网上填报信息,上传最新的一寸彩色电子蓝底相片,申请幼儿园资格证具备中专及以上学历即可,申报小学、初中资格证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申报高中以上资格证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试讲历史就准备好历史说课稿去按照要求去讲的
我想要的百度搜不出来
初中历史课《北伐战争》面试试讲稿 一、教学目的 (一)基础知识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二)基本技能 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辨析说明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抢答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复习总结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教学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二)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解决办法: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利用歌曲、对联、小组活动、自学、小组竞赛、小组讨论、动手动脑、多媒体、图片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三、教学资源 (一)多媒体设备(或投影仪)。(二)图片:孙中山的头像;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民党屠杀革命志士;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三)自制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黄埔军校校门对联;《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关于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讨论题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一个判断说明题;吴、孙、张三派军阀实力表;关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及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北伐战争期间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的四段材料;北伐战争期间工、农运动发展的相关材料;自制知识网络图。(四)磁带:《国民革命军军歌》(也可制成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 四、学生活动设计 根据所学知识复习总结孙中山在“五四运动”前领导的重大斗争;自学国民党一大的有关内容;预习关于黄埔军校的建立的内容,每组写一个有关报道;课前分组搜集北伐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和共产党员英勇斗争的事迹和国民党右派及帝国主义破坏国民革命的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新课。 提示或建议:展示图片:孙中山的头像,然后请各小组根据课前复习总结抢答:孙中山在“五四运动”前领导的重大斗争。 教师总结:孙中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五四运动”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后领导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斗争都失败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他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不断壮大,开始了他一生中伟大的转变,1924年他改组了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即国民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共合作领导了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导入新课(展示标题或板标题)。 (二)教授新课。 国共合作之后,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官学校。 整个流程: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自制投影仪图片):黄埔军校;军校校门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和课本知识及以往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孙中山为什么要建立黄埔军校?这副对联体现的办学宗旨(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后,让每组找一个代表以记者的身份报道军校建立的情况。 孙中山认识到在过去自己进行不懈革命的过程中,所依靠的对象只是会党、新军和各派军阀等,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立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对联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在当时,黄埔军校的建立是我国的一件重大事情,下面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根据课本知识和这副对联及刚才的讨论,以一名记者的身份报道它建立的情况。(课前预习准备)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位于广州黄埔岛上,是由原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校舍组成。1924年5月5日,第一期学生开始入学,6月6日正式开学。军校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2月改称为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在黄埔,故称为“黄埔军校”。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它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的军事人才,孙中山以军校的学生为根本成立了国民革命军,军校的学生大多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各级领导干部,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1926年,他们在广东革命政府的领导下,高唱着《国民革命军军歌》开始了北伐战争。 二、北伐胜利进军 提示或建议: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北伐军胜利进军”这部分内容,并结合所给的资料和自己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回答问题。让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到台前自己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北伐军胜利进军的过程。对表现好的、积极参与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当年国民革命军就是唱着这首歌开赴北伐前线的,那么,你知道歌词中的军阀主要指哪些人吗?国民革命军为什么要打倒他们呢?北伐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其主要战场在哪里?哪一位同学有勇气来前面利用这幅图给大家讲一讲北伐军胜利进军的过程? 通过这个实例表和我们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可以知道吴、孙、张三派军阀拥兵自重,控制着中国大部分富庶的地区;同时他们又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的代表,他们对内镇压、混战,对外卖国投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成为国民革命军讨伐的主要对象。 刚才这几位同学的表现非常出色,根据他们的讲述,我们知道北伐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从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声势震动了全国。那么,北伐军为什么能够胜利进军呢?请同学们根据给出的资料和本课知识,分组讨论,看哪一组分析得最全面。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北伐战争期间工、农运动发展的有关资料。对同学们的分析给予点评,好的给予肯定,其他的要给予鼓励。(教师总结)。 一般分析战争胜利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战争的正义性;(2)军队的作战方针是否正确;(3)各方面配合是否得力,官兵作战情况;(4)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援、外援等。下面哪一位同学能根据各组分析的情况和这些方法来总结一下?(教师要给予表扬)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教师总结。 这位同学总结得很不错,北伐战争之所以能够胜利进军是因为:(1)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正义战争;(2)作战方针正确;(3)国共两党齐心协力;(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5)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北伐战争期间,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重要原因之一,哪一位同学能列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你们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否仍在发扬?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提示或建议:对于学生可能提出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事例,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分析,要教给学生看问题要看主流,不要以点概面,以免学生被个别党员的违纪、违法行为蒙蔽,形成错误的思想和看法。 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感触很多,由于时间关系,余兴未尽的同学,我们可以在课下继续共同探讨。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推向了高潮,那么,国民革命的最终结果如何呢?针对这一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判断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理由。 小女孩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北伐战争虽然取得了巨大胜利,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但是随着国民党右派蒋介石、王精卫等叛变革命,中国又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南京国民政府。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新军阀对内镇压,对外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因此,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国民革命最终失败了。 那么,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导致失败呢?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四则材料分组讨论,分析其原因。看哪一组表现最棒。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北伐战争期间,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帝国主义破坏革命的四则材料。学生回答后再由教师总结。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通过分析以上四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国民革命之所以会导致失败是因为: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极力破坏中国革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不断制造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严重削弱了革命力量;再加上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 在国民革命失败的同时,蒋介石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这一政府的具体情况如何呢?它的性质是什么呢?这一政府建立后,中国出现了哪三个对抗的政权?请同学们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后抢答,看谁反应最快。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看课本第53页图片):《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民党在屠杀革命志士》两幅图片。学生回答后再由教师总结。 1927年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府,它成立后,使旧中国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即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张作霖的北洋军阀政府。后来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合并后的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北伐,少帅张学良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归顺了南京国民政府,使三个政权对立的局面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国投降,直到1949年才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推翻,结束了它在中国大陆22年的反动统治。 (三)课堂小结 歌谣是浓缩知识点的有趣的方法之一,请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灵活运用。下面是我用歌谣的形式对本课知识的小结,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孙中山开一大,国共合作成一家。苏联、中共帮助下,黄埔军校建立啦。 两党携手齐北伐,反帝反封保国家。齐北伐,打军阀,吴、张、孙基本被打跨。 蒋、汪背信闹分家,另起炉灶独当家。对内镇压,又屠杀,内外勾结力量大。 中共年幼大权撒,国民革命失败啦。 (四)探究园地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和今天所学的知识,课下分组讨论,探究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和北伐战争的异同。
优质教师资格问答知识库